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江西省第十四次麻醉学学术年会
江西省第十四次麻醉学学术年会

江西省第十四次麻醉学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江西吉安
  • 出版时间: 2013-09-13

主办单位:江西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江西省第十四次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10条结果
  • 摘要:目的:构建并筛选靶向大鼠δ阿片受体shRNA质粒.方法:根据GenBank中大鼠δ阿片受体(delta opioid receptor,DOR)基因序列设计并构建3个特异性干扰质粒(DOR1-3),转染至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中,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δ阿片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酶切鉴定与测序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在转染PC12细胞48小时后,与空白和阴性对照组比较,质粒DOR3组DO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并且其对3-磷酸甘油酯脱氢酶(GAPDH)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说明质粒DOR3干扰效果好且无脱靶效应.结论:成功构建并筛选出靶向大鼠DOR的sh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质粒,为进一步研究DOR在吗啡耐受中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甘油果糖对大鼠脑出血后水通道蛋4(AQP4)的影响.方法:10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脑出血组(B组)、依达拉奉组(C组)、依达拉奉联合甘油果糖组(D组).术后每组分为5个时点(术后6h、1d、3d、5d、7d,每个时间点各5只),分别测定各时点脑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AQP4的表达,以及观察各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各组AQP4于6h开始升高,3d达到高峰,7d仍高于正常,D组明显低于B组(P<0.05);B组脑含水量6h即开始增加,3d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但7d仍高于正常(P<0.05)D组各时间点含水量均低于C组(P<0.05),于6h降低最明显;各时点SOD活性其他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组,而MDA含量明显高于A组,ICH组各时点AQP4的表达与SOD活力呈明显负相关,与MDA含量呈明显正相关.D组各时点SOD活力显著高于B组和C组,MDA含量明显低于B组和C组;相关分析表明除A组外,各组AQP4的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结论:大鼠脑出血后APQ4表达与脑水肿变化成正相关,可能通过上调APQ4表达参与脑水肿形成.早期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甘油果糖治疗可明显抑制此进展.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C02气腹压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期行LC老年病人36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气腹压维持在10-13mmHg,B组气腹压维持在14-16mmHg.结果:气腹前,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各参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气腹后,两组动脉血O2分压(PaO2)无明显变化(P>0.05),而pH值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组内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动脉血CO2分压(PaCO2)及CO2总量(TCO2)较气腹前明显增高(P<0.05),且随着气腹压的升高,B组变化较A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O2气腹压力越大,对老年病人循环及血气影响越明显,因此,老年病人行LC应严格控制好气腹压力,减少CO2吸收,以减轻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提高安全性.
  • 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应用于无痛人流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流的最佳剂量.方法:收集自愿实施无痛人流手术的早孕孕妇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n=20),地佐辛60ug/kg;B组(n=20),地佐辛80ug/kg;C组(n=20),地佐辛100ug/kg,于手术开始前5rain静脉推注,随后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为6ug/ml)进行静脉麻醉.若术中出现体动反应,调节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观察注药前、意识消失后、意识恢复后MAP、HR、RR、SPO2,并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开始输注丙泊酚到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意识恢复时间(停止输注丙泊酚到定向力恢复的时间)、术后官缩痛及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与用药前相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MAP、HR、RR、SPO2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用药后SPO2降低明显(P<0.05);B、C组意识消失时间短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C组丙泊酚总用量减少且术后官缩痛的发生率小(P<0.05).与C组比较,A、B组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缩(P<0.05)、术后恶心呕吐副作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地佐辛可安全应用于无痛人流,最佳剂量是80ug/kg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其镇痛效果满意,对循环呼吸抑制小,不良反应少,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下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SBP、DBP及HR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在麻醉诱导前10rain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术中以0.5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对照组(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麻醉前、气腹即刻、气腹后5min、解除气腹后10min SBP、DBP、HR的变化.结果:N组气腹后5min SBP、DBP、HR较麻醉前显著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抑制气腹引起的交感神经反应.
  • 摘要:目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实施腹部和四肢手术的8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按数字方法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对照组采取单一氯胺酮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唤醒时间、追加次数及芬太尼及氯胺酮的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的比较上无显著的差异.在唤醒时间、氯胺酮的追加次数、氯胺酮及芬太尼的用量的比较上,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的氯胺酮麻醉,缩短患儿唤醒时间,生理干扰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摘要:自1994年2月开始产科手术,在没有麻醉禁忌的情况下均采用腰硬联合穿刺麻醉。经过十六年的实践,取得了非常满意的麻醉效果。并指出产科手术大多要求麻醉起效快,肌松良好,对母婴生理干扰小的麻醉方式。多年的腰硬联合麻醉实践证明,这种麻醉方式具有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肌松效果满意,局麻药用量小,没有局麻药毒性反应之虑,同时腰麻穿刺更容易,又克服了传统腰麻后头痛并发症的烦恼。对于产科手术来说,腰麻联合麻醉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普胸手术病人双腔管支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观察插管深度、肺塌陷满意程度、出现低氧血症情况.结果:34例患者行双腔管支气管插管顺利,肺塌陷满意,低氧血症发生率低.结论: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在胸外科手术时,能有效的将两侧肺的通气暂时隔离,防止倒灌,并保证有效通气,在胸科手术中可安全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我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7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气管插管后术前10min给予静脉泵注生理盐水)和实验组(气管插管后术前10min给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均以丙泊酚维持麻醉.术后对两组患者入室、切皮、拔管时的心率和血压,以及丙泊酚维持用量和拔管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室时的心率、血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患者在切皮、拔管时的心率和血压较实验组患者均明显上升(P<0.05);实验组患者丙泊白酚维持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烦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具有效果明显、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近几年文献中对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已很少提到三点法,而均用一针法,但方法各不相同,经过本文研究,笔者认为:颈丛麻醉一针法,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甲状腺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较以往颈丛麻醉三针法相比,对患者损伤小,阻滞效果亦能满足手术需要,且初学者易于掌握。
  • 摘要:目的:观察地左辛应对LC患者的影响.方法:100例择期LC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地左辛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50例.手术开始时,地左辛组静脉注射地左辛5口,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麻醉前、气腹后10分钟、拔管时、拔管后10分钟、拔管后20分钟的SDP、DBP、HR、SP02以及术后躁动情况,对2组患者拔管后即刻、5分钟、10分钟、20分钟、60分钟进行VAS评分.结果:2组患者气腹后10分钟、拔管时、拔管后10分钟D组患者的SBP、DBP值均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拔管后5分钟、10分钟、20分钟、60分钟D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LC术中使用5口地左辛,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降低.
  • 摘要:目的:评价TESL-2000视频喉镜在困难气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术前评估符合困难气道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视频喉镜插管(A组)和普通喉镜插管(B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在暴露声门程度、气管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结果:A组喉部显露分级均为I-Ⅱ级,B组喉部显露分级分别为Ⅱ级5例,Ⅲ级29例,Ⅳ级6例.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SL-2000视频喉镜操作便捷易行,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困难气道患者的插管,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颈椎损伤术后患者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颈椎手术后带气管导管人ICU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3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痛,根据Prince-Henry镇痛评分调整芬太尼剂量,使疼痛评分维持在1~2分.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μgkg-1经静脉泵注射1(min,根据不同镇静程度持续经静脉泵注射右美托咪定0.3~0.7μg·kg-1·d-1.咪达唑仑组:首先静脉注射0.05mg/kg咪达唑仑进行镇静诱导,5min后亦根据不同镇静程度维持咪达唑仑剂量为0.2~0.6μg·kg-1·h-1.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芬太尼使用剂量、脱机时间,住ICU时间.结果:右美托咪定组在治疗后12、24h时的心率和MAP与咪达唑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48h的心率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脱机时间、住ICU时间和芬太尼使用剂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脊柱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满意,易唤醒,谵妄发生率低,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芬太尼用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SICU镇静剂.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观察虫草多糖预给药对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通气侧肺部肺泡灌洗液中的TNF-a,IL-8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需在单肺通气麻醉下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37-64岁,体重53-65口,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体重、心电图、胸片、肺功能检查(VC,FEV1,FEVl/FVC)、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等.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级及Ⅲ级以上;VC、FEV1<50%预测值;肺动脉高压(MPAP>30mmHg);凝血功能异常;3个月内接受过免疫调节治疗(细胞抑素、糖皮质激素、非皮质类抗预防接种、血液制品);近期的大量吸烟(术前停止抽烟时间<4周,平均每日抽烟超过一性炎症(根据临床表现、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或体温);重度高血压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等排除在外.随机分为2组(n=20):单肺通气组((OLV组):术前给预生理盐水口服((lOml/}/日),连续6次,术前12小时停药;单肺通气+虫草多糖组((OLV+CP组):术前给预虫草多糖口服(0.18创人/日),连续6次,术前12小时停药。分别于OLV前(TO) , OLV20分钟(T1)以及OLV90分钟似)通过纤管镜取通气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 BAL)(使用0.9%Nacl灌洗),离心后取上清液:以3000r/min离心15min,留取样本于一20℃冷冻保存检测。全部样本留齐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a,IL-8的浓度。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单肺通气、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期间气道峰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O时TNF-a,IL-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O比较,T1和T2时两组灌洗液TNF-a,IL-8浓度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LV组比较,T1和T2时OLV+CP组两组灌洗液TNF-a,IL-8浓度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肺通气能引起通气侧肺部灌洗液TNF-a,IL-8浓度均升高;虫草多糖预给药能抑制单肺通气期间患者侧肺部肺泡灌洗液TNF-a,IL-8浓度均升高。
  • 摘要:目的:评估支气管堵塞器在食管癌根治手术肺隔离单肺通气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支气管堵塞器组(A组),双腔支气管组(B组).观察肺萎陷时间,肺萎陷及术野暴露情况,术后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情况.结果:两肺萎陷情况无统计学差异.A组肺完全萎陷时间较B组长(P<0.05),需用吸引器吸引辅助萎陷.术后咽喉疼痛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盲插型支气管堵塞器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具有操作简便,肺隔离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探讨单侧轻比重腰麻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5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单侧腰麻组,B组为普通腰麻组,A组麻药为0.75%布比卡因2ml+灭菌注射用水3ml(轻比重),给予3.0-3.5ml;B组为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注射液1ml,给予1.5-2.0ml.15s-20s内给完.记录患者麻醉前(To)、给药后5min(T1)、给药后10min(T2)、给药后30min(T3)、手术后(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情况及运动神经阻滞评定.结果:注药后5min、1(min、30min、术后两组的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血压下降较B组程度轻;B组术前血压与术后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麻醉效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慢,最大Bromage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轻比重腰麻应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具有麻醉效果良好、操作简便、循环干扰小、患者清醒、无明显不适感、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在老年人下肢手术的应用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在局麻乳腺包块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乳腺包块手术患者60例,ASA Ⅰ ~Ⅱ级,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右美托咪啶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组(Ⅰ组)和局麻组(Ⅱ组).观察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VAS评分以及患者术中合作度评价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R I组TI2下降明显(P<0.01),MAP、RR、SpO2两组无显著意义(P>0.05);Ⅰ组镇痛优良率为96.7%.Ⅱ组镇痛优良率为66.7%.I组VAS评分明显少于Ⅱ组(P>0.05).术中合作度Ⅰ组优良水平共29例达96.7%,Ⅱ组为18例达60%,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为局麻乳腺包块切除的一种较好的麻醉选择.
