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

教育民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35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政治、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902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少年儿童研究、时代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教育民主的相关文献由36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华、钟启泉、凌宏明等。

教育民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6 占比:1.8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902 占比:98.14%

总计:19260篇

教育民主—发文趋势图

教育民主

-研究学者

  • 张华
  • 钟启泉
  • 凌宏明
  • 但汉礼
  • 何宗焕
  • 冉亚辉
  • 刘代友
  • 刘爱玉
  • 向华
  • 周金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米勒; 陈鹏; 纳德勒
    • 摘要: 自从大学成立以来,教师参与大学治理一直是高等学校组织管理的一种普遍实践.然而,这种参与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对共享权力的目标和结果模糊不清,特别是在超出学术课程范围的事务上更是如此.以教师评议会领导者和大学管理者为调查对象,探究美国高等学校教师评议会运作的组织过程与效率,发现美国大学教师评议会的组织方式需要完善,尤其是促进教师参与评议会的工作方法有限;评议会的总体工作效率堪忧,不能服务公共的最大利益,教师评议会领导者认为他们确实能有效地为自己的学校作出重要决策,而大学管理者的认同度则较低.调查结果使人们质疑教师评议会是否实现了他们最初的目标,以及他们是否有效地向有关管理者和整个校园传达了他们的工作和优先事项.
    • 王思宇
    • 摘要: 教室座位格局中的中心区位是客观的物理空间存在,但教育资源有意无意地在此聚集却使其同时成为心理意义上的存在,即师生眼中学习与教育的中心。这一区位的座位选排问题也就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故有必要对其分配现状作一番教育检视。当下中小学教室中心区位的分配以随机与有意两种分配方式为主,通过对其进行教育检视发现:随机分配的弊端是对教育公平的误解,有意分配的弊端是对教育民主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为:任何一种分配方式都难以保证分配的合教育性,故理想的分配策略恰恰是去中心化,即通过教师教学与管理的自觉努力消解中心区位的心理成分。
    • 王思宇
    • 摘要: 教室座位格局中的中心区位是客观的物理空间存在,但教育资源有意无意地在此聚集却使其同时成为心理意义上的存在,即师生眼中学习与教育的中心.这一区位的座位选排问题也就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故有必要对其分配现状作一番教育检视.当下中小学教室中心区位的分配以随机与有意两种分配方式为主,通过对其进行教育检视发现:随机分配的弊端是对教育公平的误解,有意分配的弊端是对教育民主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为:任何一种分配方式都难以保证分配的合教育性,故理想的分配策略恰恰是去中心化,即通过教师教学与管理的自觉努力消解中心区位的心理成分.
    • 周金山; 程红艳
    • 摘要: 作为教育民主实践,班级民主选举应体现公共性理念.现实的班级民主选举呈现出表演型竞选、娱乐型投票、垄断式分配的样态,破坏了班级民主选举的公共性,违背了班级民主选举应有的教育性立场.班级民主选举公共性缺失的原因有四:缺乏对班级民主选举的沉思;未成熟的班级公共领域;拒绝共同言说的原子式个体;背离教育性立场的教育资源分配逻辑.因而,彰显班级民主选举的公共性,教师应做到:创生班级公共领域;加强对班级民主选举活动中言说内容与方式的指导;坚守教育性立场以维护教育的育人性与正义性立场;改革现有的班级民主选举模式,实施良性竞争与公共关怀并重的班级委员选拨方式.
    • 张林景
    • 摘要: 家校合作一直以来是我们所倡导的,为此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均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然而,随着家委会的发展,有些家长却反映对于家委会的竞选自己“高攀不起”,资历不够,家委会成为班主任的“跑腿”等教育不平等现象。此文将从从教育民主的角度看如何构建小学新型家委会回归家委会本质。
    • 章玲玲
    • 摘要: 教育使人成为具有理性精神的人.学生不再是单方面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也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进行反思,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高压模式,学会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做到教学民主.但是我们也必须思考民主的"度",民主过度会适得其反,甚至倾向"反智主义".本文将从师生关系和教育目的两方面探讨民主对教育的利弊.
    • YA NG Wen‐jiea; FA N Guo‐ruib
    • 摘要: 《科尔曼报告》发表五十多年来,有关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持续不断,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随着社会变革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所涉及的问题的关注点已有所变化,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研究方法不断多元化.其中,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已由入学机会均等扩展到结果均等,对教育机会均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由学校扩展到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系统,进而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深度挖掘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对教育的深层影响机理.未来,教育机会均等研究或将呈现契合教育环境的新内涵,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实践或将更加关注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协同变革;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或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融合,这些都对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带来新的启示.%Over the past 50 year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leman Report ,research on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s continued and new results have emerged .T 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studie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hange and education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equal opportunities in education has change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relevant influential factors has been expanded ,and research methods have been diversified .Among them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s been ex tended from equal opportunities to equal results . T he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s been ex tended from schools to family‐centered social syst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relevant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w e further explored the deep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ocial sys‐tem and social culture on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 ill present a new connotation that fits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practices that promote equal opportuni‐ties in education may focus more on school‐centered collaborative change ;and research on equal opportuni‐ties in education may focus more on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ll that have brought new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heory in China .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