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儿童期虐待

儿童期虐待

儿童期虐待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5599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特殊教育、中国健康教育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儿童期虐待的相关文献由322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相华、李娇、杨永杰等。

儿童期虐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5599 占比:99.82%

总计:65714篇

儿童期虐待—发文趋势图

儿童期虐待

-研究学者

  • 朱相华
  • 李娇
  • 杨永杰
  • 乔娟
  • 耿德勤
  • 梁光利
  • 赵后锋
  • 左晓伟
  • 张亚林
  • 王成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倩; 王磊; 赵金龙; 张雨; 邹海欧
    • 摘要: 目的 探讨情绪调节困难在双相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369例14~66岁的双相障碍住院患者,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进行调查,并通过AMOS 24.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情绪调节困难的中介效应。结果 207例(56.1%)患者至少经历过一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166例(45.0%)患者自杀风险较高。相关分析显示,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总分分别与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r=0.254,P<0.001)和自杀行为问卷总分(r=0.422,P<0.001)均呈正相关,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与自杀行为问卷总分呈正相关(r=0.381,P<0.001)。情绪调节困难在双相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60。结论 儿童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而且通过情绪调节困难间接影响自杀风险。
    • 邢敏智; 蔡婵; 朱跃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反刍思维在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40例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Ⅳ版(DSM-Ⅳ)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40例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评估儿童期成长经历,反刍思维反应量表评估反刍思维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反刍思维与儿童期虐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的PROCESS v3.4 by Andrew F.Hayes进行反刍思维在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间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抑郁组HAMD、反刍思维总分、抑郁相关、沉思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刍思维总分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与抑郁症状间具有中介效应。结论抑郁症人群中儿童期虐待与反刍思维相关,反刍思维在儿童期虐待和抑郁症状中起中介作用。
    • 刘丽娟; 季璐莹; 彭柳
    • 摘要: 成长期的留守经历对个体的成长以及对个体进入大学后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江西、浙江四所高校12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人数占比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群体;早期的留守与虐待等负性经历是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显著影响因素,但家人、朋友等的支持和高水平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可以减少其自杀意念出现的概率。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等心理病症产生的因素及相关作用机制,对预防其自杀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翟吉存; 贾旭卿; 李文福; 李青青; 陈井婷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影响以及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方法在某医学院校抽取255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和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伴儿童期虐待经历医学生的创造性显著低于不伴儿童期虐待经历医学生的创造性(t=-3.36,P<0.001);儿童期虐待与神经质人格正相关(r=0.28,P<0.001),与开放性(r=-0.21,P<0.01)、宜人性(r=-0.41,P<0.001)、责任心(r=-0.28,P<0.001)和创造性(r=-0.30,P<0.001)负相关;神经质与创造性呈负相关(r=-0.28,P<0.001),而开放性、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与创造性正相关(r=0.47、0.29、0.20、0.25,P<0.05);儿童期虐待不仅能直接预测创造性[估计值=-0.13,效应量=56.52%,95%CI(-0.19,-0.01)],还能通过神经质和开放性人格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创造性[估计值=-0.10,效应量=43.48%,95%CI(-0.16,-0.05)]。结论神经质和开放性人格在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创造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 赵天宇; 于鲁璐; 卢文婷; 王岚; 高媛媛; 王冉; 宋美; 郭世杰; 王学义
    •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女性非自杀性自伤(non 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64例存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NSSI行为的青少年女性患者(NSSI组)和57名青少年女性健康对照(对照组)。NSSI组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评估NSSI情况,两组对象使用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DERS)、Barratt冲动人格问卷(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评估NSSI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NSSI组患者最早于7岁开始出现自伤行为,近1年中的自伤次数中位数为34(11,62)次。常见的自伤部位是前臂/腕部(81.3%)、头面部(57.8%)、手(50.0%),最常用的自伤方式为切割(75.0%)、搔抓(53.1%)、啃咬(48.4%)、击打(45.3%)。NSSI组患者暴露于躯体虐待(21.9%vs.0)、情感虐待(45.3%vs.1.8%)、情感忽视(60.9%vs.19.3%)和性虐待(12.5%vs.1.8%)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DERS各维度评分、BIS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β=77.31,P<0.01)、情感虐待(β=14.81,P<0.01)、情绪知觉(β=6.84,P=0.01)、情绪感受(β=3.07,P=0.04)、认知冲动(β=6.92,P<0.01)与NSSI组1年中的自伤频率呈正相关,文化程度(β=-61.31,P=0.04)、躯体虐待(β=-19.47,P<0.01)、行为冲动(β=-5.93,P<0.01)与NSSI组1年中的自伤频率呈负相关,该模型可以解释自伤频率43%的变异(F=3.36,P<0.01)。结论青少年女性患者常见的自伤部位是前臂/腕部、头面部和手,最常用的自伤方式为切割、搔抓、啃咬和击打,并且儿童期情感虐待、情绪调节和冲动与NSSI相关。
