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束曝光

电子束曝光

电子束曝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734984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光学精密工程、电工电能新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束、离子束、光子束学术年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19届青年学术会议等;电子束曝光的相关文献由446位作者贡献,包括亚历山大·哈德瑞克·文森特·范费恩、彼得·克瑞特、波特·扬·卡姆弗彼科等。

电子束曝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34984 占比:99.98%

总计:735120篇

电子束曝光—发文趋势图

电子束曝光

-研究学者

  • 亚历山大·哈德瑞克·文森特·范费恩
  • 彼得·克瑞特
  • 波特·扬·卡姆弗彼科
  • 马尔科·扬-哈科·威兰
  • 刘明
  • 陈宝钦
  • 韩立
  • 薛虹
  • 顾文琪
  • 方光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解孟涛; 刘俊标; 王鹏飞; 张利新; 韩立
    • 摘要: 曝光工艺中经离心涂敷后抗蚀剂胶层的均匀性对曝光线宽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得到高速旋转下抗蚀剂胶体在凹面衬底上所形成膜层厚度的均匀性,在凹面衬底上建立了非牛顿流体微元经离心旋转的流体动力学模型。根据对应的边界条件、非牛顿流体的本构方程和连续性方程,推导并得到了流体性质、曲面面形、旋转速度和时间等因素与最终厚度的关系式。使用流变仪对950 K PMMA C 2%抗蚀剂的流体性质进行标定,在凹面衬底上以旋转速度为单一变量进行离心涂胶实验,使用光谱椭圆偏振仪测量离心后随矢量半径变化的胶体厚度,并与理论推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旋转速度在2000 r/min时,理论厚度为267 nm,实验所测厚度为230 nm,偏差比率为13.86%;旋转速度在3000 r/min时,理论厚度为178 nm,实验所测厚度为172 nm,偏差比率为3.37%。考虑到涂胶后,前烘工艺会进一步减小胶层厚度,偏差在正常范围内。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见性,可以对胶体经旋转离心后的均匀性提供理论指导。
    • 颜泽林; 马志兵; 汪炜
    • 摘要: 基于电子束曝光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以涂覆有PMMA抗蚀剂的石英玻璃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束曝光制备微细阵列结构,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曝光微细阵列孔和阵列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MMA薄膜厚度250 nm、曝光剂量400 pAs/cm2、显影时间120 s的条件下,可制备出直径2μm的阵列微孔结构;在PMMA薄膜厚度225 nm、曝光剂量500 pAs/cm2、显影时间90 s的条件下,可制备出宽度1μm、间距50μm的阵列微槽结构.
    • 韩毅帅; 孙天玉; 贾慧民; 唐吉龙; 房丹; 王登魁; 王晓华; 张宝顺; 魏志鹏
    • 摘要: 针对氮化铝微环谐振腔实现临界耦合条件困难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氮化铝弯曲耦合微环谐振腔。分析了微环谐振腔耦合系数公式,分别阐述了多种提高耦合强度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最终选用弯曲耦合结构来增强耦合强度,得到了在宽耦合间隙下,实现临界耦合条件的解决方案。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了高质量的氮化铝单晶薄膜,选用导电胶克服材料的不导电性,并利用电子束曝光系统将弯曲角度为40°、耦合间隙0.19μm、波导宽度0.41μm的微环谐振腔图形化,分析优化多项氮化铝刻蚀参数,最终将图形转移至氮化铝层,得到了耦合间隙均匀、侧壁平整的弯曲耦合氮化铝微环谐振腔。该研究为氮化铝微环谐振腔实现临界耦合条件提供了选择参考。
    • 王俊; 刘善敏; 武晓光; 汪炜
    • 摘要: 目前制造的准直器多为单孔结构且孔径较大,且少量多孔准直器结构均匀性差、尺寸精度低,导致准直效果差.研究使用电子束曝光技术在镀有铬金属层和PMMA胶层的石英玻璃表面进行曝光,探究了抗蚀剂厚度、曝光剂量、显影时间对曝光效果的影响.经过大量实验并合理化参数后,曝光出线宽为5μm、周期为120μm的光栅图形.使用湿法刻蚀技术将胶层图形结构转移到石英玻璃上,探究刻蚀温度、刻蚀液配比对刻蚀效果的影响.发现在刻蚀温度30°C、刻蚀液为氢氟酸、盐酸和氟化铵的混合液条件下,最终在石英玻璃表面刻蚀出线宽13.265μm、深度4.049μm的槽结构.采用激光对刻蚀出槽结构的玻璃进行等大小切割并将切割好的玻璃进行结合,可获得具有一定深宽比、结构均匀的准直器结构.
    • 谢莹
    • 摘要: 简单介绍了电子束光刻的优缺点及其在科研领域中展现的巨大应用潜力,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电子束曝光工艺实现Au线栅阵列的制备,并得到了与实验设计周期和线宽相符的微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样片表面进行表征获得Au线栅的形貌和高度.通过测量接触角,获得了Au线栅的润湿特性.
