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
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

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0-17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教师的职业生涯有三种主要的活动形式:教育教学工作、课余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郑慧琦,2004).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情境的即时性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性,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学习和研究活动逐渐趋于融合,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以研究促教学成为当前教师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转变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既要促进自身研究意识的提升和研究能力的增强,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所帮助和完善.最终,则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 摘要:当前,全球化的教育改革浪潮将学校卷入复杂多变的情境之中,为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变化,创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日渐被视作革新学校组织结构、转变课堂教学范式的关键途径.(Giles&Hargreaves,2006)当“专业学习共同体”这一流行概念作为舶来品引入中国,研究者们惊奇地发现,广泛存在于本土中小学的“教研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诸多特质,甚至可称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中国模式”.(操太圣,乔雪峰,2013)然而,又有学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教研组”与有效的学习共同体之间尚有距离.(e.g.胡艳,2013)实际上,“教研组”一直是以基层行政组织的形态存在,行政权力过度干预、管理过于精细、承担任务异常繁杂、研讨活动流于形式等弊端已备受诟病.本研究将暂且搁置这些嘲讽话语(discourses of derision),紧扣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师学习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反映本土特色的多样化教师学习模式,论述符合我国国情的“嵌套式专业学习共同体”(nested learning communities)之产生缘由及实践效能,回应了“教研组何去何从”的问题.通过对12种教师学习模式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专业学习共同体”己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学习路径日趋多元的背景下,教师学习的情境也呈现相互交叠的特点,从而形成涵盖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联动学习机制,构筑了一个多维镶嵌、彼此依存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本次汇报将从三方面对此予以介绍:首先围绕教师学习模式、学习场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迁,阐述“嵌套式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产生背景;接着解读这一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剖析它的具体构成和主要特点;最后结合各项教师学习模式的实践经验,论述“嵌套式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然作用,即如何通过“核心人物”的引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良好合作文化的营造,激活了传统“教研组”的团队智慧,同时促进教师以“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全新姿态适应复杂的学习情境.
  • 摘要:相对于行政主导的传统教研组织,教科研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则是建立在自愿为原则的基础之上.本文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基于案例分析区域教科研自组织系统的演化路径,分析讨论了在信息时代,基层群众性教科研这一复杂适应系统走向自组织历程中的基本认识、容易忽视的问题、工作策略、演进特点、培育措施及相关模式构建.
  • 摘要:进入21世纪,欧洲文化多样性和欧盟一体化进程给教育以及教师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欧洲的教师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改革中,各个国家着重强调教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然而,欧洲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21世纪技能”的提出与实践为解决改革自身的一些瓶颈问题提供了参照思路.因此,欧洲教师教育机构和决策制订者们提出了开发教师教育新战略及重构教师教育体系的应对策略.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影响逐渐凸显,环境、气候、人口、宗教、种族暴力等成为全球议题.在教师教育中开设“世界公民”理论和实践课程,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并能使得问题的控制和解决得到有效的传承.本文从背景、概念、内容、课程、主要推动者、实施途径与效果六个方面,研究探讨了教师教育如何聚焦“世界公民”.
  • 摘要:教师专业道德决策是教师在其专业生活当中,为解决特定的道德困境,而从多种道德行动方案中判断、选择最符合正当原则的方案的思维活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教师唯有通过专业道德决策才能最终促成道德行动的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师专业道德决策过程一般由道德选择与道德判断等环节构成,并遵循初次道德选择——道德判断——二次道德选择的实践理路.
  • 摘要:理解青年教师学习和发展是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关键.本文通过教师叙事,探究了两位在读博士青年英语教师的转化性学习经历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多元事件触发下,教师经历了职业、科研、教学和人际等多维度具体观点和信念体系的转化性学习:转化过程多为反思和交流引领的渐变,情感因素贯穿始终:转化主要发生在个体的非正式活动中,受人际、情境、时间和社会文化多因素影响.本文提出,教师转化性学习是受情感和环境影响的全方位深度学习,对教师发展意义重大.
  •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13名小学教师展开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半结构性访谈.研究表明,多数教师已树立起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着眼发展的创造教育观,但仍有少数教师存在着封闭僵化、知识本位以及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小学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和他们的性别、学历和教龄显着相关.深入推进创造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构建创造教育多元模式,推动创造技法与教学方法的耦合,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低潮期”实施有效干预,进一步加快教师教育的布局调整.
