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胸腹主动脉瘤

胸腹主动脉瘤

胸腹主动脉瘤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9282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解放军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2重庆国际肝胆外科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八届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2011冬季学术研讨会等;胸腹主动脉瘤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戈小虎、于存涛、冯舟等。

胸腹主动脉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9282 占比:99.78%

总计:59413篇

胸腹主动脉瘤—发文趋势图

胸腹主动脉瘤

-研究学者

  • 戈小虎
  • 于存涛
  • 冯舟
  • 常谦
  • 张益伟
  • 戴向晨
  • 朱杰昌
  • 罗宇东
  • 范海伦
  • 孙晓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刘超启; 陈洪松; 赖颢; 时慧; 罗海燕; 王春生; 李欣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左心转流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本院应用左心转流技术行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记录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总结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左心转流体外循环管理经验。结果 左心转流或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47±72.1)min。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平均(60.0±60.8)h,住院时间平均(30.7±22.9)d。术后急性肾损伤4例(26.6%),其中3例(20%)患者经过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1例(6.7%)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后脊髓损伤4例(26.6%),其中2例(13.3%)为轻瘫,经锻炼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恢复,另2例(13.3%)患者为截瘫。肺部并发症3例(20%,治疗后痊愈)。死亡患者2例(13.3%),其中术中1例(6.7%),术后1例(6.7%)。结论 左心转流下行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是可行且安全有效的,严密监测转流期间各项指标并进行积极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汪春海; 胡亚玲; 黄金英
    • 摘要: 总结1例重度抑郁症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预防性脑脊液引流的护理、巨大切口的出血观察及引流护理、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观察与护理,给予肺功能观察及康复锻炼,构建抑郁症患者的运动疗法方案,给予由护士主导的全程评估及家属参与式抑郁症护理干预。该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第8天由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转入心脏外科普通病房,术后第14天康复出院。
    • 李伟浩; 李伟; 张学民; 李清乐; 焦洋; 张韬; 蒋京军; 张小明
    • 摘要: 目的:总结和对比去分支杂交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近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18例患者和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杂交手术组中,夹层动脉瘤、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以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结果:去分支杂交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45±85)min,术中出血量为(955±599)mL,术后30 d发生并发症2例,没有截瘫,死亡1例,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为18.2%,死亡率为9.1%。传统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60±245)min,术中出血量为(6100±4536)mL,术后30 d发生并发症12例,其中截瘫1例,死亡4例,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死亡率为22.2%。去分支杂交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传统手术(P<0.001),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1)。随访期内,杂交手术组二次手术4例,死亡3例,1年、5年和10年的全因生存率分别为72%、54%和29%;传统手术组二次手术1例,死亡5例,1年、5年和10年的全因生存率分别为81%、71%和35%。杂交手术和传统手术在全因生存率和动脉瘤生存率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去分支杂交手术是一种治疗高危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但中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 姚欣; 董文哲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医生手术绘图方案的物品清单在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选择2020年1月~12月我院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手术40台,期间工作人员采用常规术中物品准备方法,设置为对照组,另选择2021年1月~12月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手术40台,期间采取基于术前医生手术绘图方案的物品清单进行术中物品准备,设置为实验组。比较术前物品准备情况、医生满意率、物品准备完善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较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物品取用耗时、物品检查耗时更短(P<0.05),医疗耗损件数、术中往返取无菌物品数更少(P<0.05)。较对照组,实验组的医生满意率、物品准备完善率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基于术前医生手术绘图方案的物品清单在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术前物品准备时间,准备完善率更高,医生的满意度更高且可避免发生不良事件。
    • 黄凌瑾; 李龙艳; 罗万俊; 胡庆华; 张成梁; 陈旭良; 林国强; 段练; 叶治; 王锷
    • 摘要: 目的:胸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是目前心血管外科领域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在修复胸腹主动脉瘤的同时预防和避免重要脏器缺血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研究总结并分析左心转流下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左心转流下人工血管置换术的15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手术资料.Crawford分型I型2例,II型8例,III型3例,V型2例.择期手术14例,急诊手术1例.手术均在左心转流下完成,术前常规进行脑脊液引流.通过左下肺静脉插管及腹主动脉远端或左侧股动脉插管,建立左心转流通路.分段阻断主动脉后逐段置换胸腹主动脉.切开腹主动脉后,采用冷晶体肾保护液灌注双肾,持续温血灌注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结果:死亡1例,为主动脉A型夹层术后胸腹主动脉瘤患者,术中采用直血管修补胸腹主动脉瘤,将腹腔动脉分支修剪成岛状后与人工血管吻合;术后吻合口发生大出血,在大量输血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导致死亡.1例患者因脊髓缺血性损伤导致截瘫.其他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6.5±13.8)h,术后住院时间为(10±4)d,术后红细胞输注量为(13±9)U.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患者恢复满意.结论:左心转流下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 李有成
    • 摘要: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胸腹主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患者100例,对以上患者均实施CT血管成像(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检查.结果:利用CTA检查敏感度为94.12%,准确率为95.00%,而DSA敏感度为95.29%,准确率为93.00%.两组检查数据差异较小,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应采用CTA联合DSA技术,这样可以提高准确率,同时还能互补检查信息,更准确的显示患者动脉瘤的特征.
    • 李双梅; 陈思远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实施腔内修复术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122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12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患者对综合护理的满意度明显由高于对照组,因此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两组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采取围术期综合护理后,出现1例下肢动脉栓塞、1例肾功能不全、1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后,出现3例下肢动脉栓塞、4例肾功能不全、4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胸腔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在围术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也能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手术后机体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谭海扬
    • 摘要: 目的 探究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死亡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9.56±2.41)d,短于对照组的(13.08±2.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控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疾病死亡率,且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意义重大.
    • 谢伟; 薛云星; 李树春; 金珉; 周庆; 王东进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接受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手术修复(abdominal aortic debranch,AAD),10例接受传统的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horacoabdominal aortic replacement,TAR).AAD包含两期:一期手术为正中开腹,Y形人工血管置换肾下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同时重建腹主动脉分支,右侧分支人工血管-右肾动脉-左肾动脉,左侧分支人工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二期为腔内修复锚定近远期正常主动脉或人工血管.对比分析两种方式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 总体死亡比例为13.6%,TAR组死亡比例明显更高(0对30%).主要病因为夹层(91.7%对90.0%,P=0.895).Crawford分型两组均以Ⅱ型为主(58.3%对50.0%,P=0.082).TAR组马方综合征患者比例更高(30%对0,P=0.046).术后24 h引流TAR组显著更多[(355.0±199.2)ml对(1244.0 ±716.1)ml,P=0.003].TAR组肺部感染比例更高(40%对0,P=0.018).住院费用AAD组更高[(28.4±8.3)万元对(19.3±10.4)万元,P=0.033].结论 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与传统胸腹主动脉置换相比,手术创伤更小但费用更高.
    • 胡楠; 李晓强
    • 摘要: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AD)及真性动脉瘤(TAAA)都是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大动脉病变,尤其是累及腹腔内脏动脉的病变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以开窗和分支支架为代表的腔内技术在胸腹主动脉病变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胸腹主动脉病变手术治疗的现状,重点围绕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治疗TAAD、TAAA这两种病变,就各自的不同特点和技术要求展开讨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