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词学理论

词学理论

词学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069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等;词学理论的相关文献由12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克强、彭玉平、朱秋娟等。

词学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1.2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069 占比:98.72%

总计:11213篇

词学理论—发文趋势图

词学理论

-研究学者

  • 孙克强
  • 彭玉平
  • 朱秋娟
  • 崔海正
  • 张彩云
  • 时新
  • 曹保合
  • 梅运生
  • 王兆鹏
  • 秦玮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玉平
    • 摘要: 词学研究虽涉多端,而要以词史为本。若词学批评,则必关合作品,词学理论也多从创作中总结而来。词学一门离作品的距离虽有近有远,但作品是词学之铁门限,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古代文学多批评史而少纯粹形态的理论史和思想史,原因亦部分在此。《宋史》对周邦彦没留什么情面,一句“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所重”,几乎就为周邦彦人品定下了基调。如此从“疏隽少检”到“风流词客”,似乎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了。
    • 孙克强
    • 摘要: 轶事词话是以记轶事、资闲谈为目的的本事词话,因其缺乏批评理论价值而往往被人忽视。本文列举四个方面,解析轶事词话的特殊价值所在:体现词为亡国之音的思想意涵、彰显时代精神的背景体现、“比兴寄托”说的早期表现、词体观念的认同和演变。要之,轶事词话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词学批评和理论的特殊表现形式。
    • 陈博涵
    • 摘要: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话体文学是文人闲谈之余倍受青睐的一种写作题材。对于词话而言,它产生于宋代,因晚于诗话,所以在叙述方式上受到诗话创作的影响,注重记录词林逸事、词作本事,文笔轻松有趣、自由活泼,往往一语中的,直抵词心,给人以知识的涵养与艺术的启迪。随着人们对话体文学认识的不断深入,词话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形式。
    • 郑易焜
    • 摘要: 常州词派有颇深的经学背景,深受常州词派影响的况周颐,其词论中却有大量《庄子》语境,具体表现在:以"独"与"静"完成对词境的建构;"不得已"之词心说与《庄子》所说的"不得已"有相近的理论内涵;"浑成""自然"论承庄子而来,而"从追琢中出自然"却另有思辨.况周颐词论调和学力与性灵,使儒庄相互渗透,开辟了一条新的阐释路径.
    • 朱博杨
    • 摘要: 清代词学理论对诗学理论的征用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著作而已,清代词学理论的多部论著均有涉及.有些理论的征用意有幽隐,难以指实;有些却浮于表面,显而易见,如周济的词学理论"诗有史,词亦有史",谢章铤的"诗有兴观群怨,词亦有兴观群怨"及"诗有回文,词亦有回文""引诗入词"等现象.这种征用现象或许能为我们进一步厘清清代词学理论的建构过程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 摘要: 吴熊和(1934-2012),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衣钵所继。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遍涉词学理论、词学作品、词学文献、词学流派等。其代表作《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唐宋词通论》已成为词学研究乃至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丰碑。
    • 秦梦佳
    • 摘要: 龙榆生《词学季刊》试图在阐释文学历史的基础上建构起现代的文学理论,它对现代词学史以及现代词学批评本身均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在微观层面,《词学季刊》对词人词作进行考察,并对现代词坛的词人群体及词学活动作了记录,而围绕《词学季刊》进行撰述的词学群体则体现了现代词学建立之初的状况。在宏观方面,龙榆生以"论述"等栏目为主,提出现代词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对现代词学的研究框架进行勾勒,以图建立现代词学批评理论。
    • 山郁兰
    • 摘要: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认为:对于词作,在内容上提倡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格调;在形式上重音律,重视浑然天成的整体性;在审美风格上提倡典雅庄重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主张抒情与用事用典相结合.这些观点对词学发展和词作实践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9. 清初清词评点与词学建构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摘要: 清初词学复兴,词学评点活动盛行一时.频繁的词学评点密切了词人的交游,词人与评者、评者与评者之间进行多元对话,促进了清初词坛的交流,加强了词人群体的内部凝聚力.评点中蕴含着大量的词学理论,特别是对创作方法的开示,对词学论题的阐释等,弥补了词话著述的若干不足.同时,词集评点所具有的独特的宣传性,推动了词学的传播与清初词坛创作的经典化.以往研究中,由于评点散落众本不便发现且不易利用,难以对清词评点的价值进行体认,随着清词研究的发展与清词文献的陆续整理出版,清词评点也将更多地进入研究视野,进而推动清词研究新的发现.
    • 胡琦
    • 摘要: 晚清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也是中国文学急剧转型的时期。相对于诗、文、小说、戏曲等文类自觉的“革命”,“词”的变化相对较小,甚至被认为是“缺席革命”。这一现象应如何从词学理论和词体创作的层面加以解释?词体文学的发展在晚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