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预适应

缺血预适应

缺血预适应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7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3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78534篇;相关期刊333种,包括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心血管病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会议等;缺血预适应的相关文献由1861位作者贡献,包括吉训明、张连元、娄建石等。

缺血预适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3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8534 占比:99.60%

总计:179251篇

缺血预适应—发文趋势图

缺血预适应

-研究学者

  • 吉训明
  • 张连元
  • 娄建石
  • 刘艳霞
  • 吴艳娜
  • 康毅
  • 张宝仁
  • 徐志云
  • 王志农
  • 陈谦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宏玉; 尹侠; 王艳霞; 李宇婷; 朱路文; 唐强
    •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老龄大鼠心肌细胞自噬蛋白及凋亡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雄性SD老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运动预处理+缺血预适应组(EP+IPC组)、运动预处理+缺血预适应+生理盐水组(EP+IPC+saline组)、运动预处理+缺血预适应+自噬抑制剂组(EP+IPC+3-MA组),每组12只。Con组与IR组不进行特殊运动干预,EP+IPC组、EP+IPC+saline组与EP+IPC+3-MA组接受运动预处理干预(采用电动动物实验跑台进行梯度运动训练,1次/d,5 d/周,共训练6周)。此外,EP+IPC+saline组与EP+IPC+3-MA组再灌注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3-甲基腺嘌呤抑制剂(3-MA)。采用Langendorff离体灌流系统建立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自噬体;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缺血区Beclin-1、LC3-Ⅱ、Bax、Caspase-9、Bcl-2、Bcl-X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透射电镜观察结果:Con组观察到少量自噬溶酶体;IR组观察到较多自噬溶酶体及自噬小泡;EP+IPC组观察到少量自噬溶酶体,EP+IPC+saline组观察到少量自噬小泡;EP+IPC+3-MA组未观察到典型的自噬泡及自噬溶酶体。(2)TUNEL阳性细胞比值结果:Con组见极少数TUNEL阳性细胞。与Con组比较,IR组TUNEL阳性细胞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EP+IPC、EP+IPC+saline组TUNEL阳性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EP+IPC、EP+IPC+saline组比较,EP+IPC+3-MA组TUNEL阳性细胞比值明显升高(P<0.05)。(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Con组比较,IR组Beclin-1、LC3-Ⅱ、Bax、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Bcl-2、Bcl-XL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EP+IPC、EP+IPC+saline组Beclin-1、LC3-Ⅱ、Bax、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Bcl-2、Bcl-XL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EP+IPC、EP+IPC+saline组比较,EP+IPC+3-MA组Beclin-1、LC3-Ⅱ、Bcl-2、Bcl-XL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Bax、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运动预处理可诱导老龄大鼠心肌发挥保护作用,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细胞形态结构。其机制可能与运动预处理可调节老龄大鼠心肌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诱导自噬适度发生,促进Bcl-2、Bcl-XL蛋白表达,抑制Bax、Caspase-9蛋白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 赵俊玉; 祝倩; 尚曼; 李烨仪; 刘淼; 王艺璐; 吴艳娜; 刘艳霞; 宋君秋
    • 摘要: 目的:分离提取心肌缺血预适应(IPC)模型大鼠循环血中的细胞微囊泡(MVs),探究IPC处理对循环血MVs中microRNAs(miRNAs)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只,随机分为IPC-MVs组和假手术对照(Sham-MVs)组,每组4只。建立大鼠心肌IPC模型,提取循环血IPC-MVs,采用Microarray分析两组循环血MVs中的miRNAs,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结果:与Sham-MVs组比较,IPC-MVs组中循环血差异表达显著上调的miRNAs共3个(P<0.01,FER<0.05):miR-1-3p、miR-133a-3p和miR-133b-3p(t=3.194、3.002、3.389,均P<0.05)。基因本体研究会数据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这些miRNAs可能通过调节心肌细胞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Ras信号通路,发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参与调控的核心靶基因包括Ntrk2、Igf1、Gnai3和Bcl2l1。结论:IPC处理可使大鼠循环血MVs中miR-1-3p、miR-133a-3p和miR-133b-3p表达显著上调。
    • 游慧超; 孙登江; 欧阳和平; 李文琦
    • 摘要: 目的分析术前中线偏移程度与大面积脑梗死减压术后预后的关系,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资料,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研究术前中线偏移程度与近期死亡及远期功能预后的关系。应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术后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显著的因素再进行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远期Barthel指数(BI)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大面积脑梗死病例77例,最终入选符合要求者39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58.7岁。术前中线偏移小于10 mm相对于大于等于10 mm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死亡风险增加[比值比(OR)=11.48,95%置信区间(CI):1.12~118.14];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7分相对于GCS评分>7分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死亡风险增加(OR=13.12,95%CI:1.41~122.43)。术前昏迷、GCS评分与中线移位程度均不影响术后存活患者的远期BI。年龄是影响存活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的远期BI呈下降趋势。结论术前中线偏移<10 mm与GCS评分≤7分是大面积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前中线的偏移程度并不影响术后存活患者的远期功能恢复。
    • 朱明辉; 朱骏昌; 殷珺妹; 刘迎午
    • 摘要: 再灌注是心肌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其恢复血流灌注的同时,又为心脑组织带来了新的损伤,对患者治疗效果及康复预后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现阶段,临床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其防治靶点可涉及氧化应激、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及内皮细胞受损等方面,现本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式进行阐述,以期指导后续研究。
    • 冯博; 娄博; 李雪; 左秀婷; 尹悦
