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7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2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42943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第七届世界华人虾蟹类养殖研讨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等;甲壳动物的相关文献由79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少菁、相建海、堵南山等。

甲壳动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2 占比:0.90%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2943 占比:99.04%

总计:43359篇

甲壳动物—发文趋势图

甲壳动物

-研究学者

  • 李少菁
  • 相建海
  • 堵南山
  • 陈昌福
  • 孙金生
  • 王桂忠
  • 任先秋
  • 刘光兴
  • 姜乃澄
  • 孟长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教清
    • 摘要: 红痣到底是什么早在19世纪的英国,外科教授Campbell de Morgan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位才华横溢的医生在研究肿瘤的转移、龙虾的神经系统、骨骼的发育以及甲壳动物的毛发之余,率先描述了皮肤长红痣的现象,并以自己名字命名为Campbell de Morgan斑。红痣不是真的痣,本质上是一种毛细血管的增生,所以,我们现在管它叫“樱桃状血管瘤”。
    • 徐东杰; 谢熙; 王蒙恩; 王振亚; 朱冬发
    • 摘要: 简述SRY related HMG-box(Sox)基因家族的发现、鉴定及分类依据,分析不同亚族成员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发现同一亚族内不同基因HMG-box区高度保守其相似性在80%以上,不同亚族基因之间HMG-box区保守性较低。介绍Sox基因家族在水生动物性腺发育中的功能研究进展,探讨发现鱼类的性腺发育主要受到Sox9、Sox3和Sox8等B、E亚族成员的调控;在虾蟹类中,B、E亚族Sox基因也被报道参与性腺发育等生理过程的调控;在软体动物中,Sox9、Sox2和SoxH等基因在其性腺发育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迄今,Sox基因家族在水生动物性腺发育中的研究以基因克隆和表达谱系分析为主,其作用机理和分子通路还需要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完善水生动物性腺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 王照欣; 梁萌青; 卫育良; 徐后国
    • 摘要: 大量研究证实,营养是甲壳动物培育与繁殖的关键因素。文章综述了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对甲壳动物亲体繁殖的影响及适宜添加水平,目的是确定各类营养素对甲壳动物亲体性腺成熟、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重要作用,为后期研发安全、高效、优质的甲壳动物亲体强化饲料提供参考依据。
    • 张宇; 王笑; 王爱民; 潘亚雄
    • 摘要: 胆固醇是动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固醇类物质,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还是类固醇激素形成的前体物质,协调参与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活动。甲壳动物不能由乙酸从头合成胆固醇,需要依靠饮食补充机体对于胆固醇的需求。本文从胆固醇对于甲壳动物的生理作用以及胆固醇在甲壳动物中的吸收转运机制为切入点,综述了甲壳动物对胆固醇的需求量,并探讨了不同饲料原料及饲料营养组成对于甲壳动物胆固醇需求量的影响,以及饲料胆固醇含量对甲壳动物生长、体成分、健康和繁殖的影响,以期为深入开展胆固醇在甲壳动物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及开发甲壳动物饲料胆固醇添加剂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 中科大实现新型自旋量子放大技术中科院海洋所破译首个深海甲壳动物基因组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李富花研究员课题组和李新正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破译了国际上首个深海甲壳动物--深海水虱(Bathynomus jamesi)的基因组,并揭示了深海水虱体型巨大化和深海寡营养环境适应的独特分子遗传机制。据悉,此研究是继深海软体动物和深海管虫等深海物种之后,首次报道深海甲壳动物基因组,为揭示甲壳动物独特的深海环境适应性进化和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分子证据。
    • 王明飞; 庄昀筠; 葛汝平; 陈洪举; 刘光兴
    • 摘要: 浮游动物死体是海洋沉降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浮游动物死体对于准确评估特定海区生物泵碳通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夏季南黄海浮游甲壳动物在自然海区的死亡情况,采用2019年7~8月在南黄海获取的浮游动物样品,使用中性红染色法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死体的平面分布及其受控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浮游甲壳动物平均丰度为(1378.3±929.84)ind./m^(3),其死体比例在5.0%~68.8%之间,平均为33.3%±16.6%。桡足类是浮游甲壳动物的主要类群,平均丰度为(1202.9±937.4)ind./m^(3),死体比例在3.6%~69.7%之间,平均为38.6%±17.0%,与全球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平均死体比例相当。不同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的死体比例存在差异。其中,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死体比例最高(62.0%),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最低(17.9%)。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夏季南黄海浮游甲壳动物死体比例的主要影响因子。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死体比例和表层温度显著正相关,拟长腹剑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的死体比例与表底温差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表层盐度与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的死体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南黄海海洋生态动力学过程和海洋碳通量等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 牟丹丹; 陈晓玲; 张美; 许传堂
    • 摘要: 对虾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产养殖品种。中国北方的对虾在市场上常成对出售,故称之为对虾,也称大虾、明虾。
    • 朱坤; 李钫; 杨丰
    • 摘要: 目前,在对螯虾、对虾等甲壳动物细胞的研究中,广泛采用了适用于哺乳动物细胞或昆虫细胞的各类缓冲液和培养液。但是,甲壳动物体液的渗透压与哺乳动物等有很大差异,直接沿用哺乳动物等细胞的缓冲系统不合适。本研究首先测定了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与饲养在盐度30海水中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血清渗透压,其值分别为(409±12)、(465±8)、(704±15)mOsmol/kg。随后,通过调节NaCl的浓度来改变抗凝剂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的渗透压,使其与相应动物的血清渗透压相等。优化后适用于红螯螯虾的抗凝剂和PBS中,NaCl的浓度分别为70、200 mmol/L;适用于克氏原螯虾的抗凝剂和PBS中,NaCl的浓度分别为100、230 mmol/L;适用于凡纳滨对虾的抗凝剂和PBS中,NaCl的浓度分别为220、360 mmol/L。进一步比较了3种动物的血细胞在不同渗透压缓冲液中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克氏原螯虾以及凡纳滨对虾这3种甲壳动物的血细胞在未优化的PBS中处理15 min,死亡率就分别达到4.5%、2.0%以及10.0%左右;然而当使用优化后的PBS进行处理时,死亡率则分别降至1.0%、1.0%以及2.0%左右。而血细胞在抗凝剂中的死亡率则较低(<2.0%),优化前后没有显著差异。综上,在甲壳动物活细胞实验中采用优化后的缓冲液,能改善细胞的状态,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 陈志劼; 吕少梁; 陆丽仪; 张静; 曾嘉维; 王学锋
    • 摘要: [目的]研究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经济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甲壳类资源评估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按季度在该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经济甲壳动物样品,并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集环境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评价该海域不同季节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有甲壳动物98种,隶属2目24科43属;全年优势种有变态蟳(Charybdis variegat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等10种;各季节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最高,冬、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群落(Anosim test:0.579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结论]该海域甲壳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
    • 乐天
    • 摘要: 藤壶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甲壳动物,它们会成片地、牢固地嵌入船底、鲸和海龟身上,船只因此受损、速度变慢,海洋动物有的不堪重负,有的过早死亡。有趣的是,如同人类买房时会考虑地段、朝向、通风状况等,藤壶寻找住地时也相当谨慎,一旦选定,就要在这里住一辈子,再也不挪窝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