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板栗

板栗

板栗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8632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植物保护、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72篇、会议论文135篇、专利文献3125篇;相关期刊1023种,包括中国果业信息、河北果树、落叶果树等; 相关会议69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等;板栗的相关文献由10699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岭、王广鹏、郭素娟等。

板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72 占比:62.23%

会议论文>

论文:135 占比:1.56%

专利文献>

论文:3125 占比:36.20%

总计:8632篇

板栗—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武红霞; 李萍; 王荣荣
    • 摘要: 为研究影响太行山区板栗成熟期的主要因素,分别调查了太行山区4个主要栽培品种燕山早丰(3113)、紫珀(北峪2号)、呼啦叶(本地实生品种)、黑燕青(本地实生品种)2011-2021年的板栗成熟期,采集了气象部门2011-2021年的降雨量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太行山区板栗成熟期与板栗膨果期(7、8月份)的降水量关系密切,降雨量大成熟期早,降雨量小成熟期晚。
    • 江锡兵; 滕国新; 范金根; 罗修宝; 盛建洪; 龚榜初
    • 摘要: [目的]对长江中下游区板栗主要栽培品种果实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筛选综合性状优良且适于浙江省种植推广的板栗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区25个板栗主栽品种及5个有代表性的北方板栗品种为材料,对其果实表型和品质性状进行连续测定和统计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果实表型和品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7.85%~41.20%,品质性状较表型性状变异更广泛;各指标间分别有23对和18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水平(P<0.05),果实表型与品质性状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主成分分析得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9.25%,保留了供试板栗品种果实表型和品质性状大部分信息。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各性状权重值差异明显,其中,钾含量权重系数最大,总黄酮含量权重系数最小。2种分析方法得出的30个板栗品种果实性状综合表现排序总体趋势较一致,品种综合得分值相关系数为0.7621,达极显著水平。[结论]2种分析方法得出乌壳栗、浅刺大板栗、玫瑰红、八月红、处暑红、九月寒6个长江中下游区板栗品种综合得分值均排在前列,其果实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浙江省种植推广的主要参考品种。
    • 扈莹红; 陈晓慧; 常学东; 王月颖; 邹静
    •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植物基质发酵的优良乳酸菌。本文以米曲为目标乳酸菌的供体,筛选高产酸、耐胃肠环境能力良好的乳酸菌,并评估了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在板栗糯米饮料中的发酵能力。从酒曲中共分离出84株乳酸菌,其中有38株的产酸量≥10 g/L;在进一步的耐酸耐胆盐、模拟胃肠实验中,共筛出3株乳酸菌株;经16S rDNA鉴定这3株乳酸菌均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菌株DH16发酵上清液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率和SOD酶活力最高,分别为98.56%、42.27%和20.3 U/mL;完整细胞悬液中,菌株DH20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22.49%),菌株DH16的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22.77%)。利用3株乳酸菌作为发酵剂所得的板栗糯米饮料口感均衡、抗氧化能力较强,因此本文筛出的3株乳酸菌在植物基饮料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韩元顺; 许林云; 周杰; 余兵
    • 摘要: 为解决板栗人工采收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对板栗机械振动采收装备的设计提供参数支持。针对3棵板栗树,通过单偏心式振动电机激振树干对板栗树各分枝上加速度响应以及落果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棵树树干和各果枝测点处的合加速度均与激振频率呈二次曲线增长关系,激振频率的增加有利于板栗树各果枝振动响应的增强;但受距激励点的距离和果枝直径的变化,在外力激励下的各分枝的振动往往分布不均匀,造成了各测点处X、Y、Z 3个方向的加速度响应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大,板栗成熟果实与未成熟果实的落果率也逐渐增大,经综合评分的方法分析得出在18~22 Hz的频率激振下,3棵树落果情况较为理想,可达到选择性采收的目的。
    • 徐碧林; 王政; 罗周瑜; 武卉; 郑贺元; 郑永良
    • 摘要: 【目的】为了解中国板栗主产区(罗田)的板栗地下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对罗田地区80年以上的代表性板栗园的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和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并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共采集到300份板栗根系样品,根据形态、颜色和分叉程度等特征进行分类后获得55个外生菌根类型。每种类型选取3个重复根段制备混合样品,对混合样品进行ITS分析。【结果】前50位的OTU分属于34属、15个未分类种和其他类群。其中丰度前20的类群占95.99%:Basidiomycota约占60%,包含Lactarius、Guehomyces、Inocybe、Russula和unclassified_Thelephoraceae 5个主要属;Ascomycota约占30%;Mortierellomycota约占5%,其余5%则属于未分类的真菌。在分离得到的22种外生菌根真菌中,Trichoderma物种丰富度最高(6种),其次是Fusarium(4种)、Penicillium(3种)、Talaromyces(3种)、Pestalotiopsis(2种),Ilyonectria、Castanediella和Leptodontidium各1种。其中与Fusarium、Trichoderma、Talaromyces和Penicillium等4种真菌同源性较高的11株菌已被报道具有生防功能,分离得到11株菌也可能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潜力。【结论】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中国板栗主产区的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分离得到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菌根真菌,为进一步提高板栗抗性奠定基础。
