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四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
第四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

第四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07-11-03

主办单位:南开大学

会议文集:第四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存在控制性大股东的公司中,控股股东可能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侵占公司资源,损害小股东利益.其他大股东的进入有助于形成制衡的股权结构,减少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但其负面影响是股东之间的互相牵制影响决策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股权制衡可能对公司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影响,并使用中国上市公司2001~2004年数据分别考察了股权制衡机制的这两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制衡机制确实可以对大股东的侵占行为产生制约,减轻大股东对公司利益的侵占,但同时,股权制衡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在国有控股的公司和业绩好的公司中更为明显.最优股权制衡程度的选择需要在股权制衡带来的提高公平和损失效率两种效应之间进行权衡.
  • 摘要:本文选取2001年3月15日~2004年12月31日期间在中国证券市场IPO上市、并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对上市当年盈利预测的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在中国新的制度背景下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可靠性,并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考察董事会特征对盈利预测可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2001年以前,盈利预测可靠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除了董事已任职时间外,中国董事会的其他特征对于盈利预测可靠性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并且还存在董事所持有的股票未能真正发挥激励作用的问题.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良好的公司治理状况能否产生治理溢价问题.论文利用中国公司治理指数(CCGINK)来表征企业整体的治理水平,同时使用时间序列的公司治理评价数据,利用稳健回归方法控制奇异值等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从企业总体的治理状况来看,公司治理存在显著的治理溢价效应,也就是说,在公司盈余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于那些公司治理水平越高的公司,投资者愿意为此支付一定水平的溢价,这与麦肯锡公司在2000年和2002年两次对投资者所作意向调查得出的结论相类似,但是,本项研究提供了实践的证据,而非仅仅是意愿上的.从公司治理的多个维度来看,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治理均产生显著的治理溢价,而股东治理、监事会治理和信息披露治理尚没有产生显著的治理溢价.这是率先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发现存在着治理溢价的证据.
  • 摘要: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总经理报酬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和股票回报率对总经理报酬水平有显著正的影响,但报酬业绩不敏感.人们认为报酬棘轮效应的存在是导致报酬业绩缺乏敏感性的原因之一.人们检验了报酬棘轮效应的存在与方式,发现基于行业加总会计业绩的报酬棘轮效应存在但显著性不强,基于行业加总股价业绩的报酬棘轮效应很显著,基于同行业同规模企业加总股价业绩的总经理报酬棘轮效应不存在.人们认为使用相对业绩评价模型可以筛选有效的报酬缔约变量.检验相对业绩评价模型,发现有证据支持以行业加总股价业绩为参照业绩的相对业绩评价弱式.在运用相对业绩评价时,选择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股价业绩作为参照业绩可以避免总经理报酬契约受棘轮效应的影响,确保报酬契约缔结在有效的业绩变量基础之上.
  • 摘要:本文基于法与金融学理论,研究保障了流通股股东知情权的投资者关系与反映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地区法制水平对对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存在政府干预的样本中,投资者关系与地区法制水平对对价的影响显著正相关;但对于整体样本和存在政府干预的国有上市公司,这种影响并不显著.考虑到投资者关系与地区法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对价的高低反映了对流通股利益的保护程度.本文研究意味着,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并不能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只有在政府干预较少的环境下,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才能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干预会弱化法律机制的作用;要发挥法律机制的作用,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首先应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
  • 摘要:在一个新兴市场中,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推动证券市场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现阶段民营企业呈现出一些共性的治理问题.本文以2002 ~ 2004年深、沪两市的224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处理方式,结合民营上市公司中的委托代理模式和股权结构,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企业绩效、治理机制与高管报酬的相关性.实证结果为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与高管报酬正相关,并识别出治理机制中影响高管报酬的两个重要变量:内部股东集团和外部董事,即内部股东比例与高管报酬正相关、外部董事比例与高管报酬负相关,结论表明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报酬决定中存在大股东对高管的“赎买”行为,而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能够发挥重要的战略参与作用.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1998~2005年的数据,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试图回答什么样的管理者行为会导致银行的无效率.首先采用随机边界法估计了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然后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管理不善”、“成本紧缩”、“运气不佳”和“道德风险”这四种管理者行为与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商业银行整体上存在“管理不善”、“运气不佳”和“道德风险”,而不存在“成本紧缩”,这与威廉姆斯(Williams,2004)对欧美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文章的结论对于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价值评估是参照基准,供求关系取决于市场环境,定价策略反映主体行为能力,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企业并购价格.现有理论和方法侧重研究价值评估和并购市场,而实践中主体行为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本文从博弈论视角考察并购双方的策略互动关系,分析并购价格的形成和执行机制,重点探讨并购活动过程中的讨价还价博弈行为特征,由于企业价值构成和实现条件的特殊复杂性,凸显出定价策略等主体行为能力在并购价格决定中的关键作用.
