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咽旁间隙

咽旁间隙

咽旁间隙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3514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解剖与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局解手术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全国第七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暨山西省第十三届放射学术年会等;咽旁间隙的相关文献由838位作者贡献,包括付升旗、郭进学、刘恒兴等。

咽旁间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3 占比:1.1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3514 占比:98.83%

总计:23792篇

咽旁间隙—发文趋势图

咽旁间隙

-研究学者

  • 付升旗
  • 郭进学
  • 刘恒兴
  • 范锡印
  • 娄卫华
  • 崔卫刚
  • 邓晓慧
  • 邱嘉旋
  • 丁忠祥
  • 于小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储银颖; 方一; 程磊
    • 摘要: 目的研究内镜下咽旁间隙(PPS)肿瘤手术入路及各入路的解剖标志。方法采用8例(16侧)新鲜灌注的尸头标本,在高清内镜下模拟PPS肿瘤切除手术。由浅入深进行经颈入路、经口腔前庭入路手术,研究相应的解剖标志。结果经颈入路可以定位颈动脉、各组脑神经,以及与固定骨性结构的关系,内镜下可快速顺利抵达PPS,对术中颈动脉的保护具有巨大优势。经口腔前庭-颞下窝入路,在微创条件下充分暴露了颞下窝的解剖结构,可定位下颌神经、下牙槽神经、上颌动脉和翼外肌等解剖标志点,分离舌神经、脑膜中动脉、颈动脉,为内镜下切除颞下窝、上咽旁间隙(UPPS)肿瘤提供了微创手术的解剖学参考。经口咽进入茎突前、后间隙,可确定颈内动脉及其与各后组脑神经(Ⅸ~Ⅻ)的解剖关系,为内镜或机器人辅助下经咽入路PPS肿瘤切除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结论内镜下经颈、经口腔前庭、经口咽入路,可明确判定咽旁间隙内血管、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为临床内镜下PPS肿瘤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刘娟; 刘全; 王欢; 孙希才; 余洪猛
    • 摘要: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的解剖标志及毗邻关系,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对6例(12侧)新鲜尸头进行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解剖,寻找该入路的解剖标志,观察该入路的毗邻关系,了解其解剖变异。结果内镜下经口入路时,咽上缩肌和翼内肌是进入茎突前间隙的解剖标志,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是进入茎突后间隙的重要解剖标志。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充分暴露茎突后间隙的许多重要血管和神经,如颈内动脉、咽升动脉、颈交感干和第Ⅸ、Ⅹ、Ⅻ对颅神经。此外,我们观察到2例咽旁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现象。结论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充分暴露咽旁间隙,解剖层次清晰,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可作为定位茎突后间隙的解剖标志。仔细辨认解剖标志有利于准确定位及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颈内动脉走行变异是该入路需要注意的事项。
    • 薛凯; 刘全; 张焕康; 赵可庆; 顾晔; 宋小乐; 孙希才; 余洪猛
    • 摘要: 目的 探索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自2021年7月~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内镜下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统计相关临床资料,并附4例典型病例。结果11例患者为接受单纯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的病例,其中8例(72.3%)为恶性肿瘤转移至咽后淋巴结,1例(9.1%)为鼻咽癌累及咽旁间隙,1例(9.1%)为原发于咽旁间隙的良性病变,1例(9.1%)为良性病变累及咽旁间隙。9例(81.8%)患者实现了肿瘤全切,1例(9.1%)为肿瘤近全切除,1例(9.1%)为咽后淋巴结部分切除。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可安全有效处理累及咽旁间隙、咽后间隙、颞下窝及颅底的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臧依柔; 陈仕宇; 陈宣妤; 臧国礼; 胡闽; 徐庆; 冯朱斌; 潘阿善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正常成人咽旁间隙及其周围毗邻结构的声像图特征,为咽旁间隙相关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门诊的78例正常成人进行咽旁间隙及毗邻结构超声和CT检查。超声检查以乳突、下颌骨下颌支、茎突、腮腺和颌下腺作为解剖标志,沿下颌支旁斜冠状切面、乳突和下颌支之间横切面扫查显示咽旁间隙及毗邻的涎腺、鼻咽、扁桃体、骨骼、肌肉及血管声像图;记录咽旁间隙及毗邻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声像图特征及超声扫查方法;分析其超声显示率,并与CT检查所见进行对照。结果超声检查显示咽旁间隙呈倒置的三棱锥形,超声完整显示151侧,部分显示5侧,完整显示率为96.8%,均可以重复显示;下颌支旁横切咽旁间隙最大面积超声测值2.83~5.52(4.17±0.66)cm^(2)。咽旁间隙外侧界前份与咬肌间隙及下颌下腺囊紧贴,外侧界后份是腮腺深叶和二腹肌后腹,并可见茎突及附着诸肌、颈内血管紧贴外侧界;内侧界为呈中等回声颈深筋膜和颊咽筋膜,紧贴呈低回声鼻咽壁和口咽壁、扇贝样外观的扁桃体及不全环形的单层弱回声结构的咽隐窝;底为颅底岩骨下面;尖朝向舌骨大角;均与CT检查表现一致。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准确显示咽旁间隙及周围毗邻关系,将有助于咽旁间隙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
    • 刘蓉蓉; 李特; 赵彦
