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77834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微生物学通报、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西南宠物医师大会暨第九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学术交流大会、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等;口腔微生物的相关文献由36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学东、程磊、任志刚等。

口腔微生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7834 占比:99.96%

总计:377985篇

口腔微生物—发文趋势图

口腔微生物

-研究学者

  • 周学东
  • 程磊
  • 任志刚
  • 彭显
  • 徐欣
  • 肖晓蓉
  • 余祖江
  • 李明云
  • 李继遥
  • 梁景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刁春华; 孔俊豪; 左小博; 苏小琴; 涂云飞; 翁淑燚; 杨秀芳
    • 摘要: 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为茶叶中活性物质,对多种人体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的体内、体外抗菌活性。口腔微生物群作为人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实验研究表明,茶叶酚类成分对口腔条件致病菌如变形链球菌、牙卟啉单胞菌等具有明确的抑制效果,可作为潜在的口腔菌群调节剂,广泛应用于龋齿、牙周疾病等多种口腔疾病的预防治疗。文章总结了茶叶代表性酚类成分对口腔致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改善口腔健康作用的有益发现,以期为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提供参考。
    • 王伟; 张薇; 余繁荣; 闫玉琴; 苏少晨
    • 摘要: 胃癌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胃癌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口腔是人体消化道的起点,同时也是人体主要的微生物菌库之一,而口腔微生物与胃肠道疾病存在紧密联系。近年来,关于口腔微生物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口腔微生物菌群结构随着胃癌的发生发展出现显著改变,其中幽门螺杆菌已被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除幽门螺杆菌外,口腔内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链球菌、假单胞菌等其他细菌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深入研究口腔微生物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将为胃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 李玉姣; 程小刚; 钱飞; 潘雅婷; 陈力元; 田宇
    • 摘要: 目的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探究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为口腔疾病的生物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样本,分别提取样本总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对合格的文库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口腔样本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32.51%)、拟杆菌门(30.81%)、放线菌门(16.23%)等,主要菌种为马氏棒状杆菌(3.84%)、副流感嗜血菌(2.91%)、产黑色素普雷沃菌(2.76%)等;龈上菌斑组的Alpha多样性高于唾液组,且两组间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种水平上,唾液样本中产黑色素普雷沃菌、牙周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等较龈上菌斑样本丰富,而龈上菌斑样本中马氏棒状杆菌、产酸丙酸杆菌、龋齿罗氏菌等比唾液样本丰富(P<0.05)。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构建了健康成人唾液及龈上菌斑的高质量基因集。KEGG通路功能代谢差异结果显示唾液微生物中淀粉与蔗糖代谢、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精氨酸生物合成等较龈上菌斑丰富,而龈上菌斑中糖酵解/糖合成、碳代谢等较唾液丰富。结论健康成人唾液和龈上菌斑微生态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代谢途径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微生态区的优势物种对识别口腔疾病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在口腔疾病微生物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样本。
    • 闫福华; 张杨珩; 钱俊
    •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以慢性、复发性炎症反应和肠道损伤为特征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IBD与口腔疾病的相关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证据提示口腔微生物可能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口腔中一些特定细菌可能会易位定植于肠道,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肠道屏障和引起异常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影响IBD的疾病进程。研究IBD相关的口腔菌群特点以及关键的致病菌,可为IBD的辅助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 陈玉英; 郭玲
    • 摘要: 目的:探究及观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口腔微生物及局部炎症因子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收治的9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90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及其Ct值、脑脊液及龈沟液的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比较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上述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Ct值与脑脊液及龈沟液炎症因子的关系,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上述指标与阿尔茨海默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及C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及Ct值均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且中度均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脊液及龈沟液的IL-1β和IL-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患者的Ct值与脑脊液及龈沟液炎症因子均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患者的Ct值、脑脊液及龈沟液炎症因子均与阿尔茨海默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口腔微生物及局部炎症因子显著异常,且与阿尔茨海默病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与防控中具有较高的检测意义。
    • 李露; 李雨霖; 柳燕; 段胜仲
