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运动稳定性

运动稳定性

运动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力学、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3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248694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非线性动力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机械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第十八届安全救生学术交流会、2013川渝振动工程学术交流大会、2012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等;运动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6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延柱、薛禹胜、赵又群等。

运动稳定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8694 占比:99.89%

总计:248969篇

运动稳定性—发文趋势图

运动稳定性

-研究学者

  • 刘延柱
  • 薛禹胜
  • 赵又群
  • 高霄鹏
  • 梅凤翔
  • 刘云平
  • 张淑芬
  • 曾京
  • 王开云
  • 王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武澎; 王森; 马兵; 井会锁; 刘奇
    • 摘要: 针对机电引信滚动轴承外圈局部磨损间隙故障模型中,将轴承外圈磨损间隙深度作为接触变形量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提出利用外圈故障轴承接触变形量的判定条件及表达式为基础进行建模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滚动轴承外圈局部磨损间隙的结构特征,给出了故障轴承的准确接触变形量及轴承力的计算方法,得到了滚动轴承外圈局部磨损故障模型的解析式,在此基础上对故障模型解析式进行解析仿真。仿真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出轴承外圈磨损故障后,故障轴承转子系统在不同转速下运动稳定性降低的程度,为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王亚锋; 颉潭成; 徐彦伟; 黄照翔
    • 摘要: 运动稳定性是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重点,围绕四足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展开设计研究。首先从仿生学角度出发,根据马腿部的一些特点在SolidWorks中设计四足机器人整机三维结构,使用SolidWorks Simulation的静应力分析部分中的设计洞察模块对所设计的腿部结构进行结构优化;然后,通过ANSYS对四足机器人的腿部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详细了解腿部的受力情况,验证所设计的腿部结构满足受力要求;最后,采用D-H法对四足机器人正、逆运动学分析求解,利用MATLAB计算出足端运动空间,并在ADAMS中进行运动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机身质心在位移和速度上的变化特点,以及髋关节和膝关节在驱动力矩和关节转角上的变化特点,证明此设计的四足机器人满足运动稳定性的要求,为后期四足机器人物理样机的稳定性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杜尊峰; 慕旭亮; 李志军
    • 摘要: [目的]压浪板对两栖平台的水上性能具有显著影响,需探讨滑行状态下压浪板对高速两栖平台航行姿态及运动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以及重叠网格技术,对高速状态下两栖平台的静水直航进行CFD数值仿真计算,比较不同压浪板作用下平台姿态及稳定性的变化特性,并利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速度、重心位置等因素影响下平台运动稳定性边界的分类识别。[结果]结果显示,压浪板通过改变平台底面的压力分布,可减小航行纵倾角,并且压浪板的下旋角度越大,对姿态稳定性的影响越显著;在重心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可提高平台稳定状态下能够达到的最大航速。[结论]研究表明减摇附体的应用及运动稳定性的提高对两栖平台的高速化发展意义重大。
    • 薛明德; 向志海
    • 摘要: 近年来,各种大型空间结构逐渐在我国航天工程中得到应用,相应的热诱发振动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梳理热诱发振动的机理和分析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将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对此问题进行全面介绍,并主要强调在分析复杂工程结构的热诱发振动问题时需要注意的特殊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可以高效地分析空间薄壁杆件结构(包含开口和闭口薄壁杆件)在辐射换热条件下的瞬态温度场的Fourier有限元方法;随后介绍了热诱发振动的线性和非线性分析方法,强调了热-动力学耦合效应.为了对复杂空间结构产生热诱发振动的必要条件给出解析表达式,本文将瞬态温度场与振动位移场统一在模态空间中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评价热诱发振动剧烈程度的一般性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热诱发振动的运动稳定性问题,以悬臂杆件的热颤振准则为例揭示了热诱发振动发散的物理机理,并给出了评定复杂工程结构热颤振的分析方法.论文最后概要地指出了在热诱发振动的地面试验和抑制方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 李佳讯; 沈元川; 贾振岳; 于剑桥
