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3-08

主办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豆样大小的溃疡点。临床以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肺胃邪热、阳虚火浮四证为多见,在辨证时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当注重望诊。在治疗上当以内、外治法相结合。有些医者治疗口疮多采用抗生素或者苦寒、清热解毒之药,这样虽能一时见效,但是反复发作,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脾开窍于口,病发口疮,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蕴结,蕴而化热,导致体内湿热内盛,上犯口腔,以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化湿,使机体运化机能恢复,湿邪无所存,用苦寒燥湿的黄芩、黄连泻心脾之火,防风升散脾胃伏火,取“火郁发之”之意,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竹叶清心火,甘草泻火和中,诸药配合,而获痊愈。但苦寒之黄芩、黄连不宜久用,应中病即止,勿伤脾气,恢复期应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并继服香砂六君子丸善后,健脾益气,巩固疗效。
  • 摘要:复发性口疮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口疮"、"口疡"、"口靡"病范畴.在临床实践中坚持以仲景经方联合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内调脏腑、外通经络"的综合治疗手段,对复发性口疮病进行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在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减少对于抑酸药物的依赖和副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现对近十年来中医药辩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指出本病的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肺关系密切,本病正虚为本,以脾胃虚损为主,邪实为标,以气郁、食滞、痰凝为主。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相关脏腑以及病机演变过程,将本病的临床常见证型概括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痰气郁阻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6型,现代医家治疗GERD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治疗、基本方加减、个人经验协定方、中西药并用、针灸推拿、心理疏导、或针药联合等,其中辨证论治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泄肝和胃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纳入60例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证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泄肝和胃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为8周,采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价其临床疗效.rn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及反食程度积分差值以及烧心、胸骨后疼痛频率积分差值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反酸、反食频率积分差值组间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说明在改善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及反食程度以及烧心、胸骨后疼痛频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反酸、反食频率方面,两组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差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00% vs 83.3%,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内镜下疗效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n 结论:泄肝和胃法能显著改善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好的促进食管黏膜损伤的愈合,疗效优于奥美拉唑.
  • 摘要:高分辨测压(HRM, 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是一种全新的食管精密研究方法,目前咽食管的HRM和咽食管蠕动的时空图不仅用于确定吞咽困难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且提高了其对治疗的指导作用。对健康对照人群的研究已经确定了食管压力的正常参考值,已经广泛应用于分析和对比患者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值确定了以临床治疗为目的的分类系统。很显然,食管的HRM记录值要好于以前的低分辨记录值。胃和小肠的HRM严格限于某些专科的研究中心,推荐用于无原因可解释的恶心、呕吐,可疑的上胃肠道机械性肠梗阻或假性肠梗阻。其他适应症包括小肠动力正常的患者需要进行结肠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或试图将肌原性疾病与神经源性疾病区分开来的情况下。结肠测压法仅使用相对低分辨的记录方法。迄今为止还没有可记录全结肠压力的高分辨测压导管及数据存在。直肠肛门HRM是近年才出现的。该方法有希望用于括约肌的形态学和功能评价,也可用于排便异常疾病的直肠肛门协调性的评估。但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确定的是,在直肠肛门功能异常的理解方面,HRM是否较优于传统的测压方法。
  • 摘要:为了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这两种证型与主要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笔者在2012年2月-2012年12月间对本院1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醋酶(CHE)、总胆红素(TBIL)、Child-Pugh分级进行了检测分析,指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肝肾阴虚证多见到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胆碱醋酶降低程度较甚,肝肾阴虚证的Child-Pugh分级以C级为主,提示肝功能障碍、肝实质损害程度更严重,其可能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病理学基础,明确表明肝肾阴虚证的病变程度严重;总而言之,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胆碱醋酶、总胆红素、Child-Pugh可作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的量化指标,用于评价两种证型之间的特点及差异程度,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今后尚需进一步发展,使中医辩证的客观化更具有指导性意义。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样本数量不够多。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整个发展过程病情十分复杂,每个阶段证型各有侧重点,笔者的仅选择两个分型的病例各50例来进行探讨。因此,期待将来再次进行前瞻性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2.需要寻找更多更加具有缺乏特异性、敏感性高的指标。临床上与肝硬化相关的指标多种多样,近年来多选用以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及肝功能等生化指标,但却不能很灵敏的反应中医证型的本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该找寻出中医证型的特异性指标,实现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
  • 摘要: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肝癌晚期病人疼痛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48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口服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照组给予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疼痛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的疼痛积分及两组间治疗的有效率.rn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治疗后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化浊解毒方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肝癌晚期病人疼痛有效,疗效与盐酸吗啡缓释片相当.