  • 摘要: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中,其“传”、“授”、“解”的施展都离不开一个“讲”字.传道能力、授业能力与解惑能力的核心在于讲课能力,即讲课力.从道、学、技三个向度出发,教师的讲课力体现为讲课力之魂、讲课力之本与讲课力之术.讲课力之魂包括讲课理念、讲课价值、讲课思维、讲课气质、爱生精神:讲课力之本包括学识渊博、高效学习、孵化精进、职业风范、讲课环境:讲课力之术包括话语表达之术、现场驾驭之术、识别学生之术、课堂设计之术、精彩元素调剂之术.这三者中,作为认识论层面的“道”、作为价值论层面的“学”与作为方法论层面的“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支撑起教师的讲课力,共同形塑着教师的职业生命力.
  • 摘要:教师图像在传统期待与多重法规的认定下,产生了不同的论述.从传统观点而言,教师具有圣职的地位;从「教师法」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应为专业人员;就「工会法」而言,教师是受雇主雇用,从事工作以获取薪资的劳动者.教师依身分解读的不同,其所拥有的图像也会呈现本质上的差异.今日台湾社会大众对教师图像的界定为何?本研究希望透过与不同教育相关人士的访谈互动,来建构符合社会现状的教师图像.rn 当代社会因环境急遽的变迁,传统教师的任务内涵,己无法全面描述当代教师的图像.作者经由深度访谈与研究参与者,共同建构出当代台湾教师社会图像:(1)拥有教育专业知能的「教育从业者」;(2)拥有教育爱的「品德培育者」;(3)拥有反思、批判及创新能力的教学者:(4)教学的「行动研究者」;(5)拥有行动力并参与社会事务的「现代公民」;(6)社会价值观的「倡议者」;(7)怀抱基本人权理念的行动者.
  • 摘要:课程改革在为改变教师工作的同时,也挑战着教师的专业性形态.基于对上海市两所中学的调研,本研究发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性的冲击,呈现出学科与年龄差异,同时,改革与考试的拉扯也带来了教师工作中的矛盾状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教师的实践状态,并促进不同变革要求的交轨.
  • 摘要:对广州市A区和河源市B县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现状进行比较后发现:城市教师自主学习的动机、内容、途径、效果优于农村教师,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教师自主学习的有利因素多于农村小学教师,具体体现在:城市教师自主学习的态度、方法、计划控制和时间管理好于农村教师,而且城市小学和家庭在学习时间、学习氛围、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学习机会等方面提供的保障优于农村小学.城乡小学教师的自主学习也存在共性的问题.据此,学校要激发教师自主学习内部动机,了解教师发展需要:减少学校事务,增加教师专业自主学习时间:农村小学要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制订和实施激励教师自主学习的措施:城市小学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适当为教师减压.教师要有自主学习的强烈意识、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 摘要:价值教育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的使用,共同诠释价值意义、建构价值理解的过程.在这种话语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话语能力,也就是能够基于对语言“形式-功能”的认识,对宏、微观情境的理解,以及对何种话语权力的洞察,有策略地在语言及非语言符的使用中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声”与“思考”的意义诠释空间,使其服务于价值自觉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活动中,教师要保持自身话语的可协商性,使学生拥足够的空间去表达、去协商、去思考与反思.教师同时也需具备辅助意义转换的能力,引导学生生动地体验价值、深刻地思考价值.
  • 摘要:“顶岗实习”是当前我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正在探索和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师实践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农村地区教师的继续发展,也给师范生提供了提升专业素养的发展机会.然而,经过调查发现,相对于常规实习,顶岗实习生却表现出较低的教学自我效能感.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摘要:教师作为新课改的执行者,其良好的专业发展是顺利推进新课改的基础.对广西普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改适应性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理念有较准确的认识,认为新课改理念很难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与新课改要求有一定距离.通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更新教师观念;加强教师系统学习,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以深入推进广西高中新课改.
  • 摘要:根据文献视域、发表时间和语言三项标准,本研究选取了近20年(1989-2012)西方13项“教师回忆学校教育经历”的教师发展课程(研究)作为分析对象,从概况描述、所依前提假设、实施者个人总结和未来建议四方面进行经验认识,研究结果见诸《13项“教师回忆学校教育经历”的教师发展课程(研究)简表》、13项课程(研究)的6条理据、教师回忆作为教师发展用途的伦理问题和认识论问题、此类课程(研究)的基本注意事项、改进性建议以及创意推介.文献分析表明此类课程(研究)具有沟通理论与实践的实效性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专业.
