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孔雀石绿

孔雀石绿

孔雀石绿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2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化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3篇、会议论文64篇、专利文献879篇;相关期刊548种,包括食品安全导刊、科学养鱼、水产科技情报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六届)暨首届“两岸三地”污泥处理处置实用技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孔雀石绿的相关文献由39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先乐、陈伟、林郑忠等。

孔雀石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3 占比:58.01%

会议论文>

论文:64 占比:2.85%

专利文献>

论文:879 占比:39.14%

总计:2246篇

孔雀石绿—发文趋势图

孔雀石绿

-研究学者

  • 杨先乐
  • 陈伟
  • 林郑忠
  • 黄志勇
  • 万译文
  • 周刚
  • 张彤晴
  • 戴晓欣
  • 胡鲲
  • 郑光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邵可满; 傅桂瑜; 陈素艳; 洪诚毅; 林郑忠; 黄志勇
    • 摘要: 孔雀石绿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三苯甲烷类化合物。孔雀石绿的常规检测方法前期处理复杂、耗时长、需要使用大型仪器等缺点导致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检测。所以研究出一种能够高效、便捷、快速的检测孔雀石绿残留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一种多孔隙材料,具有特定的识别位点,可以对特定的目标分子进行识别和吸附。稀土配合物在618 nm处发射荧光,孔雀石绿的最大吸收波长是618 nm,二者重合产生荧光猝灭效应,由此研究出了一种稀土配合物分子印迹荧光探针来检测水产品中的孔雀石绿的方法。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固定稀土配合物并吸附水产品中的孔雀石绿,通过在618 nm处检测其荧光猝灭程度来计算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具体含量。采用沉淀聚合法,以隐性孔雀石绿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改性二氧化硅为核,稀土荧光配合物Eu(MAA)_(3)Phen为荧光物质,在模板∶单体∶交联剂=1∶4∶10,稀土配合物为15 mg,乙腈60 mL的条件下,制备了一种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对其进行TEM和FTIR的扫描分析验证了已经成功合成稀土配合物分子印迹,检测荧光寿命时发现在未加入孔雀石绿前荧光寿命为1094.11μs,而加入孔雀石绿后的荧光寿命为587.49μs,荧光寿命的减少说明孔雀石绿对MIPs的猝灭属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在验证MIPs的选择性和吸附性能以后,对孔雀石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聚合物对孔雀石绿的线性范围为0~20μmol·L^(-1),荧光猝灭系数F_(0)/F与孔雀石绿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_(0)/F=1.008c+0.344(0.1~1μmol·L^(-1),R^(2)=0.991),F_(0)/F=0.587 c+0.570(1~20μmol·L^(-1),R^(2)=0.999),检出限为0.037μmol·L^(-1)(3σ/S,n=9),将其作为荧光探针成功应用于鱼肉中孔雀石绿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5.61%~102.51%范围。说明研究出的稀土配合物分子印迹荧光探针可以便捷、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孔雀石绿的残留量。
    • 张凡; 王一名; 霍思宇; 王海玲; 余丽波; 周超; 祁萌娜; 余洋
    • 摘要: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孔雀石绿快速检测产品的技术评价方法。以鱼肉和虾肉为基质,采用孔雀石绿质控样品和均匀性满足要求的干扰物质基质加标样品作为评价用样品,每个快检产品随意抽取3个不同批次,每批次产品均检测80个阴性样品、200个阳性样品和40个干扰物质基质加标样品。对市面流通中认知度较高的4个厂家孔雀石绿快速检测产品的检出限、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等参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4个厂家孔雀石绿快速检测产品的灵敏度均≥97.6%,特异性均≥88.3%,假阴性率均≤2.4%,假阳性率均≤11.7%,不同厂家产品的检测效果存在差异。该评价方法可对快速检测产品进行全面技术评价,进而筛选出稳定可靠的孔雀石绿快速检测产品,可为监管部门在水产品监管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开展孔雀石绿快速检测产品认证工作奠定基础。
    • 母昌立; 王蓓; 迟志娟; 王姣; 周益政; 王淳纯; 刘培培
    • 摘要: 为提高检测效率,本实验室验证了北京六角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氯霉素前处理试剂盒的适用性。本文主要从产品适用范围、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检测灵敏度、精密度及方法回收率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发现,本产品的适用范围、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检测灵敏度、检测精密度及方法回收率均满足对应检测标准的要求,并用该产品检测了有证质控样品,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 摘要: 乌鳢是中国居民喜爱的重要水产品。但近年来在监管中发现仍然存在违法使用孔雀石绿、呋喃唑酮、氯霉素等禁用药物、氧氟沙星等停用药物、地西泮等未经批准使用的药物,以及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磺胺类等常规药物残留平均超标1.6倍问题。为确保乌鳢质量安全,特制定技术性指导意见。
    • 田小丽; 李春生; 陈胜军; 薛勇; 邓建朝; 潘创; 王悦齐
