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酵生产

发酵生产

发酵生产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491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9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991569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技术与市场、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5年学术交流会、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2010年国际生物能源会议(WBS2010)等;发酵生产的相关文献由9153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勇、陈坚、欧阳平凯等。

发酵生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9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91569 占比:99.95%

总计:992033篇

发酵生产—发文趋势图

发酵生产

-研究学者

  • 任勇
  • 陈坚
  • 欧阳平凯
  • 堵国成
  • 姜岷
  • 孟刚
  • 邱君志
  • 张庆芳
  • 迟乃玉
  • 陈可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门佳轩; 熊博; 郝亚男; 李旋; 刘益宁; 谢希贤
    • 摘要: 为获得1 株稳定高产的L-苯丙氨酸工程菌株,利用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as9技术,在大肠杆菌W3110中引入己解除反馈抑制的分支酸变位酶/预苯酸脱水酶PheA,随后利用不同强度的启动子对莽草酸途径中各反应酶进行调控,并通过摇瓶发酵确定了莽草酸途径各步反应酶的最适表达强度,最后通过增加前体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供应,获得了 1株性能最佳的L-苯丙氨酸工程菌株PHE12.利用该菌株进行摇瓶发酵24 h,L-苯丙氨酸产量达20.5g/L.利用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48 h后,L-苯丙氨酸产量达81.8g/L,与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产量相比产量提高了 12.2%,生产强度和糖酸转化率(葡萄糖计)分别为1.7 g/(L·h)和0.24g/g,工业前景良好.
    • 仉倩; 马瑞梅; 解孝满; 董全行; 葛宜和; 冯志彬; 程仕伟
    • 摘要: 芽孢杆菌来源纤维素酶具有耐热耐碱等优良特性,在饲料添加剂等行业具有重要应用.本文以分离自近海土壤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B59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碳源、氮源、金属盐、初始pH值、培养温度和接种量对菌株产羧甲基纤维素酶的影响,正交试验确定最佳产酶工艺为:2 g·L-1果糖,20 g·L-1蛋白胨,0.5 g·L-1 FeCl3,3 g·L-1 ZnSO4,0.2 g·L-1羧甲基纤维素,pH值8.5,接种量1%(v/v),培养温度28°C.在优化条件下发酵培养40 h,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为786.92 U·mL-1,为后续的规模制备及应用奠定基础.
    • 王佰涛; 杨文玲; 杨婧芳; 刘德海; 陈国参; 权淑静
    • 摘要: 葡萄糖氧化酶作为一种重要的氧化还原酶,在饲料、畜牧等行业应用广泛,可用于改善动物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本文对葡萄糖氧化酶的发酵生产工艺、提取纯化工艺、酶学特性改进工艺及质量控制工艺作了简单介绍,以期为葡萄糖氧化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帮助.
    • 雷佳; 倪雪晨; 程伟; 刘伟林; 尤恒; 丁坤明; 王行国
    • 摘要: 茶树内生草螺菌(Herbaspirillum camelliae)促进茶树生根和长芽,有可能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绿色生物促生剂.在温度34°C、转速200 r/min、pH7.0、通气量1 vvm条件下,使用LB培养基进行发酵罐发酵,生产出OD600值为2.2的细菌发酵液.用LB培养基稀释发酵液至OD600值为1.0,再加入1%甘油即为茶树草螺菌促生剂.促生剂较稳定,可在常温下(25~27°C)存放15 d.用1∶1(V水∶V促生剂=1∶1)稀释后浸泡茶树扦插杆,扦插苗成活率达88.5%,比对照组高15.3%.不定根数目池增加40%~50%,且扦插苗的长度增加30%.用1∶2(V清水∶V促生剂=1∶2)的工作液喷洒修剪后的大田茶树,喷洒量为64.5 mL/m2.33 333.5 m2(50亩)示范地的结果显示,每666.67 m2(1亩)嫩芽重量增加82%,比阳性对照组还高4%,且促生效果可维持一年.茶叶成分检测显示,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主要成分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由此可见,茶树草螺菌促生剂值得在茶树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
    • 唐玉景; 龙旭伟
    • 摘要: 槐糖脂是一类由酵母菌代谢生产的糖脂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越的表/界面活性和稳定性,且无毒、无刺激、易被生物降解,在众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替代化学表面活性剂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之一.历经50余年的研究,槐糖脂的发酵生产工艺日趋成熟,但产品的分离纯化仍是难点.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槐糖脂的结构、生物合成途径,重点关注近年来槐糖脂的发酵生产研究现状,以及分离纯化研究现状.并对槐糖脂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促进槐糖脂的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化发展.
