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香气特征

香气特征

香气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61565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内外香化信息、香料香精化妆品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二届中国香料香精技术及市场年会、第七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日用化工学术研讨会等;香气特征的相关文献由420位作者贡献,包括卢伟、孔维玲、孟啸娟等。

香气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1565 占比:99.58%

总计:61822篇

香气特征—发文趋势图

香气特征

-研究学者

  • 卢伟
  • 孔维玲
  • 孟啸娟
  • 李庆华
  • 杨双艳
  • 王保兴
  • 王玉
  • 陶鹰
  • 刘玉平
  • 孙宝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舒心; 高彦祥
    • 摘要: 茶叶香气是决定其品质好坏与嗜好程度的重要因素。对茶叶香气特征进行充分解析将有助于指导茶叶加工,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挥发性成分提取与分析鉴定则是解析其香气特征的关键步骤。为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茶叶中挥发性成分常用的提取手段,总结归纳了茶叶关键呈香物质的分析方法,并对六大茶类的香气特征进行概述,旨在为茶叶香气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 颜廷宇; 林洁鑫; 朱建新; 叶乃兴; 金珊; 黄建锋; 王鹏杰; 吴芹瑶; 郑德勇; 杨江帆
    • 摘要: 为探究高香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差异,采用电子鼻和GC-MS技术研究了高香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高香红茶以花香为主,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呈现甜香。GC-MS在两种红茶中检测出7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氧化芳樟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正戊醇、2-环丙基乙醇、香芹醇、β-环柠檬醛、2-乙基呋喃、对薄荷-1,3,8-三烯和1,4-戊二烯等是区分不同风味红茶的重要香气成分。传统工夫红茶的电子鼻检测响应值总和明显高于高香红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可选出S6、S10电极信号用于鉴别不同风味红茶,并预测1,4-戊二烯是鉴别不同风味红茶的重要挥发性物质。研究结果明确了高香红茶的香气组成特征及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特征的区分,为不同风味红茶的进一步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 梁森; 房子林; 李培; 田红玉; 孙宝国
    • 摘要: 噻唑类香料是一类重要的含硫杂环类香料,由于其香气浓郁、特征性强,一直备受调香师的喜爱。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噻唑类化合物在食品中被鉴定出来。目前,经美国食用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安全评价的噻唑类香料有39种(噻唑类29种、噻唑啉类10种),我国GB 2760—2014中允许使用的噻唑类香料有29种。重点对经过FEMA安全评价的39种噻唑类香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汇总,介绍了其允许使用情况、香气特征和天然存在情况等。总结了食品加工过程中噻唑类风味化合物可能的形成途径,包括含硫化合物热降解和美拉德反应两类。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含硫氨基酸在较高温度下会经过脱氨、脱羧等发生热降解反应形成噻唑及其衍生物。此外,硫胺素加热时也可以降解成多种含硫和含氮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噻唑类降解产物主要有4-甲基-5-(β-羟基乙基)噻唑、4-甲基噻唑、4,5-二甲基噻唑、4-甲基-5-乙基噻唑等。从传统化学合成、光化学合成和电化学合成3个方面介绍了噻唑类化合物典型的化学合成方法及其反应机理。最后,指出突破合成香料行业中存在的香料新品种开发与创新不足、传统生产工艺落后及环境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是未来促进我国合成香料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研究重点。
    • 程宏桢; 蔡志鹏; 王静; 沈勇根; 卢剑青; 李晓明; 刘馥源; 徐弦; 安兆祥
    • 摘要: 分别以紫皮百香果全果和果汁为原料发酵百香果酒,通过感官评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嗅闻方法,结合电子鼻技术,评价百香果原果汁及其发酵后的果汁酒和全果酒中的香气特征.结果 表明:原果汁、果汁酒和全果酒共鉴定出78种香气成分,包括21种醇类、21种酯类、10种萜烯类、7种酮类、4种醛类、3种醚酸类和12种其他类物质;气相色谱-嗅闻结合香气强度法共鉴定出27种特征香气成分,包括12种醇类、7种酯类、4种萜烯类、2种酮类、1种酸类和1种醛类物质,原果汁、果汁酒和全果酒三者香气强度差异显著(P<0.05);气味活度值大于1的特征香气成分分别有15、18种和19种,芳樟醇、β-紫罗酮和己酸乙酯是对三者贡献最大的特征香气成分;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差异区分明显,线性判别分析显示果汁酒和全果酒在风味上有重叠,但两者与原果汁间区别较大.
    • 岳翠男; 秦丹丹; 蔡海兰; 李琛; 王治会; 李文金; 杨普香; 吴华玲
    • 摘要: 为了探究宁红茶香气感官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其分子感官基础,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相结合,对8份典型宁红茶的香气特征及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之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筛选对其香气特征具有重要贡献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宁红茶香气可由筛选出的8个香气术语及其定义进行表征,其香气特征以果香为主,甜香和花香为辅,其中花香和甜香相关性大,焙烤香和果香相关性大,辛香与清香相关性大.鉴定出74个共有挥发性成分,以醇类含量最高,酯类、酸类、醛类、酮类次之,各宁红样品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性较大.最终筛选出16个对宁红茶香气特征具有重要贡献的化合物,分别为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苯乙醇、苯甲醛、芳樟醇、α-紫罗酮、β-水芹烯、罗勒烯、β-紫罗酮、橙花醇、棕榈酸乙酯、3-糠醛、苯甲醇、己酸、反式-3-己烯酸和水杨酸甲酯.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宁红茶香气物质前体、生化过程和品质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
