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质破坏

骨质破坏

骨质破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9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758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中西医结合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第十三届全国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研讨会等;骨质破坏的相关文献由151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祖平、徐志文、刘健等。

骨质破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6 占比:4.6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1758 占比:95.26%

总计:12343篇

骨质破坏—发文趋势图

骨质破坏

-研究学者

  • 张祖平
  • 徐志文
  • 刘健
  • 唐安洲
  • 张勇
  • 张宏伟
  • 张成仁
  • 张晶
  • 杨惠林
  • 杨祚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芳瑜; 夏文芳; 崔舜
    • 摘要: 背景:淀粉样蛋白β在人体组织中广泛存在,它的异常表达与阿尔茨海默症、骨质疏松等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淀粉样蛋白β在人椎骨和股骨中沉积并引起骨质破坏,但关于淀粉样蛋白β低表达对骨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淀粉样蛋白过表达及低表达对小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纳入12月龄淀粉样蛋白β过表达的APPswe+/+转基因小鼠(APPswe+/+组)、淀粉样蛋白β低表达的β-分泌酶1基因敲除小鼠(BACE-/-组)和野生型小鼠(野生型组).刚果红染色观察淀粉样蛋白在骨组织中的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在骨组织的分布,Micro-CT研究整体骨结构差异性;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分析骨形成及骨吸收的差异性.结果 与结论:①与野生型组相比,APPswe+/+组小鼠松质骨和致密骨淀粉样蛋白β沉积增多,BACE-/-组小鼠松质骨和致密骨淀粉样蛋白β沉积减少(P<0.05);②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在APPswe+/+组和BACE-/-组小鼠的松质骨表达增多;③与野生型组相比,APPswe+/+组和BACE-/-组小鼠骨小梁的骨量和骨小梁厚度减少,骨小梁变细、稀疏、排列紊乱或断裂;骨形成异常,破骨细胞活性增强(P<0.05);④淀粉样蛋白β过表达或低表达均可引起骨代谢紊乱,导致骨质流失;β-分泌酶1基因敲除导致淀粉样蛋白β异常低表达,影响淀粉样前体蛋白在骨中的表达,导致骨代谢异常.
    • 赵香; 魏晓丽; 李晓辉
    • 摘要: 目的:检测蛋白磷酸酶2A(PP2A)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讨论PP2A对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30例中耳胆脂瘤标本(胆脂瘤组)和15例耳后切口处正常皮肤(对照组)中PP2A的表达。按照骨质破坏的程度将中耳胆脂瘤标本分为骨破坏组(16例)和未破坏组(14例),应用秩和检验分析PP2A在骨破坏组和未破坏组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胆脂瘤组中PP2A阳性表达以强阳性和中阳性居多,阳性表达率为83.3%;而对照组中PP2A多为阴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6.7%。与正常耳后切口皮肤相比,胆脂瘤上皮细胞中PP2A表达呈显著增强表现(P<0.01)。经秩和检验分析,PP2A在骨破坏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未破坏组(P<0.01)。结论:中耳胆脂瘤上皮细胞中PP2A高表达,猜测其可能参与了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的过程。
    • 蔡榕华; 张诗苑
    • 摘要: 布氏杆菌病是指由布氏杆菌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布氏杆菌脊柱炎是由布氏杆菌侵入椎间盘或椎体组织引起的疾病,腰椎最常受侵犯。受累脊椎骨质破坏,导致椎体不稳,脊髓、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受压迫,可表现为放射性疼痛、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肌力改变等,有统计显示,在布氏杆菌病患者中,脊柱炎约占2%~53%[1]。感染科近几年收治了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吴蓓; 宋其韬; 龙雷; 冯思源; 邢拓
    • 摘要: 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仅次于肺和肝脏^([1])。任何肿瘤都可以发生骨转移,并且部分肿瘤会以骨转移瘤作为首发表现形式,接近10%的骨转移瘤无法明确原发灶^([2])。对晚期癌症患者而言,不仅骨转移的风险增高,发生骨转移后还会引起骨质破坏及疼痛,甚至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骨转移瘤的早期定位、定性影像诊断对恶性肿瘤的分期.
    • 吴亚烽; 李冬春; 王勇
