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78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972344篇;相关期刊292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第十六次全国高压氧学术会议、全国血栓/止血与微循环学术会议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相关文献由2614位作者贡献,包括季军、张更、王玮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0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72344 占比:99.92%

总计:973119篇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发文趋势图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研究学者

  • 季军
  • 张更
  • 王玮
  • 徐剑文
  • 令文萍
  • 何霞
  • 姬尚义
  • 康仲涵
  • 张旭
  • 李红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磊; 钱辰肖; 罗国君
    • 摘要: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90 d后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病人,收集病人的基线资料,测定溶栓后90 d病人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与预后不良组(3~6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病人112例。其中,男66例(58.93%),女46例(41.07%)。90 d随访显示,75例(66.96%)预后良好,37例(33.04%)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房颤史、合并卒中后肺炎、有颅内出血、DNT、溶栓前NIHSS评分与不良预后有关(P<0.1)。其中,预后不良组中有颅内出血患者占27%(10/37),远高于预后良好组的1.3%(1/75);预后不良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为18(14,22.5),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7(5,1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颅内出血转化及较高的溶栓前NIHSS评分是溶栓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颅内出血转化及较高的溶栓前NIH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密切监测评估出血转化及准确记录溶栓前NIHSS评分对提供临床决策及指导预后有重要意义。
    • 王建宇; 高倩; 王勇朝; 田亚楠; 魏琰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应用阿替普酶(rt-PA)溶栓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执行rt-PA溶栓的AIS患者186例,溶栓90 d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及血清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有价值的指标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治疗24 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显著降低(P<0.05),随访至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119例(64.0%),预后不良67例(36.0%),发生出血性转化14例(7.5%),死亡7例(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21)、长发病至溶栓时间(P=0.015)、高基线NIHSS评分(P=0.032)、高随机血糖水平(P<0.01)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四项联合指标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单项指标预测面积(P<0.01),且联合指标的敏感度是86.7%,特异度是82.3%。结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可提示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四项联合可提高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谢涛波; 钟纯正; 符尧天; 王国卿; 米东华
    • 摘要: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疗效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血功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神经递质水平,采用脑灌注CT检查脑血流灌注量变化,并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值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vs.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和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和重建,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 黄鸿; 徐宏伟; 俞金娜; 傅国萍
    • 摘要: 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心脑血管疾病逐年上升。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提高。目前,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溶栓后出血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但引发腹膜后出血继发自发性脾破裂出血实属少见,目前国内鲜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报道1例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4 h内出现腹膜后出血和自发性脾破裂患者,详细介绍患者发病、诊断、治疗过程。
    • 吴龙飞; 何晓琴; 郭起峰; 邱峰
    • 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多模式MRI指导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UI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21年6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高级脑卒中中心救治的老年WUIS患者67例,通过多模式MRI评估筛选,适合且行rt-PA静脉溶栓的WUIS患者31例为溶栓组,适合静脉溶栓但未行rt-PA静脉溶栓的WUIS患者36例为非溶栓组,分别给予rt-PA或常规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和14 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30、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溶栓组比较,溶栓组治疗后24 h、7 d和14 d FIB和NIHSS评分明显降低、PT和APTT明显升高(P<0.05,P<0.01)。溶栓组30、90 d mRS评分明显低于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8±1.31)分vs(3.53±0.74)分,P=0.001;(1.68±0.75)分vs(2.89±1.12)分,P=0.000]。与治疗前比较,溶栓组治疗后24 h、7 d和14 d FIB明显降低,PT和APTT明显升高,治疗后7、14 d PLT和hs-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 多模式MRI指导下对WUIS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有利于改善预后。
    • 郑双全
    • 摘要: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研究组患者采用PRP联合VSD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V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水平变化情况,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后皮肤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治疗7 d后,研究组患者ESR水平为(18.27±1.83)mm/h、CRP水平为(2.15±0.22)g/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ESR水平(24.26±2.43)mm/h、CRP水平(3.04±0.31)g/L(t=11.139、13.244,P均<0.001);t-PA水平为(62.18±6.22)ng/ml、u-PA水平为(621.56±62.1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t-PA水平(55.46±5.55)ng/ml、u-PA水平(586.36±58.64)pg/ml(t=4.560、2.330,P<0.001、P=0.023)。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12.98±1.31)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16.57±1.67)d(t=9.568,P<0.001)。创面愈合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愈后皮肤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为(5.38±0.5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VSS评分(7.56±0.76)分(t=13.227,P<0.001)。结论PRP联合VSD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可有效改善ESR、CRP、t-PA、u-PA水平,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愈后皮肤瘢痕增生程度。
    • 王立敏; 吴慧君; 王建平; 王宁宁; 曲明卫; 杨潮萍
    •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频发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近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3月我院频发高危TIA 132例,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低剂量rt-PA(0.6 mg/kg)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3例和B组[标准剂量rt-PA(0.9 mg/kg)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9例。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凝血指标变化,2组近期预后及治疗安全性。结果2组总有效率、复发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逐渐升高,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较治疗前逐渐下降(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低剂量(0.6 mg/kg)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改善频发高危TIA患者神经功能、凝血指标、近期预后方面较为理想,且安全性高。
    • 邵永春; 岳玉桃; 李静; 张晓辉
    • 摘要: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Toll样受体(TL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谷氨酰胺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的HIF-1α、GFAP、t-PA、TLR表达水平;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HIF-1α、GFAP、t-PA和TLR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可有效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其免疫功能、营养状态、神经功能和意识障碍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 徐伟; 李辉萍; 王振;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李芳毅; 宋康平; 刘新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年龄≥80岁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IVT)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1年3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IVT治疗的老年ACI患者397例,分为≥80岁组92例和60~79岁组305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症状性出血转化(SHT)以及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60~79岁组比较,≥80岁组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SHT、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明显升高,良好预后比例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基线NIHSS评分、SHT、心力衰竭以及SAP是老年ACI患者IVT治疗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80岁并不是SHT以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为艳; 杨帆; 张晋欣
    • 摘要: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接收的2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在262例患者中经rt-PA治疗后再闭塞者118例,占45.0%,无再闭塞者144例,占55.0%,再闭塞组的血糖、收缩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起病至溶栓用时及糖尿病发生率均较高(P<0.05);糖尿病、血糖、收缩压、NHISS评分及起病至溶栓时间均为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再闭塞组相比无再闭塞组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糖尿病、血糖、收缩压、NHISS评分及起病至溶栓时间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对血管再闭塞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对患者预后不利,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