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8篇,主要集中在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中国军事、军事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775篇;相关期刊713种,包括管子学刊、党史文苑(学术版)、世纪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湖南省第五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文化强国与教育变革分论坛、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等;军事思想的相关文献由144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朴民、徐勇、夏征难等。

军事思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5 占比:28.16%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3775 占比:71.59%

总计:5273篇

军事思想—发文趋势图

军事思想

-研究学者

  • 黄朴民
  • 徐勇
  • 夏征难
  • 姜国柱
  • 傅立群
  • 张天本
  • 覃特
  • 谢国钧
  • 于汝波
  • 史滇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林
    • 摘要: 老子哲学当中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核心思想体现在“道”。老子以道为本的思想是其军事哲学的逻辑起点,认为战争与自然无为、天道尚慈法则相违背,兵是不祥之器,不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要付出惨重代价,因此统治者不能以兵强于天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军事战争难以避免,老子提出“守柔用弱”的军事战略思想,其中蕴含的柔弱胜刚强、不武、不怒、不与、不争都是老子军事思想不同层面的阐发和运用。落实到战术层面,老子提出“以奇用兵”这一颇具影响的战术思想,强调后发制人、知雄守雌、避实击虚原则。虽然老子并没有对军事辩证法做深入且具体的阐释,但其总结的独特的用兵之道,对后世政治哲学和兵学理论的发展均具启发意义。
    • 曹天生
    • 摘要: 王茂荫军事思想是王茂荫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军事谋略思想为其基本特征。在反对外国侵略方面,他提出积极防御、广招人才、发动民众的抵抗策略;在应对太平军等反清力量方面,他提出据守长江要地,全民动员进行陆地布防,打击捻军并防止太平军与捻军结盟,开展地方团练,建立战时地方剿抚体制,宽待被裹挟者从而瓦解太平军队伍等主张;在军队建设方面,他提出了培养军事将领、不拘一格选拔军事人才、加强军事训练和开展后勤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建议。虽然王茂荫的军事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 陈翠莹
    • 摘要: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鲁两国在长勺爆发战争,鲁国取得胜利。在这次战争中,鲁国谋士曹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其在长勺之战中所运用的军事思想对后世颇有启迪。长勺之战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在这场战争中闪烁的智慧光芒依然值得人们深思。
    • 宇宸; 尹琴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男子篮球国家队独霸亚洲三十余年。然而,2009年之后,中国队在亚洲和世界大赛中的表现起伏很大,成绩不尽如人意,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中国男篮世界杯上,中国队只取得第24名的成绩,丧失了直通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中国队的亚洲霸主地位被撼动。为了帮助中国男篮国家队走出低谷,重新称霸亚洲,并且在国际赛场上获得优异成绩,该文使用范蠡的军事思想,针对目前男篮国家队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案:第一,上下同心,提升士气;第二,赏罚严明;第三,加强对三分球的防守;第四,培养控球后卫,制定灵活多变的进攻战术;第五,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第六,培养运动员三分线外的远投能力。
    • 王琰
    • 摘要: 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军事典籍英译起步较晚。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后为探索日本军事之道、谋求自身改革的零散英译;二战期间对日作战需求的应急英译;二战后西方大战略研究背景下探求战略理论的英译;当代中国学研究中的历史性、哲学性英译;当代中国战略文化研究中的英译。随着西方对于中国军事典籍英译的范围、深度、形态的进一步的拓展,“兵学西渐”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 熊艳; 桂珍明
    • 摘要: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劝将篇》中,针对汉安帝时期朝廷在平定羌族叛乱中作战失利一事,围绕东汉中期军事概况、赏罚制度、将领选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劝将篇》所揭示的不只是单纯兵法或战术的运用问题。作为儒家学者,王符从政治、军事以及人才选拔方面,深刻剖析了东汉政权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立足儒家本位,借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劝将篇》充分体现了东汉时期儒家学者的权变与灵活。
    • 史晓
    • 摘要: 汉末襄樊之战是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次战役基本确立了日后魏、蜀、吴三国的势力范围。对襄樊之战的研究可以基于《孙子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争思想来进行。“先胜而后求战”“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这些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战争思想中的几大主要作战原则。以这四条主要作战原则为基本思路分析襄樊之战,有利于对战役中各方的胜败因素做出更为深刻的剖析。
    • 杨金平
    • 摘要: 苏轼有不少论文论或言论论及春秋时代的军制和军事思想.基于对现实的反思,苏轼对延续至春秋时代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三代之制"颇为推崇,但未能认识到这种兵役制度和军事编制制度的不足.苏轼对"作丘甲"等军赋制度变革持批评态度,主要是认为这些变革干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对于管仲兵法,苏轼充分肯定其实战效果,认为若能与"三代之制"结合起来,各取其长,更有价值.至于宋襄公标榜的那套战争伦理,苏轼结合其为人行事予以批评.苏轼还通过对士燮的评论,提出了自己对战争胜负的辩证看法.
    • 王晓红
    • 摘要: 恩格斯在克里木战争期间所写的一系列军事评论文章较为全面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理解:战争是以利益争夺为目的的权力扩张,受制于国内政治制度,战争并非纯粹战场上的实力比拼,也与外交政策相互影响,战争期间媒体沦为政治工具.通过对战争的分析,恩格斯认为,随着利益冲突的不断升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新冠疫情期间美国的表现不仅充分展示了其试图遏制中国的险恶用心,也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以及将要面临的战争风险.
    • 耿需要; 李如龙
    • 摘要: 作为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黄帝四经》既述治国之本,亦言兵学之要,可视为一部兵书.在战争观上,它认为战争性质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主张慎战重战、不得已才战;在战争指导上,提出了兵法三道、 “王术”制胜、因时秉宜等有价值的观点;在战争准备思想上,主张“政胜为先”.全书还蕴含着内涵丰富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