  • 摘要:本文在一个简单的框架下分析了信息披露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通过模型发现,由于信息披露的原因,投资者的信息会更加精确,即使作为信息处理能力较差的普通投资者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但是投资者能否从信息披露中获得福利提高,还依赖于其在所有投资者的相对地位,如果由于新的信息导致其在所有投资者中处于信息劣势,信息披露还可能对这部分投资者造成福利损失.这个问题首先是信息质量的问题,然后才是投资者能力的问题.另外,该分析也为战略性信息披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摘要:以往文献认为现金股利分配或者是公司治理机制保护中小股东的结果,或者是这种机制不能够很好保护中小股东的替代.本文构建了公司治理指数,并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数据分析显示,在是否分配现金股利上,公司治理好的公司会分配现金股利,验证了“结果模型”,而对于2003~2006年四年都分配现金股利的样本来说,公司治理在促进股利分配上是无效的,只有那些公司治理不好的公司才多分配股利,属于“替代模型”,而这更可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大股东代理问题的“隧道效应”.
  • 摘要:本文注意到伴随《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股权分置改革而来的政策性扰动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制衡行为的影响,选择来自2001~2005年中国市场的经验证据,进一步细致刻画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间的制衡行为并讨论前两大股东的勾结行为,研究大股东制衡机制对独立董事规模和董事会独立性的重要作用.实证研究表明:(1)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越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越少,独立董事比例越低,第一大股东(控股股东)不仅有动机而且也有能力操控董事会,往往无意于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2)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越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越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其他大股东可能发挥对第一大股东(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提升董事会的独立性以便引入有效的外部监管;(3)第三至第五大股东对前两大股东的联合制衡度越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越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在中国上市公司中,部分第二大股东存在和第一大股东勾结的可能,而第三至第五大股东则有可能结成联盟进行联合制衡;(4)《指导意见》和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政策性扰动分别在2002~2003年和2005年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制衡行为造成了强烈影响.
  • 摘要:本文将信息透明度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证了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在减少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缓解二者之间代理冲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文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因素的条件下,以修正的收益不透明度作为信息透明度的度量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透明度对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的影响,得出了信息透明度越差,大股东资金占用越严重的重要结论.
  • 摘要:本研究利用在2004年韩国证券交易所(KSE:Korea Stock Exchange)上市的454个企业来做实证分析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价值是随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而增加的正方向的关系.但是,独立董事比率对企业价值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样的结果显示,还没有证据表明自1998年2月以来韩国企业采用的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
  • 摘要:本文选取了中国A股1246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3年的有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兼任型”公司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大于“非兼任型”公司.并且这些关系在统计上体现得较为显著.
  • 摘要:本文从中国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薄弱的基本制度环境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在中国综合性证券管制权力框架下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的可能性,并以琼民源丑闻事件为例进行了一项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在对琼民源丑闻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由于政府管制,地方政府和证券管制机构从各自利益出发行事,事实上实现了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某种程度的保护.本文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地方政府在证券市场的作为的认识,为理解转型经济中政府管制的作用、投资者保护的方式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为衡量指标,分别从法的建立和法的实施两个方面研究中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法的建立作用有限,仅能在立法建设的某个特定阶段体现出来;而法的实施作用明显,法律实施的典型事件和地区差异对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具有显著的影响.
