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
第二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

第二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5-21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2010年版国家药典已经出版,与国家药典配套的《临床用药须知》出版在即,此书中“抗寄生虫药物”的章节是由笔者编写的;另外笔者去年还主编了《抗寄生虫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在这两部书的编写过程中,征集了国内一些从事寄生虫病诊治专家的意见并较为广泛地搜集了国内外有关抗寄生虫药物的资料,做为心得,现就抗寄生虫药物的演变、各种寄生虫病抗寄生虫药物的选择向同行们作一介绍。
  • 摘要:目的:评价传播阻断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方式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的灭螺效果。rn 方法:调查全市传播阻断期间残存钉螺面积、环境分布和环境改造工程数量和分布;调查不同方式、不同环境改造灭螺工程的灭螺效果;对已实施工程质量和工程维护与持续性保证灭螺效果进行评价。rn 结果:全市1994—2008年共查出螺点117个、面积319057平方米,共开展环改灭螺工程43处,总环改面积114411平方米,消灭钉螺面积114197平方米。43处环改工程中,损坏的有8处、杂草生长的有13处、适合钉螺滋生的有13处。损坏的主要分布在沟渠(塘坝)硬化方式,其中水泥浇注硬化3处、单纯水泥沟壁抹面5处,分别占该环改方式的17.65%、83.33%。43处环改环境共累计监测面积782789平方米,未查到钉螺。rn 结论:环境改造方法消灭传播阻断地区残存回升钉螺效果好。单纯水泥沟壁抹面的环改方式效果差,不宜推广应用。填埋、开新填旧等环改方式既省财力物力,灭螺效果又持久,仍然是非常好的环改方法。退耕还林方法不适合山丘地区。开展工程维护是持续性保证灭螺效果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克隆并分析猪蛔虫感染期幼虫差异表达基因28.402的全长cDNA,为寻找猪蛔虫免疫防治的“关键”分子奠定基础。rn 方法:以猪蛔虫感染期幼虫为对象,选择经芯片筛选和RT-PCR验证的在感染性幼虫呈高丰度表达的EST(命名为28A02)为模板,设计引物,采用5’和3’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取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n 结果:成功获得了864bp的全长cDNA序列,包含一个完整的长为450bp开发阅读框(ORF),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与众多物种编码ATP合酶的氨基酸序列的基因有相似性,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编码猪蛔虫的线粒体ATP合酶。rn 结论:该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猪蛔虫感染期幼虫的发育过程和入侵宿主的感染性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和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抗弓形虫感染作用。rn 方法:6周龄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用。PBS 20μl、ESA20 μg或CT1.0μg+ESA 20μg/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4 d,用4×104个弓形虫速殖子/只灌胃攻击所有小鼠,观察小鼠健康及死亡情况。速殖子攻击后30d,计数肝、脑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rn 结果:CT作为佐剂联合ESA滴鼻免疫小鼠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PBS组和ESA组,存活率(95%)也显著高于PBS组(55%)。与PBS组相比,CT+ESA组肝和脑组织内速殖子数分别减少了80.19%(P<0.001)和78.24%(P<0.005)。CT作为佐剂联合ESA滴鼻免疫小鼠诱导了高水平的黏膜免疫应答和系统免疫应答。rn 结论:CT作为佐剂联合ESA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可有效抵抗弓形虫速殖子攻击。
  • 摘要:本文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对GenBank中的猪、牛、家犬、小家鼠、人、白猴的肾上腺皮质发育异常基因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和建模,进而对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蛋白质转肽、跨膜结构、疏水型、分子系统进化、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等重要参数进行了预测和推理。结果表明:该基因的全长包括5’、3’非编码区和一个开放阅读框。N端有信号肽,且定位于线粒体,是一个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均以随机卷曲和c-螺旋为主要构件,猪、家犬、人、白猴的ACD三维建模成功。
  •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麻风病院伤害发生的状况,为开展相应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rn 方法: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浙江5所麻风病院的26名病人代表、12名医务人员及10名管理干部进行半结构式个别深入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类分析。rn 结果:麻风病院伤害发生较多,烫伤、行走溃疡伤、跌落伤比较多见,部分人群和特定情况下撞击伤、机械伤、冻伤、中毒和自杀一定程度发生。麻风留院者伤害发生主要与患者麻风残疾有关,病区环境因素、服务功能不完善、伤害预防控制意识及病区管理水平等也与伤害发生相关。目前麻风病院伤害控制工作整体处于不太令人满意的状态。rn 结论:应高度重视麻风病院伤害控制工作,所有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相关领导应共同努力,减少麻风病院伤害的发生。
