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当量比

当量比

当量比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868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航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679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爆炸与冲击、弹箭与制导学报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5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防腐涂料分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涂料技术创新高峰论坛、2015年APC联合学术年会、第4届爆轰与爆震发动机研讨会等;当量比的相关文献由264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兴业、张蕾、王旭东等。

当量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16.94%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4.84%

专利文献>

论文:679 占比:78.23%

总计:868篇

当量比—发文趋势图

当量比

-研究学者

  • 周兴业
  • 张蕾
  • 王旭东
  • 肖倩
  • 杨健晟
  • 任成祖
  • 李杰
  • 王鹏
  • 葛翔
  • 闫传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文韬; 张光德; 朱冬涛; 张彦杰
    • 摘要: 利用发动机仿真专用软件CONVERGE,研究低负荷工况下当量比、二甲醚喷射比例以及发动机转速对天然气-二甲醚双燃料在分隔式燃烧室中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CCI)燃烧和排放等性能的影响.以单缸Ricar-do E6/MS配备MK.V预燃室的发动机为对象建立仿真模型,通过文献中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当量比为0.28~0.35时,放热率曲线表现为单个主峰,当量比为0.4~0.5时,放热率曲线表现为双峰;当量比为0.45时,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好,NOx、soot、HC和CO这4类污染物的排放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发动机指示热效率和IMEP都随着二甲醚喷射比例的降低而增加,但二甲醚喷射比例过低时又会出现失火现象,二甲醚喷射比例为15%时,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最好,且NOx排放量最低,但HC的排放量较高;在低负荷工况下,转速升高会导致燃烧相位推迟以及燃烧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失火现象,转速为800 r/min左右时,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都表现得更好.
    • 吕晨腾; 钱焕群
    • 摘要: 基于Chemkin化学动力学模拟软件对甲烷与空气燃烧及氮氧化物排放特性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反应的主要产物、次要产物,对不同当量比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并探讨在燃料侧加入不同稀释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对燃烧温度及氮氧化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相同工况下,改变当量比对燃烧反应温度及氮氧化物排放特性的影响,并对次要生成物含量最多的OH自由基的生成量占比进行统计,得出OH自由基的变化与氮氧化物的生成关系,综合考虑在掺入稀释气体和改变当量比两种不同工况下,得到有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途径。
    • 蒋炎坤; 陈烨欣; 何都; 鲁伟; 梅梓晗
    • 摘要: 为评估当量比燃烧工况下掺烧甲醇裂解气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以一台点燃式甲醇发动机为原型,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通过不同工况下的缸内压力试验数据进行模型标定。基于标定模型研究了当量比燃烧情况下不同裂解气替代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甲醇裂解气替代比会导致缸压峰值、放热率峰值上升,且相应的曲轴转角提前,燃烧重心前移,燃烧持续期缩短。甲醇裂解气替代比增大,相应的发动机循环指示功逐渐减小,主要原因在于当量比燃烧情况下进入缸内的燃料质量及其总热值降低。在考虑尾气余热回收后,增大裂解气的替代比,指示热效率会有所上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替代比为50%时达到最大值41.26%。
    • 齐家威; 简振贺; 聂晓康; 李朝祥; 楚化强
    • 摘要: 多孔燃烧技术具有燃烧强度高、燃烧速率快、贫燃极限范围增大、负荷调节比增加等优点,拥有广阔的前景。文章对多孔介质燃烧器的甲烷燃烧火焰温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的当量比、甲烷流量、燃烧器布置方式、燃烧器长径比等因素对燃烧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温度跟当量比之间存在依变关系;甲烷流量越大燃烧温度越高;燃烧器水平放置时燃烧当量比的范围更广;增加燃烧器长径比不利于燃烧,且燃烧温度更低。
    • 王文涛; 程扬帆; 姚雨乐; 张蓓蓓; 王中华; 刘上豪
    • 摘要: 为了获取不同当量比乙炔/空气的爆炸特性和火焰速度,采用20 L球形爆炸装置与高速相机,在常温常压下对当量比为0.60~4.20的乙炔/空气进行爆炸实验,并结合Chemkin对爆炸过程进行计算,将实验结果与Chemkin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根据火焰图像,计算光滑火焰阶段不同当量比下乙炔/空气火焰传播速度和层流燃烧速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乙炔/空气当量比增大,峰值爆炸压力和爆燃温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乙炔/空气当量比为1.32时,达到最大爆炸压力为0.84 MPa;模拟得到的最大爆燃温度为2 685.48 K;随着乙炔/空气当量比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大传播速度和层流燃烧速度分别为1 011.16 cm/s和135.40 cm/s。实验结果与Chemkin模拟结果吻合度较高。