  • 摘要: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教育,需要建立勇气共同体,以滋养乡村教师不断自我勇气更新,提升能享受生命回响的教育行动力.而勇气共同体,需要有蕴含教育精神的生命种子,来唤醒教师内发自发成长需求.本文作者分享了国培班受惠的勇气更新共同体的种子扎根乡村教育的过程.其体验的叙事研究渗透在送课下乡、家长学校课题研究及发展共享网络平台,是种子与勇气共同体一同成长的心灵之旅.
  • 摘要:追求卓越的教师教育一直是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重心,主要表现为在资格认证、培养模式和绩效评估等方面渗透着对标准与质量、灵活与务实、效能与效力的追求.面对国际竞争压力、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美国教师教育更加强调“普遍的卓越”和“整体的提升”,但在迈向卓越的道路上仍然面临诸多困扰.
  • 摘要:生涯发展指的是个体为完成各年龄阶段的重要使命所做的准备程度.研究生阶段的生涯使命要求个体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工作和婚恋做好准备.在各类因素中,师生关系因具备情感认可度高、合作性强、互动内容广泛的特点,对研究生的生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师生关系对研究生的学业发展影响最大,对职业发展则是以潜在影响为主,对婚恋发展的影响相对最小.
  • 摘要: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师范生培养从封闭转向开放,延长了教育实习时间,注重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基础教育的服务,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科研等.但目前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教育实习基本上是自发的,虽然签订教育实习协议,但却仅限于双方在经济、责任、权利等方面的规定,没有健全的合作机制.因此,本文提出要建立合作组织管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育实习机制:同时,还提出大学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合作理念,加强合作意识,政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等,完善合作教育实习的外部保障机制,以确保双方合作顺利进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非洲作为一个特殊的国土,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加剧其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偏差,中小学教师流动导致了整个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状态.非洲中小学教师流动具有历史连续性、邻国固态性、接受国固定性和教师身份相似性等显着特征.
  • 摘要:中国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来自外部的规定,即专家设定的概念;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政府、行业制定的专业标准;研究者探讨实现的途径等等,这一切都可以概括为“他域”专业发展理念,教师是一种“被发展”的状态.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使我们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陷入了一个困顿的境地.不仅使教师处于被问责的压力下,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阻力:而且不利于形成教师自主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的环境.有必要从“他域”的视角中转向教师的“个域”,帮助教师将其隐性的实践性感知转化为显性的个体性知识,整合梳理其所持有的教育信念、教育技能、教育经验等,使其能从“无意识的成功者”变为“有意识的成长者”,从而将教师专业发展真正根植于教师心中,促使其主动、积极的寻求专业成长.
  • 摘要:教师专业情意狭义的概念就是指教师的专业情感:而广义的概念是指除了教师专业情感之外还包括教师的态度、价值观等教师的专业精神.其内容包括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信念、专业态度以及专业自我六个方面.而教师的专业情意对教学和学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专业情意受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两方面的制约.据此,培养教师专业情意的途径一是教师专业情意的自我培养,二是提供教师专业情意的外部保障.
  • 摘要:在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环境中,课堂问答给语言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潜在影响着语用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基于16个课堂视频的语料和教师的个别访谈,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了高中英语课堂的语用现象及教师语用意识和实践情况,得出如下结论:rn 经统计,本研究发现教师的提问类型单一,在总共600多个案例问题中“指导启发类”问题占总问题数的50%以上,而“探究开拓”类问题几乎没有,反映出了教学思想性,学生独立性的缺乏.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话语时间普逼占到总课时的50%以上,学生话语时间大多仅占10%-20%.而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语用意识和相关语用知识,课堂上对语用的纠错甚少,教师普遍认为对语用学习而言,课堂介入并没有长期的语言浸泡效果好.rn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教师对课堂角色的认识虽有改进,但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新兴角色的作用,还任重道远.如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缺乏就会使得教师实践偏离原有认识.尤其语用方面知识的缺乏,不仅会降低课堂互动效率,还会对教师的长期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语用方面的教师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教师自身提高了语用意识,并拥有丰富的语用知识及经验,才有可能利用好课堂问答的契机,逐渐渗透语用教学.