    • 摘要: 为分析双旋弹运动稳定性,对双旋弹非线性角运动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双旋弹复攻角运动方程,在振幅平面上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平衡状态,给出了双旋弹在气动非线性条件下产生稳定圆锥运动的必要条件。给出了双旋弹动态失稳的边界条件,确定了在临界点处角运动产生的分岔现象,通过对约化方程的分析,得到了平衡状态在分岔点附近的运动特性。结果表明,三次方静力矩会导致双旋弹产生不衰减的圆锥运动,头部侧向力会引起双旋弹动态失稳。
    • 李岚清; 李俊; 陈晔; 杨洹
    • 摘要: 为了解流体驱动管道机器人在流体输送管路中的运动稳定性,以悬浮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对其运动进行仿真,通过欧拉角、角速度、线速度、受力和力矩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其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悬浮体在转弯过程中稳定性最差,而在整个运动过程,悬浮体所受力和力矩值较小,且欧拉角变化频率低于3 Hz,有利于运动过程中姿态的控制及环境数据采集.由平移和转动运动形式分析可得,悬浮体的运动稳定性由好到差的顺序为:平移:x>z>y,在弯头区:入弯前>出弯后>弯头;转动:z>y>x,在弯头区:入弯前>出弯后>弯头.
    • 李佳讯; 沈元川; 贾振岳; 于剑桥
    • 摘要: 为分析双旋弹运动稳定性,对双旋弹非线性角运动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双旋弹复攻角运动方程,在振幅平面上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平衡状态,给出了双旋弹在气动非线性条件下产生稳定圆锥运动的必要条件.给出了双旋弹动态失稳的边界条件,确定了在临界点处角运动产生的分岔现象,通过对约化方程的分析,得到了平衡状态在分岔点附近的运动特性.结果表明,三次方静力矩会导致双旋弹产生不衰减的圆锥运动,头部侧向力会引起双旋弹动态失稳.
    • 赵鑫; 纪爱敏; 邓铭; 张磊
    • 摘要: 剪叉式升降平台的工作平台起升阶段速度变化率大、缓冲时间长、运动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对其工作平台的速度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用速度瞬心法建立了工作平台的起升速度函数,通过分析得到了工作平台运动不稳定的原因;然后,根据剪叉式升降平台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套液压控制系统,并建立了其相对应的速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最后,利用Simulink对工作平台的速度控制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将其对传统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下的系统性能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性能方面,与传统PID控制相比,模糊PID控制对阶跃信号的调节时间明显缩短;且在0.5 s处工作平台的速度即达到稳定,无超调现象出现,同时也消除了系统起升阶段的振动,能够将工作平台速度快速稳定在期望的速度,具有比传统PID更好的控制性能和运动稳定性.
    • 陶鑫瑞; 高春艳; 陈璇; 潘政
    • 摘要: 气动机械手由于具有驱动介质来源方便、成本低、工作环境要求低等优点,已经在自动搬运、自动上下料等场合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自身非线性特性,其工作速度稳定性较差.从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鲁棒控制3个方向分析了气动机械手稳定运动控制策略的研究及应用,发现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发展较为迅速,与其他控制理论融合的效果良好且实际应用比较成熟,而鲁棒控制发展较为缓慢且应用较少.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推测,气动机械手稳定运动控制策略在未来将继续沿着控制理论融合与补充的趋势发展,为气动机械手在复杂动态环境的应用提供更精准、更稳定的控制方案.
    • 刘延柱
    • 摘要: 本文讨论自平衡独轮滑板车的动力学原理.将滑板车简化为由带骑手的车架和车轮组成的双刚体系统.基于动量矩定理列写车轮纯滚动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对滑板车加速减速和转弯的动力学过程,以及骑手的直立稳定性给出理论解释.导出由控制系统保证的滑板车自平衡过程的稳定性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