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召开年: 2018
  • 召开地: 厦门
  • 会议文集: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论文集
  • 主办单位: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厦门大学
  • 出版时间: 2018-05-04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2/20>
747条结果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淋巴结疾病的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探讨超声在诊断及介入治疗淋巴结疾病中的作用.\r\n 方法:选取68例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淋巴结疾病患者.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颈部采用直接扫描法,根据淋巴结的分组,逐组寻找异常淋巴结,并对异常淋巴结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淋巴结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可分为向心性增强和非向心性增强.根据增强程度常分为均匀增强型、不均匀增强型及无增强型.\r\n 结果:均匀增强型5例(7.4%),不均匀增强型61例(89.7%),无增强型2例(2.9%),两组间增强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抽液注药治疗12例(17.6%),热消融治疗56例(76.4%),抽液注药治疗治愈率91.2%,热消融治疗治愈率94.6%。\r\n 结论:超声造影对淋巴结疾病的诊断优于普通超声检查表现,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根据病理诊断及超声表现对病变淋巴结进行超声介入治疗,为患者在外科切除手术之外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对邻近膈顶的较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RFA治疗的176例临近膈顶较大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近膈组)及157例非临近膈顶的较大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对照组)的资料.分析比较2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消融情况、早期灭活率、复发率、肿瘤新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近隔组R FA治疗中隔下注水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6),局部复发率高于对照组(P=0.029)。结论:邻近隔顶的较大肝癌更易复发,超声引导下经皮RFA治疗应采取隔下注水等个体化治疗方案及策略。
  • 摘要:目的:微波消融技术在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取得客观的临床疗效.对于直径≥5cm肿瘤的完全灭活始终是消融技术的难点;对于肝门部肿瘤的治疗,由于解剖结构复杂,成为消融和手术治疗的难点.该研究探讨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联合经皮胆管置管注入冰盐水技术辅助超声引导下经皮肝门部肿瘤(D≥3cm)微波消融治疗的初步临床研究.\r\n 方法:2011年9月至2017年5月,14例肝门部肿瘤采用了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联合经皮胆管置管注入冰盐水技术辅助超声引导下经皮肝门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对治疗相关并发症、局部进展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19-52月)。平均肿瘤直径为4.2±1.3 cm (3.0-6.8cm).每个肿瘤与胆管的距离均小于5mm。一次技术成功率为100%。一次完全消融率。\r\n 结论:该研究通过三维可视化规划平台立体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边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胆管),精确计算肿瘤体积与热场分布;经皮胆管置管注入冰盐水技术,达到冷却胆管及增加消融的热沉降效应,实现了对肝门部肿瘤的完全、精准消融,同时降低了消融术后胆管的热损伤并发症,进而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该研究改变了传统肿瘤消融依赖医生经验进行布针和评估的局限,将消融医学推向了精准、科学、可量化的新高度;同时打破了消融的禁区,拓宽了消融的适应症。今后在大肿瘤和邻近肝门部等高危部位的肿瘤消融中三维可视化规划技术值得推荐。
