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08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8篇、专利文献46919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新课程.小学、体育教学等;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文献由479位作者贡献,包括季浏、董翠香、党林秀等。

体育课程标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8 占比:0.86%

专利文献>

论文:46919 占比:99.14%

总计:47327篇

体育课程标准—发文趋势图

体育课程标准

-研究学者

  • 季浏
  • 董翠香
  • 党林秀
  • 王沂
  • 冯子郁
  • 刘守迎
  • 周德志
  • 夏永刚
  • 尤凡
  • 尹志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王宇清
    • 摘要: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而体育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体育教师不仅在教材的选择上要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结合,趋向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还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资源对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努力对学习方式进行整合,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 罗晓东
    • 摘要: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是独生子女的下一代。他们从小受到家庭傢长过多的关怀、照顾,甚至是溺爱,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不愿意也不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要让小学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在游戏活动中遵守规则和学会合作,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和关爱。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体育教学充满活力。
    • 邵伟德; 刘昕; 邹旭铝; 何鲁伟; 高嵘; 董翠香; 朱丹阳(整理)
    • 摘要: 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也对基层体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之中,这既是体育教师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之际,《体育教学》杂志2022年专题讨论栏目重点推出“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设计”专题,邀请高校专家与基层教研员进行线上讨论。本期专题讨论内容为“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由浙江师范大学学校体育研究所邵伟德教授主持,本文内容为线上讨论总结整理而成。
    • 刘皓晖; 尹志华; 孟涵; 张古月; 田恒行
    • 摘要: 文章旨在分析基于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的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PE Metrics内容及其特点,提出对我国体育素养评价启示。研究表明:美国体育素养评价提出的背景包括国际热潮、健康危机和素养评价,其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期(1983-1999年)、快速发展期(2000-2012年)和成熟稳定期(2013年至今),可被应用于国家大规模体育素养测评、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体育学习参照三种不同情境;美国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面向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三维目标体系、五位一体的评价内容、多元的评价方法以及K-12一体化的三维评价标准,具有以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和年级水平成果为导向、以身心一元的整体性融合五维评价模块、以师生主体间性形成体育素养评价的双中心模式、以共同要素为基础在评价内容间形成迁移的特点。最后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角度,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四个方面提出了美国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周生旺; 程传银
    • 摘要: 身心二元导向的传统体育教学不利于体育课程标准的执行与实践,存在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偏离、身体规训与心灵搁置的体育教学难以落实体育课程标准内容、“抑心扬体”的功利主义导向的体育教学评价致使体育课程标准落地难等实践困厄。研究得出:从“身心二元”到“身心一体”、从“离心认知”到“具身认知”的具身化体育教学,能够有效落实体育课程标准的执行与实践,体现在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阐释与践行、对体育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构思、对体育课程实施的落实与表达、对学业质量评价的呈现与达成。进而对具身化体育教学落实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实践探索,确立了基于身体与生命的体育教学价值与目标,建构了“体验—感知—互动—内化—建构”的体育教学行动主线与基本理路,剖析了由“经验、情景、对话、生成、评价”构成的体育教学实践手段与行动逻辑,以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贯彻落实体育课程标准,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 刘庭源
    • 摘要: 课程标准是学校课程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与普通学校的体育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两份纲领性文件的共通点和差异,对当前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与保健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践行课标理念,促进全面发展;融入医学复,进行补偿训练;分解课程标准,实施精细教学;拓展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
    • 陈福亮
    • 摘要: 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新加坡2017版的《体育课程标准》,发现其有如下特点:强调深度开发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定学生完成各年级体育课程学习后应取得的最低水平学习成绩;小学、中学和大学预科体育课程内容均设置为"必修必学+必修选学",以此保证学生具备基础学力,同时为学校开设特色课程创造条件;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小学强调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4种运动概念,中学和大学预科强调学习体育项目,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小学、中学和大学预科均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必学课,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启示:改革体育学科的育人方式,使体育学科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运用OBE理念,构建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以"必修必学+必修选学"方式制定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的约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加强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教学的能力.
    • 陆妍
    • 摘要: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更新了体育教学观念,同时对体育课含义做了进一步深化,从而确立适应现代社会性质的健康观念,为教育工作者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就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目前的教育小学体育教学而言,由于受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小学体育教育在教育模式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弊端。就如: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之下,体育教育仅仅成为了学生不断模仿教师的状态,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尹志华; 孙铭珠; 汪晓赞
    • 摘要: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已成为国际趋势,对核心素养下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8个发达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课程性质与理念方面,均强调实践性,但西方国家更注重课程的健康价值,而东方国家则更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与文化繁衍价值;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呈现出"通用学科核心素养+跨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用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3种架构形态,提出了凸显"健身育人+健康"特色但又各具特点的素养维度;课程目标方面,注重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对接、不同学段目标逐级提升,涵盖"三维健康观"但侧重点有所区别;课程内容方面,形成了"学科""领域"和"未明确分类"内容呈现形式,注重"目标引领内容",内容范围覆盖广且依据学段要求逐步提升;学习评价方面,基于核心素养构建了学业质量标准,强调多元体育学习评价;课程实施方面,部分国家强调指向核心素养、实施要求侧重点各异且由课堂教学向外拓展.未来的体育课程标准将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更加强调"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之间逐级引领关系,形成体育学业质量标准以更好地引领多元化体育学习评价,基于"大课程观"全面推进体育课程实施以促进核心素养达成.
    • 吴红权; 汪晓赞; 万·代尔·马尔斯·汉斯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即"标准化改革".近30年来,美国由体育协会主导研制了不同版本的"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一共有3个"标准",形成了由《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职前体育教师评价标准》和《优秀体育教师评价标准》构成的美国"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体系".目前,中国尚未见到将美国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师评价标准"同时进行分析比较的研究;此外,在有的研究中介绍美国的一些体育协会时,往往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必要对美国主导制定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的相关主体重新进行梳理.目前,中国还没有《体育教师评价标准》,"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基于此,分析美国由体育协会主导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的各个制定主体演变过程及"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体系"的特征,以期为推动中国体育教育领域的"体育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有所启发.美国健康与体育教育者学会主导制定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美国教师培训认证委员会通过SHAPE的协助主导制定的《职前体育教师评价标准》和美国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主导制定的《优秀体育教师评价标准》是美国的3大"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美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体系"的特征是"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体系"研制主体的多元化、各体育协会主导的"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研制的多渠道化、"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标准"的体系化.由此,为中国的"体育教师评价标准"的研制提炼了可借鉴之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