  • 摘要:目的:为了解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地域和季节性特点,以便为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5~200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监测报告进行分析,采用SPSS进行描述性和卡方检验,对其季节性进行圆形分布检验。结果:2005~2008深圳市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21例,发病率由2005的0.18/10万增加至2008年的0.40/10万。圆形分布平均角为61.5335(p<0.05),存在发病高峰。r=0.2069季节性不明显。结论: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有上升趋势,青壮年、男性、工人为其高危人群,存在发病高峰期,应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 摘要:经济全球化,缩小了世界“空间”,提高了疾病传播速度。气候转暖,对人类、对整个社会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能源、水源等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工业化与气候转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在较系统地研究正反双方面论据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应对的策略、措施,与国内同仁探讨。
  •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常见食用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情况。rn 方法:从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市的32个调查点采集淡水鱼、虾样本,用人工胃液消化法检查鱼、虾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rn 结果:共检查淡水鱼5824尾,其中2160尾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淡水鱼平均感染率约为37.09%;平均每克鱼肉含囊蚴0.460个,阳性鱼平均感染度约为14.269个囊蚴/尾。其中,检查家养淡水鱼5219尾,感染率约为36.69%,每克鱼肉含囊蚴0.312个,阳性鱼感染度约为10.743个囊蚴/尾;检查野生淡水鱼605尾,感染率约为40.50%,每克鱼肉含囊蚴8.812个,阳性鱼感染度约为41.829个囊蚴/尾。检查米虾228只,感染率约为3.07%,阳性虾平均感染度约1.00个囊蚴/只。在被调查的鱼种中,感染率和感染度最高的是麦穗鱼和鲩鱼。rn 结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淡水鱼虾中存在较高水平的华支睾吸虫感染,且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在不同城市和不同鱼种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对亚洲带绦虫膜联蛋白B2(Annexins B2)进行克隆表达及免疫学初步研究。rn 方法: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从亚洲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含有Annexins B2基因,并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重组后的蛋白用His-镍蛋白纯化柱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进行免疫学分析。rn 结果:PCR,双酶切及DNA测序均显示重组体构建成功,并得到高纯度的蛋白,且该重组蛋白可被亚洲带绦虫、猪带绦虫及牛带绦虫病人血清识别,表明其具有免疫反应性。rn 结论:亚洲带绦虫成虫Annexins B2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活性的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避免或减少误诊,提高囊虫病的确诊率。rn 方法:对近3年初次住院确诊的囊虫病病历进行统计及临床资料分析。rn 结果:306例囊虫病患者,住院前误诊68例,误诊率为22.22%。误诊疾病:脑囊虫病人中最常见的误诊疾病,有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脑梗塞,脑瘤,脑脓肿,脑结核,散发性脑炎,神经性头痛,颈椎病,精神病等。合并皮肌型囊虫病和单纯皮肌型囊虫病误诊的疾病,有皮下脂肪瘤,表皮囊肿,皮脂腺囊肿,纤维瘤等。误诊原因:对绦、囊虫病知识缺乏,认识片面,思路狭窄;体格检查不全面;对脑神经症状未作详细鉴别诊断;缺乏特殊检查技术及治疗经验。rn 结论:针对误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全面分析,综合诊断,才能避免或减少误诊,提高确诊率。
  • 摘要:目的:观察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升级达标项目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rn 方法:2006.2008年,武汉市通过整合资源,部门联手,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加强健康教育、人畜同步查治、以机代牛、洲滩禁牧、建沼气池及三格式厕所等综合治理防治措施,使全市各疫区达到新的防控标准的“综合治理、升级达标”项目。收集、整理项目实施前后历年度血吸虫病防治疫情监测报表、年报表和项目实施前后螺情、病情资料,统计分析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钉螺平均感染率及人、畜感染率变化情况。rn 结果:项目实施后,全市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钉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下降了0.47%、40.63%和58.49%。居民平均感染率下降了81.08%,晚期血吸虫病人下降了18.69%,项目实施后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为0。