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太原
  • 出版时间: 2014-08-1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阐述了何裕民教授开展的“圆桌诊疗”似乎打破了人们对于医生看病的刻板印象。对医生而言,圆桌诊疗对医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目睽睽之下,稍微的闪失,都被患者看在眼里,话讲得不够专业、沟通不够仔细、态度不够热情.,都有可能影响患者对医生的认知和信任,另外对医生临场管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患者而言,圆桌诊疗给患者提供了一个和医生取得“伙伴”地位的机会,起码,在形式上,患者和医生取得了平等的权利。从功能上讲,圆桌诊疗也有患者自助和患者教育的作用。
  • 摘要:临床医务人员面临医患关系、职业责任、职业发展及经济生活等多重压力,如何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质量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以医务人员职业压力为切入点,从医学人文角度开展医学生阶段人文教育研究,旨在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早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此奠定未来医生职业生涯的人文素养和从医技能.
  • 摘要:目的:选取有儿童期虐待经历与无儿童期虐待经历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和心理学特征进行对照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有儿童期虐待经历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个性特征以及生活事件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及与抑郁症严重程度和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从社会心理因素水平探索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的可能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生活事件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可能的途径,进一步探究抑郁症的病因、发病机理,并为抑郁症临床干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更为疾病的预防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rn 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严格按照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选取36例有儿童期虐待经历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50例无儿童期虐待经历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合理的实验。rn 结果:1.临床现象学方面:有童年虐待的患者女性多、起病年龄早;两组家族史相似;临床症状较无童年虐待的患者重;生物学症状中有较高的性症状发生率:躯体化症状中有较高的心脏症状和植物神经症状;有较高的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发生率;儿童期有虐待经历的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其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绝望感等方面的因子评分显著高于无虐待患者。2.儿童期虐待中情感忽视和性虐待是伴焦虑的抑郁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即儿童期虐待与伴焦虑的抑郁症相关联;情感忽视和性虐待在该病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rn 结论:1.儿童期有虐待经历的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女性多、起病年龄早、临床症状重,躯体化中有较多的心脏症状、性症状及植物神经症状,认知障碍、绝望感、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发生率较高。2.儿童期虐待经历的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个性多为外倾情绪不稳定型,易出现敌意、冲动、攻击及自杀行为。其情商及决策综合能力偏低,暴力倾向明显,存在反社会倾向。有童年虐待的患者大多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感受更多的家庭有关问题负性生活事件。
  •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影响精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的常见原因(包括:自知力差、社会支持查、服用精神药物的耻感、精神症状因素等),分析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摘要:本文阐述了影响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心理因素等。并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来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脑区活动情况,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症状与大脑相应神经环路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症状的神经影像基础.rn 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G81例,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幻听症状量表(Hoffinan)评估入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并对有幻听症状的患者进行幻听症状量表(Hogrnan)评定幻听严重程度。rn 结果:①三组KCC图进行卡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静息态下三组ReHo值差异脑区:左侧丘脑、纹状体尾状核及豆状核.②精神分裂症幻听组与正常对照组KCC图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静息态下幻听组脑区ReHo值高:双侧纹状体尾状核及豆状核;未显示ReHo值下降脑区。rn 结论:有幻听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纹状体功能活动明显增强,提示左侧纹状体功能活动明显增强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幻听的神经影像基础,精神分裂症幻听的产生可能与皮质-丘脑-纹状体神经环路异常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有效预防精神科护理风险,防范医疗纠纷,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对于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结果:跌倒、自杀、伤人,冲动,毁物行为是精神科开放性病房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危险因素,而护理安全文化、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护患关系及规范的护理制度避免了危险因素的爆发.结论:早期防范可以减低护理缺陷,保证精神科护理质量。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2例抗精病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第1例患者年龄大,营养状况不佳,发病后拒进食水,合并多种躯体疾病,口服利培酮,肌注氟哌啶醇虽然剂量不大,但为并用多种药物,易导致药物蓄积。提醒临床医生,应吸取教训:①提醒各科医生除重视本科疾病外,还要注重识别它科疾病,否则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处理;②常规的抗精神病药,除铿盐外,一般不易蓄积,但对高龄、营养差、合并多种躯体疾病的患者易蓄积中毒,导致恶性综合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因此,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应注意个体化的原则。 第2例患者合并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血清肌酸激酶显著高于正常值约65倍,临床上较罕见,完全符合“恶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该综合征为严重药源性副作用,合并用药者及不规范用药者多发,其来势凶险,漏诊、误诊率高,在接受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约为0.02%-3.23%。潜在性死亡率高,如果未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20%-30%。早期识别和快速、及时的治疗是减少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在精神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服务、创新管理环节等措施开展全程优质护理服务,营造人文气氛,构建健康交流平台,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结果: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结论:优质护理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赢得医疗市场的重要保证.