  • 摘要:目的:研究左布比卡因硬腰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行剖官产患者共100例,经L2~3椎间隙用笔尖式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蛛网膜下腔用药为:0.75%左布比卡因.结果:腰-硬联合麻醉起效时间短(3分钟左右),用麻药量少,便于对产妇循环、呼吸系统监护,术后头痛少,无感觉异常等并发症.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镇痛、肌松完善,实施剖宫产患者左布比卡因硬腰联合麻醉能保持心血管系统稳定,对产妇、新生儿较安全,适用于包括肥胖、贫血、悬垂腹产妇剖官产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七氟醚预先吸入对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围气腹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和S100β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岁以上,ASA I级或Ⅱ级,分为1%七氟醚预先吸入组(S1组),2%七氟醚预先吸入组(S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气管插管完成后.经右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至颈静脉球部,以备采血.S1组吸入1%七氟醚、S2组吸入2%七氟醚,30min后停止吸入,建立气腹;C组不用任何吸入麻醉药.气腹(气腹压力为14mmHg)建立后至麻醉结束不吸入任何吸入麻醉.于气腹前(T1)、气腹建立后1h(T2)、气腹解除即刻(T3)和气腹解除后1h(T4)4个时点在颈内静脉球部采血,测定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结果:与T1时相比,T2~T4时三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T2时相比,T3时三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升高(P<0.05),而T4时三组患者仅血清NSE浓度升高(P<0.05);与T3时相比,T4时三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均降低(P<0.05).三组不同各时点血清NSE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2气腹是影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围气腹期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七氟醚或2%七氟醚预先吸入30min对此类手术患者围气腹期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的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烧伤手术麻醉维持中七氟醚与丙泊酚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小儿烧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应用七氟醚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行麻醉维持,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动、呛咳2例,对照组4例,无明显差异(P>0.05).与诱导前比较,两组SBP在插管时及插管后均有所下降.对照组心率与诱导前和插管时比较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与诱导前比较,心率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烧伤手术麻醉采用七氟醚维持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有效率,为手术成功实施创造了条件.
  • 摘要: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麻醉术中唤醒的效果.方法:将48例行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4),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观察麻醉前、唤醒停药前20min、唤醒时、唤醒后10min各时间点的MAP、HR数值,唤醒时的唤醒质量,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1、呼之睁眼时间T2及指令动作恢复时间T3),并对两组患者的唤醒试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R组唤醒时MAP和HR明显低于F组(P<0.05),R组唤醒时间(T1、T2、T3)及唤醒质量均明显优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使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可缩短唤醒时间,提高唤醒质量,增加了唤醒试验的可调控性.
  • 摘要:小儿因不易在手术中配合以及残留恐惧记忆等因素,小儿唇腭裂手术现多采用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诱导平稳迅速,嗅味好,患儿易于接受.近来我院与国际微笑基金会联合进行50例唇腭裂手术,笔者将七氟醚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的麻醉诱及维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老年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各30例.舒芬太尼、芬太尼靶效应室浓度分别为0.5ng,/ml、2.5ng/ml,同时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50~100μg/(kg.min).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舒芬太尼组在T1、T2、T5时的MAP和HR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2/30),芬太尼组为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芬太尼,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苏醒质量更高,不良反应更少,更适宜老年脑外科手术对麻醉的需求.
  • 摘要: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预处理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用于肝脏部分切除术中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择期行肝脏部分切除的肝胆管结石或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ASAⅠ~Ⅱ级肝胆管结石或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附注射液预处理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组(S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C组则仅维持中心静脉压在6~12cmH2O之间,SL组控制中心静脉压于1~5cmH2O,并于麻醉诱导后肝血管阻断前静滴参附注射液100ml,静滴时间30分钟.分别于肝门阻断10min(T1),肝门开放后5min(T2)、6h(T3)、24h(T4)时点经颈内静脉抽血检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浓度水平.结果:两组的SOD在肝门阻断前保持最高水平,从T2开始下降直到T4,两组的自T2至T4时点SOD浓度水平与T1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而SL组自T2时点至T4时点SOD浓度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两组血清ALT、AST、MDA水平在肝门阻断前最低,T2开始升高至T4,两组自T2到T4时点ALT、AST、MDA浓度水平与T1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且SL组的ALT、AST、MDA平均水平自T2到T4各时点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预处理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用于肝脏部分切除术中,可以触发机体组织产生内源性抗损伤机制阻断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重因素从而达到肝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术后患者在麻醉复苏室(PACU)的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护理的质量.方法:对60例接受颈椎手术的患者入PACU后,给予通气支持,持续监测ECG、HR、SpO2、PETCO2及有创动脉压,并间断监测患者血糖及动脉血气的变化.通过正确的术前评估及干预,加强患者气管拔管期、拔管后期的护理及对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措施,使患者在PACU得到良好的观察与护理.用Steward苏醒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达4分以上方可返回病房.结果:46例患者在PACU期间均平稳渡过,5例患者恢复期出现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4例患者拔管时出现躁动,经镇静等对症处理后好转.3例出现苏醒延迟,1例在拔管后出现舌后坠,1例恢复期出现寒颤.患者均未出现急性循环及呼吸系统并发症.结论:颈椎手术患者不可急于拔管,须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应加强拔管期气道的管理,对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患者手术后的安全系数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轻比重布比卡因复合麻醉黄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老年患者38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年龄68-82岁,男26例,女12例,体重48-60kg.选择轻比重布比卡因(0.75%布比卡因1ml(7.5mg)+麻黄素1ml(30mg)+灭菌注射用水2ml,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头低脚高位(<30°).观察记录患者麻醉前(T0)、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各时点SBP、DBP、HR、ECG和SPO2的变化以及双下肢痛觉阻滞平面和Bromag运动评分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痛觉阻滞平面、温觉及触觉阻滞平面、Bromag运动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因血压降低引起恶心、呕吐者3例(7%).结论:轻比重布比卡因复合麻黄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安全、麻醉效果满意,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低.
  • 摘要:目的:应用不同的麻醉方法行小儿疝气术,以寻找最佳麻醉方案.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3年小儿疝气手术,ASA I-I I级的择期手术患儿110例,年龄4个月-7岁.男102例,女8例.均无感冒咳嗽,全身情况良好.术前患儿肌注咪唑安定0.02mg/kg,长托宁0.02mg/kg,氯胺酮5mg/kg,入睡后抱人手术室行静脉穿刺.开放静脉输注5%G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微量泵持续输注丙泊酚,输注速度为2~4mg/kg/h,术中麻醉偏浅便间断静注氯胺酮1mg/kg,手术将要结束时减量或停止给药:B组:患儿行骶管阻滞,1%利多卡因6-10ml.手术开始静注氯胺2mg/kg.两组患儿术中常规吸氧,氧流量2Lmin.麻醉监测项目为;ECG、SpO2、BP、HR,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min、术毕时各值,并记录手术时间与并发症.手术后送PACU,观察30min,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再送回病房,结果:1,两组患儿麻醉后5min,BP、HR均有所上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30min后,Bp、HR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心呕吐多发生在术后2~3h.术后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无恶心呕吐,术后躁动出现.B组仅1例舌后坠,经对症处理后恢复.2,本组患儿的手术时间(0.5±0.5)h.结论:术前患儿肌注咪唑安定、长托宁、氯胺酮、再以1%利多卡因行骶管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该麻醉方法适应基层使用.