    • 周森杰; 黄创盛; 李春霖; 龚淑英; 郭昊蔚; 童薏霖; 范方媛
    • 摘要: 本研究广泛收集龙井茶样品,基于感官分析表现出的嫩香、清鲜、尚高特征的香气类型分组,利用可控温的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提取其香气物质,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进行香气组分及特征的比较.结果显示:嫩香类、清鲜类及尚高类龙井茶类型间的香气组分在醇类、醛类、萜烯类、酮类、烷烃类、烯类、杂环类及酯类等化合物上表现出种类及相对含量的差异性.基于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结果显示:1)龙井茶嫩香特征与香气组分中的苯乙烯、十六烷、3-甲氧基-1,2-丙二醇等化合物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2)清鲜特征与(E)-β-金合欢烯、反-4-叔丁基环己醇、甲基茉莉酮酸酯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3)尚高类龙井茶样品中的苯乙腈、苯乙酮、1,3-环己二烯-2,2,6-三甲基苯甲醛等组分含量较高.本研究可为龙井茶感官审评中的香气描述提供理论依据.
    • 路遥; 李根; 马寅斐; 赵岩; 丁辰; 初乐
    • 摘要: 以沾化冬枣为原料,探究不同巴氏杀菌方式(低温长时、高温短时)对非浓缩还原(not from concentrate,NFC)冬枣汁理化性质、色泽及香气等特征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两种杀菌工艺下的NFC冬枣汁与未灭菌冬枣汁的pH、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多糖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杀菌后,NFC冬枣汁亮度降低,颜色由绿色向黄色转变,低温长时杀菌冬枣汁的△E较高,为22.75,而高温短时杀菌冬枣汁的△E较小,仅为1.76,因此后者可以更好地保留冬枣汁的色泽;醛类是NFC冬枣汁中最主要的香气成分,占冬枣汁香气成分总量的43%~83%,经过低温长时杀菌,冬枣汁香气成分受到严重破坏,总量仅为18.95 mg/L,显著低于高温短时杀菌的129.01 mg/L,高温短时杀菌的冬枣汁香气更接近未杀菌的冬枣汁.NFC冬枣汁嗅闻结果与气质测定结果相同.综上所述,与低温长时杀菌工艺相比,高温短时灭菌更适合NFC冬枣汁的生产.
    • 苏丹; 黄刚骅; 李亚莉; 任洪涛; 包云秀; 周红杰
    • 摘要: 为探明人工发酵过程对紫娟(熟茶)挥发性风味的形成作用,以同一批从原料入堆(0 d)到发酵结束(42 d)的7个紫娟(熟茶)加工阶段样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挥发性成分检测.共鉴定出7大类92种己知挥发性成分:醇类、酮类、醛类、碳氢化合物、酸类、酚醚类和含氧杂环化合物.经发酵后,紫娟茶的香气丰富性增强.通过相关性分析,7 (F1)~35d (F5)的过程,是紫娟(熟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香气定性结合感官审评分析,脱氢芳樟醇、β-石竹烯及甜没药烯是紫娟茶类辛香的标志性贡献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发酵独有的坚果香——苦杏仁香(苯甲醛)、动物香——奶香(对甲氧基苯乙烯)及微生物发酵气味;花香、果香及辛香的紫娟晒青经发酵形成紫娟(熟茶)花香(紫罗兰花、玫瑰花)、甜香、温和木香及微弱辛香的香气特征.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紫娟(熟茶)发酵风味香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马腾臻; 梁钰华; SAM FAISAL EUDES; 强文乐; 白玉; 米兰; 韩舜愈
    • 摘要: 为评价发酵前冷浸渍工艺对桃红起泡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黑比诺'葡萄为试材,采用放汁法结合传统瓶内二次发酵技术酿造起泡葡萄酒,探究不同浸渍时间对酒样的起泡特性、理化指标、色泽参数以及风味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时间对压力影响不显著,但对泡沫最大高度和稳定时间有显著影响,浸渍24 h,酒样的起泡特性最好;随浸渍时间的延长,酒样的酒精度、色度、pH值与总酚含量显著升高,L?、a?和b?值也呈明显上升趋势,6、12 h与24、36 h酒样的颜色分别以橙色调和红色调为主;浸渍时间对各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不同,进而决定酒样的呈香特征及香气品质,12与36 h处理酒样中的酯类、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含量较高,24 h处理酒样中萜烯及C13-绛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上述物质共同构成了桃红起泡葡萄酒的果香、花香和植物味,感官分析也验证了该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发酵前6°C浸渍24 h后放汁更适合'黑比诺'桃红起泡葡萄酒酿造.
    • 耿彤晖; 兰天; 雷玉山; 孙翔宇; 刘学波; 马婷婷
    • 摘要: 该文以国产新优品种瑞玉和璞玉为研究对象,并选择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海沃德和阳光金果作为对照,对其营养品质和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猕猴桃品种的营养品质和香气特征差异性显著.就营养品质而言,瑞玉和璞玉均具有较高的固酸比以及较高的VC、总酚、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含量,在这几个方面均表现出了显著优势.就香气特征而言,醛类物质在所有猕猴桃品种中均表现出了最高的占比.瑞玉和璞玉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更丰富,香气更为复杂,且酯类物质在总挥发性成分中的占比显著高于海沃德和阳光金果,因此,其果香味与甜味更为突出.阳光金果的香气则更加浓郁且具有突出的青草香味.整体而言,瑞玉和璞玉具有优良的营养品质和香气特征,适合进一步商业化种植和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