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34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65篇;相关期刊476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江汉论坛、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环境司法与环境正义”国际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2013年JMS第十届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等;利他主义的相关文献由75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海明、朱富强、丁元竹等。

利他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2 占比:77.8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1.50%

专利文献>

论文:165 占比:20.65%

总计:799篇

利他主义—发文趋势图

利他主义

-研究学者

  • 王海明
  • 朱富强
  • 丁元竹
  • 刘鹤玲
  • 周生春
  • 娄振山
  • 孙日华
  • 安伟
  • 屠翔天
  • 李银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纯
    • 摘要: 专业认同对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都面临着志愿报考率低、培养的专业人才流失率高以及专业就业对口率低等共性问题,甚至部分学校已经暂停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在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了解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发展现状,确定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结构框架,探索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寻找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的有效路径,该文选择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无结构式访谈与文献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揭示出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不高的状况,以及个体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对专业认同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三种行之有效的提升认同度的措施。
    • 杨慧
    • 摘要: 为完善警察职业价值观体系,增强警察廉洁自律的能力,选取武汉市公安局部分在职民警为样本,利用警察职业认同感半结构化问卷、职业价值观问卷(WVI)和警察廉洁自律能力自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警察职业价值观及其对廉洁自律能力影响的实证调查和分析,发现了职业价值观中的利他主义价值尺度对警察廉洁自律能力有影响。建议建构职业教育学习体系,重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培养,完善公安监督约束机制。
    • 余志远; 杨振宇; 陈思悟
    • 摘要: 公益旅游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的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它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欢迎,尤其深受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喜爱。但部分公益旅游项目在带给志愿者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体验,从而影响了公益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大学生海外志愿者公益旅游为案例,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从体验的视角分析公益旅游发生动力及影响体验的障碍因素,据此提出国内大学生公益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大学生海外志愿者的公益旅游发生动力包含内部驱动和外部推拉因素;影响其积极体验的障碍主要源于项目组织方和目的地接待方,具体包括项目组织、项目设计、项目培训与服务保障、信息沟通、人性化关怀、物理属性、社会文化差异及管理模式等核心因素及若干细分因素。最后,从公益旅游组织、公益旅游目的地以及公益行业监管等3个层面提出海外志愿者公益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 占友龙; 肖啸; 谭千保; 李琎; 钟毅平
    • 摘要: 在社会交往中,声誉关注是人类合作行为和道德判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以往研究只是单独考察声誉关注或社会距离会如何影响道德决策行为,但两者如何交互影响道德决策尚不清楚,尤其是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如,伤害他人行为)下道德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要求被试在匿名或公开情境下决策是否愿意对不同社会距离他人(朋友、熟人、陌生人)实施疼痛电击以增加自己的金钱收益,同时记录其决策时的行为和神经反应。结果发现,匿名情境下被试对朋友的电击伤害要显著低于对熟人和陌生人的,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利己的利他主义”决策倾向;与朋友和陌生人相比,被试在涉及熟人的两难决策中花费了更长的时间,体验到了更强烈的厌恶情绪,并诱发了更大波幅的与情绪反应有关的P260成分,以及与认知推理有关的晚期正成分(LPP:300~450 ms),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熟人效应”。然而,行为与ERP指标上的这些差异在公开情境下均显著减弱了。这表明个体在禁止性道德范畴领域下的道德决策遵循着一种“利己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熟人关系的不确定性会在道德决策中诱发强烈的负性情绪和认知负荷,而声誉关注削弱了利己倾向和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厌恶情绪和认知冲突。