  •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疏导与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对产程的影响.方法:将300例在我院临产的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Ⅰ组:经常规产程处理2小时,产程无明显进展,产力正常者,行硬膜外镇痛,直至分娩结束.Ⅱ组:经常规产程处理2小时,产程无明显进展,产力正常者,行硬膜外镇痛加一对一心理护理,直至分娩结束.Ⅲ组:常规产程处理直至分娩结束.观察3组产程进展情况、阴道分娩比例、剖官产比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Ⅱ组活跃期时间、顺产率、剖宫产率与Ⅰ、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第二、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加心理疏导组活跃期缩短、顺产率高、剖宫产率降低.
  •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舒芬太尼与芬太尼术后静脉给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接诊的130例下腹部手术需要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5例患者.实验组采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静脉给药,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进行术后静脉给药.术后,采用VA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状况进行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3h、6h、9h、12h、24h及48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患者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和眩晕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的术后静脉给药的镇痛效果良好,明显优于芬太尼.
  • 摘要:目的:观察曲马多不同给药方式在剖宫产术术后镇痛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足月妊娠产妇150例,ASAI-Ⅱ级,均在硬腰麻醉下行剖官产术.术后随机均分为三组:曲马多静脉镇痛组(A组),曲马多硬膜外镇痛组(B组),曲马多静脉镇痛联合硬膜外腔单次注射组(C组).镇痛泵由专人配制.A组配方为:曲马多800mg+昂丹司琼6mg+生理盐水至100ml,接泵前,先给负荷量曲马多50mg静注;B组配方:曲马多400mg+布比卡用150mg+昂丹司琼6mg+生理盐水至100ml;C组术毕硬膜外腔单次注入0.25%布比卡因6ml+曲马多100mg,然后接PCIA,配方:曲马多500mg+昂丹司琼6mg+生理盐水至100ml.各组镇痛泵参数设定:持续输注量2ml/h,单次按压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min.采用PrinceHenry评分法观察术后4、8、12、24h、48h的镇痛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术后镇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组不良反应更少.结论:曲马多静脉镇痛联合硬膜外单次注射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镇痛效果更满意,不良反应更少.
  • 摘要:目的:探讨SLIPA喉罩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手术全麻诱导和拔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ASA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成SLIPA喉罩组(S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丙泊酚1mg/kg,芬太尼6ug/kg,麻醉维持:丙泊酚3mg/kg/h复合瑞芬太尼0.3ug/kg/min持续输注,间断30min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05mg/kg.分别于麻醉前(T0)、插入SLIPA喉罩或气管前即刻(T1)、插入SLIPA喉罩或气管后1 min(T2)、插入SLIPA喉罩或气管插管后3min(T3)、插入SLIPA喉罩或气管后10 min(T4)、拔管前即刻(T5)、拔管后1min(T6)、拔管后3min(T7)、拔管后10min(T8)记录各时间点的MAP、HR,记录苏醒期呛咳、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S组T1、T4、T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组T1、T2、T3、T5、T6、T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T2、T3、T4、T5、T6、T7、T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结论:SLIPA喉罩应用于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麻醉效果满意,全麻诱导和拔管血流动力学较传统气管插管方法更加平稳,苏醒期恢复平稳,呛咳、躁动的发生率较气管插管明显减少,明显提高了麻醉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的安全性,以减少异体输血的可行性.方法:45例ASA1-2级,年龄20~60岁,HB>110g/L,Het>35%,ANH组据术前Hct计算出将Hct稀释至30%时的采血量[采血量=体重×7%×2(实际Hct-理想Hct)/(实际Hct+理想Hct)].观察血液稀释前后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 2)和心电图(EGG).监测所有患者血液稀释采血前、采血后、手术结束时、输血后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ANH组平均抽血量为625ml (400~1000ml),所有患者在血液稀释采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输注自体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回升到血液稀释后的水平.血小板则呈下降趋势,PT、APIT、TT呈延长趋势,但都在正常水平范围.血液稀释前后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 2)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外科手术中其疗效确切,能节约库血,减少血源性传染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膀胱镜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I组50例)右旋美托咪啶+丙泊酚和对照组(Ⅱ组50例)只用丙泊酚.结果:与单独使用丙泊酚相比,试验组麻醉效果优秀率更高,起效时间和唤醒时间缩短,患者苏醒更加快速,且丙泊酚的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使用右旋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膀胱镜检查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雷米芬太尼诱导的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麻醉诱导和维持采用芬太尼、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七氟醚吸人.E组麻醉诱导同时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3mg/kg,继之以30μg·kg-1·min-1持续泵注;C组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记录手术结束时及气管拔管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中雷米芬太尼用量和术后2、4、8、12和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E组术中雷米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术后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艾司洛尔能减轻雷米芬太尼诱导的术后痛觉过敏,并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 摘要:背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一旦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其治疗困难,死亡率高.虽然早在百余年前就已发现NPE,但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的:综述目前公认的NPE的病理生理机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全面认识NPE,避免临床误诊、漏诊,期待改善其预后.内容:CNS损伤介导的交感神经兴奋、颅内压升高是NPE发展的核心因素,从神经一心源性改变,神经一血流动力学改变,冲击伤理论和肺静脉肾上腺素能高敏理论这四个方面出发,归纳总结当前国际上认可的病理生理机制,提出NPE患者的临床管理模式.趋向:目前NPE的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缺少有效的病因治疗措施,最近几年在动物试验研究中发现的干预措施还未完全用于临床,NPE的预防和治疗还有较大的空间.
  • 摘要:目的:探讨叹气法肺复张用于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6例非心脏手术及胸科手术年龄≥60岁重大手术后人加强监护治疗病房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3例,术前ASA分级Ⅰ~Ⅱ级,手术持续时间均在3h以上,术后均不进行麻醉药物拮抗直接入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A组为对照组,不行肺复张,B组行叹气法肺复张.记录肺复张时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氧合指数等变化,24h后行胸部X片检查,并持续观察1周内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叹气法肺复张对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氧合指数有一定影响,但无明显差异性;B组肺膨胀不全及1周内肺部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叹气法肺复张用于老年患者具临床安全性,能明显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预防妇科腹腔镜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和寒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360例,年龄18~50岁,体重47~75kg,随机分为Ⅰ组(右美托咪啶组)、Ⅱ组(舒芬太尼组)、Ⅲ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2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术前30 min肌注长托宁0.5mg.人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末CO2分压、BIS.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05 mg/kg、舒芬太尼0.5ug/kg、维库溴铵0.1 mg/kg和丙泊酚2 mg/kg,行气管插管后机械控制通气.气管插管:ID≤7.0导管,气囊压力≤20 mmHg.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0.5~1.(MAC、丙泊酚2~4mg/kg/h、瑞芬太尼0.15ug/kg/min持续泵入,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5mg/kg,调节呼吸参数,使PETCO2维持在35~45 mmHg,并将BIS指数维持在50±10.手术结束前30 min Ⅰ组DEX(.5ug/kg1(min泵人,Ⅱ组舒芬太尼0.15ug/kg10min泵人,Ⅲ组生理盐5ml 10min内泵人.手术结束前10min停用七氟醚,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拟在手术结束前30min各组分别注入右美托咪啶、舒芬太尼和生理盐水,观察苏醒期患者的躁动评级、镇静评分(RSS)、寒战程度分级、拔管前后皮质醇水平以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Ⅰ组、Ⅱ组镇静评分明显升高,躁动评分明显降低(P<0.05);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较,寒战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拔管前后组内相比较,Ⅲ组的患者拔管后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P<0.05),Ⅰ组与Ⅱ组患者拔管前后皮质醇浓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与Ⅰ组、Ⅲ组相比,Ⅱ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增加.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啶可有效减少妇科腹腔镜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和寒战发生率,且副作用少.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术后谵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讨目前国内麻醉学界常用的抗胆碱药(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东莨菪碱)与术后谵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番茄红素饮食饲喂对急性肺损伤(ALI)SD大鼠肺损伤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250~280gSD大鼠,50只,随机均分成5组,经实验分组处理后再通过腹腔注射6mg/kg的脂多糖建立ALI模型:NC组(n=10):一般对照组(普通饲料和生理盐水饲喂);LPS组(模型组,n=10),普通饲料和生理盐水饲喂,给与LPS建模;番茄红素I组(LI组,n=10):连续2周番茄红素油树脂灌胃(5mg/kg,每天一次); 番茄红素Ⅱ组(LⅡ组,n=10):连续2周番茄红素油树脂灌胃(5mg/kg,每天两次);番茄红素Ⅲ组(LⅢ组,n=10):连续2周番茄红素油树脂灌胃(5mg/kg,每天三次);分组干预后第二天建模,建模后2h(T1)、6h(T2)和10h (T3)采集静脉血,最后一次采血后取大鼠肺组织标本,称重,取右肺中叶,做病理HE切片,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IL-8含量的变化;计算各组大鼠肺指数,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病理HE结果.结果:1.肉眼观察:NC组大鼠肺脏外观正常,肺包膜无肿胀,颜色淡红,标本表面没有看到点状或片状出血.LPS模型组大鼠肺脏充血比较明显、标本体积肿大,能发现出血点或出血斑:各番茄红素饲喂组大鼠肺脏标本炎症充血情况好于模型组.2.肺指数的比较:LPS组大鼠肺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四个组(P<0.01)其余各干预组大鼠肺指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均较LIPS组增幅小;L组、S组、U组与NC组四组之间的肺指数差异不大.3.肺组织HE染色比较:NC组大鼠肺组织无或偶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LPS组大鼠肺泡之间的间距变得更宽,数量众多的各类炎性细胞浸润在肺间质,肺泡腔隙被挤压变窄、有的腔隙内可见出血和(或)渗出物;较LPS组,番茄红素饲喂各组大鼠肺脏炎性渗出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而U组减轻明显.4.血清中TNF-α和IL-8含量变化比较:在T1、T2和T3时间点三组番茄红素饲喂大鼠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在T1时间点各组大鼠IL-8含量水平相差不明显,而T2和T3时间点,三组番茄红素饲喂大鼠的IL-8含量水平均低于模型组.结论:肿节风注射液联合番茄红素能减轻内毒素血症所致的肺脏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
  • 摘要:目的:探讨退行性膝关节病变医用臭氧(03)的注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5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其中A组为医用臭氧治疗组,B组为消炎镇痛液治疗组.A组取内外膝眼穿刺入路,选择7号针穿刺至骨面,回抽无血后,注入40 ng/mL的医用臭氧20 mL.B组:按同一方法穿刺成功后注入消炎镇痛液5m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1周、2周和3个月的镇痛效果并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膝关节功能评估:A组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和治疗1周有明显好转;与B组相比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结论:医用臭氧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病变,临床效果明显、复发率低、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无痛人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日益增多的无痛人流患者,既要保证术中的无痛平稳,又要保证术后患者快速苏醒和减轻术后疼痛。而氟比洛芬醋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氟比洛芬醋注射液是一种非甾体类靶向镇痛药,通过在脊髓和外周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痛觉过敏状态。鉴于本文所述病例出现了氟比洛芬醋引发的不良反应,指出临床使用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尽可能缓慢给药,静脉注射1 min以上,也可根据需要使用镇痛泵;(2)使用前询问过敏史和近期用药史;(3)并根据年龄、症状适当增减用量;(4)对于有严重或多种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适当延长留观时间。总之,手术麻醉患者使用氟比洛芬醋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可早期使用肾上腺素,避免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 摘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近五年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向着数字化科室建设的方向循序迈进.由于医院支持力度有限,数字化主要靠本科室自主编程及自筹经费,并阐述了主要经历的步骤及发展战略.