  • 摘要:教研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在职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阐释了教研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教研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方式,重点说明了促进教研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教师培训的五项专业胜任力——培训需求分析能力、培训方案编制能力、培训课程设计能力、培训教学实施能力和培训绩效评估能力,以期与教师教育者同行切磋交流。
  • 摘要:当前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在实施过程出现明显的形式化活动和交流合作的匮乏等问题.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下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可为其提供相关理念和支持.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下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将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作为发展目标,提出参与交流教师要形成共享的愿景及个人分享的模式.本文指出可以从政策支持、学校氛围、教师自身等方面入手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下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 摘要:伴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有一种价值取向值得注意.它倡导多元文化、批判理论及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关注贫困地区及有色人种学生,热衷于从阶层、种族、政治、文化等角度发起批判,揭示专业化和解制两种立场如何复制、巩固甚至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致力于为民主社会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的教师,最终通过教学和教师教育“来改变这个世界”.这些就被称为“社会公正”取向.
  • 摘要:本研究探讨中国的教研组与西方专业学习社群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对上海市8所小学10个教研组的10位教师进行半结构访谈,发现教研组具有专业学习社群的核心特点,但其背后的意义不同于西方.在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上,中国学校突出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强调;在集体学习和运用上,中国学校具有丰富的教师合作学习的历史;在共享的个人实践上,中国教师习惯于相互开放与分享彼此的教学实践;在共享和支持性领导上,中国领导采用等级领导方式,但同样支持教研组中教师集体实践;在支持性条件上,中国独特的教研制度和传统文化为教师集体学习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同时也带来合作流于形式、阻碍创新等问题.教研组与专业学习社群的不同源自中西方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在发展专业学习社群的道路上,双方面临各自的问题.
  • 摘要: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是城乡统筹发展对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应然诉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城乡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数量城乡差异虽不明显,但城市仍然高于农村: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质量城乡差异显着,城市中小学教师质量明显优于农村.统筹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需要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目标,确保配置取向合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劳动力价格,引导城市教师合理“倒流”:落实中小学教师“契约人”身份,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大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多年指导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学生科研活动的经验与体会,深入分析数学建模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数学建模实践活动纳入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更广泛地开展学生数学建模科研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推动了教师学习的发展.优化教师学习的实践路径是提升教师学习能力、促进教师学习发展的有效手段.因循不同教师学习的认知语境,教师学习的实践路径可分为基于客观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标准化的教师学习;基于主观主义、强调多样性的个体化的教师学习:秉承情境主义,重视变动的社会情景,提倡教师间交流互助的合作式的教师学习.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应在考虑教师学习发展的普遍脉络基础上,结合当下现实与需求,考虑不同实践路径的特点及联系,从而建立有效融合三种教师学习实践路径优势的教师学习合作组织.
  • 摘要:对教师质量概念的建构,需要在“质量”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专业的特殊性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进行.从内涵来看,教师质量是教师基于其专业发展规律而养成的专业特性满足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多样化要求的程度.从外延来看,既可以基于“质量管理过程”分为教师专业服务准入质量、教师专业服务过程质量、教师专业服务结果质量以及教师专业服务环境质量:又可以基于教师教育阶段特征分为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教师入职教育质量和教师在职培训质量.
  • 摘要:教师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教师的质量和教学的质量,而教师教育者的质量又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的质量,中国教育正处于国际化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文章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从论文数量、研究主题、作者和来源机构等三个维度,定量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现状和总体特征,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发文数量上来看,相关文章数量少,教师教育者研究在国内发展速度缓慢,基本上还处于引介和吸收消化阶段:第二,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教师教育者元研究、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及途径研究是现有研究的重点,解读国外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研究多,而提出并构建我国相关专业标准的研究很少:第三,教师教育者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持续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作者来源机构主要来自各高等师范院校,缺乏专业教师教育研究机构的参与.
  • 摘要:学校领导对学生学习有显着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领导者对教师及其工作环境的作用而产生.着眼于学校中“领导者—教师”关系,本文分析了学校领导实践对教师发展的三方面影响,即教师教学、教师群体学习与教师情绪.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学领导实践能有效影响教师教学;从教师群体层面来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目标制定、交流方式和支持条件都与领导实践有关;此外,学校领导实践能影响教师的情绪因素,对教师效能感、满意度和压力产生显着影响.
  • 摘要: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和多文化的国家,自1965年建国以来,逐渐由一个贫穷小国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花园式”城市国家.中国和新加坡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遭遇到了东西文化的碰撞.为了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少年儿童群体中形成认同和完成内化,新加坡构建了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四方相互协调的社会环境,在塑造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加坡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探索和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基本思想,立足于当前的办学条件,探索构建了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4个1”模式.“4个1”,即,通识教育一年(第一年),学科专业教育一年(第二年),教育理论教育一年(第3年),教师技能教育一年(第4年).