    • 胡田东; 殷华; 毕慧萍; 刘浩; 庄以彬; 刘涛
    • 摘要: [背景]乙酸肉桂酯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化合物,在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生产方法主要依靠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目的]通过筛选不同植物源的酰基转移酶,利用大肠杆菌从头合成乙酸肉桂酯.[方法]首先,通过在苯丙氨酸高产菌BPHE中表达异源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AtPAL)、对羟基肉桂酰辅酶 A 连接酶(Hydroxycinnamate:CoA Ligase from Petroselinum crispum,Pc4CL)和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innamyl-CoA Reductase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AtCCR),并结合大肠杆菌自身的内源性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s,ADHs)或醛酮还原酶(Aldo-Keto Reductases,AKRs)的催化作用构建了从苯丙氨酸到肉桂醇的生物合成途径.然后,苯甲醇苯甲酰转移酶(Benzyl Alcohol O-Benzoyltransferase from Nicotiana tabacum,ANN09798;Benzyl Alcohol O-Benzoyltransferase from Clarkia breweri,ANN09796)或苯甲醇乙酰转移酶(Benzyl Alcohol Acetyltransferase from Clarkia breweri,BEAT)被引入到上述重组大肠杆菌中发酵培养生产乙酸肉桂酯.最后,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乙酰辅酶A合成酶(Acetyl Coenzyme A Synthetase,ACS)来提高底物乙酰辅酶A的量.[结果]探讨了 3个植物源苯甲醇酰基转移酶生物合成乙酸肉桂酯的能力,并应用于合成乙酸肉桂酯的细胞工厂,最终使乙酸肉桂酯最高产量达到166.9±6.6mg/L.[结论]植物源苯甲醇酰基转移酶具有一定的底物宽泛性,能以肉桂醇为底物催化合成乙酸肉桂酯.首次利用植物源的苯甲醇酰基转移酶合成乙酸肉桂酯,为微生物细胞工厂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生产乙酸肉桂酯提供参考.
    • 谢慧; 张周利; 张东; 王怡沛; 张宏森; 毛国涛; 王风芹; 宋安东
    • 摘要: 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及资源危机日益凸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开展农业生物质资源转化研究也成为我国资源利用的重大基础和战略问题.中国是氨基酸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年总产量超过500万t.目前氨基酸发酵常采用玉米淀粉水解液作为碳源,拓展原料来源,寻找代替原料降低碳源成本,对氨基酸的成本构成决定性作用.该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现状,氨基酸的生产方法,重点论述了以纤维水解液生产氨基酸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木质纤维素合理利用及氨基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王帅; 庄以彬; 刘浩; 毕慧萍; 刘涛
    • 摘要: 利用大肠杆菌混菌发酵生物合成咖啡醇糖苷.通过在酪氨酸高产大肠杆菌BTAL中表达异源基因酪氨酸解氨酶(tyrosine ammonia-lyase from Rhodotorula glutinis,RgTAL),对羟基肉桂酰辅酶A连接酶(hydroxycin-namate:CoA ligase from Petroselinum crispum,Pc4CL)和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innamyl-CoA reductase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AtCCR),与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对羟基苯乙酸3-羟化酶HpaBC和糖基转移酶(UGT73C5 from A.thaliana,AtUGT73C5)混合培养发酵生产了3种咖啡醇葡萄糖苷,其中2种为非天然化合物.优化共培养比例至3:1,咖啡醇-4-O-葡萄糖苷的最高产量达到(141.63±3.42)mg/L.这是首次微生物异源合成咖啡醇糖苷的报道,该工作扩大了咖啡醇糖苷的结构多样性,为后续的构效分析提供了新的候选化合物,有望得到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咖啡醇糖苷化合物.
    • 王恩涛
    • 摘要: 葡萄糖氧化酶在自然界中的来源范围较广,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动植物来源的葡萄糖氧化酶种类较多,但产出效率较低。例如,棉铃虫体内的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可以转化为葡萄糖氧化酶,而后由下唇腺分泌出昆虫体外,但分离过程复杂,应用价值较低(董人富等,2015)。微生物来源的葡萄糖氧化酶主要来自于真菌,并且产酶效率极高,其他来源的葡萄糖氧化酶,无论从产酶效率还是提取难易度都无法和微生物相比,因此目前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葡萄糖氧化酶。本文从葡萄糖氧化酶的发酵生产工艺、提取纯化工艺、酶学特性改进工艺等方面对其做了简单介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