    • 于文杰; 楚天舒; 宋丽; 葛婧怡; 秦岭; 邢宇
    • 摘要: 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可初步快速地验证基因功能和鉴定相关表型。为提高板栗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并鉴定板栗淀粉合成酶基因的功能,该研究以板栗‘燕山红栗’幼胚胚芽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不同状态的愈伤组织和表达载体优化板栗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并构建板栗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CmSSⅠ沉默载体,验证CmSSⅠ基因在板栗中的功能。结果表明:(1)愈伤组织可按照体细胞胚起动难易程度划分为胚性愈伤组织(EC_E)和胚性愈伤组织早期阶段(EC_DⅠ、Ⅱ、Ⅲ),且白色、外表相对分散的胚性早期阶段愈伤(EC_DⅢ)更适合板栗瞬时转化体系。(2)转化材料为胚性愈伤早期阶段(EC_DⅢ)时,RNAi沉默载体pK7GWIWG2(Ⅱ)RR-277的瞬时转化效率高达87.67%。(3)通过最适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基因CmSSⅠ在转基因愈伤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且沉默CmSSⅠ阳性愈伤组织的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变化差异不显著。该研究提高了板栗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证明基因CmSSⅠ正调控板栗淀粉的合成,这为板栗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技术平台。
    • 张柳月; 杨晓宽
    • 摘要: 为提高板栗和龙眼的资源利用率并开发一种高多糖含量的新型黄酒,以板栗和龙眼为辅料,糯米为主料,小曲和红曲为发酵剂,以感官评分和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优化板栗龙眼糯米黄酒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板栗龙眼糯米黄酒的最佳酿造工艺条件为:板栗添加量20%,龙眼添加量5%,小曲添加量0.9%,红曲添加量13%,主发酵时间8 d,主发酵温21°C。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板栗龙眼糯米黄酒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相关国标要求,感官评分为95.8分,多糖含量为7.93 g/L,是传统黄酒多糖含量的1.67倍。
    • 高春国
    • 摘要: 板栗轮替更新修剪指的是同一部位两个枝条间轮替结果、交换更新。轮替就是轮换调整结果部位;更新就是通过短截或回缩一、二、三年生枝,翌年使其基部瘪芽或隐芽萌生新枝条,替换原来的老枝,从而降低枝龄,达到更新的目的。通过板栗轮替更新修剪,可以保留足够的健壮结果母枝,保证当年结果,同时形成翌年健壮结果母枝,保证翌年产量。
    • 郭燕; 张树航; 李颖; 张馨方; 王广鹏
    • 摘要: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板栗叶片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因子关系。【结果】巢式方差分析表明,31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15.18%(生理指标)>12.17%(解剖结构)。10个群体表型性状CV均值在17.11%(陕西)-19.66%(山东),H′均值在0.99(安徽)-1.80(河北)。板栗叶片大多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年均气温等温度指标和年降水量与叶基形状、锯齿高度等性状呈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正相关),与叶片长/宽呈正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负相关)。【结论】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但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基因型间的变异),因而以叶片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抗逆性、高光合效率等特异品种选育或相关研究时,研究重点应该放到广泛的个体基因型调查上,变异较为丰富均匀的群体可作为重点参考。板栗叶片大多外观形态和生理指标性状呈现以温度和降雨量因子为主导的梯度规律性。
    • 张曦晨; 李萌; 杨书珍; 彭丽桃; 冯柏如; 杨菁菁
    • 摘要: 为明确板栗采后优势致腐真菌种类及植物精油对其控制效果,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引起板栗采后腐败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显微观察和双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优势致腐菌作进一步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紫苏醛、肉桂醛、柠檬醛、叶醛、丁香酚、芳樟醇、橙花醇、麝香草酚、香芹酚、香茅醇植等10种植物精油单组分对板栗采后优势病原真菌的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板栗采后优势致腐菌包括镰孢属、新壳梭孢属、地霉属和毛霉属在内的多种真菌,其中菌株BL-8和BL-18经双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和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10种植物精油单组分对板栗采后优势致腐菌菌株BL-8和BL-18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香芹酚对板栗采后优势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对菌株BL-8和菌株BL-18的EC_(90)值分别为24.431和11.768μL/L。体外病原菌生长抑制试验和自然贮藏试验结果发现,香芹酚显著抑制了2种优势致腐菌的生长,香芹酚熏蒸处理有效控制了由菌株BL-8和BL-18侵染所引起的板栗采后病害的发生。因此,香芹酚作为熏蒸剂,在板栗采后真菌病害的控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