  • 摘要:近年来,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专方等治疗酒精性肝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酒精性肝病是中医研究的热点,中医药从病因、病机进行了文献研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了证候的研究,同时也从形态学、分子、基因水平进行了中医药实验研究,综合国内对酒精性肝病的研究现状,一方面对酒精性肝病各阶段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统一导致证型、辨证论治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大多数的临床观察尚停留在经验治疗上。
  • 摘要:文章阐述了中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诊治的认识,西医中肝穿刺活检组织学检查是诊断NAFLD的金标准,明确NAFLD脂肪分布、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但由于有创伤性,患者依从性差,穿刺仅为一点,不能完全反应肝脏整体情况。指出由于NASH发展至HCC是一个隐匿、缓慢的过程,因此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是推动NASH最终发展为HCC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被指南推荐并广泛应用于NAFLD的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肌改善IR、他汀类药降低血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降低血压以及维生素E、多烯磷脂酞胆碱、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还原型谷胧甘肤、水飞蓟素(宾)等保肝、利胆、抗炎、抗氧化作用。然而这些药物治疗对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疗效至今尚不肯定。中医认为脾气亏虚,运化不及,水湿不化,谷泛为滞化为痰饮,水湿停滞,气血运行受阻;痰、湿、瘀互结于肝络而成脂肪肝。近年来中医药治疗NAFLD患者在改善肝功能,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水平,调整IR和脂代谢紊乱的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指出针对不同阶段NAFLD患者制定相应的饮食、运动、行为及药物处方,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重视整体治疗,调整患者的体质,从根本上阻止病情进展,改善NAFLD的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扶正解毒消积方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rn 方法: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观察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实体瘤的影像学变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各时间结点累积生存率.rn 结果:治疗后第12个月,中西医结合组血清白蛋白(ALB)的改善优于西医治疗组(P=0.023),肿瘤缓解率和稳定率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肿瘤缓解率:中西医结合组33.33% vs.西医治疗组17.24%;稳定率:中西医结合组85.29% vs.西医治疗组62.68%)两组实体瘤疗效比较(P=0.025);两年内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9),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改善肝细胞的合成功能、控制肿瘤复发和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摘要:为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及其痰证的分布规律,采用单证候研究方法,对3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肝癌患者单证候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滞证、脾虚证.2.近1/3的肝癌患者有痰证表现.3.肝癌患者临床分期越晚、体能状态越差,痰证分布比例越高;带瘤患者的痰证分布比例比无瘤患者高.肝癌中医痰证与肿瘤形态分型、甲胎蛋白、谷氨酰转肽酶无明显相关.
  • 摘要: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在长达60余载的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生涯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积累了独到的医疗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长于热性传染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对于黄疸的治疗,强调阳黄用药不可过于苦寒,治阴黄当重健脾;治湿当以理气,气行则湿行等观点,以此辨治,灵活施药,常取桴鼓之效.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肉芽肿性肝炎病例,指出一些肉芽肿性肝炎患者在进行大量的检查后仍不能确定病因,其临床和实验室结果也非特异性的,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这种伴有不明原因发热的肉芽肿肝病称为“特发性肉芽肿性肝炎综合征”,占肉芽肿性肝病总数的5-36%。发热的原因是由于宿主巨噬细胞对抗原攻击产生反应,合成内源性热源—蛋白,他们对下丘脑和脑视叶前区的体温调节中枢特殊神经节发生作用。此外,肝脏有丰富的枯否氏细胞,在肉芽肿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微生物、免疫复合物、外来物质的刺激也可产生内源性热源。对特发性肉芽肿行肝炎的处理比较困难,只能在密切治疗和监测过程中逐渐查明病因。特发性肉芽肿性肝炎一般预后良好。该患者出院后随访4月无发热,肝功正常。结合该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感染性因素所致,分析该患者属于特发性肉芽肿性肝炎综合征,但目前病因仍未明确,建议长期随访。
  • 摘要: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NAFLD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调肝理脾法组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水飞蓟宾治疗,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及中医证候积分.rn 结果:按照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分层,治疗前治疗组轻度62例,中度68例,重度48例;对照组轻度55例,中度60例,重度42例.治疗后治疗组无脂肪肝42例,轻度85例,中度42例,重度9例,对照组无脂肪肝18例,轻度59例,中度52例,重度28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意义(P<0.01).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比较,轻、中度NAFLD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各自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P<0.01).重度NAFLD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轻度NAFLD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中重度NAFLD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中医药治疗对中重度患者中医证候改善具有更好疗效.rn 结论:调肝理脾法能有效减轻肝脏脂肪变性,且对重度NAFLD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中重度NAFLD患者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对照西药.