  • 摘要:在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出身的特级教师至今极少,有关研究更是罕见.笔者在内蒙古草原调查时,幸运地发现了一位在乡村蒙语文授课学校成长起来的蒙古族特级教师.文化互动教育理论认为,对文化多样性的适应、学习与超越是边疆教师应具备的特别素养,而这在M身上得到了杰出的体现.所以,系统剖析M发展案例,有助于深度揭示这样问题:边疆民族教师,何以才能基于有效地学习、运用、整合和超越多种文化,实现卓越的专业发展。rn 全貌而深度的质性研究策略有利于切实回答该问题.本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是:(1)口述史,即请M开放而系统讲述其成长经历,包括其幼时经历、职前教育和职后专业发展;(2)叙事法,即进一步发掘其成长中的特别而关键的经历,尤其是文化整合方面杰出的实践故事,以揭示其有关的理念;(3)观察,即既反复观看其教育实践的课件、视频、教研论文等作品,也深入其真实课堂,以体会其日常教育实践中如何实现文化整合.尽管M身处草原深处,在蒙语文授课学校任教,其成长的显着特点是:(1)M始终兼顾多种文化的学习,即既掌握民族文化,也学习汉族文化,积极学习现代科技文明,还钻研多个学科知识;(2)M学习文化时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既阅读书籍,也在日常实践中向学生、家长、同事和亲人学习,尤其是通过汉文资料和互联网,潜心学习内地特级教师的智慧,然后在自己专业发展中将多种文化有机整合,并建构出自己的教育风格;(3)M坚持学以致用,即将多种文化、多学科的知识富于机智而天然地整合到自己日常教育实践,实现了杰出的教学效果.M的专业发展经历表明:(1)边疆民族教师要良好地适应富于文化多样性的学校情景,始终要广泛灵活地学习各类文化,包括各学科知识;(2)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不同学科间知识,都是边疆民族教师成长的重要资源;(3)要学习新知识和内地优秀教师经验,边疆民族教师就要能够熟练地阅读汉语资料和运用互联网;(4)边疆民族教师专业发展要实现卓越的腾飞,关键是要将多种文化精心整合,并独具匠心地应用于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这也是符合多元文化观、文化互动观和文化超越观等理念.
  • 摘要:在大学-学区-幼儿园(U-D-K)协作背景下,研究在大学教师、在职幼儿园教师和高校准幼儿园教师三方群体之间建立起了一项协同发展机制,并进行了行动研究.研究表明,三方教师群体之间协同发展是可行的,研究采取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推动了大学教师、在职幼儿园教师和高校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三方教师群体协同发展机制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要求立足实践场域,并提前依据专业水平和专业兴趣(焦点)对三方群体进行人员匹配.
  • 摘要:本文对北京94所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工作压力、学习交流机会、健康状况、个人时间分配、职称情况等指标是影响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相比较而言,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收入支出,住房情况等对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小.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推断,与外在的物质因素相比较,高校青年教师更关注内在精神层面的因素,如主观感受、自我期待、个人发展、精神生活等.
  • 摘要:叙述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生存方式,其产生的意义在于关注人的特殊性,形成新的理解,从而创造并改变自我.作为人的教师自我依托职业身份进行社会活动,教师叙述身份是指教师通过叙述的中介作用而获得的身份认同,即按时间顺序将产生教师身份的经验因果情节化,在情节的和谐与不和谐,永久性与变化性的调解中形成对教师自我的统一的连贯性认识,建构教师专业自我.建构教师叙述身份的主要路径是传记写作.
  •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一步步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交互一直都是网络学习的核心问题.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网络学习者交互行为,本文对此做出研究.根据学习理论和交互理论为基础,对网络学习者进行现状分析.参考相关论文的现状分析制定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传输的形式将问卷发放以及问卷回收.根据问卷回收的数据着重分析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交互行为的影响,然后进行整理探究对学习风格、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因素对交互行为的影响.从中找到学习环境、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对网络学习者交互行为有显而易见的差异.根据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学习者交互行为的有效策略,从而让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更加的得心应手.
  • 摘要:学科教学论教师是教师教育机构中的专业教师教育者.但是,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受到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的猛烈冲击而产生了认同危机.调查发现,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学科教学论教师、学科专业教师、职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四类主体对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水平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学科教学论教师是发展职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能力与智慧的专业工作者,其专业身份的认同危机是教师教育转型期的阶段性困境.通过建设教师教育学科、组建教师教育学院、完善专业发展体系、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和强化专业责任履行等系统化地改革,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其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