  • 摘要:目的:观察Ardnt支气管堵塞器在胸腔镜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30例择期行胸腔镜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和Ardnt支气管堵塞器组(B组),每组15例.D组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作为单肺通气手段,B组采用Ardnt支气管堵塞器作为单肺通气手段,记录两组插管定位时间及术中Paw,评估两组术野暴露效果,记录插管前、插管后即刻、插管后1min的HR和MAP值,在单肺通气前(T1)、体外循环前单肺通气10min(T2),体外循环后单肺通气10min(T3)三个时刻抽取动脉血测血气记录PaCO2、PaO2.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定位平均时间、及术野暴露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即刻、1 rain时DLT组MAP显著高于插管前,HR快于插管前(P<0.05).而B组MAP、HR同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DL T组同一时点比较,MAP降低,HR减慢(P<0.05).T1时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及气道压无明显差异(P>0.05),T2时两组PaO2、PaCO2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Paw较B组明显升高(P<0.05),且D组Paw较T1时升高,T3时两组PaO2均较单肺通气前显著下降(P<0.05),D组Paw较B组升高,且较T1时升高(P<0.05).结论:Ardnt支气管阻塞器应用于胸腔镜心脏手术中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肺萎陷和手术野暴露良好,术中单肺通气效果好且与DL T相比气管插管反应轻微,气道阻力较小.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者肝肾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28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联合组和单用组,各64例.联合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加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而单用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对麻醉前、插管后1min、术后5min的血清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进行测定,同时测定术前及术后的肝肾功能.结果:单用组诱导剂量以维持剂量均明显高于联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插管后1 min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5min,单用组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5min血清多巴胺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上升(P<0.05);两组患者术后尿素氮水平较麻醉前明显降低,血糖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小剂量丙泊酚可以有效减少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并使丙泊酚的使用剂量减少,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索在儿童心脏手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对儿童中枢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10岁择期行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0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C)组,乌司他丁(U)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手术,U组在术中使用2万U/kg乌司他丁,C组使用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在术前ld,手术结束,术后6h,取静脉血浆检测S100β,NSE浓度,评估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结果:术前两组血浆S100β,NSE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结束,术后6h,各组较术前血浆S100β,NSE浓度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U组较C组血浆S100β,NSE浓度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儿童心脏手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可减轻手术引起的中枢神经损伤.
  • 摘要:癫痫(epilepsy)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对于难治愈癫痫,一般采取手术切除病灶治疗.而癫痫病灶的准确定位和切除是手术的关键.这要求麻醉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对ECoG(皮层脑电图监测)的干扰,防止患者自主体动,减少术中知晓,等.右美托咪啶为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等作用.鉴于这些特点,它已逐渐运用于功能神经外科麻醉中.
  • 摘要:在理念上,从如何合理用血,血液保护,无血外科再到今天的血液管理.血液作为一个稀缺资源,在过去的一年中,人们仍在继续对它的再认识.本文介绍了患者血液管理的概念,介绍了患者血液管理在美国和欧洲的应用状况,并着重探讨了患者血液管理在中国的应用。
  • 摘要:剖宫产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发生局麻药快速耐受的几率亦相应较小,但随着分娩镇痛的实施日益普及,此类产妇由阴道试产转行剖宫产时,常常会发生对局麻药的快速耐受.介绍了局麻药快速耐受性的概念,分析了局麻药快速耐受的发生机制,并探讨了局麻药耐受在产科手术的发生与处理。
  • 摘要:产科麻醉关系到母体和胎儿的安全,风险相对较大,特别是高危妊娠产科,风险更大,因此,麻醉医师在处理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羊水栓塞手术麻醉时,要做好抢救的准备与处理工作.并依次探讨了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的麻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麻醉的选择与管理,以及羊水栓塞的病理及抢救。
  • 摘要:成功局部麻醉所带来的喜悦只能是大量艰苦工作的结果.局部麻醉的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处理与全身麻醉存在有明显的差别,本文将简述局部麻醉患者的临床处理原则.包括手术前访视、患者的准备以及麻醉前用药。
  • 摘要:怎样才能做好麻醉科医生,笔者就自己的工作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介绍了麻醉师的基本职责和针对家属的心理指导方法,并指出作为麻醉科医生不仅要专研业务,使麻醉技术不断的提高,还要在医德医风上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个合格的麻醉科医生。
  • 摘要:为减轻这种负担和提高手术麻醉安全性,在手术麻醉前对病人进行认真的术前访视,对病人的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做出充分估计,并尽可能加以维持和纠正.并介绍了术前访视的具体方式方法,应在手术前1天麻醉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并且阅读病历,随时进行访视和检查,并要对麻醉风险评估。
  • 摘要:目的:综述术中导致低体温的因素和可能发生的主要并发症,重点阐述免疫影响,精细化麻醉管理,尽量降低其不利影响.方法:结合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改变温度研究其对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温度过低导致应激,抑制免疫力,但温度过高,也不利于免疫功能.结论:术中维持正常的体温对人体免疫力有帮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减少低体温的发生,做到精细,精确,精准.
  • 摘要: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预先给药对脓毒症大鼠肺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300~4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S组)、脓毒症组(CLP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PH组).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PH组于模型制备前1h时腹腔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45mg/kg,S组和CLP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模型制备后12h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考马斯亮兰法检测BALF总蛋白;测定肺湿/于重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β-arrestin 1蛋白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CLP组肺组织湿/干重比和总蛋白含量升高,MLCK表达上调,VE-cadherin和β-arrestin 1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CLP组比较,PH组肺组织湿/干重比和总蛋白含量下降,MLCK表达下调,VE-cadherin和β-arrestin 1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预先给药可降低脓毒症大鼠肺微血管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肺组织β-arrestin 1蛋白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功能性慢性内脏痛的不同造模方式及造成的功能性慢性内脏痛的性别差异;观察功能性慢性内脏痛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CRHR1表达变化,进而认识下丘脑室旁核在功能性慢性内脏痛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防治功能性慢性内脏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新生期SD大鼠随机分成雌雄对照组、雌雄母婴分离组、雌雄直结肠扩张组,每组10只,采用行为学和电生理学评价方法,评价大鼠新生期母婴分离和直结肠扩张对成年后功能性慢性内脏痛的影响;应用HE染色检测结肠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将正常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利多卡因组,每组4只,通过下丘脑室旁核内微量注射利多卡因观察下丘脑室旁核在正常大鼠内脏痛觉调节中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下丘脑室旁核内CRHR1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下丘脑室旁核内c-fos的表达变化.结果:①大鼠新生期经历母婴分离、直结肠扩张后成年期AWR评分、腹外斜肌放电幅度增高,痛阈值下降,结肠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其中新生期母婴分离组在20 mmHg时AWR评分和腹外斜肌放电幅度均比直结肠扩张组高.②各组大鼠雌雄AWR评分、痛阈值和腹外斜肌放电幅度差别不一致,但大部分是没有性别差异的.③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比较下丘脑室旁核内微量注射1%利多卡因后10、20、30 min在60 mmHg腹外斜肌放电是明显下降的.④新生期母婴分离、直结肠扩张组与对照组比较,下丘脑室旁核内c-fos、CRHR1的表达增加.结论:早期生活应激会导致成年后功能性慢性内脏痛的发生,新生期母婴分离导致的触诱发痛(allodynia)更明显,但没有性别差异.下丘脑室旁核参与大鼠内脏痛觉敏感性的调节.下丘脑室旁核内CRHR1表达上调参与早期生活应激引起的功能性慢性内脏痛的形成和维持.