    • 张梦萧; 吴继霞; 谢韵梓
    • 摘要: 探究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以重庆一高校58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网络受欺负量表及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 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受欺负;2) 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受欺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性别调节中介路径的后半路径,具体来说,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大学生网络受欺负的负向预测作用只在男生群体中显著。本研究为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善及大学生网络受欺负问题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 崔雅莲; 蒙培培; 张云巧; 都业铭; 王彦芳
    • 摘要: 目的探索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功能失调性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73例首发未治疗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根据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评分将患者分为受虐待组(102例)与对照组(71例),采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DAS)评估认知模式情况,CTQ评估儿童期成长经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估抑郁严重程度。结果受虐待组的DAS总分(157.00±35.06 vs.141.30±29.13)及其因子分(除脆弱性及自主性态度外)、CTQ总分[54.00(49.75,62.00)vs.40.00(37.00,43.00)]及其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控制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DAS总分与情感虐待相关联(β=0.331,P<0.001),多项DAS因子分与情感虐待相关联(P<0.05),HAMD-17评分与躯体虐待相关联(β=0.347,P<0.001)。结论儿童期虐待,尤其是情感虐待,可能影响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成年后的功能失调性态度,躯体虐待与抑郁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 夏雨薇; 王旭; 毛富强; 王玲; 宫羽; 王曌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强制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和抑郁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选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心理弹性量表(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对261名戒毒人员实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处理和分析均采用SPSS 25.0,采用相关分析、Bootstrap分析法等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儿童期虐待得分为(44.690±18.550)分,心理弹性得分为(60.210±22.788)分,抑郁得分为(48.370±12.450)分,复吸倾向得分为(15.300±9.833)分.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r=-0.396,P<0.01),与抑郁、复吸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584、0.298,P<0.01);心理弹性与抑郁、复吸倾向呈显著负相关(r=-0.558、-0.147,P<0.05);抑郁与复吸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286,P<0.01).儿童期虐待可以直接预测复吸倾向(β=0.202,P<0.01),也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作用(β=0.082,95%CI=0.007 ~0.165),以及心理弹性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β=0.029,95%CI=0.002~0.064)间接影响复吸倾向.结论 具有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弹性较低,易导致较高水平的抑郁,进而引发较高程度的复吸倾向.
    • 张国荣; 高园; 林婧; 谭红彤; 刘丹; 李鹏声; 龙瑶; 陈晓雯; 毛凯; 朱海燕; 麻纯; 王晴柔
    • 摘要: 目的 研究儿童期虐待与产后抑郁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产后42 d回院进行产后保健的产妇1064名,按照自愿原则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儿童期虐待量表(CTQ)的填写.结果 1040名产妇被包含在最终的数据分析中,其中296名检出有产后抑郁症状,患病率为28.5%,按产后抑郁症状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有产后抑郁症状组和无产后抑郁症状组,两组学历和职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产后抑郁症状组CT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无产后抑郁症状组(P<0.01),有、无产后抑郁症状组发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校正年龄、学历和职业之后,CTQ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均增加了产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P<0.01).结论 儿童期虐待与产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相关,在孕前及产前应及时识别并进行心理干预,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保护产妇及子代的身心健康.
    • 陈豪诚; 周萍; 张敏; 周华斌; 柳娜; 张宁
    • 摘要: 目的 了解高危服刑人员冲动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识别服刑人员冲动性的高危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以南京市某监狱588名男性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按暴力犯罪案由、高冲动性、边缘型人格及反社会人格为特点将其分为四组,收集服刑人员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犯罪信息,采用自编物质使用情况调查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对高危服刑人员冲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①四组高危服刑人员的年龄、婚姻状况、毒品使用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90、13.945、26.137,P均<0.01);②四组服刑人员BIS-11及CTQ-SF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196、16.208,P均<0.01);③毒品使用史(β=1.832,P<0.05)、情感忽视(β=0.278,P<0.01)及情感虐待(β=0.307,P<0.01)对整体高危服刑人员的冲动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情感忽视(β=0.482,P<0.01)对暴力犯罪服刑人员的冲动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毒品使用史、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是男性高危服刑人员高冲动性的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