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头状瘤病毒科

乳头状瘤病毒科

乳头状瘤病毒科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妇产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专利文献111495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医学临床研究等; 乳头状瘤病毒科的相关文献由81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纯、耿建祥、吴瑞芳等。

乳头状瘤病毒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11495 占比:99.79%

总计:111734篇

乳头状瘤病毒科—发文趋势图

乳头状瘤病毒科

-研究学者

  • 王纯
  • 耿建祥
  • 吴瑞芳
  • 宋殿荣
  • 张淑兰
  • 曲芃芃
  • 杜辉
  • 赵卫红
  • 隋龙
  • 魏丽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瑛; 张敏; 王苏立; 张金玉
    • 摘要: 目的评估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滴虫性阴道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该院妇科就诊的进行随机宫颈筛查的妇女4139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宫颈样本HPV DNA基因分型并对阴道微生态进行评估。结果HPV16感染与BV独立相关;HPV6、11、18感染与BV无关。结论BV是HPV16感染的高危因素。
    • 秦昭娟; 郑艾
    • 摘要: 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虽然肿瘤的诊治水平不断进步,但晚期VSCC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由于VSCC罕见,目前尚无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优劣。传统的治疗方案以手术和放疗为主,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倾向于更为保守的手术范围获得更大的疾病治疗的效果,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也逐渐广泛,目前免疫治疗也正在兴起。综述目前VSCC在诊断、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相关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滕飞; 薛凤霞(审校)
    • 摘要: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肿瘤细胞与其周围微环境相互促进、共同演化的一个动态过程。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作为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主要的细胞成分,可起源于不同细胞,具有来源多样性和功能异质性,不同来源的CAFs具有不同的分子标志物。CAFs参与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关键过程,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多种机制使TME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同时CAFs与宫颈癌的代谢重编程、临床预后等也密切相关。近年对CAFs及其介导宫颈癌进展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针对CAFs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初步的线索与依据。综述CAFs的特点和来源,对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并对靶向CAFs的治疗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王佳森; 张妍; 付晓雪; 陈芳(审校)
    • 摘要: 宫颈癌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先决条件,其中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极大提高了宫颈癌发病风险。HPV感染后,其DNA整合至宿主细胞DNA中,整合过程会导致许多病毒编码的早期和晚期基因缺失,进一步导致宿主细胞周期失控,从而导致宫颈病变发生。同时,HPV通过多种途径使宫颈免疫微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机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免疫逃逸发生,促进疾病进展。这期间,不仅经历了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参与的固有免疫过程,还经历了以T细胞为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上述各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协同,共同在宫颈癌免疫逃逸及肿瘤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明确HPV感染、免疫细胞、免疫因子与免疫逃逸的关系,将为宫颈癌治疗提供方向。
    • 杨咏梅; 王凤英; 廖秦平; 肖群; 康宁; 吴洁
    • 摘要: 背景妊娠期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需要更为有效的诊断与分流管理措施,从而指导个性化诊疗,减少妊娠期非必要有创检查。目的将妊娠期HR-HPV感染E6/E7 mRNA检测与HR-HPV DNA检测进行比较,评估E6/E7 mRNA检测应用于妊娠期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妇产科建档定期产检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0~45岁育龄妊娠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及HR-HPV DNA检测,结果异常者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并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同时留取宫颈脱落细胞检测HR-HPV E6/E7 mRNA片段。病理检查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级、CINⅢ级定义为宫颈高级别病变。结果本研究共调查20~45岁健康单胎妊娠女性1058名,其中TCT结果异常和/或HPV 16、18亚型者118名,同意行阴道镜检测并成功获得病理检查结果者84名。在病理检查结果为CINⅠ及正常或炎症的女性中,HR-HPV E6/E7 mRNA检测阳性率均低于HR-HPV DNA检测(P0.05)。