    • 陈长友; 傅钰雯; 涂沛驰; 舒文; 杨健晟
    • 摘要: 利用火焰颜色建模测量火焰当量比是燃烧诊断技术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目前的建模方法主要利用RGB(Red-green-blue)模型中蓝色/绿色特征(B/G)作为模型输入,但通过单一颜色比值简单拟合得到的颜色-当量比模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及测量误差,因此本文提出利用多颜色模型下的多颜色特征参数作为模型输入。首先,采用数字火焰颜色分布(Digital flame colour distribution,DFCD)技术对采集甲烷燃烧预混火焰图像进行处理并获取火焰图像目标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其次,综合分析火焰颜色特征变量构建特征工程,设计并提取火焰目标区域的不同颜色模型下的多颜色特征,共计36维火焰颜色特征,利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筛选出表征燃烧当量比更深层的颜色特征,得到16维优质特征子集。最后,通过优化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参数选择,并采用网格搜索方法(Grid search method,GSM)寻求最优参数优化SVM,进一步利用特征工程构建得到的特征子集训练SVM以建立预混火焰燃烧当量比软测量模型。将该算法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回归预测效果,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低至0.023。
    • 冯文康; 郑权; 汪小卫; 董晓琳; 翁春生; 肖强; 孟豪龙
    • 摘要: 为研究当量比对煤油-空气两相旋转爆轰波的影响,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以常温液态煤油为燃料、高总温空气为氧化剂开展二维数值模拟。通过控制进油量计算不同当量比下的两相旋转爆轰流场,分析当量比对流场结构、传播特性和推力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当量比范围内,爆轰波波头高度随着当量比的增大而减小;当量比大于0.6时,速度亏损随着当量比的增大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变化范围为7.1%~17.2%;当量比大于0.8时产生燃料损失,燃料损失随当量比的增大呈近似线性增加,当量比为2.0时最大为51%;随着当量比的增大,比冲减小,比推力先增大后减小并在当量比为1.5时达到最大值,比冲和比推力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54.3~3912.4 s和1226.8~1521.8 N·s/kg。
    • 伍文霞; 傅钰雯; 舒文; 杨健晟
    • 摘要: 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可以对当量比进行监控来实现燃料的高效率燃烧。研究表明碳氢火焰的当量比与其燃烧时的火焰自由基有密切的联系,火焰图像中B图层与G图层的比值和自由基中CH^(∗)与C_(2)^(∗)的比值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故可利用B/G-CH^(∗)/C_(2)^(∗)-当量比之间的变化关系来实现当量比的软测量。由于图像边缘区域存在的“颜色厚度”会对软测量模型造成影响,故采用了Abel逆变换对颜色厚度进行消除。对不同工况下的丙烷火焰和甲烷火焰进行研究,初步得出针对含碳量较低的燃料,Abel逆变换对B/G值-当量比软测量模型的优化效果更显著。此外,选取6种不同的Abel逆变换算法进行实验对比,最后证明了direct法在软测量模型中的优化效果最好。
    • 卫海桥; 王楠; 李卫; 贾德民; 李金光; 潘家营
    • 摘要: 为探究进气道喷射(PFI)氢发动机燃烧特性,以一台四冲程PFI氢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关键参数(点火时刻、当量比)对氢发动机燃烧及爆震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其中点火时刻在-5°CA~-30°CA内变化,当量比在0.5~0.8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点火时刻从-5°CA提前到-30°CA,发动机做功能力逐渐降低,循环变动逐渐增大;将当量比从0.5提高到0.7时,发动机做功能力有所下降且循环变动增大,综合发动机做功能力和循环变动来看,-15°CA点火时刻发动机性能最优;根据统计学角度分析得知,从点火时刻-25°CA开始,随着点火时刻的推迟,平均爆震强度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平均爆震强度随当量比的提高整体呈增大趋势,但其对当量比的敏感性与点火时刻密切关联,-15°CA~-20°CA点火时,增大当量比会使平均爆震强度明显增加;同时,点火时刻较为提前或推迟时爆震概率对当量比的敏感性较大,增大当量比会使爆震概率明显增加、爆震起始时刻提前.此外,在高当量比条件下,初期循环中一般强度爆震的累加作用会诱发超级爆震.
    • 雷明川; 喻健良; 闫兴清; 吕先舒; 侯玉洁; 詹潇兵
    • 摘要: 常温常压条件下,在内径52 mm的不锈钢管道中开展了惰性气体对氢气/空气(H_(2)/air)爆轰的抑制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当量比(0.6、0.8、1.0、1.2、1.4)和惰性气体种类(CO_(2)、N_(2)、Ar)探讨了三种惰性气体对爆轰火焰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H_(2)/air爆轰通过可燃气与惰性气体分界面后,爆轰波发生解耦,火焰速度大幅度下降。整个速度下降过程分为快速下降、波动缓慢衰减、火焰消失三个阶段。三种惰性气体中CO_(2)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次是Ar和N_(2)。相较比热容差异影响,Ar和N_(2)的分子量差异在爆轰抑制中起到主导性作用。贫燃和富燃条件下爆轰在惰性介质中衰减程度均比化学计量比工况下明显,其中富燃条件下爆轰在惰性介质中的衰减更为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