  •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前列腺(PSA)异常升高(4~20μg/L)、直肠指检(DRE)异常或前列腺核磁共振异常的男性患者,经准备后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分别对篮球鞋左右侧叶、中叶、后叶各穿刺两针,在对有问题结节进行穿刺X针,穿刺前先对前列腺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r\n 结果:常规经直肠超声发现可疑结节54个,检出前列腺癌32个,阳性率为59.2%。超声造影发现异常结节103个,其中78个检测出前列腺癌,阳性率75.7%。超声造影诊断前列腺癌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检出前列腺癌56例(71.7%),而常规经直肠超声检查仅能检出13例(40.6%),两者差异显著(P<0.05)。\r\n 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提高前列腺可疑结节的检出率,为前列腺靶向穿刺提供更精确定位。靶向穿刺可有效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有利于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对消融灶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影响,即消融灶周围正常肝组织在射频消融前后弹性值的变化.\r\n 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因肝脏肿瘤在我科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的患者3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9例,肝转移瘤11例).\r\n 结果:消融术前距病灶lcm的正常肝组织平均杨氏模量值为Emean=8.89±3.74,消融术后距消融灶lcm的正常肝组织平均杨氏模量值为Emean=9.03±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可以评价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对消融灶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影响,即射频消融前后消融灶周围的正常肝组织的硬度无明显变化。射频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叶军,
    • 会议名称: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做一名好科主任与好医生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好科主任, 德才兼备,技术全面,综合能力强。能培养出优秀医生,造就一支好队伍。好科主任与好医生:表率、廉洁、服务、正派、公正、好学、谦虚、诚实、吃苦、大度、当担、体贴、守时;所想所为:为了患者好,同事好,医院好,社会好。
  • 摘要:目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作为一项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提高HIFU消融效应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具有巨大研究和应用价值.本实验通过向离体牛肝脏组织中注射无水乙醇后行HIFU辐照,分析其对组织声像图灰度变化及损伤效果的影响,旨在为无水乙醇可以提高HIFU消融效率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r\n 方法:1、材料:取新鲜离体牛肝组织,切成边长约4cm的方块40枚,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枚。常规脱气30分钟后待用。2、实验方法:实验组将酒精疗法针刺入标本中心,注入无水乙醇2ml。30min后行HIFU辐照,应用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辐照参数:点扫描,辐照深度20mm,单次辐照时间1s,间隔2s,重复次数5次,治疗头功率200W,频率0.8MHz,焦距155mm。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无水乙醇,其他相同。3、观察指标:1)辐照后超声灰度变化。2)标本内形成的坏死区最长径。3)观察标本的HE染色差异。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误表示,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HIFU辐照后1秒,实验组标本的靶区内多数(13/20)立刻出现灰度增强变化,对照组只有少数(6/20)立刻出现此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强回声出现的比对照组更早,证明无水乙醇可以降低发生空化效应的阈值功率,使用较低的超声能量就可使组织发生空化效应,引起凝固性坏死。2、实验组和对照组辐照后坏死区长度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HE染色:多数实验组(15/20)载玻片上可见坏死区染色较浅,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而多数对照组(16/20)载玻片可见均一染色,无染色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种情况说明实验组的细胞蛋白凝固坏死更广泛,更彻底,而使消融区染色不明显;4、光镜变化:两组标本靶区细胞间隙增宽,核固縮,细胞膜崩解,与非靶区分界清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核固缩数目更多,细胞染色更浅。说明注射无水乙醇后使HIFU对细胞组织结构的破坏更为彻底。\r\n 结论:本研究证实无水乙醇是一种有效的HIFU消融增效剂,其能扩大HIFU辐照后凝固坏死区范围。其增强消融区组织细胞结构破坏更加彻底。这对于进一步破坏组织结构,提高HIFU消融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作者:钟毅欣,