    • 摘要: 患者女,67岁。因左肩关节肿痛4个月,再发加重3 d入院。患者自述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疼痛并伴有肿胀。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未得到缓解且呈进行性加重,未诉夜间痛及静息痛,无晨僵;关节未见明显红肿热;关节处包块随病情发展而逐渐变大,质地柔软,推至可动。后期间断于外院门诊行理疗(3~4次),症状未有改善。3 d前劳累后自觉疼痛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致本院就诊。门诊拍片见左肩关节对合良好;关节间隙正常,部分处增生硬化;未见明显骨质破坏,考虑为肩关节滑囊炎入院。既往否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精神类疾病病史。体格检查:左肩肩锁关节上方可触及以卵圆形肿物,大小约7 cm×5 cm×1 cm,触之质软,活动度可,边界欠清晰,局部皮色肌温正常。
    • 施彪; 徐守军
    • 摘要: 微囊性/网状神经鞘瘤是外周神经鞘瘤一种罕见组织学类型,通过回顾性分析椎管内微囊性/网状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及MRI表现以便加深对其认识。病例资料男,32岁,腰痛三年,左下肢疼痛两年就诊于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正常,肥达氏反应阴性,转氨酶和凝血酶正常。影像学检查:腰椎MR平扫加增强示腰1~腰3椎体水平面对应椎管内见条带状异常信号,内部信号均匀,T1WI等信号影,T2WI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脊髓圆锥受压侧移,同侧硬膜下腔增宽,周围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图1)。
    • 孔辉; 侯英勇
    • 摘要: 患者女性,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伴胸痛1个月。胸部CT示右肺上叶见团块状软组织影,大小3.6 cm×3.0 cm,边缘见毛刺及胸膜牵拉;两侧肋骨、肩胛骨、胸骨体及部分腰椎骨质破坏;右侧乳腺有一肿块,大小2.4 cm×1.3 cm,右侧腋窝及纵隔内见肿大淋巴结。行右侧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Ⅲ级伴大汗腺化生。免疫表型:EMA、E-cadherin、CK和p63均(+),p53(30%+),ER(70%+),HER-2(2+),GATA3(+/-),PR和GCDFP15均(-),Ki-67增殖指数为20%。FISH检测示HER-2基因无扩增。患者为进一步诊治遂入住我院,结合原单位检查结果,予以多西他赛+替吉奥方案化疗。患者分别于第3次和第5次化疗后复检胸部CT,结果均提示右侧肺上叶肿块略缩小(大小3.3 cm×2.4 cm),右侧腋窝及纵隔内仍可见肿大淋巴结影。在第6次化疗后,右侧肺上叶肿块较前稍增大(大小3.3 cm×2.8 cm),右侧乳腺肿块较前增大。
    • 胡亚光; 裴澄; 马建民
    • 摘要: 特发性眼眶炎症(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OIP),又称眼眶炎性假瘤,是常见的眼眶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疼痛、眼球突出、运动障碍、眶缘肿物、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及视力下降等,病变的医学影像学表现呈灶性或弥漫性软组织肿块,伴眼外肌肥大、泪腺肿大、眼环增厚及视神经增粗等改变,骨质破坏罕见。本文报告1例伴有骨质破坏的IOIP患者的诊疗过程。
    • 廖晓捷; 周桂芝; 刘红; 王晓坤; 张福仁
    • 摘要: Rosai-Dorfman病(RDD)可累及皮肤、腮腺、眼睑、肝脏或乳房等,但同时累及皮肤、眼、骨骼的RDD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一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41岁。右侧面部出现麻木感3个月,后于相同部位出现紫红色丘疹1个月,此时无系统受累。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淋巴组织细胞、浆细胞、巨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组织样细胞S100(+)、CD68(+)、CD1a(-),诊断:皮肤Rosai-Dorfman病。患者口服沙利度胺及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和他克莫司软膏治疗2个月后皮损消退,但7个月后皮下组织增生累及眼眶并破坏骨质,至眼科行手术治疗,目前仍在随访中。
    • 陈晓丽; 彭献将
    • 摘要: 目的:探讨痛风诊断中应用双能量CT检测尿酸盐结晶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及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痛风患者60例作为痛风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其他关节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能量CT检查,分析尿酸盐结晶与疾病类型、骨质破坏、血尿酸水平的关系。结果:痛风组患者的尿酸盐结晶阳性率96.67%(5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4/60),尿酸盐结晶阴性率3.33%(2/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3.33%(56/60)(P<0.05)。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尿酸盐结晶对痛风诊断的敏感度为96.67%(58/60),特异度为93.33%(56/60),准确性为95.00%(114/120),阳性预测值为93.55%(58/62),阴性预测值为96.55%(56/58)。痛风组患者60例中,有骨质破坏20例,无骨质破坏40例,分别占总数的33.33%、66.67%,其中有骨质破坏患者的尿酸盐结晶阳性率100.00%(20/20)高于无骨质破坏患者的95.00%(38/40),尿酸盐结晶阴性率0.00%低于无骨质破坏组的5.0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组患者60例中,血尿酸水平增高50例,正常10例,分别占总数的83.33%、16.67%,其中血尿酸水平增高患者的尿酸盐结晶阳性率98.00%(49/50)显著高于血尿酸水平正常患者的90.00%(9/10)(P<0.05)。结论:痛风诊断中应用双能量CT检测尿酸盐结晶的价值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