耕牛感染率下降了60.44%。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感染率均下降至5%以下。村为各疫区先后达到新的血吸虫病防控标准。rn 结论:通过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综合治理,升级达标”项目,能显著减少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密度,有效降低人群感染率,全市达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 摘要:本文旨在揭示长角血蜱保护性抗原4D8的免疫原性。根据GenBank上登录蜱的4D8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技术从长角血蜱雌蜱研磨组织cDNA中扩增出4D8基因,将其连入pGEM(R)-T Easy载体,构建重组克隆载体pGEM(R)-T Easy—HL4D8.核苷酸测序,分析表明,克隆的长角血蜱4D8基因与青海血蜱同源性为90%、与肩突硬蜱同源性为8 1%。将此片段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GEX-4 T-1-HL4D8,经表达的重组蛋白,通过Western-blotting试验鉴定该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是分子质量约为41ku的融合蛋白,且表达产物能被兔抗长角血蜱全蜱蛋白阳性血清所识别。
  • 摘要:目的:调查石河子地区人、畜形虫的感染情况,为本地区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首次检测了石河子地区人血清336份、犬血清304份、猪血清456份和牛血清390份。结果:检测结果显示,人、犬、猪和牛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数分别为18份、32份、139份和181份;人、犬、猪、牛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4%、10.5%、30.1%、46.2%。结论:石河子地区人、畜普遍存在弓形虫感染,且牛和猪感染率很高。
  • 摘要:目的:探索靶向乙型肝炎病毒HBsAg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Pgs1、Pgs2、Pgs3及靶向HBeAg基因shRNA表达载体psiHBV4、psiHBV5、psiHBV6共转染,对体外培养HepG2.2.1 5细胞中的HBV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rn 方法:以质粒PTZ为阴性对照,将自行构建的靶向HBV s和e抗原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按不同组合共转染HepG-2.2.15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用MEIA分别检测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水平。rn 结果:psiHBV4+PgS2、psiHBV4+PgS3在联合转染时,在细胞上清和裂解液中对HBsAg和HBeAg表达都有显著抑制作用 (P<0.05),psiHBV5+PgS1、psiHBV6+PgS3对裂解液HBeAg表达抑制作用不显著(P>0.05)。rn 结论:靶向HBs和HBe基因的两种载体psiHBV4+PgS2、psiHBV4+PgS3共转染比单个载体转染更能显著减少HBV抗原的表达。
  • 摘要:目的:了解本市林区莱姆病的感染、流行及发病情况。方法:在晋城市所辖5县(市)山林地区进行调查,对有蜱叮咬史或局部皮肤损害等症状的采集血液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进行人群莱姆病特异性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了解莱姆病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608人,对有蜱叮咬史或局部皮肤损害等症状的113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测。阳性3人,阳性率为2.65%。结论:首次调查证实晋城市的山林地区存在莱姆病的感染。
  • 摘要:目的:为查清泽州县晋庙铺乡以及晋城市辖区范围内肺吸虫病流行环节及态势,为我市防治肺吸虫病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普查带囊率;取囊蚴感染家犬制作动物模型,制备特异抗原;选择样本开展皮内试验;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居民对肺吸虫的认知及有无食蟹史、食蟹方式等流行病学调查方法。rn 结果: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阳性率0.35%(6/1688)。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溪蟹,阳性蟹率22.33%(67/300);皮内试验阳性率7.97%(321/4030);居民肺吸虫病知晓率0%。rn 结论:肺吸虫疫源地确实存在,肺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大力开展肺吸虫病科普知识宣传,改变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是减少肺吸虫病的最有效手段。
  • 摘要:2009年荆门市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由上年的0.4%降到0.2%,耕牛感染率由上年的1.53%下降到0.54%,钉螺面积仅比比上年减少10.01万平方米。分析其原因:与当前控制传染源措施多而控制钉螺投入少有关。为顺利实现传播阻断目标,建议在山丘地区“防病与控螺”两手硬,规范地开展防治工作,防控突发疫情,有针对性实施综合治理项目。