    • 会议名称: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兼具诊断与相变溶栓功能的新型纳米粒,并比较这种相变型纳米粒(Fe3O4-PLGA-PFH-CREKA NPs)和与非相变型纳米粒(Fe3O4-PLGA-CREKANPs)不同时间点在体外的溶栓效果.\r\n 方法:通过双乳化法构建多模态纳米粒,该多模态纳米粒内部包载全氟己烷(PFH),PLGA外壳上嵌入氧化铁,并通过酰胺键连接CREKA多肽去靶向动脉血栓的纤维蛋白成分;采用透射电镜、倒置显微镜、组织切片评价其表征、多肽连接情况及靶向性;建立体外血栓模型,借助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low-intensity focusedultrasound)介导的液—气相变过程,比较(Fe3O4-PLGA-PFH-CREKA NPs)和与非相变型纳米粒(Fe3O4-PLGA-CREKA NPs)的溶栓效果;通过凝血象、HE染色评价该造影剂的生物安全性,同时应用弹力纤维染色、HE染色、凋亡染色检测证明不同功率的LIFU辐照血管的生物安全性.\r\n 结果:成功制备出该相变型靶向溶栓纳米粒,其分布均匀、大小均一,并且能准确得分布在血栓纤维蛋白成分中;另外,对于LIFU 介导的相变溶栓治疗机制,这些以纤维蛋白为靶向的相变型纳米粒与非相变型纳米粒相比,无论LIFU 的功率如何,均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血栓的重量(P<0.01),并证明功率在1 瓦时既能保证一定的溶栓效果又能避免血管的损伤。在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相较于溶栓时间和LIFU 的功率,纳米粒的选择对于溶栓率的提高最为重要(β=18.103,t=16.635, P<0.01)。\r\n 结论:结果证实了Fe3O4-PLGA-PFH-CREKA NPs这种不同于传统溶栓手段的相变型纳米粒在溶栓治疗中的潜力,这对于有出血风险或出现神经毒性并发症的患者尤其有价值,因此,相变溶栓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在血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可能有更广泛的应用。
  • 摘要: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载siRNA-Cy5靶向纳米微泡复合物,并研究其在动物体内对肿瘤分子影像成像与治疗能力.\r\n 方法:联合薄膜水化法与机械震荡法,以磷脂复合物为原料,制备载NET-1siRNA靶向纳米微泡复合物.以SMMC-7721与BALB/c裸鼠建立肝癌荷瘤鼠模型.采用低频超声辐照介导靶向纳米微泡复合物的基因转染.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裸鼠注射药物后低频超声辐照5分钟,所有裸鼠在60天的随访期内,每周治疗2次.以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仪分析靶向纳米微泡复合物的分子影像能力,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基因治疗效果.\r\n 结果:载NET-1siRNA靶向纳米微泡复合物的平均粒径小于500nm。使用纳米微泡复合物治疗组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并且生存期最长。与其他实验相比,使用纳米微泡复合物治疗组的移植瘤内荧光信号最强,NET-1蛋白抑制率最高。\r\n 结论:载NET-1siRNA靶向纳米微泡复合物是一种经济的、高效的、安全的基因载体与分子影像探针,它也许会提高肝细胞的早期诊断率与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索诊断超声击破自制脂质体微泡无创、靶向开放大鼠血脑屏障(BBB)促MSCs归巢并修复大鼠脑缺血的可行性与有效性.\r\n 方法:诊断超声直接经大鼠颅骨辐照,并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脑缺血组)、超声+微泡组、静脉移植MSCs组及超声+微泡+MSCs组.微泡与MSCs经静脉注入,通过伊文斯兰与硝酸镧外渗评价超声联合微泡辐照后大鼠BBB开放情况;荧光示踪定位MSCs经血管跨BBB迁移归巢脑实质全过程,分别在MSCs移植后1,4,7及14天观察并计数各组MSCs数量,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与比较.在不同时间点采用HE染色对超声辐照脑缺血局部血管密度进行计数以评价血管新生情况.通过前肢肌力实验、平衡木实验等对超声联合微泡促MSCs移植后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与行为学进行评分,并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超声辐照侧大鼠脑缺血区可见一定程度的硝酸镧与EB外渗,提示大鼠BBB得到靶向和有效开放。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MSCs主要位于超声辐照侧脑缺血部位的大脑皮层、海马等区域,超声联合微泡介导MSCs移植组荧光细胞数量显著性高于单纯经静脉MSCs移植组(P<0.05)。荧光显微镜记录了MSCs自血管跨BBB进入脑组织的全过程包括粘附贴壁、迁移及跨过血管壁等。诊断超声击破微泡后脑缺血区新生血管密度高于其余各组,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诊断超声击破自制脂质体微泡经大鼠颅骨辐照能无创有效开放BBB并成功促MSCs颅内靶向转运,在超声生物学效应与MSCs共同作用下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及神经功能改善,有望为颅内疾病的安全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 作者:赵丹,解丽梅,