  • 摘要:本文研究了2003~2005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异常应计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找到注册会计师关注异常应计的原因.研究发现,收到“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非标准不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普遍存在较大的异常应计,各项财务指标与其他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异.数据显示这些公司正面临着较大的财务危机.研究还发现,注册会计师对异常应计的关注是基于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考虑,而并非是因为他们识别出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 摘要:传承计划是家族企业成功传承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系统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访谈,归纳和总结出了传承计划的五个构成要素,并以浙江省105家处于传承过程中的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传承计划诸要素的制定与实施情况进行了考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处于代际传承过程中的浙江省家族企业对传承过程的认识和准备明显不足;企业家和子女对传承计划各要素制定与实施情况的感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规模的家族企业在继承人的选择与培训和明确创始人离任后角色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董事会的设置并未对传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 摘要:企业集团是各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型的金字塔式持股结构为控股股东与分散股东间的委托代理冲突埋下了伏笔,并由此导致了特殊的治理效率.同时,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企业通过集团化经营还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形成内部资本市场,从而为成员企业带来一定的融资优势.本文对中国隶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隶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在公司业绩上优于独立上市公司.而通过对样本公司融资结构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隶属于集团的上市公司一般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与短期负债率.结合企业集团的治理特征,本文发现隶属于集团的上市公司相对激进的融资结构未能对其具有较高治理效率的现象提供充分解释.
  • 摘要:本文在对企业集团治理、网络组织以及网络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选取企业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集团的特性和评价理论设计了企业集团网络治理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宏基公司为研究对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网络化进程,综合评价宏基集团各阶段的网络治理状况,并对各阶段的网络治理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出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环境、企业发展状况等背景下企业集团的网络治理,以及各因素对集团网络治理的影响,得出几种典型的企业集团治理模式所适用的条件.
  • 摘要:公司定价作为兼并收购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兼并收购的成败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定价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司定价的要求.本文系统介绍了海恩·利兰(Hayne E.Leland)关于公司价值的期权定价的理论,通过将理论模型与传统DCF估价方法结合后应用于兼并收购中的公司定价,对各个关键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并给出了不同的价值估算结果.本文研究发现华菱管线在被收购过程中股权价值被低估.
  • 摘要:实证文献发现可转换公司债的发行通常伴随着负面的宣告效果,但对发行之后的转换价格重设(reset)则鲜少有实证研究.理论上转换价格向下重设使转换比率提高,会造成每股盈余的稀释,称为稀释效果,但转换价格的调低也使转换的可能性升高,降低了偿债的压力,称为债务缓和效果.本研究发现对于海外可转债发行后宣告重设转换价格之市场反应不显著,但转换价格向下重设之生效日的事件效果则显著为负,换言之,盈余稀释效果大于债务缓和效果.比较发行日与发行后重设转换价格日两个期间的营运绩效显示,无论是营收成长、资产报酬率或现金流量,重设期间之绩效相对于发行时都是衰退的,这段期间平均长度约为一年,此现象可解释发行公司调降转换价格的原因.一般而言,重设转换价格其下降之幅度愈大,对股东愈不利,但是对于现金流量衰退幅度较大之公司,包括向下重设幅度接近法定两成上限之公司,可能面临较严重的融资成本支付压力,其转换价格向下重设的幅度愈大,可转债的转换可能性愈高,偿还本息的压力愈小,重设日股票异常报酬反而是正的,显示此时股东重视债务缓和更胜于盈余被稀释.
  • 摘要:本文在回顾已有现金持有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测性假设.利用1990~2006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对企业持有现金的影响变量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每种理论只能部分解释现金持有水平,用竞争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能够对现金持有作出一定解释.
  • 摘要:随着家族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多,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也越发显得迫切和重要,然而目前在中国,对于家族控制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理论界众说纷纭,始终没有形成统一、全面的评价.本文借助股权分置改革的契机,以“对价”这个囊括公司表现、市场评价、投资者预期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指标为切入点,利用该指标的综合性与预期性优势,重新审视家族控制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影响.以2006年底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家族控制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市场给予其良好的评价,其在全流通过程中支付的成本较低;对家族分样本进一步分析得出,直接上市的家族企业比买壳上市的家族企业总体表现更好;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比家族成员直接参加管理的上市公司市场评价更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