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昌鱼

文昌鱼

文昌鱼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水产、渔业、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3523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遗传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华东地区2006年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等;文昌鱼的相关文献由509位作者贡献,包括方永强、张红卫、张士璀等。

文昌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1 占比:1.06%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3523 占比:98.87%

总计:23791篇

文昌鱼—发文趋势图

文昌鱼

-研究学者

  • 方永强
  • 张红卫
  • 张士璀
  • 王义权
  • 卢伙胜
  • 徐安龙
  • 翁幼竹
  • 李光
  • 白秀娟
  • 董美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超; 刘勇; 庄之栋; 徐春燕; 沈长春; 蔡建堤
    • 摘要: 本文根据2019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20年1月(冬季)和2021年4月(春季)在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进行的4个季度文昌鱼资源现状调查研究,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资料分析了厦门文昌鱼资源变动原因。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厦门文昌鱼平均体长为29.71 mm,平均体质量为68.0 mg,主要以2龄(39.7%)和3龄(36.5%)为主,合占76.2%,4个季度文昌鱼体长和体质量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保护区4个海区中,实验区鳄鱼屿海区文昌鱼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为50.0 ind/m^(2),但分布范围狭小;核心区黄厝、南线-十八线和小嶝岛-角屿岛海区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1、1.5、0.4 ind/m^(2),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下降较为显著,尤其小嶝岛-角屿岛海区文昌鱼资源密度下降最为严重。栖息地环境变化是导致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适宜生存场所缩小、资源衰退的最主要原因。
    • 王义权(文/图); 李光(文/图); 崔玉超(文/图)
    • 摘要: 素有“活化石”之称的文昌鱼(Amphioxus)是头索动物的总称,隶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全世界现仅存30余种,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过渡类群,文昌鱼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的理想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生存于复杂多变而充满竞争的生态环境中,古老稳重的文昌鱼也有着积极灵动的应激本能,并练就了“钻沙”的独门绝技,如同积极进取、踔厉奋发的科研工作者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科学世界里潜心钻研、探寻真理,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 张春艳; 王刚; 张海峰; 江田田
    • 摘要: 利用2017年至2021年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数据,分析了近年来研究区域海水环境及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了文昌鱼栖息密度、生物量和海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文昌鱼栖息密度、生物量和p H呈负的弱相关性,文昌鱼栖息密度、生物量和氨氮、硅酸盐浓度呈弱相关性,和盐度、水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浓度呈极弱相关性或者无相关性。
    • 旭锐
    • 摘要: 据考证,远在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经懂得吃草鱼了,而被人们称为“鱼祖宗”的文昌鱼,也是古代的中国人在海里发现的。
    • 胡广伟; 张珍珍; 高焕
    • 摘要: 两侧对称动物左右体轴建立机制研究是发育生物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文昌鱼(amphioxus)由于其特殊的进化地位以及与脊椎动物相似的胚胎发育模式和身体构筑方式,是研究动物左右体轴建立机制的理想模式物种.近年来随着文昌鱼室内全人工繁育技术、高效显微注射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的建立,国内外学者在左右体轴建立机制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文昌鱼胚胎左右不对称发育特点出发,总结了近期文昌鱼左右体轴建立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文昌鱼左右体轴调控网络图:纤毛运动导致Hh蛋白在文昌鱼中不对称分布(L
    • 李浩毅; 徐高倩; 刘振辉
    • 摘要: 本文用转录组学技术系统考察了雌雄文昌鱼的差异表达基因.将性腺发育成熟的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雌雄分离,分别对排卵前雌鱼(F1组)和释精前的雄鱼(M1组),以及排卵后雌鱼(F2组)和释精后的雄鱼(M2组)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排卵与释精前的雌雄文昌鱼(F1组与M 1组)有13434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排卵与释精后的雌雄文昌鱼(F2组与M 2组)有5957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不论排卵与释精前还是后,相比于雄性,雌性文昌鱼低表达的基因均多于高表达的基因.对各组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聚类分析,发现排卵与释精前(F1组与M1组),雌雄文昌鱼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极显著地富集到7个KEGG通路中,分别为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造血细胞系(Hematopoietic cell lineage)、肥大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PI3K-Akt信号通路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而排卵与释精后(F2组与M2组),雌雄文昌鱼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极显著地富集到3个KEGG通路中,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粘附分子、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进一步分析发现,与血管内皮生成相关的基因如F11R、JAM2、CDH5等,雌性都比雄性文昌鱼呈显著的高表达.
    • 王云生; 林鹏燕; 徐高倩; 刘振辉
    • 摘要: Gcm(Glial cells missing)是含Gcm-motif的转录因子.在果蝇中,Gcm决定神经元细胞与胶质细胞的分化命运;而在哺乳动物中,Gcm基因有Gcm1和Gcm2两种形式,主要表达于非神经组织,分别参与尿囊绒膜和甲状旁腺的形成.故Gcm在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中的功能是有差异的,但对其是怎样进化的并不清楚.文昌鱼是在进化中接近脊椎动物的无脊椎动物,是进化研究的良好模式生物.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文昌鱼基因组中存在Gcm2-like基因,并对其进化与表达进行了研究.Gcm2(或Gcm2-like)基因存在于从刺胞动物到哺乳动物的各物种中,而Gcm1基因仅从两栖动物中才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Gcm2-like基因可能代表了脊椎动物Gcm1和Gcm2基因分化前的原始形式,且无脊椎动物的Gcm2-like基因可能与脊椎动物的Gcm2基因直系同源.另外,通过利用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对文昌鱼Gcm2-like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发现:Gcm2-like基因主要在文昌鱼的鳃、肠和肝盲囊中表达,特别是在鳃中明显高表达,支持哺乳动物甲状旁腺起源于鳃的观点.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Gcm功能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 旭锐
    • 摘要: 据考证,远在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经懂得吃鱼了,而被人们称为“鱼祖宗”的文昌鱼,也是古代的中国人在海里发现的,生物学家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古代中国人还早就学会养殖淡水鱼,而鳙鱼、鲢鱼、草鱼、青鱼被并列为“四大家鱼”。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则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所著。
    • 摘要: 陈安达(奉献奖)陈安达,高级工程师,现工作于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陈安达作为从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资深老同志,三十六年如一日,把青春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水产渔业工作和海洋珍稀物种保护事业,对厦门海洋保护区取得的成就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