  • 摘要:传统的精神科心理护理工作就是用说教式的健康教育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情感困扰,但是因为方法不够系统,所以效果不明显、患者容易失去信心、难巩固、病情易反复等问题.自整体护理开展以来,作为整体护理核心成分的心理护理已在各临床护理领域广泛开展.整体护理的基本工作方法护理程序也被运用到临床心理护理实践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心理护理程序是为了增进和恢复病人的心理健康,科学确认和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是一个综合的、连续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慢性心理应激小鼠内分泌免疫功能和“情绪中枢”-海马的变化,以期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揭示应激影响大脑海马功能的可能机制,同时阐述应激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角度进一步探讨心理应激抑制免疫功能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慢性心理应激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机理。方法:采用昆明小白鼠为实验动物,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单纯应激组(SS)、单纯肿瘤组(ST)、肿瘤加应激组(S+T)。结果:(1)应激小鼠肾上腺皮质明显增厚,束状带细胞增生肥大并有脱颗粒,提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建立束缚应激模型成功。(2)实验末NC组与ST组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但NC组和SS组以及ST组和S+T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慢性束缚(心理)应激使海马神经元数目减少,并激活海马神经元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活性从而促进应激状态下海马细胞凋亡:束缚应激使HPA轴功能亢进,并至少是通过糖皮质等途径促使小鼠胸腺和脾脏细胞凋亡而抑制小鼠机体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可能促发和促进肿瘤的生长并可能加速肿瘤的恶化转移。本实验的结果说明长期的慢性心理社会应激激活HPA轴和SNS系统,高浓度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他的相关应激激素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功能的紊乱,直接或间接影响肿瘤的发展进程。应激能促使应激中枢结构-海马的细胞凋亡,同时也促进了胸腺T细胞凋亡,以及脾淋巴细胞凋亡,造成发挥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一一免疫细胞数目减少,因而造成机体免疫三大主要功能的降低,这可能是应激后机体易发生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原因之一。
  • 摘要:甲亢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也是比较典型的心身疾病,本文以该病为例,设计一套甲亢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方案.目的是通过健康管理,提高病人对甲状腺疾病的认识程度——知晓率,求医行为-治疗率和带病生活质量-制率.同时,该方案也可一定程度借鉴到其他心身疾病的健康管理设计中去.在该方案中,计划通过甲状腺疾病筛查,进行健康评估;制定可行性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等方法,同时将健康传播与健康教育纳入甲状腺疾病病人社区健康管理,并贯穿始终.通过该方案进行甲亢病人的社区健康管理,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与心身医学的渊源。讲述了作者1953年7月结业,被分配到哈尔滨教了三年卫校的生理生化,在这个阶段学习了当年流行的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大脑皮质与内脏”和“实验神经症”等学说留下深刻印象。1959年秋回到学校,正赶上全校前后期各教研室有在搞中西医结合的“小剂量药物经穴注射”的研究;全校总结论文《小剂量药物经穴注射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的后一部分就落在作者的头上,有机会接触和整合前后期各科的研究成果,在这“敢想、敢说、敢干”的年代,就大胆地提出一个“作用机制的模式图”,这篇文章代表江苏在1960年全国针灸经络会议(上海)基础组中心发言,引起热烈讨论和认可。并阐述了作者步入医学心理学的历程。当然心身医学对作者的专业也是有影响的。在退休前的几年中,心身医学观点在生理教研室的老师和研究生和苏医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的科研组以,"心身相关”为主的科研论文和综述中有所体现。
  • 摘要:本文介绍了心理治疗在中国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心理治疗流派技术的应用和深入发展。目前国内在对心理治疗从业人员的管理、专业化培训等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心理治疗的研究方面,既需学习国外现有的治疗方法和模式,也需加强对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研究,促进该领域在未来10年有较大发展。在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方面,需要紧跟国际研究发展方向,让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技术更好地为我国人民服务,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我国的文化及民众特点进行心理治疗理论模型的改进及创新,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模型方面做出积极尝试。在研究方面,提倡开展多中心的合作研究提倡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以研究促进中国的心理治疗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反馈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并从生物反馈作用于神经肌肉系统、生物反馈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及生物反馈作用于呼吸系统三方面概述了生物反馈的临床应用。