    • 朱金凤; 张坦; 赵庚科
    • 摘要: 为探究传统文化对企业慈善捐赠的促进作用,以2019年中国财富500强企业为样本,从企业文化的视角研究传统文化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及其在不同产权性质和地区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慈善捐赠水平的提高,这种正向影响仅表现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在法律制度相对不够完善的地区,传统文化对企业慈善捐赠的促进效应更明显。研究证实中国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具有受传统文化驱动的“利他主义”动因,对理解传统文化在公司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启发,对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 Lara Luisa Eder; Bertolt Meyer
    • 摘要: 目的了解长期照护机构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心理机制,为制订改善护士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提供基础。方法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2项质性研究。第1项研究于2019年5—7月在德国8家养老院以工作坊形式对110名护士进行了8次小组访谈。作为补充,第2项研究于2019年12月对德国养老院的14名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结果第1项研究确定的3个主要主题包括:挑战的原因、员工的变革机会和组织的变革机会。第2项研究确定的3个主要主题包括:工作动机、替班原因和员工的自我关怀。研究还发现,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自我损耗——当被要求替班或加班时说不的能力减弱——是护士职业倦怠的重要前因。此外,人力资源不足时员工高水平的利他动机和团队或组织认同感与自我损耗有关;自我价值感低也是导致自我损耗的风险因素。结论关于工作需求与职业倦怠的经典理论模型中常将动机和认同作为资源,但本研究发现与经典理论模型中的一些核心原则不一致。应制订整体性护理干预计划,包括个人辅导、团队干预和组织发展程序。员工自身在长期照护工作中对自我损耗问题要敏感,并应得到支持;政策制定者应该建立合理的资源结构,即不再鼓励这种员工自我损耗行为的结构。
    • 贾云乾
    • 摘要: 社会转型背景下,个体化特征突显。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使得当代青年对婚姻这一稳定关系产生了恐惧。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青年恐婚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脱嵌”后的不确定性是青年恐婚的社会根源;“去传统化”过程中亲密关系发生变革,青年崇尚自由恋爱却陷入良缘难寻的困境,性关系的公开化拉开了爱情与婚姻的距离;个体化趋势下,家庭呈现出日常化的混乱状态,加剧了个体对婚姻的恐惧化想象。为使“脱嵌”的个体“嵌入”家庭,进而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个体应重视婚姻中的理性与情感的双重考量,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社会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为家庭减负,扩展第三空间,缓冲工作与家庭的矛盾。
    • 周帆; 王蒲生
    • 摘要: 沿着比较的研究路径,分析器官捐献所代表的身体、死亡和利他主义观念与中国传统生命伦理观之间的差异,进而从观念层面阐释中国器官短缺问题的历史文化原因,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生命伦理观在身体层面秉持一元论和整体主义立场,拒斥了身体的可分性与独立性;在死亡层面基于“阴阳”理论和“慎终”思想理解死亡,拒绝了脑死亡等于死亡的论断;在利他主义层面以孝定义身体道德实践的空间,否认了将身体部分作为礼物赠予他人的价值合理性。这些观念的综合造成了中国器官捐献本土化的根源性冲突。
    • 周谨平
    • 摘要: 自我牺牲意味着自主放弃自我利益甚至生命,以满足他人或者社会的需求。自我牺牲的伦理特质在于非功利性、绝对主体性、利他主义道德倾向以及主观偏好依赖性。自我牺牲之所以需要划定伦理限度,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行为可能导致对自我的否定、伤害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群体的利益、陷入道德相对主义误区。因此,自我牺牲应该成为迫不得已的行为选择,应以人际平等为前提,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必须符合道德理性的普遍共识。
    • 高静华
    • 摘要: 本文基于利他主义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慈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探究中国情境下富人、名人、普通公众三类慈善主体的慈善动机的类型和内容,展现中国场景给慈善动机研究带来的机会,贡献了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中国富人具有更强烈的家国情怀、表达感恩、家族传承动机;名人有更强烈的获取社会声望、公众人物的责任与担当动机;普通公众更可能因为熟人关系和追随效应行善。慈善动机具有多重多样性、冲突性、变化性、多层次性与德性差异。中华传统文化塑造了国人的慈善动机;政治环境与税收制度造成中西方慈善动机存在差异;慈善动机与行为效果有时存在不一致性,应善用私益动机和交换动机动员广泛的社会资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