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铣削力

铣削力

铣削力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01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7182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机械工程师、机械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6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会大会、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十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2008年飞机数字化制造技术学术会议等;铣削力的相关文献由1462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敏、张卫红、刘献礼等。

铣削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4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7182 占比:99.38%

总计:77661篇

铣削力—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大镇; 弓清忠
    • 摘要: 采用单因素法制定试验方案,对原位合成法制备的钛基复合材料用PCD铣刀在超声振动和普通铣削工况下进行高速铣削试验,通过铣削力、表面微观形貌及粗糙度、刀具磨损形态和机理研究该材料的加工特性。结果表明:超声振动铣削可以显著减小三向铣削力,原因是超声振动提高了系统的刚度。试验方案中存在着最佳铣削速度,在最佳铣削速度切削时会产生较小的切削力、适合的切削温度,有利于增强相被PCD刀具直接切断、晶须原位压入或向切削方向发生转动,从而在加工表面上明显减少微细划痕、犁沟、微孔洞、基体撕裂或熔融堆积等缺陷,获得纳米级的加工表面。PCD刀具前后刀面都没有月牙洼磨损产生,而是以犁沟状的磨损形态为主,机理是磨料磨损。
    • 高玉侠
    • 摘要: 在镁合金材料的铣削加工中,通常存在零件变形大、表面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为此,从改变镁合金切削机理的理念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振动辅助铣削的镁合金零件铣削加工工艺方法。首先,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构建了镁合金工件的三维铣削仿真模型;然后,对镁合金工件普通铣削和超声振动铣削过程中,其铣削力和表面应力的变化趋势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设计了镁合金超声振动辅助铣削试验,并以铣削力、切屑形态以及加工精度作为指标,分析了超声振动对镁合金工件铣削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振动可以有效地降低镁合金工件加工中受到的铣削力,降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随着超声振动振幅的增加,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呈下降趋势,当超声振幅为5μm时,其表面的粗糙度为0.16μm,大幅提高了加工精度;仿真和试验数据二者之间的误差在4.1%~10.3%之间,拟合较好,验证了理论铣削模型的有效性,该结果可为铣削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
    • 李晓晨; 岳彩旭; 刘献礼; 谢娜; 陈志涛; 李恒帅; 郝小乐; 梁越昇
    • 摘要: 针对铣削过程中刀具磨损或破损导致切削力波动剧烈,进而使得铣削过程控制难的问题,需要建立考虑刀-屑间的摩擦特性进行切削力精确微元建模。由于常数表示摩擦因数无法全面地描述铣削过程中的摩擦特性,因此以硬质合金立铣刀铣削Cr;MoV淬硬钢过程为研究对象,根据前刀面温度分布和刀-屑间相对滑移速度建立摩擦因数的经验模型。在考虑材料硬度和刀具后刀面磨损的基础上建立第1剪切区、第2剪切区和第3剪切区受力预测模型,并通过离散微元法建立整体铣削力预测模型。仿真结果与铣削实验测得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进一步证明了随着后刀面磨损宽度的增加,铣削力随之增大。该结果为Cr;MoV淬硬钢铣削加工加工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 孔宪俊; 王文武; 赵明; 刘娜; 吴志新; 王明海
    • 摘要: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硬度高和耐磨损等特点,在切削加工时存在切削力大和刀具磨损严重等问题。采用正交试验法对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开展了铣削试验,使用极差法对铣削力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铣削加工参数对铣削力的影响规律,得出铣削深度对铣削力的影响最大。同时,分析铣削深度对刀具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铣削深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内刀具铣削材料体积增加,引起铣削力增大和铣削区域温度上升,导致刀具磨损增加。给出了以铣削力最小和刀具磨损量最低为优化目标的各个工艺参数,为后续的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铣削加工提供参考。