总之,生物反馈应用于物理及心理康复领域已取得肯定效果,随着虚拟现实等反馈技术的发展,将逐渐用于更加广泛的疾病和人群,生物反馈技术也将成为临床有力的治疗工具。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恶性综合征病人在环境布置、生命体征观察、基础护理、安全防护、饮食、皮肤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临床看护,患者住院4d后病情好转,26d后好转出院。阐述了NMS是抗精神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上虽少见,但不容忽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提高对NMS的认识诊断水平,掌握其临床特征,加强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对预防治疗本症,促进康复,降低NM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摘要:在国家重点支撑科研项目"亚健康状态的测量及诊断标准研究"课题研究中,以1.4万余例一手资料,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等工具,证明人群中的确时刻存在着心身互动现象,遂把这种现象称为"心身共轭",并第一次以明确数据形式,揭示出这类互动的作用向量及其大小强弱.把这个称为心身共轭理论.在上述具体研究中,经过多个回合调整,完成了《中国人亚健康状态评估表》的设计与优化。进一步分别作出拆分后相关因素之间关联性研究,研究明确提示,任何抑郁倾向,哪怕只是叹气、孤独感、对生活买去兴趣,都影响着健康。同时,在同一批资料中,拆分研究了焦虑方面的影响。当个体处于心里忐忑不安状态、遇事容易紧张、常无缘无故感到担心或害怕、常感到心烦意乱等焦虑急躁倾向时,都会促使健康状态明显下降。负面影响的最严重的是无缘无故感到担心或害怕;而且,焦虑急躁的任何表现,都有着不亚于抑郁的消极影响,都影响着健康。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医对情志及情志致病的认识。近年来,有关中医情志医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诸多的关于情志与形神(心身)关系的理论与假说,包括“心身共扼”现象、“情志树”理论、诱发情志的“两环节”说、“特异”说与非特异(共性)”说、“本能”、相火论说—疏泄、“元神”“识神”与“欲神”说、“心身相互作用层次”论。
  •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的从医经历及与心身医学的结缘,从学会成立后第二届会议开始至今参加了心身医学的大部分会议。期间结识了心身医学的诸多前辈并多次交流沟通。在他们睿智的思想火花、循循善诱的引导激励下,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胡佩珍教授发起成立了北京心身医学会。同时,在心身医学的发展中要教育自己,培训他人。是以“思辨”为特征的中医理论体系与“求实”医学模式为特征的西医理论体系的结合。是以心身统一为本体论的,数学与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结合。要分清真伪,在比较、鉴别中求发展。不能认为自己的学科就是全面、公正、客观的,不能低估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与研究难度,要兼听则明,兼容并包。
  • 摘要:通过20多年的探讨,中国特色的肿瘤心理学己破土而出,且行且近。尽管西方早己把肿瘤心理学列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并不是十分成熟,特别是在实际应对过程中,似乎捉襟见肘,黔驴技穷。而在中国,因为癌症心理还涉及传统的心理及社会文化,故要创造更适合中国,且有利于实际应用的创新体系,还其路漫漫,但却意义突出,因为中国文化深厚,历史积淀悠久,且有未曾断裂的传统诊疗经验,这些,是中国式肿瘤心理学的厚实基础,相信她的成功创立,还可以辅翼“中国梦”的实现。就像汤钊酞教授所说的中国肿瘤医生可以创造中国式的癌症治疗模式一样。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学分会的支持下,肿瘤医学组的专家们会进一步努力探索,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肿瘤心理学体系,并结出更丰硕的成果,科学且专业化的应对措施,完善肿瘤的心理支持系统。
  • 摘要:本文介绍了心身疼痛的闸门控制理论、神经网络理论及疼痛的编码方式。分析了注意力和情绪对疼痛的控制。同时,阐述了慢性疼痛参与调节疼痛的脑区存在神经解剖和神经生化功能的变化,由此证据推测慢性疼痛患者与健康个体相比,调节疼痛的功能降低或者有所改变。
  • 摘要:本文主要从脑卒中后精神心理障碍、颅脑创伤后精神心理障碍、脊髓损伤后精神心理障碍、认知障碍与精神心理障碍的伴发与共病、心肺康复患者的心身障碍、心身障碍对骨科术后康复患者的影响等方面概述了康复医学中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目前针对康复科患者精神心理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发生机制及流行病学方面,关于临床管理和规范化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少。神经科和康复科医生重点关注的是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常常对精神心理障碍缺乏关注和临床经验。正是由于康复科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临床科室、康复科、心理科等相互协作开展这方面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研究和调查精神心理障碍对于各科患者主动参与功能康复的影响和精神心理干预对于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规范其临床诊断和治疗。
  • 摘要:中医学对于失眠的认识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已经较为系统,现代中医学对于失眠症也已经有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对《内经》为源的睡眠和失眠理论进行了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发展,目前中医对于失眠认识主要有阴阳学说、营卫学说、心神学说、脏腑学说、情志学说和体质学说.