  • 摘要:目的:从细胞水平研究FAT10(人白细胞抗原F相关转录因子10)在心肌细胞缺氧复氧(I/R)过程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原代培养的SD鼠心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将心肌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I/R组和过表达组(心肌细胞转染FAT10使之过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FAT10的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FAT10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比正常心肌表达增高,过表达组可以减少缺氧复氧后的心肌凋亡.结论:FAT10在心肌细胞缺氧复氧过程中对心肌有保护作用,机制与抗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氯化锂预先给药对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18月龄,随机分为3组(n=12),术前5d各组均腹腔给药,每天1次,连续5d,其中对照组(C组)和手术组(S组)给予生理盐水,氯化锂预处理组(L组)给予氯化锂2 mmol/kg.S组和L组均行肝脏缺血-再灌注手术.术后3~6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并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p-GSK-3β、GSK-3β、p-LRP6、LRP6、p-Catenin、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L组术后3-6 d逃逸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P<0.05),S组p-GSK-3β,p-LRP6显著降低,p-β-Catenin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L组pGSK-3β,p-LRP6显著增加,p-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S组相比,L组逃逸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明显缩短,p-GSK-3β,p-LRP6表达量增加,p-β-Catenin显著降低(P<0.05).结论:术前预先给予氯化锂可改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inen信号通路有关.
  • 摘要:目的:比较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后患者的苏醒质量.方法:ASA I~Ⅱ级择期行乳突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每组30例.术毕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恢复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听从指令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苏醒期躁动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采用OAMS法观察拔管后30min内清醒程度.结果:与P组比较,S组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呼之睁眼时间、听从指令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更短,有统计学意义.躁动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拔管后两组患者OAA/S评分均逐渐增加,S组拔管后即刻和10rain时的OAMS评分显著高于P组.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自主呼吸恢复更快,但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的拔管时间更早,苏醒更快更彻底,苏醒质量更高.
  • 摘要:目的:近年来,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顺阿曲库铵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具有作用强、无蓄积作用、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影响轻微,且代谢产物无毒性亦无肌松效应等优点而成为目前较理想的肌松药.传统上,肌松药采用间断静注,但这种给药方式很难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甚至因不适时或过量注射而使恢复延迟.现在随着微量泵的发明和应用越来越多的麻醉采用泵入的方法给药.本研究是通过肌松监测来比较两种给药方式的临床时效,探索更好的给药方式.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病人2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SA分级为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系统疾患,年龄在18~50周岁,体重浮动在标准体重的20%.术前30分钟给予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肌肉注射.麻醉选择全静脉麻醉,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肌松.A组采用间断静注法,B组采用持续泵入法,两组肌松监测均用四个成串刺激(TOF),麻醉诱导均用咪达唑仑3mg、芬太尼0.2mg、依托咪酯20mg、顺阿曲库铵0.2mg/kg, A组在肌颤搐恢复至5%~15%时间断静注O.lmg/kg, B组在肌松恢复到5%时,开始以3μg/kg·min速度持续泵人,约20~30分减为1~2μg/kg·min,使肌松水平维持在10%左右,均在手术结束前大约20分时停药。观察指标:记录两组病人从停药到TOF恢复至70%的时间及肌松从25%恢复至70%(恢复指数)的时间,以及术中麻醉用药情况,包括异丙酚总量、顺式阿曲库按总量、芬太尼总量以及它们的期间用药量。上述各数值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描绘出其图形。结果:两组病人肌松药的恢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但恢复时间(从停药到TOF恢复至70%)有统计学差异。异丙酚、顺式阿曲库铵、芬太尼的用药总量及期间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顺阿曲库铵连续追加剂量不会引起蓄积效应。在监测肌松的情况下持续泵人能较好的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缩短术后呼吸的恢复的时间,优于传统的间断静注法,也减少了临床麻醉的工作量。
  • 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啶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年龄35-60岁、ASA分级3-4级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D组(实验组,n=20)和S组(对照组,n=20),D、S两组入介人手术室后常规静脉诱导与维持,D组诱导完成后,在10分钟内静脉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0.8ug/kg,然后以0.2-0.6ug/kg.h速度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S组泵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手术结束停用右美托咪啶和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拔管和拔管后6小时的生命体征,观察右美托咪啶对术毕拔管和术毕6小时血流动力的影响,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烦躁发生的例数.结果:S组:与基础值[MAP(103.5±24.7mmhg)(1 mmhg--0.1333Kpa),HR(86.5±15.6次/分)]比较,术毕拔管时[MAP(133.5±31.9mmhg),HR(95.6±14.9次/分)]及术后6小时[MAP(125.5±18.7mmhg),HR(90.3±13.7次/分)]的MAP及HR均有升高(P<0.05).两组比较,S组术毕拔管时、术后6小时的MAP及HR与D组比较均有升高(P<0.05).D组术后烦躁发生例与S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能减少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患者拔管期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并且能减少术后烦躁发生率.
  • 摘要:目的:观察七氟醚预先吸入对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围气腹期脑氧、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Ⅰ级或Ⅱ级,分为1%七氟醚预先吸入组(S1组),2%七氟醚预先吸入组(S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气管插管完成后.经右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至颈静脉球部,以备采血.S1组吸入1%七氟醚、S2组吸入2%七氟醚,30min后停止吸入,建立气腹;C组不吸入任何吸入麻醉.气腹(气腹压力为14mmHg)建立后至麻醉结束不吸入任何吸入麻醉.于气腹前(T1)、气腹建立后1h(T2)、气腹解除即刻(T3)和气腹解除后1h(T4)4个时采集桡动脉及颈内静脉球部血,行动静脉血气分析、血糖、乳酸测定.结果:与T1相比,三组患者T2、T3时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升高(P<0.05),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降低(P<0.05),而脑葡萄糖摄取量(Da-jvGlu)及颈内静脉球部血乳酸含量(Jl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SjvO2、Da-jvO2、Da-jvGlu及Jla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S1组、S2组T1~T4时Sjv02、Da-jv02、Da-jvGlu、Jla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1组相比,S2组T1~T4时SjvO2、Da-jvO2、Da-jvGlu、Jlac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气腹期间,脑氧供大于氧需,脑过度灌注明显,但葡萄糖代谢不受影响.1%七氟醚或2%七氟醚预先吸入30min对此类手术患者围气腹期脑氧、葡萄糖代谢无明显影响.
  • 摘要: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宜春市人民医院对收治的80例择期行PCNL的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分别采用了连续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研究表明,连续硬膜外法操作简单,麻醉效果确切,只要管理操作得当,对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用于PCNL术方便、安全、经济,节省了患者的费用且适合医院开展。但对呼吸循环代偿功能不佳全身情况差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的方式进行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小儿先心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方法:择期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3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BIS组术中维持BIS在40-60,手术结束前20min,BIS维持在60-70.对照组由同一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麻醉药用量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术后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中知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先心手术麻醉中,采用BIS监测可以减少术后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以探讨DEX用于此类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择期在CPB下行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入选条件:年龄20岁至65岁之间、男女不限、ASA分级小于Ⅲ级、无心脏传导阻滞、左室射血分数在40%以上、无其它严重内科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15)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15).以静注注射咪达唑仑0.1口/口、万可松0.12□/□、舒芬太尼1~2μg/□、丙泊酚0.5~1.0□/□行麻醉诱导,常规动静脉监测,术中以丙泊酚、舒芬太尼、维库溴铵泵注、并间断吸入小剂量七氟烷维持麻醉.D组于切皮前开始以0.5μg/□/h速度泵注DEX直至手术结束,C组相同的方法泵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CPB停机后10分钟(T2)、停机后6h(T3)、停机后12h(T4)、停机后24h(T5)5个时间点,采集中心静脉血并检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0(IL-1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舒芬太尼的用量.结果:TNF-α:两组TNF-α浓度在T1时无明显差异(p>0.05),在T2、T3、T4、T5时D组的TNF-α浓度较C组明显下降(P<0.05).除D组T4时TNF-α浓度较T1升高不明显外,两组在T2、T3、T4、T5时均较T1时显著升高(P<0.05),且均在T2时TNF-α浓度达最高值.IL-10:C组中与T1比,T2、T3、T4、T5四个时间点IL-10浓度都明显增高(P<0.05),并且在T2时IL10浓度最高.D组中与T1比,T2、T3、T4时IL-10浓度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T2时IL-10浓度最高,T5时IL-10浓度最低.C、D两组血浆IL-10浓度在T1、T2、T3时IL-10浓度无明显差别(p>0.05),D组在T4、T5时IL-10浓度较C组浓度明显下降(P<0.05).SOD:C组中5个时间点SO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D组中只有T4时较T1时明显增高(P<0.05).与C组比较,D组在T2、T3、T4、时明显升高(P<0.05).MDA:C组中:与T1时相比,T2、Tr3、T5时MDA浓度都显著增高(P<0.05),在T2时是达最高,后逐渐降低至T4时最低.D组中只有T2时较T1时明显增高(P<0.05).与C组比较,D组在T3、T4、T5时明显降低.而在T1和T2时两组的MDA水平无显著差异.另外,D组拔管时间与ICU停留时间均较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静脉泵注0.5μg/□/h DEX可以降低体外循环瓣膜替换术患者术中术后炎症反应的程度,且可以使患者拔管时间提前,对患者似乎有益.
