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苦马豆素

苦马豆素

苦马豆素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2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中国医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119568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塔里木大学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畜牧兽医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第三届(2014)中国草业大会、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等;苦马豆素的相关文献由54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宝玉、王建华、杨鸣琦等。

苦马豆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7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9568 占比:99.79%

总计:119825篇

苦马豆素—发文趋势图

苦马豆素

-研究学者

  • 赵宝玉
  • 王建华
  • 杨鸣琦
  • 王帅
  • 陈根元
  • 余永涛
  • 耿果霞
  • 路浩
  • 郝宝成
  • 童德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余永涛; 毛彦妮; 赵清梅; 李金荣; 白晓南; 薛佳祺; 张浩东
    • 摘要: 旨在对棘豆链格孢菌SWN基因簇各基因表达模式与苦马豆素合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应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棘豆链格孢菌UA003诱变处理,筛选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变化的诱变菌株。对棘豆链格孢菌UA003、EMS诱变菌株及甘肃链格孢菌EA菌株SWN基因簇AATL、swnR、swnN、swnH1、swnH2、swnK(A、KS、SDRe1、SDR)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和swnK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02、E23和E25等诱变菌株苦马豆素产率显著增加,其AATL、swnR、swnN、swnH1及swnH2等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A、KS、SDR和SDRe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或P<0.01)。突变菌株E02 swnK基因13个核苷酸位点发生突变,其氨基酸序列6个位点发生突变。与UA003相比,EA菌株163个核苷酸位点不同,氨基酸序列67个位点不同,其编码产物起始段缺失一段由MLTPAVSLKNLTKPK组成的氨基酸序列,在AT基因编码产物的1135与1143处插入了一段由TEVDGVP组成的氨基酸序列。综上所述,EMS诱变处理能显著改变棘豆链格孢菌的苦马豆素合成能力及SWN基因簇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其SWN基因簇中AATL、swnR、swnN、swnH1、swnH2等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苦马豆素合成呈现负相关,A、KS、SDR和SDRe1等基因的表达模与苦马豆素合成呈现正相关,EMS突变菌株苦马豆素合成的变化可能与SWN基因簇相关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关。
    • 张建军; 牟文慧
    • 摘要: 试验将80只小白鼠随机分组,分别将苦马豆素(SW)、黄花碱(Ts)和两类生物碱混合物的稀释液胃内灌服小白鼠,并在第7、14、21、28和35天,每组随机取4只小白鼠脱颈致死,检测胸腺(脾脏)生长指数,研究小花棘豆生物碱SW、Ts及两类生物碱的混合物对小白鼠免疫器官脏器生长指数的影响,探讨小花棘豆的中毒机理。试验结果显示:短时间(7 d)内,SW能够提高小白鼠胸腺(脾脏)生长指数,但差异不显著;长时间(28 d),SW能极显著降低胸腺(脾脏)生长指数;整个试验周期,Ts和两类生物碱的混合物均能降低胸腺(脾脏)生长指数,但Ts在第35天差异极显著,两类生物碱的混合物在第28天差异极显著。说明小花棘豆生物碱SW和Ts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小白鼠的免疫器官脏器生长指数,从而损害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对动物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 王维夫; 钱亚光; 卢萍; 何珊; 杜玲; 李玉玲; 高峰
    • 摘要: 小花棘豆是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和荒漠区的一种有毒植物,其主要毒性成分为有毒生物碱——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牲畜采食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给当地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探究内蒙古不同小花棘豆种群植株苦马豆素及其与内生真菌关系。采集内蒙古8个样地120株小花棘豆,利用萃取、离心、离子交换层析法提取和纯化植物单株和菌丝体的SW,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SW水平,取茎和叶外植体分离培养内生真菌,提取植物和真菌的总DNA,扩增真菌特异序列,利用内生真菌微生物学特征和DNA序列比对进行鉴定。结果显示:8个种群共111株小花棘豆检测出SW,最高水平为369.05μg·g^(-1),平均水平32.78μg·g^(-1),从38株小花棘豆分离培养出内生真菌,纯培养下菌丝体呈松散白色绒毛状,菌落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辐射状生长,颜色逐渐呈现灰色、深灰色或褐色至深褐色,内生真菌均测出SW,其水平为0.83~2573.24μg·g^(-1),经微生物学研究及5.8S rDNA/ITS序列比对分析,在属水平上鉴定该内生真菌为Alternaria。有Alternaria内生真菌的小花棘豆植株含SW,无该内生真菌的植株不含SW,培养的Alternaria内生真菌合成了SW。
    • 吴可欣; 唐诗雨; 朱奕儒; 郭梓豫; 莫重辉; 赵宝玉; 路浩