HR-HPV DNA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的灵敏度为89.7%(26/29),特异度为21.8%(12/55),阳性预测值为37.1%(26/69),阴性预测值为75.0%(12/15);HR-HPV E6/E7 mRNA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的灵敏度为65.5%(19/29),特异度为54.5%(25/55),阳性预测值为43.0%(19/44),阴性预测值为75.0%(25/40)。McNemar配对χ^(2)检验结果显示:HR-HPV E6/E7 mRNA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的灵敏度低于HR-HPV DNA,特异度高于HR-HPV DNA(P<0.05)。结论HR-HPV E6/E7 mRNA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INⅡ级及以上宫颈高级别病变的诊断特异度,因而可以考虑将HR-HPV E6/E7 mRNA检测应用于HR-HPV阳性病例的筛查分流管理,避免妊娠期非必要有创检查。
    • 李采霞; 邓云; 杜娟; 张艳茹; 高文怡
    • 摘要: 背景 人乳头瘤病毒(HPV)被认为是常见的性传播病毒之一,可能与男性不明原因不育有关。目前有研究表明HPV感染对男性精子质量的部分影响,但缺乏统一认知。目的 分析精液HPV感染对精液质量可能存在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HPV感染和精子质量关系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10月。由研究人员完成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2 236例研究对象,其中331例HPV DNA阳性者和1 905例HPV DNA阴性者。纳入的文献均为观察性研究,存在中至重度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HPV DNA阳性者和HPV DNA阴性者精液浓度、精液体积、精液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4.08,95%CI(-10.29,2.13),P=0.20;MD=-0.13,95%CI(-0.25,0),P=0.05;MD=-12.44,95%CI(-37.30,12.43),P=0.33〕;HPV DNA阳性者精液活力、精子形态率低于HPV DNA阴性者〔MD=-8.29,95%CI(-10.03,-6.55),P<0.000 01;MD=-3.75,95%CI(-5.58,-1.92),P<0.000 1〕。结论 HPV感染精液后降低了精子的运动能力和精子正常形态率。
    • 李玉兰; 刘晓; 韩逢皎; 岳玲; 许飞雪(审校)
    • 摘要: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必要因素。目前临床上针对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方法有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临床上多数宫颈癌患者HPV检测结果为HR-HPV阳性,但有不足1%的宫颈癌患者HPV检测结果为HR-HPV阴性。与HR-HPV阳性宫颈癌患者相比,多数HR-HPV阴性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寻找HR-HPV阴性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探索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及新的治疗靶点成为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综述HR-HPV阴性宫颈癌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以期为HR-HPV阴性宫颈癌的诊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及依据。
    • 王淑玲; 赵卫红
    • 摘要: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的首要原因。但持续高危型HPV感染风险的存在并不足以使宿主上皮细胞永生化和转化,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DNA甲基化在宫颈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宿主DNA还是HPV-DNA均可发生甲基化,且HPV感染与DNA甲基化可相互调控,共同促进宫颈癌的发展。本文综述宿主DNA和HPV-DNA甲基化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及其在宫颈病变筛查分流中的作用。
    • 李元幸; 王伟; 郝敏
    • 摘要: 叶酸又名蝶酰谷氨酸,其本身并没有生理功能,需要在机体内进行一系列的代谢和转化后才能发挥作用,是参与一碳代谢的关键营养素,在基因合成修复和DNA甲基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被认为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叶酸缺乏和代谢障碍可以作为一个解释宫颈癌多因素致病理论的新角度.但目前叶酸和宫颈癌的相关机制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尚需进一步的研究阐明叶酸缺乏和代谢障碍在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分子内机制.近年来叶酸在宫颈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都有显著的进展,如叶酸补充或强化对宫颈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的探索,基于叶酸生物化学特性的宫颈筛查新方法,以及叶酸修饰或功能化的新型靶向药物.综述叶酸及其代谢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 郑楚丽; 宋硕; 谭晓瑜
    • 摘要: 子宫颈癌起源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发现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并积极治疗是预防子宫颈癌的有效措施.目前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包括细胞学检查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细胞学检查及HPV检测均有新的筛查方法 及进展.细胞学检查除了传统的巴氏细胞学检测及目前常用的液基细胞学检测,现部分医院开始采用细胞DNA倍性分析、P16/Ki67双染等方法 辅助诊断.而HPV检测除了常规的HPV DNA检测,现较热门的是HPV E6/E7 mRNA检测,HPV E6/E7 mRNA检测可补充细胞学检查及HPV DNA检测的不足.现综述目前所采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及进展,为临床上宫颈癌筛查方法 选择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