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口空间分布

人口空间分布

人口空间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经济计划与管理、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0663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宁夏社会科学、社会观察、城市观察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04年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等;人口空间分布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厚莲、童玉芬、尹凌等。

人口空间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0663 占比:99.94%

总计:170760篇

人口空间分布—发文趋势图

人口空间分布

-研究学者

  • 刘厚莲
  • 童玉芬
  • 尹凌
  • 张耀军
  • 陈飞
  • 刘乃全
  • 刘杰
  • 刘爱华
  • 刘耀彬
  • 史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德挺; 于倩; 史毅
    • 摘要: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群人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演变对城市群产业转型的质量也具有反向作用。基于1950年以来美国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借助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指标,采用空间自相关、区位熵等方法,从城市群、都市区、中心城市三个层面对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人口空间分布和产业演进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以传统产业制造业为优势产业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人口演变具有滞后性、收缩性、波动性、空间分异性、内聚性五大特征,既表现出人口发展的内在惯性,也反映出人口与经济的动态交互过程。城市群人口空间演变后发于产业空间演变,人口集中度下降但长期高于经济集中度;不同都市区人口收缩与扩张并存,人口吸引力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大集中、小分散”、多核心集聚、星系状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由都市区近郊转向远郊;部分中心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口回流。从人口演变与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空间重塑的关系看,去工业化和产业专业化是影响城市群人口演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去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群人口的“郊区化”过程,产业专业化和“梯次”格局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群人口的“去中心化”趋势,这也为我国正经历“去工业化“”产业专业化”过程的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教训。
    • 江伟康; 吴隽宇
    • 摘要: 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显著,生境质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分析地区生境质量与社会经济、人口密度的关系,能够为区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运用InVEST模型,以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0、2015、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分布数据探究各地区城市发展与生境质量的权衡关系,并预测2030年大湾区不同情景下生境质量状况.结果 表明:(1)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生境质量逐年降低,呈现出中部低、四周高的环状分布,生境破碎、建设用地增加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珠三角九市生境质量与地区总GDP呈弱负相关,与第一产业产值呈中等正相关,与第二产业产值呈中等负相关,与第三产业产值呈弱正相关.(3)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与人口密度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最主要的空间为高生境质量-低人口密度、低生境质量-高人口密度两种类型.(4)通过空间管制分区,预测2030年大湾区规划保护情景下大湾区平均生境质量较2018上升0.04,达到0.599,生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 韩学阵; 陈培红; 郭莹
    • 摘要: 指出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是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旨在分析统计数据的地理依赖与内在关联性的方法集合.以贵州省为例,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对2018年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的年末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人口空间优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贵州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全域Moran's I为0.4195,呈空间正相关性,局域空间集聚形态上表现为明显的西北—东南分异特征.故建议应遵循人口合理化分布规律,避免资源要素的过度集中,积极培育区域关键节点县级城市发展,引导优势城市发挥周边辐射带动效应,进而推进人口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 贾梦梦; 焦华富
    • 摘要: 采用常住人口数据,运用人口密度法、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亳州市2000—2017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亳州市人口空间分布主要集聚在所辖各县区的中心城区及交通干线周围,总体上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在局部具有"圈层递减"的特点.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过程表现为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全局Moran's I指数表明,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正向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Moran′s I指数表明,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过渡区范围扩大和热点、冷点区范围缩小的空间内部集聚特征.交通网络布局、户籍制度、产业空间布局及行政区划调整等是影响亳州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 高泽阳; 常跟应; 王旭阳; 吕嘉伟
    • 摘要: 以乡镇视角来研究石羊河流域的人口空间分布,有利于合理引导流域内人口的空间分布,使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基于人口密度、人口重心和空间相关分析方法,以1990、2000、2010、2016年石羊河流域5县区93个乡镇的户籍人口数据为基础,从乡镇尺度研究该流域人口空间的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近30a人口密度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大部分乡镇人口密度增加,但增加幅度随时间推移有所减缓,大致经历了较快稳定增长期、波动负增长期、低速平稳增长期.(2)人口分布保持正自相关趋势,同时人口随机分布的程度呈现波动变化,金川区、古浪县人口增长较多,分布较密集.(3)人口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移动幅度较小,(3)人口密度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与水资源的配置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的增加前期受水资源影响较大,后期主要受社会经济的影响.
    • 刘晖; 蔡玉洁
    • 摘要: 依据1982—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测度首都经济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首都经济圈人口以长城—燕山一线为界,呈现相对固化的北疏南密布局特征.2)首都经济圈人口由双核心向多核心转变.京津人口密度增长最快,河北省中心城市人口增速回落,北部山区则呈现人口负增长.3)首都经济圈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以北京、天津为主的人口高-高集聚区与张家口、承德为主的人口低-低集聚区同时并存.因此,优化北京和天津人口结构,形成京津双轴联动,张家口和雄安新区两翼齐飞的区域人口新格局成为疏解首都经济圈人口压力的重要选择.
    • 刘厚莲
    • 摘要: 我国超大城市实施了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政策措施.北京、上海不仅重视人口规模疏解,还重视人口空间分布调控,广州、深圳在控制人口规模增长方面明显不及北京、上海严格.各个超大城市均运用了行政、经济产业、城市规划等综合的人口调控手段,其中北京、上海更侧重于行政、经济产业手段,广州、深圳非常重视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等.目前我国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存在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人口调控协同性差、各方力量调动不够、政策之间存在冲突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及未来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应立足超大城市本身,放眼整个城市群,促进产城融合和社会融合,走一条"以城市规划为引领、创新和产业资源布局带动、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提升城市管理治理水平"的道路.
    • 叶脉; 张佳琳; 张路路; 黄秋森; 汪元凤; 孙晓萌; 董仁才
    •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际化程度、资源整合能力、经济价值和效益都极高的区域,必须高度重视其环境风险问题,避免区域生态系统和人民群众健康受到威胁.人类活动密集区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和受体的涉及面广、来源复杂,利用传统统计数据和技术手段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越来越体现出其时效性弱、精准性差的缺点.尝试引人手机信令数据及其模拟分析的人口数据,并将其嵌入到网格化环境风险分析法中,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江门市大气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刻画区域环境风险空间分布特征,精准识别区域环境风险类型.研究方法是在遵循《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的前提下,通过对比分析统计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得到的江门市人口空间分布、大气环境风险易损性及环境风险值,结果表明虽然两者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但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得到的环境风险等级结果更精细化、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数据处理更高效.研究表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开展分析显著提高了环境风险评估的风险受体人口分析精度,可为预测及管理区域环境风险提供准确参考,实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区域具体化、最小化,从而减小应急处理成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