    • 会议名称: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摘要:目的:自动容积导航(Smartplanes)通过人工智能化系统识别获取胎儿颅脑切面,并进行自动测量.本研究拟评估Smartplanes快速获得胎儿颅脑切面的可靠性以及其对颅脑重要参数自动测量的准确性.\r\n 方法:仪器采用迈瑞Resona7超声诊断仪,经腹三维容积探头,探头频率2-6MHz.研究对象包括正常胎儿和异常胎儿,孕周范围20-24周,单胎.异常胎儿包括侧脑室扩张、巨小脑延髓池、小脑发育异常和脑中线蛛网膜囊肿病例.每个病例都先获得胎儿丘脑切面(TTP),小脑横切面(TCP),侧脑室切面(TVP)和矢正中切面(MSP),并手动测量双顶径(BPD),头围(HC),小脑横径(TCD),小脑延髓池(CM)和侧脑室宽度(LV)。如果不能获得MSP,可应用三维超声重建该切面,并记录获取该四个切面和完成测量使用的时间。之后在小脑横切面获取胎头三维容积数据,在触摸屏上按下Smartplanes按钮,可快速获得以上颅脑四个切面(TCP:A象限;TTP:B象限;MSP:C象限;TVP:D象限),调节层厚2mm,增加图像信息,在触摸屏上按下\"自动测量\"按钮,可自动测量BPD、HC、TCD、CM和LV。对比两种方法获得的图像的准确性和质量,以及手动测量和自动测量的相关性。\r\n 结果:正常组共有60胎纳入研究,孕妇平均年龄27.5±3.6岁(范围21-36岁),平均孕周为22.5±1.8周(孕周范围为20.24周)。异常组共有15胎纳入研究,孕妇平均年龄30.5±3.4岁(范围20-40岁),平均孕周为21.8±2.5周(孕周范围为20.24周)。两组测量显著相关(R2BPD=0.812;R2HC=0.845;R2TCD=0.806;R2CM=0.899;R2LV=0.793,P<0.001)。Smartplanes比传统检查省时,但是受初始图像质量影响,部分快速识别的图像质量不准确(正常组11/60,18.3%;异常组4/15,26.7%)。\r\n 结论:Smartplanes可以较准确并快速的识别胎儿颅脑常用标准切面并进行颅脑重要参数的自动测量,但是其准确性受初始二维图像质量的影响。
    • 作者:孔晶,
    • 会议名称: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摘要:目的:分析前中纵膈常见占位的超声造影特点,并探讨超声造影对前中纵膈占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r\n 方法:收集行超声造影并获得病理结果的69例纵膈占位患者,其中淋巴瘤33例、胸腺瘤17例、胸腺癌19例.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特点、超声造影特点以及造影微血管显像特点,对比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纵膈占位的超声特征.\r\n 结果:常规超声特点在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胸腺瘤的动脉期增强模式与胸腺癌、淋巴瘤相比,多表现为均匀增强(88.2%,15/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6)。与胸腺癌、淋巴瘤相比,胸腺瘤的内部坏死少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01);其中胸腺癌内部坏死检出率明显高于淋巴瘤(P=0.018)。胸腺癌与淋巴瘤和胸腺瘤相比多表现为周边至中心增强(P=0.022,P=0.004)。胸腺瘤相对淋巴瘤多表现为动脉期晚增强(>10s)。联合采用肿瘤均匀增强、无内部坏死和肿瘤整体增强鉴别胸腺瘤与胸腺癌,准确性达86.1%,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78.9%、94.1%。联合采用肿瘤不均匀强化、内部坏死、动脉期晚增强和周边至中心增强鉴别胸腺癌与淋巴瘤,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5%,94.7%和81.8%。根据病理结果对照,超声造影诊断纵膈占位的正确率为82.6%,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的2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造影微血管显像模式下,梳齿状血管仅在胸腺瘤中被探及(5/17),胸腺癌及淋巴瘤中未见。粗大滋养血管于淋巴瘤多见(10/33),胸腺来源肿瘤仅有1例可见该征象。\"小囊\"征被定义为超声造影下无增强的小圆形区域,该征象仅1例淋巴瘤可见,5例胸腺来源肿瘤内可探及。\r\n 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纵膈肿瘤的可行性,提示超声造影或可成为纵膈占位术前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之一。
  • 摘要:结、直肠疾病是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有着上升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为患者早期多数没有症状,确诊时多数为晚期,因此术前对直肠癌进行正确的T分期是治疗的关键.经直肠双平面超声能清晰的观察肿瘤侵犯直肠肠壁层次,肿瘤内部微循环及血流供应,在直肠癌的术前T分期中有着较为明显的诊断优势。能够使肠腔形成良好的透声窗,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声像图,对直肠恶性占位性疾病的结构层次、位置、形态、大小及周边情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治疗提供良好评估条件,增加患者手术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降低,本法将对直肠恶性占位疾病的侵袭范围、分期、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多学科应用、合理利用检查手段有助于准确判断术前分期、指导临床治疗,可避免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现象。