  • 摘要:本文应用DNA重组技术把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子孢子抗原p23基因克隆人表达载体pMG36e当中,成功构建了具有在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zhang)胞浆中表达的重组载体pMG-p23。并以SDS-PAGE、Westernblotting以及IFAT试验方法,分别在破碎菌体组分和活菌体当中鉴定p23基因表达产物并确定其在细胞中表达的位置。本试验为进一步构建分泌型或锚定型干酪乳杆菌(L.casei zhang)活菌载体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建立小鼠血清中弓形虫peroxiredoxin(Prx)抗原的间接EIASA检测方法。rn 方法:应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最佳被检血清浓度、抗体浓度、酶标二抗浓度。确定封闭液对结果的影响,绘制蛋白定量标准曲线,对建立的间接EL,ISA法进行验证,并对30份弓形虫感染小鼠血清及30份正常小鼠血清进行检测。rn 结果:间接ELISA的最佳条件为:被检血清最适包被浓度为1:50,大鼠抗弓形虫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效价1:128),酶标二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4 000。封闭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大。该方法灵敏度较高,重复性较好,特异性较强,检测30份弓形虫感染小鼠血清的检出率为100%。rn 结论:已建立了检测小鼠血清中弓形虫Prx抗原的间接ELISA法,可用于弓形虫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目的:RNA原位杂交法动态观察经口感染RH株弓形虫速殖子在小鼠体内移行及组织内的早期分布。rn 方法:7~8周龄BALB/c小鼠25只,随机分为感染组(20只)和非感染组(5只),感染组小鼠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2×104/只灌胃感染(悬于0.2 mlPBS),非感染组0.2 ml PBS灌胃。分别于感染后1 d、2 d、4 d、6 d和8 d,颈椎脱臼处死感染组小鼠4只和非感染组1只。取肠系膜淋巴结(MLN)、肝、脾、肺和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地高辛标记的弓形虫速殖子SAG2mRNA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组织内速殖子。rn 结果:非感染小鼠组织内未发现速殖子,感染小鼠均于不同时间检测到速殖子。感染后1 d,在ML,N、肝、脾组织内检测到速殖子,单个游离存在;感染后2 d,上述组织内出现假包囊;感染后4 d,速殖子可见于肺内;感染后6 d,速殖子移行至脑组织,偶见假包囊。感染后1 d,MLN、肝、脾的血管及淋巴管周围可见少量虫体,随后虫体分布于整个MLN、肝、脾及肺内。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MLN、肝、脾、肺和脑组织内的虫荷均显著增加(P<0.05)。感染后6 d~8 d,组织内虫荷顺序为:MLN>肝>脾>肺>脑。rn 结论:经口感染RH弓形虫株速殖子首先侵入MLN,且虫体在MLN内增殖较快,提示MLN是弓形虫入侵机体的一个重要途径,并由此播散到其他组织。速殖子在体内移行顺序为:MLN→肝、脾→肺→脑。组织中速殖子可在2 d内形成假包囊,各组织内虫荷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 摘要:目的:研究新农村流动人口血防新模式,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流动人口的主动监测,血防健康教育及干预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结果:主动监测,是经济、简便、灵敏、高效的血吸虫病的监测方法,监测成本费用比较被动监测低3.26倍,健康教育及干预,试点镇的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的正确率由健康教育前的33.4%、34.5%提高到90.12%、93.15%,血吸虫病主动监测率明显上升。结论:新农村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主动监测、采用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阻断地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防制最有效的手段。
  • 摘要:目的:分析宜昌市2000~2009年狂犬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依据。rn 方法:对本市所有狂犬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分析。rn 结果:2000~2009年全市共报告78例狂犬病患者,年均发病率为0.20/10万,病死率100.00%;除犹亭区外,全市12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以当阳市、枝江市发病多(38例),占全市报告总数48.72%;4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占75.64%,发病以农民和学生为主。肇事动物以犬为主,占96.15%;致伤动物均无疫苗免疫史。rn 结论:犬只管理不规范,群众防病意识差,暴露后未注射疫苗是狂犬病流行的因素;加强狂犬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加强犬类“管、免、灭”、做好暴露人群伤口处理、预防注射狂犬病疫苗,加强已确诊狂犬病患者隔离治疗是防控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应用SSH技术构建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新西兰大白兔前后肝脏内差减cDNA文库,为筛选吡喹酮治疗过程中日本血吸虫体内药物反应分子靶标奠定基础。rn 方法:日本血吸虫成虫感染新西兰大白兔,吡喹酮治疗者为实验组,未经吡喹酮治疗者为对照组,应用PCR-SelectcDNA Subtraction试剂盒进行SSH分析,分别构建正向和反向消减cDNA文库,对文库进行筛选,挑取阳性克隆测序获得差异表达EST或新EST,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n 结果:从两个消减文库中共筛选到40个有效阳性克隆,其中正向文库22个,反向文库18个,分析表明这些。EST编码的主要是一些酶和与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相关的蛋白质。