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隐秀

隐秀

隐秀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专利文献7387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学理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等; 隐秀的相关文献由166位作者贡献,包括解学林、张甲子、刘亮等。

隐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2.35%

专利文献>

论文:7387 占比:97.65%

总计:7565篇

隐秀—发文趋势图

隐秀

-研究学者

  • 解学林
  • 张甲子
  • 刘亮
  • 刘念菲
  • 刘绪湖
  • 匡艳丽
  • 李金秋
  • 杨献捷
  • 梁祖萍
  • 王万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冯佳佳
    • 摘要: 作为西晋文坛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陆机上承建安,下开六朝,其诗含蓄深婉又警策挺秀,兼具清丽,独辟一代诗歌“隐秀”之美。“隐秀”不但涵括了陆机诗歌情感的含蓄多义、警句的挺秀遒丽、笔调的妍丽清新等诸多新美学风貌,而且表现了他“隐”“秀”结合的性格特征和深沉内敛、英锐超拔文学个性。陆机在三国归晋的社会政治变局之中逐渐形成的“隐秀”人格,是其生命的独特体验和生存的独特智慧,并进一步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使其诗歌美学和人格美学呈现出高度一致性。“隐秀”不仅是把握陆机的艺术精神和丰满人格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连接其精神世界与艺文世界的通道。
    • 胡庆
    • 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篇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两者都作为对历代诗学思想的集大成,刘勰对先秦两汉“意——象”诗学模式有所总结,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景——情”诗学模式有所发展,而且后者是对前者的承袭与沿革。
    • 王建伟; 任俊华; 司麦哲
    • 摘要: 基于《文心雕龙-隐秀》篇中“隐秀”一词的解析,将所属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理念转换成设计理念,并运用于服装设计。“隐秀”设计作品不仅要求在设计内容与形式上丰富,同样也需注重设计对象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设计要素的使用应当像原作一样有秀有隐、秀隐得宜,使得设计外观美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内涵,符合中国文化特点。本文从“隐秀”的思想内涵入手,以服装设计作品为例,通过分析案例服装设计要素的具体运用,探索“隐秀”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表现与运用,运用“隐秀”的理念丰富服装设计内涵。
    • 安夙
    • 摘要: 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推出的《水木湛清华》献礼展中,有一个独特的以人物画居多的单元—《闲情偶寄》。所谓的"闲",实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夫审美人格的一种显现,古人推崇"闲心""闲情",认为"闲"是唤醒审美意识与创作意识的关键。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云:"境玄思淡,而独得乎优闲。"
    • 毕涧莲
    • 摘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曾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1]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诗歌意境必须要有"隐秀"的特征,如果一首诗歌语词直白,情感显浅,情仅尽象中,那么它生成的意境必然空洞、无物,不仅没有意蕴丰富的诗性特点,更没有生命的意趣与灵性可体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诗歌的意境与语言、意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印证了"意境生于言而兴于象"的说法。语言与意象是诗歌意境构成的基础要素,没有语言运用和意象的描绘,诗歌意境自然无法形成。
    • 骆冬青
    • 摘要: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经·考槃》中,强作和悦的调子中隐含着的不安、凄凉,在杜甫的《佳人》中,指向了寒风中的徙倚凌乱。《考槃》这位"独寐"中醒来的"硕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那么,他"永矢弗谖"的是什么?在山涧、山阿、山丘,乃如野兽,群于鸟兽,却也如神灵,有独自的信念坚守。陪伴着的是悠悠然的"考槃"(黄熏《诗解》说:"考槃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令其"遁世而不闷"。不过,恰如"绝世有佳人",却"幽居在空谷",绝世之姿容,却黯然阴燃成烬,如何不痛楚、悲凉?
    • 白音格力
    • 摘要: 宋代的宋祁有一首《浪淘沙近》,词意隐秀,情思深致:“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扁舟欲解垂杨岸,尚同欢宴,日斜歌阕将分散.倚兰桡,望水远、天远、人远.” 宋祁存世的诗词不多,但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闻名,因而也得了个风雅的称号“红杏尚书”,句中的“闹”字可谓一字千金.《浪淘沙近》中也有一个字,我觉得情致动人,那便是“满”字,其中有难言的人生况味,叉存着一份入世的善意.
    • 吴润
    • 摘要: 在张之洞的诗文创作中,叙事诗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论文以张之洞的叙事诗为细读文本,探讨其叙事诗的隐秀艺术.阐释了"隐秀"的美学内涵,发掘出张之洞的"宋意入唐格"和"神味说"与隐秀论的关系,并从寄托、用典之"隐"与文辞、情感之"秀"等方面解析了其叙事诗的隐秀之美.
    • 董首一
    • 摘要: "隐秀"与"张力"是中西诗学中诗歌本体观的代表。它们都很重视语言的传达、"象"的营构和深层意义的建构。但又因为所处文化语境和所面对的文学问题不同,它们也存在许多差异:就表层与深层关系而言,"隐秀"之隐与秀可以独立生成美学趣味,而"张力"之外延与内涵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就深层意义层面而言,"隐秀"之隐的意义是单向的、同质的,而"张力"之内涵的意义是对立的、矛盾的;就文学目的而言,"隐秀"追求一种审美理想,而"张力"追求认知功能。它们之间的相异之处恰好相互弥补,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诗歌本体论版图。
    • 易诗淇
    • 摘要: “隐秀”是日本“幽玄”范畴的一个重要来源.二者有着共通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源头——道教.另外,二者具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分别注重“隐”和“余情”,即追求“言外之意”的含蓄之美.但二者在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又存在着差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隐秀”进行阐释时强调,在文辞之中要有独拔于全篇的绝妙警句,而日本“幽玄”论则无强调秀句的作用,反而更看重整体美的审美意蕴.在审美风格差异上,一方面,“隐秀”强调直接的视觉体验性,“幽玄”则追求飘忽不定的朦胧美;另一方面,“隐秀”偏重自然天成之美,“幽玄”则追求刻意雕琢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美学范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各自文化的反映、提炼和总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