  • 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诱导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应用于高危产妇剖官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本院拟行剖官产术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纳入研究组(n=40七氟醚诱导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和对照组(n=40,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产妇不同观察时刻的生命体征、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麻醉并发症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产妇T0(麻醉前)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1(麻醉后),T2(切皮时),T3(胎儿剖出时)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相关并发症(如术中知晓、牵拉疼痛、严重低血压、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中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麻醉并发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诱导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应用于高危产妇剖官产术,具有麻醉更平稳、对产妇生命体征影响小、对新生儿无呼吸抑制等优点,在临床中其麻醉操作简单、起效迅速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 摘要:腰麻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常出现寒战现象,寒战大量消耗机体能量,增加氧耗,还直接干扰监护仪的使用,影响术中病情观察.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了相应的措施,包括静脉缓慢注入咪达唑仑,心理治疗、保暖措施和输入预热液体等,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异丙酚复合尼松与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宫颈锥切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探讨使用尼松应用宫颈锥切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诊断CINⅡ-Ⅲ级患者要求静脉全麻8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尼松组(A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B组).每组40例患者.A组以尼松0.6mg·kg-1静注,异丙酚以2.5mg· kg-1· min-1的速度静脉泵注10分钟开始手术,然后以异丙酚1 mg·kg-1·min-1静脉泵注维持至手术结束.B组静注氯胺酮0.6 mg·kg-1,继之以异丙酚2.5rmg· kg-1·min-1的速度静脉泵注10分钟开始手术,以异丙酚1rmg· kg-1·min-1静脉泵注维持至手术结束,手术操作中根据患者的体动反应每次追加异丙酚30 mg,两组术中鼻导管吸氧,必要时加压面罩给氧,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中和手术结束后HR,BP和SPO2的变化,并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异丙酚的总用药量,术中体动反应及术中术后其它副作用.术后15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1.A组和B组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比较均无差异.2.SPO2麻醉后比麻醉前明显降低,但是在鼻导管吸氧或加压面罩给氧前提下SPO2维持于95%以上.3.异丙酚用量无显著差异,术中体动反应比较均无差异.4.两组患者皆无术中知晓及其它严重的副作用.5.术后15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P<0.05)有差异.结论:异丙酚复合尼松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官颈锥切手术的麻醉.术中不抑制或轻度抑制呼吸,体动反应较少,不增加异丙酚的用量.术后15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异丙酚复合氯胺酮.
  • 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并发皮下气肿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气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后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4例,术中气腹压力均维持在13-15口Hg,依据有无皮下气肿分为两组:A组后腹腔镜CO2气腹并发皮下气肿患者12例;B组后腹腔镜CO2气腹无皮下气肿患者12例,A组发现皮下气肿后将呼吸频率由12次/分钟调至18次/分钟(B)组患者如果PaCO2>8.0kPa将呼吸频率由12次/分钟调至18次/分钟.分别于气腹前(T1),气腹后30min(T2)、60 min(T3)、90 min(T4)、120 min(T5)及患者清醒时(T6)抽取动脉血1mL行血气分析,并记录pH、PaCO2、BE等变化情况.同时观察PETCO2、BP、HR、MAP、苏醒时间等数据.结果:A组在T3-T6时间点PaCO2、PET CO2、MAP值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苏醒时间显著长于B组(P<0.05).组内与T1时间点比较,A组患者在T2口T6时间点的PaCO2、PET CO2、MAP显著上升(P<0.05).组内与T1时间点比较B组患者在TT2□T4时间点的PaCO2、PET CO2、MAP显著上升(P<0.05).经呼吸调整后,A组患者PaCO2高于正常值,B组患者经呼吸调整后PaCO2均降至正常.结论:后腹腔镜手术中并发皮下气肿的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苏醒时间延长.
  • 摘要:目的:评价含吗啡停搏液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45例,性别不限,年龄33~66岁,体重36~67 kg,心功能NYH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5):含2μmol/L吗啡的St.ThomasⅡ号冷晶体停搏液组(A组)、含4μmol/L吗啡的St.ThomasⅡ号冷晶体停搏液组(B组)和St.ThomasⅡ号冷晶体停搏液(C组).A组和B组于主动脉阻断后即刻分别灌注含吗啡2μmol/L和4μmol/L St.ThomasⅡ号冷晶体液20ml/kg,C组灌注St.ThomasⅡ号冷晶体液20ml/kg.于CPB开始前5 min(T1)、CPB结束后2 h(T2)和24 h(T3)时采集中心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0浓度和TNF-α浓度.结果:与T1相比,3组T2、T3时IL-10和TNF-α浓度升高(P<0.05);与A组和C组相比,B组T3时IL-10浓度升高(P<0.05),TNF-α浓度降低(P<0.05);与C组相比,A组T3时IL-10浓度升高(P<0.05),TNF-α浓度降低(P<0.05).结论:含吗啡停搏液用于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时可上调IL-10浓度、下调TNF-α浓度,具有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其中4μmol/L吗啡能更好地减轻炎性反应.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啶运用于术中唤醒开颅手术切除癫痫病灶,为临床合理使用右美托咪啶提供参考.方法:拟择期行癫痫切除术(年龄18~45岁,18.5≤BMI<28,男女不限,ASA分级Ⅰ~Ⅱ级)的患者36例,分成3组,每组12例.Ⅰ组为右美托咪啶0.1μg/(kg·h)泵注组;Ⅱ组为右美托咪啶0.2μg/(kg·h)泵注组;Ⅲ组为右美托咪啶0.4μg/(kg·h)泵注组.麻醉诱导前给予昂丹司琼4mg、地塞米松1(mg,防止呕吐.然后用纯氧进行去氮给氧,使用异丙酚1~2 m g/kg和芬太尼2~4 μg/kg进行麻醉诱导.然后置人喉罩,接呼吸机.诱导后进行桡动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穿刺,并插入导尿管.麻醉维持用右美托咪啶(初始剂量为1μg/kg,输注时间超过10min,然后分别以0.1μg/(kg·h)、0.2μg/(kg·h)、0.4μg/(kg·h)的速度持续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我们使用熵指数来指导我们调节丙泊酚的使用,要求熵指数数值在40~60之间.记录各组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插喉罩时(T3)、上头架时(T4)、切头皮时(T5)、唤醒时(T6)的SBP、DBP、HR、SpO2、熵指数、PETCO2的数值;记录各组唤醒总时间、唤醒时间、OAA/S评分以及Ramsay评分;记录各组唤醒期间并发症的发生;记录术中各组中泵注瑞芬太尼的速度;术后24小时随访,包括恶心呕吐、头痛、术中知晓.结果:1.三组病人术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病人T1点SBP、DBP、HR、SpO2、熵指数的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病人SBP、DBP、HR、熵指数的数值,T2、T3点与T1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4.T4、T5、T6点SBP、DBP、HR数值与T1点组内比较,Ⅰ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病人T6点熵指数与T1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病人唤醒总时间、唤醒时间、以及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OAA/S评分比较,Ⅰ组和Ⅱ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7.三组病人唤醒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三组病人术中泵注瑞芬太尼的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术后24小时随访,三组病人无术中知晓;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运用于术中唤醒开颅手术,病人均能被成功唤醒,并且当右美托咪啶的维持输注速度为0.2μ.g/(kg·h)时,唤醒效果最佳,病人自主呼吸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剖宫产术后经硬膜外与经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NKI、CBM、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13年3月间关于剖官产手术后经硬膜外与经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而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包括5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4、8、12、24及48几个时点镇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12、24时点镇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镇痛效果相同的情况下,两组血浆泌乳素浓度、初乳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头晕、尿潴留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经硬膜外和经静脉自控镇痛均能得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经静脉自控镇痛可以避免硬膜外穿刺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还具有携带方便、产妇早日下床活动等优点.因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病例数较少,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Discopo观察用内窥镜引导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于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择期胸科手术麻醉的病人ASAII-Ⅲ级,年龄15-67岁,随机将40例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患者麻醉时应用双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后插双腔管,改变体位(侧卧位),用Discopo观察用内窥镜检查法判断双腔管的位置,然后对导管进行调整.结果:40例开胸手术患者双腔管插管满意率达100%.结论:肺大泡患者在胸腔镜下行切除术患者麻醉时应用Discopo观察用内窥镜引导双腔管插管,能为术中保持良好的双肺隔离,创造最佳的手术条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地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院拟行剖宫产书的产妇60例,ASA Ⅰ~Ⅱ,年龄21-39岁,体重49-98Kg,身高146cm-170cm,孕36+3-41+4周,无硬膜外麻醉禁忌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为内含0.5μg/ml舒芬太尼的0.75%左旋布比卡因组,B组为单纯0.75%左旋布比卡因组.