    • 摘要: 咽旁间隙恶性肿瘤由于位置深在,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且局部浸润广泛,常合并淋巴结转移。由于咽旁间隙解剖关系复杂,多涉及大血管、神经,术野狭窄且暴露困难,尤其是一些肿瘤上极接近颅底的高位咽旁间隙肿瘤,其手术难度极大,术后易遗留声嘶、面瘫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预后不良。暴露充分和良好的术野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为此临床医生进行了多种尝试,不断改良术式。该文对2例咽旁间隙恶性肿瘤患者诊治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复习了相关文献。
    • 苏松; 王洪波; 马瑜聪; 方昕; 刘俊荣; 乔红梅
    • 摘要: 目的:探讨以并发咽旁间隙和咽后间隙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诊疗和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1月于本科住院的1例以咽旁间隙受累为主要表现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既往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分析川崎病并发头颈部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特征。结果:患儿,男性,3岁,因发热8 d伴颈部活动受限和斜颈2 d入院。查体,躯干部可见红色斑丘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口唇红,杨梅舌,手足硬肿,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病程第20天四肢末端出现典型膜状脱皮,明确诊断为川崎病。患儿入院时伴有颈部活动受限和斜颈,影像学检查提示鼻咽和口咽右侧咽旁间隙肿物,给予抗生素及退热对症治疗无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后,患儿颈部活动受限和斜颈表现消失,川崎病症状体征好转,实验室检查炎性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复查颈部MRI提示咽旁间隙炎性改变较前明显减小。结论:头颈部异常表现可以作为川崎病的早期症状出现,易误诊为化脓性淋巴结炎或咽旁及咽后部化脓性感染。川崎病并发咽旁间隙或者咽后间隙炎性改变应尽早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避免出现心血管系统损害以及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 纪娟; 段芳蕾; 赵娜; 王春华; 侯俊; 刘洋; 王影
    • 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回吸性涕血,鼻塞、耳鸣、听力下降半年。MRI示:鼻咽顶后壁及双侧壁不规则占位,增强后呈较均匀轻~中度强化,病灶向上侵及鼻中隔后份及双侧鼻后孔区,向外后达双侧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临床诊断:鼻咽癌,行鼻咽镜活检术。病理检查眼观:灰白、灰褐色组织2块,大小1 cm×0.5 cm×0.3 cm。镜检:肿瘤呈带状、片状等不规则实性巢团生长,巢团中心可见粉刺样坏死。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中等,略嗜酸性,染色质较粗糙,核略空泡,细胞核中~重度异型,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及凋亡小体易见,核分裂象约20个/10 HPF(图1)。免疫表型:CKpan肿瘤细胞呈核旁点状阳性,CgA(图2)、Syn均阳性,CK5/6、p63、p16、EGFR、CD34均阴性,p53阳性率约95%,Ki-67增殖指数约80%(图3)。原位杂交示:肿瘤细胞EBER核阳性(图4)。
    • 戴鑫雨; 赵志莲; 王玮; 卢洁
    • 摘要: 患儿男,5岁,反复右侧外耳道出血23天,伴声嘶、进食呛咳22天;既往体健。查体:右耳部触痛,咽部充血。纤维喉镜示右侧声带麻痹。实验室检查无特殊。颅底MRI:右咽旁间隙见团块状肿物,长径约6.59 cm,T1WI呈稍低信号(图1A),T2WI呈高信号(图1B),边界清,可见包膜,向前推移右翼外肌,向后推移右茎突、右颈内动脉,向外推移右腮腺,向内压迫咽腔,向上破坏右颞骨岩部;增强T1WI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图1C);MRI诊断:(右咽旁间隙)良性病变可能,腮腺多形性腺瘤?行内镜下经口、经鼻咽旁间隙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肿瘤呈鱼肉样;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星芒状、卵圆形及多角形巢片状生长,核染色质深,核分裂象易见(图1D);免疫组织化学:Vim(少许+),Des(散在+),Myo(部分+),MyoD1(+);特殊染色:AB/PAS(+)。病理诊断:(右咽旁间隙)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
    • 王磊; 李花萍; 程鹤香; 马民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口入路内镜及低温等离子联合辅助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优势及适应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7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口入路在内镜及低温等离子联合辅助下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过程和手术要点。结果17例患者均因咽部不适,发现口咽部包块或自觉颈部无痛性生长的包块、伴或不伴有吞咽不适就诊,其中2例入院时伴有声音嘶哑,增强CT检查均显示肿瘤有完整包膜,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并且与颈内动脉无明显粘连。17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均采用内镜及低温等离子联合辅助口内入路切除,术后面神经均无损伤,术后无腮腺瘘情况发生,均于术后7 d出院,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1~7年,无复发。结论经口入路内镜及低温等离子联合辅助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时具有创伤小、视野好、恢复快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颈动脉鞘与肿瘤的关系决定了是否可选择本手术方式。
    • 摘要: 书籍名称:《机器人头颈外科手术解剖学》作者:大卫·戈登堡、尼拉弗·戈亚尔(著);房居高、何时知、李连贺、孟令照(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3月内容简介:本书为机器人咽喉头颈手术的指导性用书。全书分为9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外科机器人在鼻咽、口咽、喉、舌根、咽旁间隙、咽后间隙、甲状腺、甲状旁腺、颈部等部位的手术应用解剖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