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调控基因

调控基因

调控基因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82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29896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等;调控基因的相关文献由2242位作者贡献,包括钱前、曾大力、李永平等。

调控基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29896 占比:99.78%

总计:130184篇

调控基因—发文趋势图

调控基因

-研究学者

  • 钱前
  • 曾大力
  • 李永平
  • 郭龙彪
  • 胡江
  • 董国军
  • 高振宇
  • 付雪晴
  • 唐克轩
  • 孙小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姜政; 杜丽慧; 张宇; 申磊; 杨旭
    • 摘要: 茄果类蔬菜单性结实可以改善果实品质、增强抗性、提高产量等。研究茄果类蔬菜单性结实对改良品种和提高产品品质有重要意义。对茄果类蔬菜(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辣椒Capsicum annuum L.)单性结实的种质资源、生理指标、诱导因素、差异基因和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丁宁; 古恩鹏; 刘加宝; 张起; 王广达; 李谦
    • 摘要: 尿酸在人体内代谢运输需要有运输载体,在肾脏、肠道等器官内存在一些参与尿酸转运的蛋白被称为尿酸转运蛋白。而控制尿酸转运蛋白转运功能的基因被认为是调控基因,这些调控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突变,使尿酸转运蛋白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尿酸排泄出现障碍。该文通过总结尿酸转运蛋白和调控基因的研究现状,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高尿酸血症的机制,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预防寻找突破。
    • 摘要: 11月15日,青岛清原生物技术团队在国际植物科学顶级期刊Nature Plants(IF=15.793)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A Donor DNA-free CRISPR-Cas-based Approach to Gene Knock-up in Rice”,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无供体DNA条件下大幅提高了靶标基因的表达量,创制出了抗双唑草酮和氟草啶两种作用机理除草剂的非转基因水稻材料。基因编辑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陆续实现了从利用Cas9敲除(关闭)基因,到开发CBE、ABE、PE等碱基编辑工具对基因进行点突变。这些方法在医疗和动植物育种领域有着众多重要商业价值的应用,但是一直缺乏不借助外源DNA实现上调重要基因表达或者调控基因时空表达的通用方法。
    • 吴超; 熊升; 武忆寒; 林思祖; 陈宇
    • 摘要: [目的]比较杉木涩籽形成过程中类黄酮类代谢物的积累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杉木涩籽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涩籽率分别为24%和90%的杉木家系(L家系和H家系)种子为试材,分别于授粉后70、80、90、100、110 d取样。采用试剂盒、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定量PCR等方式测定并分析不同家系种子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关键代谢物含量、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结果]H家系种子发育过程中总黄酮含量及花青素、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和儿茶素等5种类黄酮类代谢物含量明显高于L家系;2个家系间查尔酮合成酶、查尔酮异构酶和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等3种酶活性仅在授粉后70 d呈现明显差异;H家系黄酮醇合成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的活性水平变化趋势相近,且分别在授粉后80~110 d、70~110 d极显著高于L家系;2个家系种子CHS、CHI、LAR、AN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升高趋势,且H家系低于L家系。[结论]在涩籽发育初期,类黄酮类次生代谢物质出现异常积累。杉木授粉后小孢子异常发育或与涩籽形成有关,涩籽种胚内细胞的应激系统处于激活状态。
    • 唐晓玲; 郭健; 熊林楷; 王利勤; 熊墨年
    • 摘要: 目的 初步分析熊墨年教授益气清毒消瘤方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给予0.2 mL的生理盐水灌胃,其余三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益气清毒消瘤方汤药灌胃,四组小鼠均给药3 d,2次/d,末次给药后1 h下腔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采用等体积不同浓度的小鼠含药血清处理人大肠癌Wide细胞系,每组设4个复孔,培养12、24、48 h后测定各组细胞OD值,计算抑制率;观察各组细胞形态与凋亡情况,检测各组Bcl-2、Bax、Fas的蛋白表达.结果 各组细胞培养12、24、48 h后的细胞抑制率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高剂量组坏死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后细胞凋亡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P<0.05);药血清干预组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Fas表达高于对照组,Bcl-2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剂量的升高Bax、Fas表达升高,Bcl-2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清毒消瘤方能够提高Bax、Fas表达,抑制Bcl-2表达抑制大肠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有效促进细胞凋亡.
    • 赵乐; 赵鹏昊; 孟祥晨
    • 摘要: 植物乳杆菌作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乳酸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与保鲜领域,由于其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具有广谱抑菌特性、对热稳定且易被蛋白酶水解的细菌素,因此有作为天然食品生物防腐剂的较大应用潜力.研究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和细菌素的合成受多种环境因素如盐胁迫、酸胁迫、氧胁迫及低高温胁迫的影响,但目前环境因素调节信号分子产生以及调控相关基因合成细菌素的具体机制仍然有待研究,另一方面,通用的调控通路还未被发现.因此,本文介绍了植物乳杆菌抵御胁迫的反应机制并详细阐述了环境胁迫下与细菌素合成密切相关的调控基因和重要调控蛋白,为食品发酵加工过程中合理控制发酵条件,促进细菌素合成从而延长食品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
    • 向双; 陈德强; 孙维红; 肖琳; 邹双全
    • 摘要: 以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为研究材料,对施肥前及施肥后第1、第3和第5个月叶片和枝中芳樟醇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构建了施肥前后芳樟的转录组数据库并注释unigenes的功能,对芳樟醇合成途径进行预测,并分析了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特性变化.结果 显示:施肥前后芳樟叶片的芳樟醇相对含量均高于枝,且施肥后叶片和枝中的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显著提高;施肥后第3个月叶片和枝中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9.89%和84.83%.从芳樟转录组中共获得72560个unigenes,总长度96543844bp,N50值为2054 bp,GC含量为43.19%,其中,注释到7个数据库的unigenes共有52613个.在NR数据库中,芳樟与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和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Willd.)R.Br.]的同源序列匹配度较高,占比分别为27.09%和14.91%.通过GO数据库,共有39186个unigenes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24亚类中.在KEGG数据库中,共有40698个unigenes注释到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加工、代谢和生物系统5大类19亚类中;根据KEGG数据库的注释结果,推测芳樟醇主要通过MEP(甲基赤藓醇磷酸)途径合成前体物质,并在LIS(芳樟醇合酶)的作用下生成芳樟醇.通过KOG数据库对基因功能进行预测,共有40096个unigenes注释到24个类别中.从芳樟叶片和枝的转录组中共鉴定出23个与芳樟醇合成相关的基因,且各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施肥后第3个月,叶片中有18个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枝中有15个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在叶片和枝中均上调表达的基因包括3个DXS基因、1个DXR基因、2个HDS基因、1个HDR基因、2个IDI基因、1个GPPS基因和3个LIS基因,说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芳樟醇合成的调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复合肥后,芳樟叶片和枝中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显著提高,与芳樟醇合成调控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有一定关系.
    • 王盼; 史文军; 万夕和; 沈辉; 黎慧; 王李宝; 杨泽禹; 胡润豪; 吴旭干
    • 摘要: 水体溶解氧(DO)是虾类获得氧气的主要来源和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在虾类的生长、发育和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常因温度、水深、气压和有机物含量等因素,致使水体DO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引起虾类应激而发生逃避反应,抑制虾类的生长发育,导致虾类蜕皮频率降低、生长缓慢、免疫功能下降,严重时虾体死亡,给虾类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虾类在低氧环境下会出现一系列的行为和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本文通过综述低氧对虾类的行为、生长、生理、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部分低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低氧对虾类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