  • 摘要:本文介绍了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分类、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阐述了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对睡眠结构影响很小,无快动眼睡眠反跳现象,成瘾性、记忆损害、戒断等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BZD从投入临床使用至今己近半个世纪,随着该类药物的不断使用,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作为精神类药品,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安全用药应是医务人员使用该类药物的原则。
  • 摘要:抑郁症是慢性疾病,升左肝,降右肺在郁证的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藏血,血行不畅,肝必有郁,郁则气舒,气不舒则肝先受其影响;肺主气,忧思过度,肺气衰弱,精神恍惚,肺气壅闭,因此,在临床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开郁必先顺气,首应调和肝肺,平衡阴阳,强调疏肝的同时,必须注重通宣肺气,以使气机调顺,上下相通,郁开神经而脑自安,郁证以除。方药采用柴胡舒肝汤合通宣理肺丸等达到疏泄肝气,通宣理肺的功效,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探讨癌症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cancer-related PTSD)的患病率、临床症状特征、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分析PTSD核心症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探讨评价PTSD核心症状的客观生物学诊断指标,为癌症相关PTSD的早期识别、临床诊断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临床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CAPS)对150例癌症患者进行诊断性访谈,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对PTSD组(n=37)和对照组(n=30)分别评估PTSD严重程度,并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T型心理量表(TP).癌症应对问卷(CCMQ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采用生理相干与自主神经平衡系统对PTSD组、对照组、健康组(n=30)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测,评定自主神经功能,分析HRV相关指标与PTSD核心症状的相关性。rn 结果:1.癌症相关PTSD的临床特征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1)癌症相关PTSD的总体患病率为24.67%,不同癌症类型的PTSD患病率在14.29%(食管癌)至57.14%(卵巢癌)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不同病程长短的PTSD患病率均为25%左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复发或转移患者PTSD的患病率(45.28%)显著高于无复发或转移者(13.40% )(P<0.01);(2)PTSD组三大核心症状:再体验(16.78±2.32 )、回避(20.92±3.51) ,警觉增高(18.00±2.2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三大核心症状中以警觉增高最为显著;2.癌症相关PTSD患者的心率变异性:(1)平静状态下,PTSD组SDNN(61.54±13.10)和HF(50.69±13.10)显著下降,LFIHF(7.70±3.34)显著升高(P<0.01);(2)应激状态下,PTSD组SDNN应激差值(-4.32±3.52)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3.94)(P<0.01), HF和LF/HF应激差值(-17.06±3.96. 5.80±0.95)显著高于对照组(-8.46±4.53, 3.55±0.95)(P<0.01)。rn 结论:1.癌症患者具有较高的PTSD患病率,三大核心症状中以警觉增高最为显著;2.有慢性应激负债、复发或转移的癌症患者PTSD的患病率显著增高;个性特征不健全、应对方式不良、领悟社会支持低与癌症相关PTS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WSKY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海马区BDNF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对大鼠进行合理实验设计,并分析。rn 结果: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显示:(1)MK-801腹腔注射5天后,模型组和对照相比,两组大鼠游泳速度无显著性差异,定位航行试验中模型组逃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随着训练次数增加,模型组的逃逸时间亦可以逐渐缩短.(2)处理组与对照组及模型组相比,游泳速度均无明显差异.定位航行期间:WSKY25+MK-801,WSKY100+MK-801,WSKY250+MK-801三组训练期逃逸时间较模型组显著缩短,而WSKY500+MK-801处理组,逃逸时间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rn 结论未成年大鼠予以低剂量MK-801连续给药5天,其运动功能未受损,而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SLM)显著下降,经不同剂量WSKY处理后,大鼠运动功能未受影响,部分剂量组模型大鼠认知功能改善,但无剂量依赖性,总体呈倒“u”形趋势。此外,WSKY口服可以增加海马DG区BDNF表达,可能与WSKY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有关。