rn 结论: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吡喹酮治疗前后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研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弓形虫慢性感染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其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c)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弓形虫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弓形虫感染组每只大鼠腹腔注射纯化弓形虫速殖子2×107/ml悬液2 ml:正常对照组大鼠每只腹腔注射2 ml灭菌生理盐水。感染10周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罗丹明123染色检测其线粒体膜电位;应用免疫组化法榆测海马caspase-3和Cyt c蛋白表达。rn 结果:弓形虫感染10周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为(49.3±13.6)%,与正常对照组(40.1±11.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0/G1期细胞百分率增高(P<0.05),出现G0/G1期阻滞,S期细胞减少(P<0.05);感染组线粒体膜电位为(22.1±6.8)%,比对照组的(25.4±9.4)%降低(P<0.05);caspase-3和Cyt c蛋白表达则均显著增高(P<0.05)。rn 结论:弓形虫慢性感染可能导致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进而引起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
  • 摘要:肉孢子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原生,其生活史需要2个宿主,中间宿主是捕食者,终末宿主是被食者。人既可以作为其中间宿主,亦可以作为其终末宿主。以人作为终末宿主的肉孢子虫虫种已知的有2种:人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有多种肉孢子虫虫种以人作为中间宿主,人对其感染是偶然发生的。人肉孢子虫病在东南亚和中国的广泛流行,表明该病在当地是重要的食源性动物传染病。在文献和我们相关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人肉孢子虫病(人肠道肉孢子虫病和人肌肉肉孢子虫病)的病原分类、生活史、流行情况、宿主特异性、临床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 摘要:目的:调查莱姆病生物媒介蜱和主要宿主鼠类在勐腊县磨憨口岸的分类及分布。rn 方法:采用布旗法、捕鼠检蜱法、家畜体表检蜱法及鼠笼和挖洞捕鼠等方法。rn 结果:在勐腊县中老边境磨憨口岸尚勇镇和城郊的9个自然村、3块原始森林。采集到蜱类291只;镰形扇头蜱(R.haemaphysaloides)227只(其中寄生于羊186只、牛29只、狗8只、游离蜱4只)。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64只,全部寄生于牛。用鼠笼法共捕获老鼠27只,其中黄胸鼠(Rattus flauipects) 13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7只、卡氏小鼠(Mus caroli)4只、小家鼠(Mus musculus)3只。鼠体尚未检到蜱类。rn 结论:勐腊县磨憨口岸中老边境地区以扇头蜱属为多见,优势种为镰形扇头蜱(R.haemaphysaloides)占78.01%;其次为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占21.99%。雨季在勐腊等热带地区捕蜱以家畜体表检蜱法为主,布旗法和捕鼠检蜱法难以获得蜱类。鼠类以黄胸鼠(R attusflanipectus)捕获率高占48.15%,其次为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占25.93,为该地区优势鼠种。本调查初步了解莱姆病生物媒介蜱和主要宿主鼠类在云南勐腊县磨憨口岸的分布状况,为在中老边境进一步开展莱姆病(Lyme disease)等虫媒传染病的调查打下基础。
  • 摘要:目的:考核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多疗程治疗脑囊虫病远期疗效。rn 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多疗程”治疗后5年以上的227例脑囊虫病病人作为观察对象,从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囊虫免疫学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以及脑电图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rn 结果:治愈182例,治愈率80.18%,好转45例,好转率19.18%,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未坚持治疗4个疗程的36例脑囊虫病病人,仅用该方法治疗1~2个疗程,其远期疗效结果为:治愈8例,治愈率(8/36)22.22%,好转25例,好转率:(25/36)69.44%,总有效率91.66%。两者相比较X2=61.58,p<0.01,有显著差异。其治愈率也明显高于与以往采用的单一。
  • 摘要:目的:分析湖北省2001~2009年本地间日疟流行现状和趋势,讨论在湖北消除疟疾的可能性。rn 方法:收集湖北省2001~2009年的疟疾网络疫情报告数,采用计数资料相对数分析法,依据世卫组织消除疟疾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分析湖北省疟疾流行现状、趋势、和病例分布以及病例分布的规律。rn 结果:截至2009年底,全省年平均发病率在1/10000以下,整体发病呈下降趋势,1/10000以上的县(市、区)仅存2个,无病例报告的县(市、区)增加到41个。中华按蚊疟区84个县(市、区),连续三年以上无病例报告的县(市、区)18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媒区18个县(市、区),连续三年以上无病例报告的县(市、区)为零。rn 结论: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湖北省整体疟疾疫情现状已进入消除阶段,但以县(市、区)为单位来分析,疫情分布极不平衡,嗜人按蚊区疟疾流行极不稳定,5年内在嗜人按蚊区消除疟疾难道极大,需加大落实综合性技术措施的力度和完善贯彻落实技术措施的外围配套体系和措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