  • 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腔内超声诊断肛周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就诊并诊断为直肠肛周脓肿的病人为研究对像,总计60例,随机分为术前经直肠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30例)和术前未经超声检查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住院手术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术前未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测的3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6.7%,术前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的3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9.3%,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直肠腔内超声的应用能提高直肠肛周脓肿的诊断准确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
  • 摘要:探讨颈部异位甲状腺高频超声图像特征.收集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间经本院细胞学穿刺或核医学甲状腺显像证实的13例颈部异位甲状腺患者的15处病灶高频超声图像及临床相关资料,回顾分析临床表现、病变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特点、正常位置甲状腺改变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颈部异位甲状腺高频超声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患者表现为甲状腺床未探及甲状腺组织回声,颈部超声显示舌根部,气管旁或颌下区椭圆形或类圆形不均回声伴小囊样无回声区,边界清晰。CDFI显示血流丰富或不丰富。对于因颈部包块或甲状腺功能减低就诊的患者甲状腺区超声未探及甲状腺组织回声者,需常规检查口底,气管旁及颌下区寻找异位甲状腺。
  • 摘要:目的:局灶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FL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有相似的超声表现,二者的鉴别存在困难,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分析二者的超声特征,试图从有可疑恶性超声特征的结节中将二者进行鉴别.\r\n 方法:本研究分析了157个小于1cm的可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的二维超声特征,包括内部回声,边界,后方回声衰减,纵横比,是否有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背景,钙化.所有结节都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FNAB),甲状腺乳头状癌由手术病理证实,局灶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由两次以上的细胞学检查证实.\r\n 结果:157个结节中,107个甲状腺乳头状癌,50个局灶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二者在结节内部回声,边界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没有钙化和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背景更多见于FLT组(P<0.05).后方回声衰减和纵横比>1更多见于PTC组(P<0.01).其中纵横比>1诊断PTC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n 结论:小于1cm的可疑恶性结节,后方回声衰减和纵横比>1可以帮助鉴别FLT和PTC,其中纵横比>1是更准确的预测因子。边界不清晰的细胞学检查良性的低回声结节,没有钙化并且有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背景,它更有可能是一个局灶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可以长期随访观察,避免多次重复的穿刺细胞学检查。
  • 摘要:评价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联合超声造影预测模型能否对BI-RADS(⊕)4、5类病灶进行优化,从而在原有恶性风险的基础上降低不必要的穿刺活检.结果表明:多中心研究结果证实超声造影能够辅助BI-RADS进一步提高其诊断价值,二者结合对乳腺穿刺病灶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诊断方法,并在承受较低风险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穿刺而进行随访。
    • 作者:章建全,吴震中,陈红琼,