    • 摘要: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中的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55例。A组男23例,女32例;年龄52~74(62.78±4.77)岁;B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51~73(61.48±4.59)岁。B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采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梗死灶体积、血清S100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新喋呤(Npt)、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55%(52/55),高于B组的81.82%(45/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39);治疗3个月后,A组NIHSS评分为(9.74±1.83)分,低于B组的(12.25±2.82)分,BI评分为(75.26±5.38)分,高于B组的(62.47±6.0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6、11.748,均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梗死灶体积为(3.35±1.02)cm^(3),缩小幅度优于B组[(3.79±1.1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全血低切黏度为(5.08±0.79)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22±0.51)mPa·s、血浆黏度为(1.17±0.34)mPa·s、纤维蛋白原为(2.86±0.34)g/L,均低于B组的(6.63±1.02)mPa·s、(4.85±0.62)mPa·s、(1.36±0.40)mPa·s、(3.53±0.42)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A组血清S100β为(1.37±0.38)μg/L、NSE为(15.28±3.37)μg/L、Npt为(6.95±1.78)nmol/L、GAL3为(9.68±2.27)g/L,均低于B组的(1.74±0.46)μg/L、(19.72±4.73)μg/L、(9.07±2.24)nmol/L、(11.94±3.04)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缩小梗死灶体积,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病情恢复。
    • 娄博; 冯博
    • 摘要: 目的分析缺血预适应(I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AIS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50~70(63.28±2.06)岁]、观察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50~71(63.30±2.09)岁]。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P治疗。统计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弹性指标[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内皮功能指标[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随访6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34%(50/53)高于对照组80.77%(42/52)(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Ep、AI、PWVβ均低于对照组,AC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vWF、ET-1、hs-CRP、IMT低于对照组,NO、LRP6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后,对照组失访3例,观察组失访4例;观察组预后良好率95.92%(47/49)高于对照组77.55%(38/49)(P<0.05)。结论IP治疗AIS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疗效确切,可减轻神经功能、内皮功能损伤,改善血管弹性,抑制炎性反应,提升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
    • 秦小朵; 李洋溢
    • 摘要: 目的 探究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衰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AMI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阿托品和缺血预适应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心衰、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两组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心衰、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TnI、CK-MB、CK及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能有效减少AMI患者再灌注心衰的发生,减轻其心肌细胞损伤,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李宏玉; 尹侠; 张世强; 朱路文; 唐强
    • 摘要: 目的:观察运动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老龄大鼠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SPF级雄性SD老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运动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EP+IR组)、缺血预适应组(IPC组)、运动预处理+缺血预适应组(EP+IPC组),每组12只。Con组、IR组、IPC组不做特殊运动干预;EP+IR组、EP+IPC组接受运动预处理干预(采用电动动物实验跑台进行梯度运动训练,1次/d,5 d/周,共训练6周)。利用Langendorff装置制备老龄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具体如下:Con组仅进行心肌离体灌流,持续平衡灌注180 min,不进行缺血操作;IR组平衡预灌注20 min,然后保持心脏温度恒定在37°C,通过控制灌流设备的三通阀,使全心缺血40 min,再复灌120 min;EP+IR组大鼠心脏离体后,模型制备方法同IR组;IPC组大鼠心脏离体后平衡灌注20 min,给予3次缺血预处理(短暂缺血5 min,再灌注10 min),之后缺血40 min,再复灌120 min;EP+IPC组大鼠心脏离体后,模型制备方法同IPC组。于再灌注前、再灌注30、60、120 min分别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心脏功能变化;于再灌注结束后,采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比色法检测冠脉流出液中LDH活性、心肌组织中MDA含量及SOD活力。结果:(1)心脏功能指标:与Con组同一时间点比较,IR组再灌注前、再灌注后30、60、120 min心功能各项指标[心率(CR)、左心室舒张压(LVDP)、左心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冠脉流量(CF)]均明显降低(P<0.05)。与IR组同一时间点比较,EP+IR、IPC、EP+IPC组再灌注30、60、120 min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与IPC组同一时间点比较,EP+IPC组再灌注30、60、120 min心功能HR、±dp/dt_(max)、CF均明显更高(P<0.05)。(2)心肌梗死面积:与Con组比较,IR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大(P<0.05);与IR组比较,EP+IR、IPC、EP+IPC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3)LDH活性、MDA含量、SOD活力:与Con组比较,IR组LDH活性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EP+IR、IPC、EP+IPC组LDH活性水平降低(P<0.05);与EP+IR、IPC组比较,EP+IPC组LDH活性水平明显更低(P<0.05)。与Con组比较,IR组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与EP+IR、IPC组比较,EP+IPC组MDA含量明显更低,SOD活力明显更高(P<0.05)。结论:运动预处理可诱导老龄大鼠心肌IPC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老龄大鼠心脏功能,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细胞损伤,这可能与其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LDH活性、MDA含量,提高SOD活力,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有关。
    • 秦小朵; 李洋溢
    • 摘要: 目的探究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衰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AMI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阿托品和缺血预适应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心衰、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两组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心衰、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cTnI、CK-MB、CK及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能有效减少AMI患者再灌注心衰的发生,减轻其心肌细胞损伤,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冉海鸿; 巴应贵
    • 摘要: 肾脏再灌注可以减轻肾脏缺血所导致的损伤,但同时由缺血—再灌注所带来的损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进一步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指出肾脏晚期缺血预适应可以有效的预防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改善患者总体预后.其中低氧诱导因子在肾脏晚期缺血预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此将对低氧诱导因子在肾脏晚期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证据进行概述,为此项研究的后续进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