  • 摘要:本文以研究相对较多的乳腺癌为主要代表,就有关的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影像学、病因机制以及临床干预研究作一综述。探讨了化学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的认识功能影响。经研究表明,化疗对部分认知功能(如执行)的损害可能是长远的。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222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医院请精神科会诊较多的科室是心内科、神经科、呼吸科、内分泌科和急诊科,其中心内科所占比例最大为31.3960l0。外科中骨科、脑外科、普外科所占比例较大。精神科会诊后最常见的精神科诊断为躯体疾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其次为疮症、原发精神分裂症伴发躯体疾病、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失眠另外,会诊时无精神症状无需处理的患者所占比例也较高约为5.541%。
  • 摘要:在上海市卫计委支持下,由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等机构协同举办的"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伦理与实践国际研讨会4月24至25日在上海召开了.会上最引人注意的是Dr.Bagheri关于无效医疗这一主题的演讲。他认为“无效医疗是在没有希望可以改善病人的现状时,仍然坚持进行的医疗行为。他指出无效医疗与安乐死不同,因为医生并没有主动采取加速终结患者生命的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施主任对临终关怀中的法律,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权益,以及伦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它表明了中国对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态度和基本政策,与国际理念有了对接,对临终关怀进一步的开展颇具现实意义。
  • 摘要:脑卒中是多发病、常见病,也是目前世界上首位的致残原因,致残率高达75%.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急性期吞咽障碍发生率达30%~65%,患者常因吞咽障碍发生误吸引起呛咳、肺部感染,严重者引起窒息甚至死亡,也可因进食困难而引起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患者康复.总结8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护理,通过健康教育,康复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呛咳、误吸等并发症的护理,均已好转出院. 所以,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治疗过程,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治疗,患者可因吞咽障碍发生脱水和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脑卒中预后不良,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护士要建立患者良好的心态外,还需要给予综合的临床护理干预,循序渐进地为患者给予康复锻炼,联合口腔功能训练、肌力训练等,为患者选择适宜的饮食,并恰当使用辅助的器具,要尽早实施个性化的康复训练,以恢复吞咽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本文阐述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睡眠障碍与睡眠-觉醒中枢受损、与疾病本身或合并精神及其它躯体疾病、药物或治疗影响等方面有关。并介绍了失眠、RBD、RLS/PLMS、OSAS. EDS、睡眠节律紊乱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综述心境障碍相关的神经通路,均支持该系统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心境障碍患者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推测与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学习、记忆、情绪刺激内脏反应受到损害有关,也同时解释了心境障碍患者的认知异常.
  • 摘要:本文阐述了从脉诊、腹诊、手掌汗出、胸胁苦满等诊断推测应激状况。因此,汉方用药当据四诊所见,其特有的脉诊、舌诊、腹诊也需要特别重视。如果能让患者理解四诊所见的意义并注意观察,也可以使之成为减轻应激反应的指征,如前述手掌汗出与齿痕舌等。手掌汗出既表明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能亢进,同时也伴随着能量的消耗。因此,掌心冷汗的患者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持续日久就会出现疲劳倦怠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试着询问患者目前是否感到紧张,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应想到此时虽然患者能自觉意识到紧张状态,但并不能够自觉控制:或者会因交感神经的过度反应而可能导致症状迁延难愈。如果患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则意味着患者虽然处于紧张状态却不能自觉意识到,也即处于一种失体感症状态。其次,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观察,注意自己何时汗出、何时汗止。在身体所见与病人主诉不一致,是应激性疾患患者常见的情况。患者的表情于身体所见不一致,除失体感症外,还育适应过度、情感压抑的可能性。这类患者常常是那些幼时被严格管教,不要麻烦别人,事事自己努力者;或幼小的时候有身体或性的外伤体验者。这类病人常为了超越痛苦而十分努力,但反而容易使疾病迁延不愈。对这样的患者,当然不能只给药物,而必须给予心理援助,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轻松下来的生活方式。
  • 摘要:由于诈病的特殊性,有些医生即使有充分的临床症状也不愿做出诈病的诊断,曾有报道精神科医生被诈精神病患者杀害并且如果一旦将真正精神病患者诊断为诈病,将剥夺其治疗等合法应有的权利;同时由于只有不成功的诈病者被鉴别出来;并且有时不同医院、不同姓名、不同病史的几例报道,竟是出自一位高明诈病患者改头换面的杰出表演;所以诈病流行病学资料较少,确切的患病率不太明确。诈病者一般不去伪装阴性症状,比如情感淡漠、缄默不语等,而更易于伪装阳性表现,如幻觉、妄想等。诈病的诊断目前尚缺少内容标准和排除标准。总体来说,诈病总是具有下列特征和规律,假装的病情和症状是故意的、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企图,如掩盖犯罪行为或企图逃避刑事责任、骗取病假或疗养机会,获得赔偿或获得某种福利待遇,要求调换工种或值夜班等各种照顾,企图取得原订的合同,婚姻关系等病情和症状,无客观的检查发现和不符合疾病规律。
