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4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86733篇;相关期刊565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百色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七届世界手语大会、第十一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第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等;语言接触的相关文献由1137位作者贡献,包括遇笑容、吕嵩崧、张俊阁等。

语言接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4 占比:1.36%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6733 占比:98.61%

总计:87955篇

语言接触—发文趋势图

语言接触

-研究学者

  • 遇笑容
  • 吕嵩崧
  • 张俊阁
  • 曹廣順
  • 陈保亚
  • 吕军伟
  • 宝玉柱
  • 贾晞儒
  • 赵江民
  • 吴福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潘立慧
    • 摘要: 词语借入其他语言之后,有可能发生不同于源语的后续性演变,即语言接触引发语法变异。ho³来自汉语“苦”,在壮语中演变为情态动词“需要、必须”;ɕaŋ^(2)来自汉语“曾”,在壮语中表示“未曾”;joŋ^(6)借自汉语“用”,在壮语中表示“不用、别”;hei^(5)(气)借自汉语“气”,在壮语中演变为动词“担忧、忧虑”。
    • 王梦如
    • 摘要: Anthony Kroch于2001年撰写的SYNTACTIC CHANGE是对语言演变问题承前启后的研究,一经发表便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讨论。Anthony Kroch所写的这篇文章系统地回答了语言为什么会变化以及语言如何变化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对历时句法学影响至深的观点。作者颇有创见性地将句法演变视为代与代之间语言传递的失误,将语言接触看作研究句法演变的重要途径,并认为一个单独底层参数变化与不同表层形式的变化相一致,从而使历时句法学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 王琳
    • 摘要: 语码转换现象是语言接触的重要产物之一,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对于了解语言接触中话语的结构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聚焦研究范式和方法,系统梳理了近40年国外语码转换句法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在评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语言混杂使用后制约语码转换的句法规则,并致力于探寻普遍制约原则。目前,学界主要形成了4种理论观点:①“特有规则说”,即语码转换受制于特有的句法规则;②“共有规则说”,即语码转换受制于参与语码转换的单语的句法规则;③“无规则说”,即语码转换不受任何句法规则的制约;④“中立说”,即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策略抑或是遵循某些普遍规律的结果。本研究发现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尚存不足之处,今后仍需进一步验证和补充以往研究的理论,尚需构建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体系、开展语言学和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
    • 陶瑞
    • 摘要: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共时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大量迁移对城市语言生活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政策和宁夏银川微观的、自下而上的语言使用情况是一致的。从日常生活用语来看,呈现出汉语普通话占绝对优势,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汉语和英语语码转换为辅助的特点。一座城市的语言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该城市的发展状况,即城市化和国际化过程还将继续同步和持续发展,而良好的城市语言面貌也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助力城市发展。
    • 李明迪
    • 摘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蒙汉语言接触现象是内蒙古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搜集语料,分析具体的蒙汉语言接触实例,深入思考蒙汉语言接触现象产生的动因,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蒙汉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助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的实施。
    • 谷少华; 乔全生
    • 摘要: 由于长期受到印欧历史语言学的干扰和限制,建立在印欧语基础上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汉语研究。从西方引入的层次理论是解读汉语方言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从语音层次定义的争议入手,梳理文白异读、旁读、训读、扩散音变断阶与语音层次的密切关联,发现用单一的语音层次理论并不能包囊汉语方言中与接触相关的语音现象,而文白异读、旁读、训读、扩散音变断阶与语言接触密切相关,是中国化了的语音层次理论。
    • 吕军伟; 胡梦夏
    • 摘要: 调查框架是语言田野调查的纲领,其直接影响着调查之执行及效果。目前,国内语言调查框架主要有针对传统方言和民族语两种,两者各有所长但皆难以满足民族多语地区语言接触问题调查需要。民族多语地区语言接触调查的核心对象是语言因接触而产生的变化,尤其是语言各子系统的变项,兼顾语言特征的横向传递和由此产生的变异。现有针对民族多语地区语言接触问题的语言调查框架系统性不足,且针对性不强,更缺乏对历史层次的重视。民族多语地区语言接触调查应以接触各方语言语素音形的对比分析为基点,充分重视调查之系统性及针对性,兼顾结构因素与社会因素,分析语言接触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层次,此为当前民族多语地区语言接触现象调查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 任贺贺
    • 摘要: 山阳方言是在明清两代大移民背景下形成的,是不同方言接触层叠的结果。从声、韵、调三方面分析了山阳方音的内部差异,并从语言接触的角度,结合移民史和方言特征解释其内部差异的成因,得出山阳方音内部差异主要由移民来源和方言接触的不同所致。
    • 张成; 董振邦
    • 摘要: 语言接触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文章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其接触类型、接触内容与发展方向,考察民族交流的发展情况。通过调查得出,语言接触涉及到的领域有语音、语义、语法层面,具有渐变性、系统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语言交流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使语言文化生态得到和谐发展。加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能提高各民族国家通用语的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扎西央宗; 陈荣泽
    • 摘要: 关中的中东部地区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山东方言岛,这些方言岛多形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山东方言岛与关中方言、周围的山东方言等有着频繁的语言接触,从而使得方言岛在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从接触主体和接触关系两个方面讨论了关中山东方言岛语言接触的制约机制。接触首主体中的人口、地理、社会环境、语言态度,接触次主体中的语言形式、语言强弱,以及接触关系中的接触方式、接触强度对关中山东方言岛的语言接触都产生制约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