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儒家诗教

儒家诗教

儒家诗教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552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北方论丛、求索、天中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儒家诗教的相关文献由12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继会、刘凯、孙明君等。

儒家诗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2.6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552 占比:97.29%

总计:4679篇

儒家诗教—发文趋势图

儒家诗教

-研究学者

  • 陈继会
  • 刘凯
  • 孙明君
  • 李明军
  • 杨兴华
  • 林志敏
  • 陈丽妍
  • 陈颖聪
  • 龙婷
  • 丁成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陈光浩; 张啸
    • 摘要: 面对儒家诗教的情感羁束与精神压制,清初遗民内部各有见解。遗民群体对怨怒之情的表达合理性和彰显必要性虽然达成共识,但在具体的阐述方式上却迥然相异:一为力主重新界定诗教意涵,扩大温柔敦厚的诗学外延;一为完全否定儒家诗教并标榜诗可怨可怒。并且,明末诗潮的双重动向和遗民个体的诗学品性构成了纵向与横向上的内在动因。这一阐述分殊现象的价值阐发可放置于遗民诗学、儒家诗学和明末清初诗学三重诗学坐标系中进行分析,所呈现出的意义则更为全面、圆融。
    • 张艺凡
    • 摘要: 唐传奇作为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蕴含了丰富的儒家诗教观。唐传奇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思想观念、题材演变、形象分析、因果伦理等角度展开,从诗教观角度阐发的比较少。文章从诗教观的视角,对唐传奇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解读。总体而言,唐传奇体现的儒家诗教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因其以现实的政治道德作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缺乏对人本身的进一步思考。
    • 张立敏
    • 摘要: 作为传统诗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诗教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称谓。除了温柔敦厚的习见称谓之外,还有温良敦厚、优柔敦厚、敦厚温柔、优柔温厚、温柔崇厚、优柔感讽、温厚和平、和平温厚、温惠柔良、温厚等诸多不同称谓。这些称谓从某些特定角度揭示了诗教的特质,显示了传统诗教理论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它们少为人知,迄今未被梳理总结。对诗教称谓认识的不足,不仅影响到人们对诗教概念的认识,而且影响到对诗教内容的理解与历史意义的认识。
    • 陈颖聪
    • 摘要: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 陈颖聪
    • 摘要: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 冯强
    •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与儒家传统的命运曾经紧密关联在一起。《呐喊》《子夜》《家》等作品对儒家传统的批判异常激烈,但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胡适、陈独秀、吴虞等并不一味排儒斥孔。20世纪20—40年代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张东荪等学者已经开始把制度层面三纲五伦的儒家与内心修养层面的儒家相离析,但50年代之后直至文革“评法批儒运动”,儒家传统一步步被扁平化,彻底成为众矢之的。目前正面讨论这层关系的著述有张均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儒家传统(1917-1976)》与何亦聪的《周作人与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另有台湾学者彭小妍的《唯情与理性的辩证:五四的反启蒙》以“唯情”“还原一个完整的五四故事”,此故事中,正是带有儒家色彩的学者跨文化地反思了启蒙理性,甚至可以说现代新儒家就“兴起于五四的东西跨文化交汇场域”。彭小妍:《唯情与理性的辩证:五四的反启蒙》,第153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9。相比之下直接讨论儒家传统的文学作品更加少见,限于视野,笔者所知仅限于李洱的《应物兄》和梁鸿的《四象》。
    • 邢晔
    • 摘要: 关于诗教,当下存在系统性的重大误解、结构性的视域缺失和普遍性的路径焦虑,需要我们面对时代挑战、课改重任,基于诗教的源流与内涵去重建理解.就本体而言,诗教经历了从“《诗》教”到“诗教”的时代转化;就价值而言,诗教发生了从“教化”到“教学”再到“育人”的意义转向.诗之教,在于教化、教诲、教导,更在于教习,教诗育人,学而时习,从诗歌的迁移、再生产与综合实践中,新建一种和谐、向好的关系.
    • 夏秀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学领域对于朱嘉诗教观的研.究形成--种认识,即认为他所推崇的儒家诗教是“思无邪”而非“温柔敦厚”。而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大概是出于--种认识惯性一“温柔敦厚”是诗教观,是一个诗学而非伦理学、哲学的话题,因而忽略了朱熹关于“温柔敦厚”的论述。但实际并非如此。朱熹对于“温柔敦厚”非常重视,只是他并非侧重于其诗学阐释,而是明确将“温柔敦厚”与“圣贤气象”“仁”关联起来进行哲学阐释。这样的理解和阐释在“温柔敦厚”阐释史上是独特的。
    • 冯春祥
    • 摘要: 刘永济服膺儒学,不仅其为人严守儒家规范,而且其填词、论词也都可以看出他深受儒学的濡染.因师承关系,刘永济的词论观点与常州词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具体表现为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推崇.在刘永济的词学观念里,既可以看到张惠言、周济、谭献、陈廷焯等人词学理论的痕迹,又能看到他独特的创造.刘永济特别推崇其师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这是受儒家尊师重道观念影响的必然结果,然而不能因此认为他存在门户之见.
    • 张立敏1
    • 摘要: 康熙博学鸿词科是清代影响巨大的一次制科考试,在清代政治、文化、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引发士人心灵震荡,而且在诗歌创作、诗学观念方面发生巨变,儒家诗教正统地位回归诗坛,从而开启了康乾盛世诗歌新局面。可是在考试结束不久,京师出现讽刺阅卷官的诗歌,尤其以讽刺冯溥的“冯妇痴呆被虎颠”最为刻毒。它讲的是历史真实吗?如何评价诗中揭示的种种荒谬现象?这是一个博学鸿词科评价无法绕过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