  •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与心身医学分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与作者所从事的医学心理学类同,作为交叉学科的心身医学,要扎根和稳定发展,也需要有“基本盘”。目前看来,这个基本盘还是精神病学领域的视觉开阔者们。近年来似乎终于慢慢地显示出心身医学分会的稳定学科基本盘,那就是有更多的出身精神病学的心身医学专家固定下来,成为学会活动的中坚力量。这或许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或许是一种好事,只要操作得当,会令学会越来越稳定,发展更迅速。但如操作不当,似乎也有理由担心,参加心身医学活动的那些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领域、那些基础医学、预防医学领域、护理学领域、那些心理学、教育学、政工领域等等的积极分子,会否越来越减少,如此对本学会来说也不一定是好的结果。刘增垣教授作为医学哲学界的学者,对心身医学和心身关系,有其独特的宏观思考和认识,他是本分会的发起着、先发者,是本分会的首届、二届主委,但与许多其它相关学界(如中医、护理、生理、教育)出身的人一样,刘教授所代表的哲学学界,可以成为心身医学的热心者、先发者、领导者,但其所代表的学界最终难以成为心身医学的基本盘。
  • 摘要:本文阐述了DSM焦虑障碍的广场恐惧,特殊恐惧和社交焦虑障碍、惊恐发作、特殊恐惧、社交焦虑障碍及选择性缄默等几种情况。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医学的“形神合一”健康观,阐述了形神失调是亚健康的重要原因形与神的平衡、和谐对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形神合一”作为中医心身统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把形和神结合起来,认为人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以此阐述精神活动与人的相互关系。亚健康的各种症状的产生跟每个人的情志和五藏功能密切相关,而情志和五藏的功能是神所调控的。重视神的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亚健康都很重要。
  • 摘要:本文通过归纳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阐述各类心理干预方法,研究如何将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运用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中,总结运用心理干预后,对老年精神障碍患心理健康是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心理干预,是一种精湛的艺术,也是一门非凡的技能。它要求医护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同时,还必须熟练把握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患者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做好心理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全面康复。应用精神病理论及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制定切实可行的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到位,可使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重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阐述了心身医学在未来发展中,须突破现有的理论藩篱,深刻切入临床,特别是慢性病防治,且主动渗透进养生(健康管理)领域,有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可广泛展开现象层面的流行学研究,进行体系化建构。
  •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进入心身医学领域的历程。由2006年10月28日上午9时中华医学回心身医学分会第12届年会开始,对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的家底才有了初步了解。在2008年8月27日,“申请成立山西省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报告,送到了山西省医学会。提出上述报告是推动山西心身医学发展的策略之举,也是本省心身医学走出的第一步。并在未来发展中成功承办了第十五届全国心身年会、并成立了“山西省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
  •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的认识可以促进双心医学的发展。对我国心身心脏病医学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在未来发展中,多科联合开展高水平科研与继续教育协作,通过培养一批心内科医师掌握常见的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在心内科开展“双心门诊”和“双心查房”工作。培养既懂心血管专业又掌握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骨干医生处理非精神科的精神心理问题。另外“双心”工作需要精神专科医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识别重度精神问题及时诊治或转介精神专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精神科医生最好能常规参与心脏科查房。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协作,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思维,加强医患沟通,减少过度医疗,促进医患和谐。
  • 摘要:通过回顾中医心身医学体系创立的历史进程,总结这些年的经验,从理论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研究中医心身相关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借助心身医学分会这一学术交流的平台,发展壮大了中医心身医学研究的队伍,扩大了心身分会的影响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