    • 摘要: 利用变色圈法从孔雀石绿污染的养殖池塘中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能力的细菌,经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合VITEK 2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该菌为Klebsiella pneumoniae,重命名为K.pneumoniae WA-1。采用分光光度法和硼氢化钾还原-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不同碳源对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的影响,发现菌株在盐培养基中表现出很强的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能力,添加葡萄糖、半乳糖、蔗糖等碳源时孔雀石绿(5~40 mg/L)的脱色率有所提高,均接近100%,但是孔雀石绿(5 mg/L)降解率显著降低。明确了孔雀石绿首先在细胞外由孔雀石绿还原酶还原成隐性孔雀石绿,然后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到细胞被进一步降解的脱色和降解过程,并揭示了不同碳源对菌株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为K.pneumoniae WA-1的孔雀石绿降解机制研究提供重要思路,也为后期孔雀石绿降解的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 左舜宇
    • 摘要: 为提升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质控回收率,试验设计对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样品依靠缓冲盐体系将目标物质离子化后用酸性氧化铝除脂,利用乙腈提取,浓缩后过中性氧化铝小柱净化,35°C旋转蒸发近干,用1.00 m L 5 mmol/L乙酸铵0.1%甲酸-甲醇溶液(1:1,V/V)定容,经0.22μm滤膜过滤后上机检测,采用同位素内标法定量。方法优化后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相比较现有国家标准,本方法简化了前处理步骤并且稳定了目标物质回收率,通过验证该方法适用于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残留的检测,可以作为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检测方法推广和应用。
    • 汪杰; 郑丹; 杨家锋; 梁芹芹; 方磊
    • 摘要: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蟹苗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无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物质残留。样品经乙腈提取、硼氢化钾还原、离心及旋转蒸发,过中性氧化铝柱-PRS小柱串联装置,洗脱过微孔滤膜上机测定。无色孔雀石绿标准曲线范围为1.0~20.0 ng·mL^(-1),本方法检出限为0.50μg·kg^(-1),定量限均为1.60μg·kg^(-1),回收率在78.9%~101.0%,相对标准偏差为4.08%~9.39%。
    • 焦玉荣; 张栩瑞; 张亚; 刘侠; 弓莹; 刘慧瑾; 相玉琳; 韩志萍; 高雯雯
    • 摘要: 采用氢氟酸(HF)对煤气化渣(CGFS)进行改性,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Ni粒子,通过对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得到SiO_(2),使其包裹在纳米Ni粒子上得到Ni@SiO_(2)材料。以钛酸丁酯(TBOT)为钛源,通过溶胶-凝胶法使Ni@SiO_(2)/TiO_(2)负载在改性后的煤气化渣上从而得到光催化剂CGFS-Ni@SiO_(2)/TiO_(2)。对催化剂的组成及结构进行X射线衍射(XRD)、原位红外光谱(FT-IR)、紫外漫反射(DRS)、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分析。并将催化剂应用于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MG)溶液。实验表明,光催化剂CGFS-Ni@SiO_(2)/TiO_(2)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及循环利用率,140 min内1 mg/mL该复合催化剂在80°C、pH为7下对50 mL 10 mg/L的MG溶液的降解率可达到98.1%,6次循环使用后其降解率依然能够高于85%。
    • 樊晓博; 高红芳
    • 摘要: 孔雀石绿是水产品禁用兽药。通过对各个地区市售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污染情况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膳食暴露水平评估风险较低,但是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淡水鱼中孔雀石绿的污染率较高,仍需持续加强监管,提升检测手段。针对此种情况,本文综述了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检测的各种新技术,包括仪器分析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子印迹技术、分子识别技术及电化学传感器等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进展。其中,量子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纳米金技术及核酸适配体技术等联合使用,可显著提升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准确度。在未来的检测中,操作简单、便于携带、检测快速及结果直观准确是今后技术的发展方向。
    • 赵妍; 刘刚; 薛沁东; 张鹏
    • 摘要: 采用简便有效的方法制备了PW_(12)/Bi_(2)WO_(6)复合光催化剂,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对所制得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下,以孔雀石绿(MG)溶液作为反应模型,考察了PW_(12)/Bi_(2)WO_(6)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下,PW_(12)/Bi_(2)WO_(6)光催化剂对MG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明显优于纯Bi_(2)WO_(6)。PW_(12)/Bi_(2)WO_(6)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4h内光催化降解率>99%,几乎是纯Bi_(2)WO_(6)的2倍。探讨了增强型光催化剂的作用机理。PW_(12)的引入提高了Bi_(2)WO_(6)的电荷分离效率,抑制了Bi2WO6的电子-空穴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Bi_(2)WO_(6)的光催化活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