产妇人室后常规吸氧和监测,静脉输羟乙基淀粉200-300ml后开始麻醉,L1-2硬膜外隙穿刺,留管3cm于硬膜外腔,用2%利多卡因4ml做试验剂量,A组产妇硬膜外腔给予内含0.5μg/ml舒芬太尼的0.75%左旋布比卡因1(ml,B组产妇硬膜外腔分给予0.75%左旋布比卡因1(ml.记录产妇入室、给予麻醉药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取胎后、手术结束时产妇的生命体征.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麻醉平面上界,腹部肌松情况(优:腹肌松弛,良:腹肌较松弛,差:腹肌紧张),术中产妇疼痛评分(VAS),产妇对麻醉的满意度,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产妇给药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取胎后、手术结束时的血压、心率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中麻醉平面存在差异,A组高于B组(p<0.05);两组产妇镇痛肌松效果存在差异,A组优于B组(p<0.05);A组产妇麻醉满意度更高(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相近(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能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和更高的产妇满意率,且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是一种实用可行的麻醉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ASA I-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超前镇痛组(A组)30例,于手术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常规镇痛组(B组)30例,于手术缝皮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C组)30例,不给予帕瑞昔布钠.3组患者术后均行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分别记录术后1、2、4、8、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芬太尼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术后1、2、4、8、12 h VAS评分,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芬太尼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术后1、2、4、8、12 h VAS评分,术后24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芬太尼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能减少术后自控镇痛芬太尼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提高镇痛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麻醉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40例采用局部麻醉,就两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无尿潴留发生,对照组术后尿潴留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并发症、伤口疼痛、复发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采用局部麻醉,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手术的手功实施和患者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情况需行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临床麻醉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麻醉过程中,中心静脉置管目的主要是测定中心静脉压和抢救病人等等.目前多数采用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进行插管.并指出麻醉医生在颈内静脉穿刺时,必须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之上,再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才可以做到成功率进一步的提高,且并发症进一步的下降。
  •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牵拉反射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的单侧腹股沟疝男性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观察组在硬膜外穿刺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1μg/kg,继以1μg/kg/h维持,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输注右美托咪啶前(T1)、硬膜外穿刺前(IT2)、麻醉平面固定后(TI3)、牵拉精索时(T4)、缝皮结束时(T5)的血压和心率,牵拉反射、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心动过缓等的发生率.结果:2组在T3、T4、T5时的血压和心率较T1、T2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T3、T4、T5心率、牵拉反射和寒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以抑制硬膜外阻滞下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牵拉反射,并预防术中寒战.
  • 摘要:目的:观察帝视内窥镜(Discopo)在不稳定型颈椎手术患者引导气管插管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42例择期颈椎手术患者,ASA Ⅰ ~Ⅱ级,采用静脉诱导麻醉,应用Discopo视频喉镜引导经口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间、次数和相关并发症,并测量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I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3min(T5)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39例患者1次插管成功,3例通过调整镜身弯曲度2次插管成功,成功率为100%,插管时间(28.7±10.8)s;术后所有患者未见明显的插管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过程中SBP、MAP及HR无明显波动.结论:Discopo视频喉镜引导插管简便易行,咽喉部刺激小,心血管反应轻微,不良反应少,适合颈椎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在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和自体血液回收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43例病人随机分为自体血液回收组(A组21例)和联合应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和自体血液回收组(B组22例).B组在诱导之后切皮前TO、放血后T1、术中出血结束时回输自体血前T2、回输自体血后T3、术后第1天T4,测定B组Hb、PLT、HCT、PT及APTT,监测MAP、CVP、HR,两组出血量、输异体血量.结果:B组Hb、PLT、HCT、PT及APIT术中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回输自体血后回升,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A组输异体血量明显多于B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和自体血液回收有明显节血效应,对血液生理学影响小,血流动力学稳定.
  • 摘要:脂肪栓塞综合征是指脂肪小滴进入循环并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本文介绍了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并通过对具体病例的分析,探讨了该病的治疗方法,并阐述了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因素。
  • 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后细胞因子释放及肺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肺保护机制.方法:选取心功能Ⅰ~Ⅱ级的60例先心病(房问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乌司他丁组体外循环预充乌司他丁10000 U/kg,术后三天内每日给予乌司他丁10000U/kg.对照组于相应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开放升主动脉后5min(T2)术后6h(T3)各时点采集血样.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别于手术结束,术后6h及术后24h记录患者气道峰压,吸人气氧浓度及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OI).结果:乌司他丁组在T1、T2、T3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气道峰压均较术前升高,OI乌司他丁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 摘要: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麻醉效果、麻醉深度、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以及对患者术中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200例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n=100)和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R组,n=100).P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8 g/ml,PR组静脉注射1g/kg瑞芬太尼后,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为5.5 g/ml.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变化,记录异丙酚总剂量及患者诱导、唤醒时间,并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MAP、HR、SPO2、BIS值给药后均有下降,但下降程度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相比,PR组术中镇痛效果更好,心率稳定(P<0.05),唤醒时间短(P<0.05),总异丙酚用量明显较小,麻醉程度合适(P<0.05).结论:在无痛人工流产中,PR组镇痛效果好,可以减少异丙酚用药量以及缩短患者唤醒时间.
  • 摘要:颈椎病的常规治疗包含药物、理疗、注射治疗及小针刀、银质针等特殊治疗.近几年,射频对颈椎病的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指出射频在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背根神经节(神经干)脉冲射频、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射频热凝术.并指出该技术优势:1、安全、有效、见效快、副作用小;2、精确的解剖学定位;3、与小针刀、银质针治疗、胶原酶化学溶解术等微创手术可互补。CT引导下弯针脊神经射频治疗在颈椎病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微创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骨折80例,共116个胸腰椎体,男28例,女52例,年龄自56-84岁,平均68岁.均在局麻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术前行X片剂MRI检查,比较术前、术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isal analogue se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短时间内(1-3天)胸腰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VAS评分从术前8.2分下降至术后3.2分,ODI从术前78.8%下降至术后33.6%,无椎体高度继发丢失及因患椎引发腰痛.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OVCF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到达患者的理想要求,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方便基层医院开展.