    • 张明德; 沈智军; 谢乐
    • 摘要: 为提高螺旋桨桨叶全型面五轴铣削加工零件表面质量,通过目标矢量动态调整和优化工艺参数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首先,通过定义特定的工装以及刀具,形成特定的加工纹路,且对螺旋桨的复杂区域进行可行域划分,得到桨毂等复杂区域的加工可行域。其次,建立干涉调整坐标系,对桨叶加工以及桨毂加工进行干涉调整,并得到各个轴的偏移补偿。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桨叶型面加工的铣削力学模型,并通过AdvantEdge FEM软件进行铣削力的仿真计算,得到最优铣削的加工参数。最后,进行螺旋桨桨叶型面的五轴铣削加工试验,对其结果进行检验与分析,并验证了该种加工方式的合理性。
    • 陈良骥; 魏子森
    • 摘要: 目的降低铣削力和铣削热,以减小7075-T651铝合金工件的加工变形,并提高金属去除率。方法提出一种面向2类参数(铣削参数和刀具几何参数:转速、进给量、径向切深、轴向切深、前角、后角)旨在实现多个目标(铣削力、铣削温度和金属去除率)同步优化的方法。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和7075-T651铝合金工件铣削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关于2类参数的铣削力、铣削温度及金属去除率的函数关系,并采用8种典型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求解。结果通过Pareto前沿曲面的可视化和HV性能指标,筛选出适合解决本文问题的优化求解算法,获得的部分铣削参数,转速为5966.30 r/min,进给量为0.08 mm/z,径向切深为4.53 mm,轴向切深为4.99 mm。刀具几何参数分别为前角17.95°、后角2.00°,此时对应的铣削力为232.12 N、铣削温度为22.56°C、金属去除率为33.08 mm^(3)/min。结论上述优化结果可实现较低铣削力和铣削温度以及较高金属去除率等综合控制目标,对7075-T651铝合金工件铣削加工时降低工件变形量和提高加工效率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何玲瑞; 胡亚辉; 林贻泽; 张善青; 张春秋; 郑清春
    • 摘要: 在骨科手术中,铣削力过大会导致铣刀断裂、骨组织二次损伤等问题。本文基于ABAQUS仿真软件建立了球头铣刀铣削皮质骨有限元模型,并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设计了正交试验,利用极差分析法得到铣削参数对铣削力的影响程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处理试验结果,建立了皮质骨铣削力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铣削力影响最大的是进给速度v_(f),主轴转速n次之,刀具直径d的影响最小。实际操作中,合理选择铣削参数可以提高加工效率,通过控制切削用量可以获得最优的铣削力
    • 李照寅; 徐锦泱; 冀敏; 李林峰
    • 摘要: 本文对不同烧结温度下的预烧结3Y-TZP陶瓷开展铣削试验,分析了不同铣削参数对3Y-TZP陶瓷铣削力、铣削温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切屑形态和已加工表面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Y-TZP陶瓷的切削性能随预烧结温度显著变化,在1100°C及以下,已加工表面的凹坑缺陷较严重;在1300°C及以上时,因铣削力和铣削温度过高而不再适合切削加工;预烧结温度为1200°C时可获得最好的切削性能。在任何预烧结温度下,增大主轴转速和每齿进给量都会增大铣削力和铣削温度,且每齿进给量的影响更大。
    • 赵国龙; 信连甲; 李亮; 王珉; 郝秀清; 何宁
    • 摘要: 高硅铝合金由于硅含量很高,故切削加工性较差,切削刀具极易磨损且已加工表面存在大量缺陷。为进一步研究材料加工损伤,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金刚石涂层铣刀,开展70%Si/Al(70%指质量分数)合金材料铣削试验。试验研究了铣削力、刀具磨损及加工损伤机理,并与常用TiN涂层铣刀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铣削过程中由于初晶硅硬质颗粒的冲击和刻划,金刚石涂层刀具的失效形式主要是涂层剥落和磨粒磨损;在金刚石涂层铣刀的正常磨损阶段,铣削力稳定在43.57~48.95 N,而相同切削用量下TiN涂层铣刀的铣削力更大、刀具寿命更短;加工表面存在凹坑、划痕和颗粒破碎等损伤,在保证刃口强度的前提下适当减小切削刃圆弧半径可明显减小加工损伤;铣刀刃口圆弧半径r=12μm的已加工表面粗糙度(S_(a)=2.3μm)远低于r=156μm时加工的表面粗糙度(S_(a)=6.7μm)。
    • 黄颖旭; 李波; 田锡天
    • 摘要: 实时准确地监测铣削状态对于提高加工质量与加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切削力作为重要的加工状态监测对象,因其监测设备昂贵且安装不便而受到限制,为此提出一种考虑刀具磨损的基于主轴电流的铣削力监测方法。首先基于切削微元理论建立了考虑后刀面磨损的铣削力模型,并通过铣削实验进行铣削力模型系数标定;然后对主轴电流与铣削力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模分析,并基于田口实验设计得到了铣削过程中主轴电流与铣削力的二次回归模型,得到了考虑刀具磨损的主轴电流与切削参数关系模型;最后,通过测量不同切削参数下的刀具磨损实验,验证了基于主轴电流的间接监测铣削力方法的准确性,为实际切削加工过程状态监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