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利他性

利他性

利他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经济计划与管理、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35490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法制与经济(上旬刊)、当代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9年中国资本市场法制论坛——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高层论坛、第六届(2016)两岸民商法前沿论坛、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等;利他性的相关文献由160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淑和、张悦、朱宝信等。

利他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490 占比:99.97%

总计:435604篇

利他性—发文趋势图

利他性

-研究学者

  • 卢淑和
  • 张悦
  • 朱宝信
  • 李喜燕
  • 李学锋
  • 李安义
  • 李莉
  • 李黎
  • 闫永胜
  • 韩优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悦; 李星; 林兴; 李心言; 张馨元; 韩优莉
    • 摘要: 随着实验经济学、行为博弈论的发展,传统经济学中的自利假设受到利他倾向的挑战。利他性在医疗决策中体现为医生行为偏离个人利益最大化,关注患者健康福利,被认为是医生绩效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对公益性导向和满足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利他性难以测量影响了对医生利他性的研究和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本研究基于显示偏好原理并采用独裁者博弈为基础设计的受控实验室实验模拟医生医疗决策情景,根据医生决策结果,分别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和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医生的利他性。结果显示医生决策过程中对患者健康效益给予了正向权重。医生的利他性存在异质性。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的利他性均值为0.82,表明医生对患者健康效益的权重为82%。96%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5,50%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85。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的利他性(患者健康效益与医生利润的边际替代率)为1.078>1,49%的医生边际替代率大于1,说明相比个人利益医生更加重视患者健康效益。两种方法下测量的利他性显著正相关(Spearman’sρ=0.715,p<0.001)。提示本研究应用的医疗决策情景下利他性的测量方法可实现医生利他性的量化,基于两种方法测量的医生利他性可以相互印证。
    • 龚天平
    • 摘要: 当代行为和实验经济学中的社会偏好理论对人性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利人假设的新假设。这种新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给定约束和信念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偏好最大化的过程,而人们追求最大化的偏好既包括自利偏好也包括社会偏好。社会偏好就是人性中的涉他偏好,是人性利他性的反映。它使人关心他人,维护社会规范,合乎伦理;也使人具有正义感,惩罚侵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人。与自利人假设相比,社会偏好理论的人性假设也拥有最大化的形式,但最大化的内容不同;也关注偏好概念,但偏好的指涉不同;也关注人的行为,但行为的性质不同;社会偏好理论的人性假设还特别强调信念。社会偏好理论的人性假设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合理的,对偏好内涵的理解是适当的,也恰当地突显了社会偏好范畴的伦理维度。
    • 万丽君; 杨润东
    • 摘要: 友谊不仅对于幼儿的共情能力、观点采择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帮助幼儿超越自我,从他律走向自律。戴维·谢弗认为:没有朋友的儿童可能存在情感缺失、采择观点能力滞后、较少利他性、社会技能缺陷、较低的社会能力、学校适应性差、教育成就较低等诸多问题,但是“如果拥有至少一个支持性的朋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那些被同伴群体排挤以及不受欢迎儿童的孤独感和受伤害程度”。林兰在其研究中发现,有固定的交往圈子和比较稳定的亲密友谊关系的幼儿在班级生活中更有归属感和稳定感。此外,积极的同伴关系和友谊对留守幼儿重组自己的生活经验、调适自我的压力也具有积极作用。
    • 尉彦荣
    • 摘要: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沦为妓女之后的故事。聂赫留朵夫的愧疚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也是支撑他行动的力量源泉[1],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是作者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那么他的愧疚则是他心灵中善念的化身。为了给自己的愧疚赎罪,聂赫留朵夫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进行碰撞,虽然最终上诉失败,但其中寄寓的人性理想却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辉。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 范帆冁; 尹向毅
    • 摘要: 共情,又称为“同理心”“移情”,是个体设身处地体验并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心理现象。共情的核心是接纳和理解他人,有助于发展个体的利他性利他性是道德特性最重要的内核,道德上的利他是人类的社会性表现(彭怀祖,2018),对个体发展和社会未来都具有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实践中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共情教育。
    • 赵中源
    • 摘要: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发展和道德意识的提升,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和无私的公益性、利他性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一项高尚的事业和一种追寻幸福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志愿服务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 谢琼
    • 摘要: 一缩小贫富差距,需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资源与财富的配置流转有多种方式:基于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与供求、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自发流转的为第一次分配或初次分配;基于政府调控,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措施实现资源调配的为第二次分配或再分配;在前两次分配的基础上,社会成员自主自愿地通过募捐与捐赠、服务与信托等方式在社会成员间进行利他性的资源流转的,为第三次分配。
    • 韩优莉; 张悦
    • 摘要: 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了医疗服务提供者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提供者,由于患者难以对医疗服务质量做出判断,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医生利他性是保证患者健康福利的关键.已有研究多数支持医疗服务提供者利他性行为的假设,不当的经济激励具有挤出医生利他性的风险.考虑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利他性特点,设计适当的维护医生利他性的激励机制是医院回归公益性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但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利他性测量存在一定难度,从利他性角度设计医疗服务提供方适当激励政策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从医疗服务提供者利他性的内涵、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层面进行评述,并探讨对供方激励政策的启示,以期为完善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供方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 李黎; 闫永胜
    • 摘要: 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全面依法治国让公民权利保护意识、文明道德意识等得到了加强。公民在遇到不法侵害或者危难救助时,都会自发地选择见义勇为,伸张正义。但是见义勇为背后的法律适用问题,是否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民法救济保护的维权力,尚待商榷。本文认为因保护他人利益而见义勇为,遭受不可预知伤害时应该遵循法律救济保护原则。并针对有效地保障受害人和见义勇为行为的合法权益问题,以及民法救济保护规范问题进行一个研究与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