    • 摘要: 为探明青海野生型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是否存在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本试验采用植物组织表面消毒法对斜茎黄芪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运用形态学观察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种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应用薄层层析法对斜茎黄芪和优势菌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斜茎黄芪中共分离出26株菌株,分属于5纲、5目、7科、7属,4株未定属。其中由根中分离的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是斜茎黄芪的优势菌属,分离率为23.08%。从薄层层析结果可以看出,斜茎黄芪和优势菌发酵液中均未检测到苦马豆素。上述结果表明,野生型斜茎黄芪不属于疯草类有毒植物,这为该植物的后续资源化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莫亚男; 郝宝成; 杨珍; 梁剑平; 段慧荣; 尚若锋; 王学红; 张红娟; 刘宇
    • 摘要: 疯草(Locoweed)是黄芪属、棘豆属和苦马豆属中含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有毒植物的统称,具有抗旱耐寒,分布广泛的特性。牲畜长期采食疯草会引起蓄积性中毒,严重时导致死亡,严重危害了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疯草内生真菌是疯草具有毒性的根本原因,其毒性代谢产物即苦马豆素。论文对疯草在中国的种类与分布、疯草与内生真菌互作关系、疯草内生真菌种属及检测方法、疯草内生真菌传播方式与内生真菌育种;苦马豆素的来源、毒理机制及生物合成通路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疯草植株及其内生真菌的改造利用方面提供参考。
    • 毛彦妮; 余永涛; 赵清梅; 郭仕辉; 田新岳; 张浩东; 李金荣; 张津慎
    • 摘要: 根据疯草内生真菌苦马豆素合成基因簇中swn K 基因KS 区域设计引物,构建SYG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初步分析黄花棘豆植物样品中内生真菌生物量与苦马豆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swnK基因KS区域构建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特异性较好,灵敏性较高,当真菌起始DNA浓度在0.009?90ng/μL范围时,内生真菌起始DNA浓度的对数值与Ct值呈负相关,内生真菌DNA 的最低检出限为0.009ng/μL.在此基础上对黄花棘豆内生真菌生物量的分析表明,苦马豆素含量与内生真菌生物量呈正比.用于疯草内生真菌生物量检测时,基于swnK基因KS区域构建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要高于基于ITS序列构建的方法,其灵敏度、检测限与后者相当,可用于疯草中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定量分析.
    • 孙璐; 宋润杰; 路浩; 王敬龙; 莫重辉; 赵宝玉
    • 摘要: 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是由内生真菌产生的疯草类植物的主要有毒成分,目前有关其生物合成通路及关键催化酶基因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SW的合成主要依赖于真菌中SW N基因簇的基因,为探明该基因簇中编码NADB Rossmann-fold还原酶的swnR基因的作用,本文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研究对象,使用PEG介导的同源重组(HR)敲除金龟子绿僵菌swnR基因,通过高灵敏质谱仪检测野生型(WT)、突变型(M T)和回补型(CT)菌株发酵产物中SW含量.结果显示,野生型、突变型和回补型菌株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82.91±15.92)、(5.71±2.23)和(56.42±10.82)μg·mg-1,突变菌株发酵液中SW含量显著降低,回补菌株发酵液中的SW含量恢复明显.swnR基因是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关键催化酶基因,本研究为后续开展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催化酶基因筛选及其生物合成通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 李欣; 刘志荣; 李冬华; 马潇; 杨平荣; 郑健; 马双成
    • 摘要: 目的: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多种棘豆属植物中苦马豆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1%甲酸甲醇溶液超声提取,活性炭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用甲醇-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采用CAPCELL PAK C18色谱柱(100 mm×2.1 mm,2 μm)分离,流动相为1%甲酸水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0~0.5 min,90%A;0.5~3 min,90%A → 5%A),流速0.3 mL·min-1,柱温30°C;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电离,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正离子扫描.结果:苦马豆素质量浓度在0.25~25 μ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8);加样回收率为114.5%,RSD(n=6)≤5.0%,定量下限为0.003μg·g-1.采用该方法对32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棘豆样品中的苦马豆素进行测定,含量在0.004~107.301μg·g-1范围内.同时进一步考察了镰形棘豆、轮叶棘豆和黄花棘豆根、茎、叶中苦马豆素的含量,苦马豆素的含量由高到低顺序均为叶、茎、根.结论:该方法快捷、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棘豆中苦马豆素的定量、定性.
    • 强煜云; 袁玮艺
    • 摘要: 疯草是豆科棘豆属(Oxytropis)和黄芪属(Astragalus)的有毒植物,苦马豆素是疯草的主要毒性成分,动物误食疯草后主要表现神经机能紊乱,同时可致生殖机能障碍,主要表现不孕、流产、产死胎、弱胎等症状,动物的生产性能下降,给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害。因此,本文就国内疯草中毒的机理、对动物机体的损害及其预防和控制作简要概述,为疯草中毒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思路。
    • 蓝昕蕊
    • 摘要: 疯草是棘豆属和豆科黄芪属中有毒物质的统称,由于动物采食该种毒草后会出现发疯症状而得名,该病称为疯草中毒或疯草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疯草生长面积的不断增长,疯草已成为我国西部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对我国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综述了近年来疯草中毒机理的研究成果和各种防控措施,为我国疯草的控制与治理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