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陆风

海陆风

海陆风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117245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大气科学、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国环境规划院(所)长联席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海陆风的相关文献由445位作者贡献,包括范绍佳、吴增茂、冯瑞权等。

海陆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7245 占比:99.84%

总计:117436篇

海陆风—发文趋势图

海陆风

-研究学者

  • 范绍佳
  • 吴增茂
  • 冯瑞权
  • 林文实
  • 王安宇
  • 苗峻峰
  • 陈训来
  • 刘吉
  • 常志清
  • 李江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佟馨; 刘晓晓; 和娴娴; 张兆祥; 栗勇田
    • 摘要: 受海陆风影响,沿海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规律较为复杂,政企合作成为共同治理区域空气质量的可行选择,但企业提供的大气团队在服务期间仍存在部分共性问题。在分析秦皇岛市一沿海区县大气团队运行机制和效果评估的基础上,为实现团队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成效的最大化,应解决团队与各个职能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团队内部职责不明晰、团队与问题涉及方调度使用的奖惩机制较单一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政府积极推进团队与各个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增强联动;第二,政府加强对团队的评估,支持团队提升服务质量;第三,政府建立工企业排污相关的市场交易机制,由多元主体监督,利用市场促进企业减排。
    • 肖犇; 贾洪伟; 徐佳佳; 亢燕铭; 钟珂
    • 摘要: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上海北侧区域海陆风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包括上海城郊-崇明岛-启东市区及这三区域之间的北支水道与南支水道.使用当量法表征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引起的近地面空气热量变化,模拟结果与ECMWF再分析数据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海风阶段,宽海(南支水道)、窄海(北支水道)区域都能形成海风,前者较后者发生时间早约1h;在陆风阶段,仅宽海两侧有陆风出现,其中来自上海陆地的陆风可以穿越宽海抵达崇明.海风对大气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效果取决于海风锋面与污染物的时空关系,当污染物位于锋面之前,则会被海风锋面卷入回流带至高空,海风起到清洁的效果;当污染物位于海风锋面之后,锋面后的海风则会将污染物推至内陆,造成持久的污染.陆风能将凌晨时分释放的污染物吹离上海陆地区域,但污染物会随着陆风登录崇明区域恶化当地空气质量;清晨时分释放的污染物只会被陆风吹至近海区域,并会随着之后的海风二次污染陆地区域.
    • 徐绍杰; 苗峻峰
    • 摘要: 本文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内外海风锋的雷达观测分析研究,概括分析了海风锋的雷达识别和演变特征,以及海风锋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海风锋的雷达观测分析研究已经在中国、美国、英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区开展,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海风锋观测由早期的声雷达转为电磁雷达,最后转为如今的激光雷达;识别方法主要有特定波长降水粒子散射探测、局地风廓线探测和激光雷达探测3种;海风锋在低仰角(0.5°或1.5°)基本反射率产品上表现为强度较弱且平行于海岸移动缓慢的窄带回波。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 董志超; 徐占杰; 王爽; 李培森; 赵雪琰; 傅平青; 刘丛强; Chandra Mouli Pavuluri
    • 摘要: 为研究天津市大气气溶胶中氮的来源,分析了2016年夏、冬两季昼夜采集的细颗粒物气溶胶(PM2.5)中无机离子浓度和氮同位素组成(δ15N).结果显示:天津市冬季平均PM2.5质量浓度(207μg/m3)远高于夏季(40.1μg/m3),冬季PM2.5的 δ15N值(+5.1‰)低于夏季(+10.7‰),即夏季PM2.5较冬季更富集15N;夏季PM2.5中NH4+的平均浓度高于c(NO3-),但是冬季NO3-浓度最高,其次是c(NH4+)>c(SO42-);此外,通过对比昼夜样品,夏季PM2.5中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组成在昼夜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冬季不明显.结果表明,天津市夏季气溶胶中含氮化合物在昼夜受海陆风的影响,即白天受海洋气溶胶影响较大而夜间则为陆源气溶胶物质影响,然而冬季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削弱了海陆风对海陆间大气气溶胶的交换作用,且在冬季化石燃料燃烧源氮贡献较大.