    • 会议名称: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微波热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4月共50例cN1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临床淋巴结转移cN1a期32例、cN1b期18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通过穿刺活检证实并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乳头状癌微波消融+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微波消融术,研究cN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微波消融术后临床疗效以及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大小、多癌灶等与复发的关系.影响复发的单因素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复发率,并绘制曲线,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r\n 结果:纳入本组患者共50例,最长随访时间超过4年,每例患者随访时间至少超过12个月,在随访过程中共发现9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灶,3例出现腺体内其他部位新生癌灶,未见有远处转移的病例,总体复发率为24%,除1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转外科手术外,其余11例均予以了二次消融,后续随访中仍有3例患者再次出现淋巴结转移,予以了第三次消融,末次随访未再发现有新生转移灶。甲状腺原消融灶均呈不同程度缩小,目前共有13例腺体内消融灶完全吸收,淋巴结消融灶一般在消融后1月左右吸收,术后颈部超声检查难以辨别消融前后的改变。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无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甲状旁腺损伤情况出现。有2例患者出现消融后腺体萎缩,甲状腺功能出现减退,予以口服优甲乐补充治疗,其余患者随访至今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现象。\r\n 结论:相比于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cN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微波消融后复发率增高趋势,但是微波消融对复发癌灶依然具有确切的疗效。微波消融可重复性好,并且重复消融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可以达到保护甲状腺自然功能,免除终身服药的优点。
  • 摘要:肝癌伴广泛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很多临床一线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热消融等,虽然对早期肝癌患者能够实现根治的效果,但往往不适用于进展期肝癌伴全身多处转移者.在本项研究中,为探讨一种肝癌治疗的新策略,研制了一种新型靶向微波控释载药纳米递送系统(TBP@DOX).通过表面修饰特异靶分子物质(岩藻依聚糖),内核包载化疗药物(阿霉素)和微波增敏剂(离子液体),实现了原位肝癌和远处转移灶的同时靶向聚集和高效释放.结果显示,在局部体外微波辐照条件下,TBP@DOX对裸鼠原位肝癌的治疗效果不仅是非靶向纳米粒(BP@DOX)的1.95倍、非微波响应纳米粒(TP@DOX)的1.6倍,更是单纯阿霉素治疗组的10倍.而且,TBP@DOX还表现出对远处肺转移灶最好的治疗效果,并有效预防了全身微小转移灶的形成,延长了裸鼠生存时间。此外,相较于单纯阿霉素治疗,TBP@DOX并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能。因此,这种靶向微波控释载药纳米系统有望为肝癌,尤其是进展期肝癌伴全身多处转移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 作者:李锐,
    • 会议名称: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涎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的55例涎腺肿块的病理结果,并对照分析涎腺肿块治疗前的常规彩超表现.\r\n 结果: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的55例涎腺肿块,穿刺成功率达100%。穿刺病理结果显示良性共32例,占58.2%,其中包括14例良性非肿瘤性病变,18例良性肿瘤;恶性肿瘤23例,占41.8%。良性非肿瘤性病例包括:慢性炎性病变6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5例,结核3例;良性肿瘤病例包括:多形性腺瘤(混合瘤)9例,腺淋巴瘤(warthin瘤)6例,表皮样囊肿、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神经鞘瘤各1例;23例恶性肿瘤病例包括:淋巴瘤6例,粘液表皮样癌4例,鳞状细胞癌4例,腺癌3例,腺样囊性癌3例,涎腺导管癌、恶性黑色素瘤及小细胞癌各1例。本组病例良性肿瘤性病变以多形性腺瘤(混合瘤)与腺淋巴瘤(warthin瘤)多见。良性非肿瘤性病变以慢性炎性病变多见。恶性肿瘤以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多见。随访14例涎腺非肿瘤性的良性病变,除1例较大涎石引起颌下腺炎症经手术治疗外,其余经保守治疗治愈,良性涎腺肿瘤有12例采取手术部分切除腺体,23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采取腺体全部切除术,其中12例腮腺恶性肿瘤合并面神经切除。\r\n 结论: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具有安全、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且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可以作为涎腺肿块诊断的首选方法。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