  • 摘要:目的: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珩生物,其镇痛作用效果是芬太尼的5~10倍,镇痛作用强,本研究评价舒芬太尼在直肠癌术后镇痛效果.对象与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0例.年龄28~70岁,ASAⅠ或Ⅱ级,将病人随机分配组:A组(芬太尼)B组(舒芬太尼),术前30min肌注戊二奎醚0.5mg.1.2方法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5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阿曲库胺6 mg/kg.术中以丙泊酚静脉泵注,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新斯的明1mg和阿托品0.5mag起拮抗肌松残余作用,两组均给予芬太尼0.05mg的负荷量,按微电脑镇痛泵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药物配方,A组芬太尼30μg/kg+昴丹司琼16mg+0.9%氯化钠100ml.B组舒芬太尼3μg/kg+昴丹司琼16mg+0.9%氯化钠100ml.背景剂量2ml/h,单一给药量1ml,锁定时间为15min.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各时点VAS评相似。术后4,8,12h镇静评分S组高于F组,两组患者静态Y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各时的动态VAS评分低于地F组。结论:舒芬太尼镇痛评价是芬太尼的5一10倍。本研究讨论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等效剂量进行术后自控镇痛均有较好效果,舒芬太尼优于芬太尼。在动态下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有效、安全,适于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镇痛效果.方法:80例ASA评级Ⅰ~Ⅱ级在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局麻药均为0.448%甲磺酸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组:复合氯胺酮0.4 mg/kg:B组:不用氯胺酮.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首次感觉疼痛时的VAS评分,注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A组较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首次感觉疼痛时的VAS评分低,阻滞完全率高.不良反应率A组较高(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加用小剂量氯胺酮能缩短起效时间,明显增强镇痛作用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手术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喉罩麻醉(A组)和气管插管麻醉(B组),比较两组病人进入手术室后(T1)、诱导后插管前(T2)、麻醉插管后(T3)、手术结束时(T4)以及导管拔管后(T5)的心率(HR)及血压(SBP)变化.结果:A组在置喉罩期和拔罩期的HR、MAP无显著性变化,P>0.05,B组变化较为明显,P<0.05.结论:喉罩通气完全适合于外科手术,其操作简便,对循环和气道的刺激性较小,较为安全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联合PLIMA喉罩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喉罩置入组(P组)和气管插管组(E组),P组的患者全凭七氟醚诱导维持,E组患者以丙泊酚为主作为麻醉诱导,七氟醚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T1)、置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2)、置人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3)、而后3min(T4)、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5)、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6)、而后3min(T7)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睁眼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结果:与T1相比P组患者在T2的SBP、DBP、HR的变化显著低于E组(P<0.05);E组患者在T3,T6时的SBP、DBP、HR较前一时间点明显升高(P<0.01);P组患者的睁眼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与E组,并且拔管时并发症也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全凭吸入七氟醚联合PLIMA喉罩麻醉下实施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优于气管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麻醉苏醒迅速,并发症少,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能否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操作所需的时间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20例实施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在排除具有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禁忌证的基础上,分为两组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一组6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置管术,另一组60例按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实施,测量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中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操作所用的平均时间.结果: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穿刺的一次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所需的平均时间较改进的锁骨下穿刺置管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穿刺次数,减少了穿刺术所需的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医疗风险,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更安全和有效的在临床上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持续输注小剂量艾司洛尔对瑞芬太尼麻醉病人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I~Ⅱ级瑞芬太尼麻醉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艾司洛尔组.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均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0~4.0ug/kg,罗库溴铵0.8 mg/kg和异丙酚1.5~2.0 mg/kg,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用微量泵泵入异丙酚3~8 mg·kg-1·h-1、阿曲库铵0.5~0.7 mg· kg-1.h-1和瑞芬太尼6~10 ug· kg-1· h-1,术毕前10 min停用所有麻醉药物.B组于麻醉诱导前开始用微量泵持续输注艾司洛30μg.kg-1.min-1至手术结束气管导管拔管后;A组泵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前(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切皮时(T3)、手术30 min(T4)、拔管后即刻(T5)、拔管后30 min (T6)等各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以收缩压一心率乘积(RPP)的值.结果:与T1比较,A、B两组的SBP在T2时下降明显(P<0.05),A组的DBP在T3、T4时上升明显(P<0.05).A组的HR在T2和T5是明显增快的(P<0.05);B组的HR在T4则下降明显,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BPP在T3和T4时明显下降(P<0.05);A组的RPP在T5时明显增加,而B组无明显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麻醉中持续输注小剂量艾司洛尔不会引起严重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不升高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拔管时的RPP,可降低麻醉维持期的心肌耗氧量,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安全有效.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患者在接受妇科手术治疗后出现低钾血症的现象,追问患者病史,患者长期服用寿比山降压,治疗上继续每天静脉补钾2.3g,口服氯化钾2g,停用寿比山,改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同时监测血钾,最后治愈。并指出寿比山又名吲哒帕胺,吲哒帕胺作用于肾集合管的钾钠离子交换和增加远曲小管钾离子的分泌,钾离子排除增加,同时吲哒帕胺对碳酸醉酶有轻度抑制作用,致使近曲小管氯化钠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排泄增加,由于近曲小管氯化钠排泄增加,从而增加远端肾单位钠-钾交换。钾的绝对分泌量增加,另外碳酸氢根离子增加可促进钾离子分泌,而且由于使用后血浆容量和细胞外液减少,尿中排出的钾离子增加,因此长期大量服用叫哒帕胺可引起低钾血症,其说明书上注明服用此药病人如手术需告之麻醉医师。此例患者术前低钾为长期服用寿比山引起。
  • 摘要:目的:研究小切口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呼吸动力学的影响,并观察这些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方法: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30例,根据是否应用单肺通气分成两组:小切口组(n=15)和传统二尖瓣置换术组(n=15).在围术期用BICORE CP100呼吸功能监测仪监测胸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呼吸功等呼吸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的胸肺顺应性术后均出现降低,小切口组于术后2、4h较诱导后明显降低(P<0.05),术后6h基本恢复至诱导后水平;而传统组术后2h较诱导后明显下降(P<0.05),术后6h基本恢复.两组的气道阻力术后均出现增加,小切口组于术后4h高于诱导后水平(P<0.05),然后逐渐下降;传统组于术后2h高于诱导后水平(P<0.05),术后6h基本恢复.两组的呼吸功均于术后2h明显增加(P<0.05),至术后6h后基本恢复.两组间呼吸动力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时间相同.结论:小切口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术对术后呼吸动力学的改变相似,因此术后早期拔管也应谨慎.
  • 摘要:目的: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与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18~20月龄,体重500~700g,饲养温度20~ 25℃,湿度60% ~70%,自由摄食与饮水,昼夜节律12h:12h,大鼠术前12 h禁食.利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剔除原地打转的大鼠,筛选游泳灵活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20):正常对照组(C组)、手术组(O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术组(SGB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下,仰卧位固定,颈部正中作1cm长切口,暴露右交感神经干,进行改良SGB.C,O组仅暴露右交感神经干但不阻滞,SGB组注射0.25%布比卡因(.15ml行右侧SGB,以出现Horner征为SGB阻滞成功的标准.给药结束后15min时O,SGB组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下,于腹部正中切口开腹,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时间30min.术中检测大鼠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并严格无菌操作,术中血氧饱和度<95%大于5min的大鼠予以剔除.术毕伤口涂抹青霉素粉末预防感染,缝合切口.大鼠苏醒后单独饲养.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手术后1d每组取5只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连续7d,记录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分别于术后12h(T1)、1d(T2)、3d(T3)、7d(T4)时取5只大鼠,取海马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神经元结构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海马tau蛋白Ser396位点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O组术后1~7d时逃避潜伏期延长,SGB组术后1,2,3d时逃避潜伏期延长,O,SGB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Tl~T4时海马组织磷酸化tau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O组比较,SGB组术后1~7d时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T1~T4时海马组织磷酸化tau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P<0.01);SGB组T1~T4时海马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O组.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改善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组织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类似促红细胞生成素结构(pHBP)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pHBP组.处理后24小时通过TCC染色测量心肌梗塞面积,术后3小时、24小时,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STAT3蛋白表达.处理8周后,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收缩期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rhEPO组大鼠心肌梗塞面积25.7%,pHBP组大鼠心肌梗塞面积为26.2%,对照组为48.6%;rhEPO、pHBP干预后,与假手术组比较,STAT3蛋白表达增高(p<0.05);8周后,rhEPO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收缩期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624ul、362ul、38%,pHBP组为612ul、372ul、36%,假手术组分别为420ul、182ul、56%,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类似促红细胞生成素结构在大鼠心肌缺血损伤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 摘要:脉搏灌注指数变异(pleth variability index,PVI)是采用一种新型的Masimo Radical-7监测仪通过计算机软件瞬时、连续监测和记录△POP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PVI与脉搏氧波幅变异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92,P<(.05),其准确性与有创测得的SVV相类似.目前,有学者将PVI监测应用于心血管手术和新生儿气胸、血胸的诊断治疗中评价全身循环灌注和局部组织灌注状况,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Cannesson等在对普通外科腹部手术患者对容量治疗反应的研究中表明PVI监测容量反应的灵敏度为93%,特异度为97%。上述研究结果提示PVI可明显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改变,在机械通气患者可以预测和诊断低容量和扩容的变化。PVI是根据脉搏氧测量信号变化而开发的新参数,用于评价局部和全身组织灌注,血容量状况。PVI能够无创、自动、连续性监测并可以提供趋势回顾,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液体治疗和管理方面的信息。PVI增加提示低容量血症存在,液体复苏后PVI降低表明低容量正在改善,加之趋势回顾对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肺功能有较大帮助。随着大家对它的了解不断深入,它将在围术期液体管理和危重病患者容量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摘要:声门下狭窄为一原因不明的进行性疾病,本文通过对该病的治疗,指出该病在无症状时发现比较难,在本病例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在插管过程中遇到阻力应该立即停止操作,待查明原因后再继续麻醉。有可疑患者应在术前行电子喉镜或纤支镜检查。并指出特发性声门下狭窄的治疗,对于病程短、程度轻的病人采用腔内激光治疗,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本介绍一病例患者,因"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入院.在手术过程中发生肺栓塞,经抢救无效死亡。通过对本病例的总结,文章指出在整个麻醉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随时会产生变化,有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本次病例肺栓塞就发生在手术刚结束时),这就要求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包括麻醉苏醒,送返病房的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稳住心态,冷静思考,全面分析并作出有效处理,最大程度减少对病人的伤害。
  • 摘要:从细胞培养、啮齿类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氯胺酮对各期脑神经细胞能够产生毒性作用,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特别对处于发育高峰期的大脑影响更大,并影响以后的学习记忆功能.本文综述了氯胺酮对发育中大脑学习记忆功能影响的一些研究,目的是让人们对氯胺酮神经毒性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有一全面了解,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氯胺酮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目前,国内剖宫产麻醉是首选椎管内麻醉,但对于椎管内穿刺有禁忌证或紧急情况下的产妇,则需选择全身麻醉.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和消除十分迅速,吸入适当浓度的七氟醚对母亲和胎儿都是安全的。本文研究表明,喉罩下七氟醚吸入全麻和静脉气管插管全麻对于椎管内麻醉有禁忌的需行剖宫产的患者,是安全的麻醉方法,相对于异丙酚一瑞芬太尼一司可林全麻诱导,喉罩下七氟醚吸入麻醉对产妇刺激小,浅麻醉下可耐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拔管及苏醒时间短,苏醒质量高,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Nacrotrend(NT)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中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实用性.方法: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40例,随机分为Nacrotrend组(N组)和常规组(C组),每组20例.记录术中两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麻醉药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两组T2时点MAP与T0相比(<0.05),N组麻醉用量显著少于C组(<0.05),而且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0.05).两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运用NT监测可以有效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使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麻醉药物的用量更加精准,改善麻醉苏醒的质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