    • 摘要: 目的·研究牙周炎(periodontitis,PD)对主动脉弓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TAC)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2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AC组及TAC+PD组。用丝线结扎加涂抹龈下菌斑的方法诱导PD模型,并在PD模型建立后做TAC手术。在假手术或TAC手术后4周,用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功能,然后处死小鼠并取材,其样本用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免疫荧光检测、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TAC+PD组小鼠的牙槽骨吸收和牙龈组织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均高于Sham组和TAC组,表明在TAC小鼠中成功建立了PD模型。与TAC组相比,TAC+PD组小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缩短分数(FS)值都显著降低,表明PD加重TAC导致的心功能受损。与TAC组相比,TAC+PD组小鼠的心脏质量/体质量比率(HW/BW)和心脏质量/胫骨长度比率(HW/TL)升高、肺质量/体质量比率(LW/BW)升高、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心肌肥厚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表明PD加重TAC诱导的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与TAC组相比,TAC+PD组小鼠的心肌纤维化程度上升、纤维化相关基因上调、脾脏胫骨长度比率(SW/TL)上升、炎症相关基因上调,表明PD加重了TAC诱导心肌细胞的纤维化和炎症反应。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TAC+PD组小鼠的口腔结扎丝线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TAC组;TAC+PD组小鼠的心脏中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和嗜糖假单胞菌属(Pelomona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TAC组;而且TAC+PD组小鼠的心脏中罗尔斯通菌属和嗜糖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口腔结扎丝线。结论·PD能够加重TAC术后小鼠心脏功能损害、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心脏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罗尔斯通菌属、嗜糖假单胞菌属等口腔微生物相关。
    • 闫福华; 张杨珩
    • 摘要: 口腔是人体仅次于肠道的第二大微生物系统,共定植了770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古生菌等。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90%以上的细菌属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螺旋体门和梭杆菌门[1]。口腔内微生物栖息于不同部位,包括牙面、黏膜、龈沟、唾液、硬腭等。因受到不同的pH、氧气浓度、营养及口腔卫生措施的影响,每个部位的微生物具有各自的组成特点[1]。口腔微生态系统平衡对局部及全身的健康均具有重要作用。在局部,口腔菌群失调会导致龋病、牙周病、种植体周病等感染性疾病。口腔菌群可能也会影响口腔肿瘤的发生和进展[2]。口腔微生物可影响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不良妊娠结局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3]。
    • 季明辉; 谭选平; 徐婷; 潘忆宁; 何建安
    • 摘要: 牙周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诱导,因牙齿支持结构破坏而导致的慢性炎症;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细菌沉积在牙龈边缘形成炎症浸润,导致附着在牙齿上的结缔组织破坏、牙槽骨吸收和牙齿脱落.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是导致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其发病机理与致病菌、宿主和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测有利于牙周炎病因的研究和针对性治疗.随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检测方法也由传统的培养鉴定技术发展至分子生物技术,使得研究者从种属水平上全面研究口腔微生物种类及群落构成成为可能.本文将从牙周炎的病因及危险性因素、牙周炎的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常用的牙周炎致病菌检测技术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牙周炎致病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
    • 孙欣彤; 康芳芳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合并肝硬化患者口腔微生物群失调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肝硬化分为牙周炎合并肝硬化组(A组,n=65)和牙周炎组(B组,n=55),另选同期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C组,n=50).比较各组牙龈卟啉单细胞菌、福赛类杆菌、放线杆菌以及双歧杆菌菌落数.检测各组肠道屏障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D-乳酸(D-lac)和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各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各组肝功能指标血清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A组的牙龈卟啉单细胞菌、福赛类杆菌、放线杆菌菌落数多于B组和C组(P<0.05),双歧杆菌菌落数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的牙龈卟啉单细胞菌、福赛类杆菌、放线杆菌菌落数多于C组(P<0.05),双歧杆菌菌落数低于C组(P<0.05).A组DAO、PCT、ET、D-lac、IL-8、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DAO、PCT、ET、及D-lac、IL-8、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C组(P<0.05).A组ALP、ALT和AST水平均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ALP、ALT和AST水平均高于C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牙龈卟啉单细胞菌、福赛类杆菌、放线杆菌与DAO、PCT、ET、D-lac、IL-8、IL-6、TNF-α、ALP、ALT和AST水平呈正相关(P<0.05),双歧杆菌与DAO、PCT、ET、D-lac、IL-8、IL-6、TNF-α、ALP、ALT和AST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合并肝硬化患者口腔微生物失调更为严重,且与炎症反应、肠道屏障及肝功能密切相关,保持口腔菌群稳定可能是慢性牙周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新的治疗策略.
    • 李诗佳; 陈秋宇; 邹静; 黄睿洁
    • 摘要: 目的 探讨尼古丁对口腔细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中各菌群数量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变异链球菌、格氏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干酪乳杆菌、表皮葡萄球菌10种口腔细菌单独或混合后置于不同质量浓度的尼古丁下培养,检测浮游状态的细菌和生物膜内的细菌各菌群数量的改变,评估尼古丁对不同状态下细菌数目的调控.结果 大部分口腔细菌单独培养时,尼古丁对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细菌混合培养时,尼古丁和其他细菌的存在均可影响细菌的生长,其中,致龋菌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明显更加活跃.结论 尼古丁致口腔菌群朝利于致龋菌群生长的方向改变,进而增加了吸烟者的龋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