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机匣

机匣

机匣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2248篇,主要集中在航空、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武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481139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机械工程师、制造技术与机床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七届机械动力传输学术会议、中国航空学会第八届动力年会、中国航空学会第九届小型发动机学术交流会等;机匣的相关文献由4433位作者贡献,包括贾铎、张扬军、赵明等。

机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81139 占比:99.99%

总计:2481429篇

机匣—发文趋势图

机匣

-研究学者

  • 贾铎
  • 张扬军
  • 赵明
  • 王华
  • 赵庆军
  • 刘德生
  • 杜应流
  • 杨名洋
  • 郑新前
  • 高东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梅军; 董宇; 杨冠军
    • 摘要: 为分析航空发动机叶片/机匣碰摩热致变形与应力,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叶片/机匣碰摩模型,研究多次碰摩下叶片/机匣的应力、形变、温度特征,并对碰摩热致变形的主导因素进行探究分析。研究发现,叶尖与机匣的碰摩会引起接触界面摩擦升温,不仅会改变界面温度状态,还将通过热变形引发叶片/机匣产生附加的热应变和热应力:界面摩擦热在改变温度的同时还会引发机匣和叶片的热膨胀应变,叶片受热后呈现伸长的趋势,机匣受热呈现局部向上拱起的趋势;在叶片旋转一周后,总体上机匣呈现朝向叶片拱起的趋势,而由于机匣向内拱起,导致叶尖变形不但没有伸长,反而受机匣挤压而缩短,同时在宽度方向上膨胀。叶片和机匣碰摩受热后的叠加作用结果是在叶尖与机匣间产生附加压应力,同时热致应变应力的产生主要源自于机匣摩擦热,因此,机匣摩擦热是引发纵向位移、纵向应力的主要来源。
    • 马明阳; 周鑫; 高阳
    • 摘要: 机匣零件在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变化将带来残余应力的变化,进而引发零件的变形,通过工装夹具难以对零件加工变形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基于切削载荷均衡原则,应用先进的物理仿真技术手段,从切削力入手开展物理仿真,依据仿真结果优化数控程序,实现切削加工过程切削力的稳定控制,通过基于均衡切削力的数控程序优化,控制零件表面应力应变场的分布状态,进而控制零件表面振纹的产生、降低表面应力集中现象、提升零件表面加工质量。
    • 陈云; 臧朝平; 杨志强
    • 摘要: 针对螺栓连接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对机匣螺栓连接薄层单元法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研究,提出虚拟薄层代替实体薄层完成机匣连接建模。建立实体薄层连接有限元模型与虚拟薄层连接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对两种有限元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虚拟薄层单元法建立的连接模型与实体薄层单元法建立的连接模型最大频率误差为-4.5%,模态振型匹配良好,采用虚拟薄层单元法能较好地模拟螺栓连接,并能有效避免薄层单元所产生的机匣轴向位置偏移。
    • 潘文斌; 戈文昌; 王春雷; 艾永生
    • 摘要: 以中间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热-流耦合计算模型,运用Fluent仿真技术,设定了机匣外流场的边界条件,对中间减速器机匣内外热平衡特性进行了分析。简化了机匣内热源施加方法,分析了不同气流速度下机匣壁面的压力、对流换热系数及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气流速度下,机匣迎风面均出现压力最大值,机匣两端面与背风面处于负压状态,与外部空气流场的进出口位置有关;机匣迎风面温度较机匣背风面的低;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机匣散热性能增强,但壁面压力也在增高。因此,选定气流速度应从机匣散热和强度两方面综合考虑。
    • 万振华; 李坚; 袁枭桀
    • 摘要: 直升机减速器机匣需要将复杂的旋翼载荷传递至机身平台,是直升机的重要承力部件。为了满足直升机长寿命、轻质量的要求,需要采用先进的结构设计方法。采用基于拓扑优化的方法,通过对直升机减速器机匣进行拓扑优化、结构重构、结构优化,设计出轻质量、低应力的机匣,并建立了基于拓扑优化的直升机减速器机匣结构设计流程。
    • 董宇; 刘梅军; 杨冠军
    • 摘要: 为了分析航空发动机叶片/机匣碰摩过程中的超瞬态摩擦热效应,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叶片/机匣碰摩模型,研究了单次碰摩条件下界面的微区超瞬态摩擦热效应,并对模拟过程中空间尺寸与时间步长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叶片与机匣摩擦速度快、碰摩时间短,只在叶尖很小的范围内发生超瞬态传热,产生的摩擦热以分子量级进行传递。叶片/机匣碰摩模型建立过程中,网格尺寸划分过大、时间步长取值过大,会导致模拟结果不能真实反应碰摩过程的微区超瞬态热效应。为此,通过对建模过程中模型空间尺寸与时间步长的优化,得到了能够准确反映温度微区超瞬态特性的建模方法,阐明了网格尺寸与时间步长匹配对微区超瞬态行为的影响规律,为叶片-机匣碰摩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郭皓邦; 曹拯; 雷学林; 何云
    • 摘要: 针对某流道深、型面复杂、加工时易发生颤振和干涉的机匣零件,为了提高内流道复杂表面铣削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根据进气机匣结构特点设计了五轴加工工艺和专用刀具。利用五轴叶轮零件数控加工软件MAX-PAC完成了数控路径规划,并使用Vericut验证了数控程序,在机床上完成了试验加工,加工结果显示机匣内复杂曲面加工质量较好。
    • 雷帅; 刘畅; 贾林江; 付善龙; 林立志; 李永瑞; 李军; 张代军; 陈祥宝
    • 摘要: 针对复合材料机匣安装边结构,设计一种采用RTM工艺成型的T800级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结构试件;对其进行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当施加单向拉伸载荷时,计算得到的破坏载荷为21.7 kN,最大应变出现在安装边转角位置,说明转角区为试件承载时的薄弱区域。采用超声C扫描和光学显微镜对制备的试件转角区内部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件转角区整体内部质量良好,无明显分层缺陷,局部可见百微米级孔隙,主要集中在近表面和直角填塞区。试件平均拉伸破坏载荷为19.81 kN,与数值仿真结果相近;在25%破坏载荷条件下循环疲劳实验24000次后,拉伸破坏载荷仍为19.94 kN,说明疲劳实验对试件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拉伸实验后部分试件转角区在显微镜下可见轻微分层和裂纹缺陷,但所有试件均未发生目视可见损伤,表明试件在出现分层缺陷后仍能继续承载。
    • 朱荻; 王登勇; 朱增伟
    • 摘要: 航空发动机机匣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连接、承载部件,它结构复杂、刚性弱、材料难加工,目前存在加工变形严重、壁厚精度差等制造难题,已成为制约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和生产的瓶颈。针对薄壁机匣的制造需求,本文提出了旋印电解加工技术,该技术采用回转体电极作为阴极工具,通过工件与工具的同步对转对阳极工件逐层精确溶解去除,实现薄壁机匣的无变形精密加工成形。研究揭示了旋印电解加工阳极成形规律、难加工材料脉动态溶解机理、电解液流场分布特性等基础科学问题,突破了阴极工具设计、钛合金点蚀抑制、流场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旋印电解机床,实现了大型薄壁机匣的高效精密加工,为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邓元山; 刘宁; 胡志星; 郭皓邦; 韦昌广
    • 摘要: 创新开发了某航空发动机铝镁机匣内间断式深孔的加工方法,利用枪钻和加工的引导孔,并设计好枪钻与引导孔的配合间隙、引导孔加工深度,使用间断式数控加工程序,有效地解决了铝镁机匣深孔加工的问题,可为深孔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