    • 郑冬; 阎守政
    • 摘要: 根据2019年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东北沿海城市与我国其他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的臭氧污染特征,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东北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以及其他沿海城市臭氧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沿海城市受光照时长影响,臭氧小时浓度峰值出现时段较晚;在海陆风影响下,夜间可能也出现一次峰值.虽然臭氧年均值达标,但臭氧污染日占比较大,东北沿海城市的臭氧污染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 刘蕾蕾; 聂椿力; 张梦; 席雪洁; 刘锦涓
    • 摘要: 为探究海陆风对沿海城市不同季节污染物的影响特征,结合2015-2018年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广东省17个站点的污染物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沿海典型代表城市秋季O3和冬季PM2.5污染物分布特征,重点针对海陆风对沿海典型代表城市秋季O3和冬季PM2.5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的东莞市、阳江市、广州市、深圳市4个沿海城市的海风风向范围主要是SE-SSW,为偏南风,陆风风向范围主要是NW-NNE,为偏北风,它对沿海城市的O3和PM2.5有明显的稀释扩散作用.深圳市受天气系统下沉气流的影响,污染物不易扩散、加之受到来自北部东莞市污染物的影响,故虽在有海陆风参与的环流情况下仍会出现高浓度污染的情况,其中2018年12月至次年2月冬季PM2.5浓度达到最高值,为100 μg/m3,9月至11月O3浓度达到最高值,为245.7 μg/m3.在东莞市、阳江市、广州市、深圳市4个沿海城市的RF指数比同时期在韶关市、河源市这两个内陆城市的RF指数更趋近于1,故由于海陆风造成的局地环流对秋季的O3和冬季的PM2.5起到显著的迁移作用.
    • 杨伟波; 曹俊程; 王瑜
    • 摘要: 利用连云港市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初步分析了连云港市一次夜间臭氧升高的原因.结果表明,在2020年4月和5月份,连云港市夜间臭氧浓度异常升高,主要是受水平输送的影响.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容易形成逆温,在海陆风影响下,臭氧在夜间发生水平输送,使得靠近海边的点位臭氧浓度迅速升高.
    • 刘蕾蕾; 聂椿力; 张梦; 席雪洁; 刘锦涓
    • 摘要: 为探究海陆风对沿海城市不同季节污染物的影响特征,结合2015-2018年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广东省17个站点的污染物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沿海典型代表城市秋季O_(3)和冬季PM2.5污染物分布特征,重点针对海陆风对沿海典型代表城市秋季O_(3)和冬季PM2.5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的东莞市、阳江市、广州市、深圳市4个沿海城市的海风风向范围主要是SE-SSW,为偏南风,陆风风向范围主要是NW-NNE,为偏北风,它对沿海城市的O_(3)和PM2.5有明显的稀释扩散作用。深圳市受天气系统下沉气流的影响,污染物不易扩散、加之受到来自北部东莞市污染物的影响,故虽在有海陆风参与的环流情况下仍会出现高浓度污染的情况,其中2018年12月至次年2月冬季PM2.5浓度达到最高值,为100μg/m^(3),9月至11月O_(3)浓度达到最高值,为245.7μg/m^(3)。在东莞市、阳江市、广州市、深圳市4个沿海城市的RF指数比同时期在韶关市、河源市这两个内陆城市的RF指数更趋近于1,故由于海陆风造成的局地环流对秋季的O_(3)和冬季的PM2.5起到显著的迁移作用。
    • 王栋成; 邱粲; 董旭光; 曹洁
    • 摘要: 基于风廓线雷达(简称WPR)水平风资料并结合地面资料,采用局地环流分离与判定方法,对蓬莱海陆风进行计算识别.结果表明:WPR能清晰完整地捕捉到海陆风的时空演变与结构特征,据此构建了海陆风时空结构模型;WPR资料识别出蓬莱2014年84天海陆风日,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海风生消盛行时间分别为1012时、1718时,且随高度增加滞后1~2 h;陆风顶高(最大1180 m、平均674 m)较海风顶高(最大940 m、平均450 m)大且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海风强度总体大于陆风,二者最大风速分别为6.7、5.1 m·s-1.识别出49月共15天海风环流,昼间海风顶高(513 m)较陆风的(951 m)低,海风最大强度(6.0 m·s-1)较陆风的(3.9 m·s-1)大,海风与陆风风向的反相夹角在83.7°~174.9°,均值125.6°.海风和陆风其各自风层内风向均呈现随高度、时间向顺时针方向偏转趋势,风速一般是先增大后减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