    • 段辉高; 戴彭; 张轼; 陈艺勤; 石惠民; 林子豪; 周艳明
    • 摘要: 轮廓曝光技术可大幅提高跨尺度结构电子束直写的加工效率,但对于复杂图案,前期人工绘制曝光版图的过程费时费力.为了进一步提高版图生成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利用边界追踪算法提取数字图像轮廓并将它转换为曝光版图的方法.首先,通过图像灰度化以及Otsu自适应阈值分割法将图像转换为二值图像.接着,使用MATLAB bwboundaries边界追踪函数追踪二值图像边界.最后,利用GDS工具箱将图像边界转换为曝光版图.实验结果表明,本工作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树叶、数字及动物等复杂图案边缘并将它们转换为版图进行后续曝光.通过制备“枫叶”图形证实利用本文方法生成的版图在轮廓曝光中可获得从纳米尺度到亚毫米尺度下的跨尺度、高保真度图形,通过制备50 μm和100 μm等不同大小、不同复杂程度的金结构证实了此方法在微纳制造中的通用性.
    • 尤春; 刘维维
    • 摘要: 随着半导体工业的不断发展,掩模上图形的尺寸也越来越小,邻近效应越来越严重,对邻近效应的修正也就越发重要、越发困难.主要介绍了邻近效应及其产生机理,并以Leica SB350电子束曝光机为手段,结合实验数据,使用PARAPROX软件建立PEC (proximity effect correction parameter files)文件,确定相应校正参数,对邻近效应进行修正,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 在-130°C附近的真空中,水蒸气会凝华成一层超级光滑的薄冰。近日,浙江大学科研人员用这种特殊的“冰”代替传统电子束曝光中的光刻胶,做出了微纳尺度的三维金属结构。这一新颖、简便的“冰刻”术有望在三维微纳加工中大显身手。
    • 于淼
    • 摘要: 分焦平面像素偏振片的单元大小为像素尺寸,能够集成到CMOS相机的像元表面,可以实现多方向同时偏振成像探测.利用电子束曝光和ICP反应离子束刻蚀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制备了不同周期和特征尺寸的分焦平面像素偏振片阵列,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实现了微纳线栅结构的表征.分焦平面偏振成像克服了偏振成像中不能同时成像、系统不稳定的缺陷,能够很好的适应多种复杂的探测环境.
    • 彭开武
    • 摘要: 电学性能测试是微纳米材料物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电极的制备是其中一个难点。光学光刻、电子束曝光或聚焦离子束加工是三种不同的电极制备技术。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采用何种技术取决于微纳米材料的尺寸、形态及测试目的等诸多因素。此外,选择适当的制样方法对后续的电学性能测试也很关键。本文以一台配备了电子束曝光功能附件的聚焦离子束( FIB)/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双束系统为工具,结合光学光刻等其它加工技术,详细介绍了其针对不同类型微纳米材料进行电极制备的过程和方法。%The testing of electrical properties is im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icroanomaterials. Fabricating the testing electrodes is difficult. The fabrication techniques include optical lithography, 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 ( EBL) and focused ion beam process, and every technique has its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 ideal fabrication technique depends on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size and the shape of the material. In addition, employing proper sample preparation is of benefit to the following testing procedure. In this paper, focused ion beam ( FIB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SEM ) DualBeam system equipped with EBL attachment combining with other fabric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optical lithography was used to fabricate the testing electrodes for various types of microanomaterial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