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辑本

辑本

辑本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求索、人文杂志、殷都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献学术研讨会等;辑本的相关文献由18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建富、刘汝醴、陈见微等。

辑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86.9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60%

专利文献>

论文:21 占比:12.50%

总计:168篇

辑本—发文趋势图

辑本

-研究学者

  • 吴建富
  • 刘汝醴
  • 陈见微
  • 陈连庆
  • 任玉兰
  • 兰正华
  • 刘文
  • 卢焦生
  • 唐雯
  • 张国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章灿
    • 摘要: 石刻作为一种文献形式,具有写本、刻本、拓本、辑本等四种形态。石刻的四种版本形态,构成了石刻文献从生产、阅读、流通到利用的生命循环的完整过程。不同版本形态,代表不同的生产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生产者参与,“四本”突出了石刻文献的物质性与复杂性。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这一过程,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四本”彼此的异同和关系,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思考“四本”对于重建整个中国古典文献学体系尤其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意义。
    • 程念琳
    • 摘要: 《广志》是郭义恭所撰的一部博物类志书,全书内容相当博杂,涵盖动植物、日常杂物、地理气候及矿产等资料。自该书问世以来,频频被各类书籍征引。惋惜的是,这样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书,原帙约在两宋时期便已散佚。今存佚文诸条,散见于元代陶宗仪的《说郛》本、清代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和黄奭的《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本。三种辑本多从文史注疏、笔记、类书等不同文献中裒辑补阙,希冀重拾古书之原貌。考察、比较上述三家辑佚本,同时考究其学术价值,以期在探讨特征、评其优劣的基础上承先启后。
    • 李兴斌
    • 摘要: 夫军无小听,听必审也;战无小利,利必大也。(《卫公兵法辑本·将务兵谋》)【释义】统军御众切不可偏听偏信,务必审慎地考察其是否确凿;指挥作战切不可贪图小利,务必从全局着眼谋求大利。盖刑赏不在重,在必行;不在数,在必当。(《卫公兵法辑本·将务兵谋》)【释义】赏罚不在究竟多重,而在必须严格执行;不在频繁实施,而在必须恰当正确。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
    • 王家葵; 杨静; 任玉兰; 蒋淼
    • 摘要: 姜国伊所辑《神农本经》,目录及文献材料主要来源于《本草纲目》,整体学术水平不高,若与其所著《本经经释》互参,尚可成立一家之言,仍能体现作者的学术旨趣.
    • 王家葵; 杨静; 任玉兰; 蒋淼
    • 摘要: 姜国伊所辑《神农本经》,目录及文献材料主要来源于《本草纲目》,整体学术水平不高,若与其所著《本经经释》互参,尚可成立一家之言,仍能体现作者的学术旨趣。
    • 易兰
    • 摘要: 《孔融集》最晚结集于刘宋时,梁朝有《孔融集》十卷、目录一卷,到隋唐时期,散佚为《孔融集》九卷,并于北宋以前亡佚.现存孔融别集为明清人重编本,包括《七十二家集》本、《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本、《四库全书》本、《乾坤正气集》本、《建安七子集》本以及《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其中以《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最为精核.
    • 易兰
    • 摘要: 《七录》有陈琳别集十卷,至隋朝散佚为三卷.唐代十卷本陈琳别集复出,到宋代又析之为二:一为馆阁所藏之九卷本,一为民间流传之十卷本,并皆于宋末元初散佚.现存陈琳别集为明清人辑本,包括张燮《七十二家集》本、杨德周《汇刻建安七子集》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叶绍泰《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丁晏《陈孔璋集》本、杨逢辰《建安七子集》本以及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其中以丁晏辑本最为精核,宜为整理陈琳别集的底本.
    • 摘要: 《经世大典》是元文宗时期修纂的大型政书。它分类记载了元朝自漠北兴起至文宗朝的帝王谱系、诏训,以及职官、礼乐、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匠作等典章制度,是元代典制之集大成者。从史料价值上看,该书记元代典制,乃当朝人修当朝史,史料多来自官方原始档案。《元史》各志基本是从《经世大典》摘录编成的,《元史》的一.些传记也可能出自《经世大典》,所以其原真性高于《元史》。相比由地方吏胥和书商汇编的《元典章》而言,《经世大典》出自官修,诏令,公牍、档案的选用权威可信,故材料的可靠性、代表性则比《元典章》强。因此,《经世大典》是研究元史和考校元代史籍史料最为可靠的文献。《经世大典》在明后期散亡后,佚文分布在各种总集、类书、笔记和私人的零星辑本中,一直未有一部比较全面的辑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