  • 摘要:目的:分析70例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特征,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临床转归等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病规律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中草药名列之首(占38.9%);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多为轻度(占52.8%),停损肝药及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治愈好转率为97.1%.结论:应重视药物的肝脏毒性,临床用药时应考虑和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 摘要:文章指出目前较常见的致药物性肝病的单味中草药有:何首乌、黄药子、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苍耳子、蜈蚣、金不换、地榆、野百合、艾叶、天花粉、贯众、草乌头等。中成药有:壮骨关节丸、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治疗银屑病的复方青黛胶囊(丸)、克银丸、消银片、治疗乳腺增生的消核片等。并且联合用药的品种越多,越容易引起肝损害。认为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要警惕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形成新的肝毒性产物。FDA药物肝毒性指导委员会认为中草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可包括肝实质性损害及肝血管性损害,前者主要包括急性药物性肝炎、亚急性药物性肝炎、慢性药物性肝炎等,后者主要包括肝小静脉闭塞症、肝静脉血栓等。中草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可以表现为急性肝炎、亚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也可以转化为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中以急性及亚急性肝炎较为常见。中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目前仍沿用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但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国内至今尚无一个很好的确诊方法和非常规范可靠的诊断标准。从文献报道看,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使用不当和滥用、误用等不合理用药等。因此,为减少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应重视中草药的毒性,提高对中药肝损害的认识,不仅仅是针对医务工作者,同时对广大群众亦应加强宣传教育。中药的管理应严格,完善和规范中药的生产、加工炮制、保存等标准。在剂量、疗程、配伍、给药途径等环节应有严格的规定,以防止因使用不当而致中毒。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
  • 摘要:目的:实现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治疗的标准化,为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诊疗信息化奠定基础.方法:建立结直肠癌标准化术语集,并据此建立结直肠癌电子化病历模板.结果:形成了西苑医院肿瘤科结直肠癌临床术语集,结直肠癌电子病历模板在临床成功试运行.结论:本研究使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诊疗记录进一步规范化.
  •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解毒凉血法的病-证-症结合方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热毒瘀结证的疗效,探讨其作用特点和有效的患者群.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按照2:1的比例将105例热毒瘀结证的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41例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64例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8周,随访40周.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至48周时的总有效率、病死率、中医证候积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n 结果:治疗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51.22%(P<0.05)、病死率分别为15.63%和34.15%(P<0.05);随访至48周时,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31%和51.22%(P<0.05)、病死率分别为21.88%和39.02%(P<0.05);从第2周到第12周,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侯积分改善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 MELD评分介于22.6~29.9患者,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病死率为23.81%和58.82%(P<0.05).rn 结论:基于解毒凉血法的病-证-症结合方案联合西医综合治疗能够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降低MELD评分介于22.6~29.9患者的病死率.
  • 摘要:文章指出IBS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一般人群,甚至低于胃食管反流病、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与肠道症状的严重性密切相关,受性别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因IBS过度检查、相关治疗及其所致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劳动力的丧失等,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可以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等多个因素认识IBS的发病机制,采用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方法,可发挥中药复方多靶点、整体治疗的优势,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上文献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IBS可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众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IBS的作用机制越来越明确,在IBS的治疗领域中越来越具有优势。IBS作为功能性身心疾病,心理影响日益受到医学界关注,今后应设计更为严谨更加全面的临床观察,因此应加人心理焦虑抑郁评价指标,疗效观察指标除了临床症状外,疗效评价中应加人对患者心理因素及生活质量的评价。
  • 摘要:UC作为优势病种之一,近年来门诊及住院人次所占比重逐年增大,说明的治疗思路得到了临床的验证。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西医没有针对性强的特效治疗,多采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激素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疗效尚不满意,而且副作用比较多。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的优点。认为,UC的治疗难点就是在于防止复发,而其中大多数患者复发的病机为正虚邪恋,湿热未尽,虚疲错杂所致,应该重视缓解期UC的治疗,坚持以中药口服健脾活血清化湿热为大法,外用“肠乐一号”栓剂塞肛的方法贯穿于缓解期UC治疗,才能降低UC的复发率,为广大患者创造福音。
  • 摘要:目的:观察四君子汤、一贯煎、茵陈蒿汤及二陈汤四首传统方剂对大鼠酒精性肝病的影响/疗效差异.rn 方法:采用改良的"白酒-吡唑-植物油"混合灌胃法制备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成模后分别以四君子汤、一贯煎、茵陈蒿汤及二陈汤灌胃治疗2周,并以还原型谷胱甘肽片为对照,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γ-GT活性、ALB浓度,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改良Jamall氏方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rn 结果:模型大鼠肝组织出现显著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肝纤维化改变,其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γ-GT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P均<0.01),血清ALB浓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茵陈蒿汤及四君子汤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肝纤维化明显减轻,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γ-GT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茵陈蒿汤组血清ALB浓度显著升高(P<0.05);一贯煎组、二陈汤组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无明显改善,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γ-GT活性降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茵陈蒿汤及四君子汤能够有效改善"白酒-吡唑-植物油"混合灌胃法制备的大鼠酒精性肝脂肪变与肝纤维化,该模型的中医病机为脾气不足,湿热内蕴.
  • 摘要:目的:观察葱白提取物对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中核转录因子PGC-1α的表达及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利用脂肪乳剂诱导的方法,在肝癌细胞系HepG2中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模型.用葱白提取物干顶24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染色观察细胞内的脂滴形态及数量;生化技术检测细胞内TG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PGC-1α蛋白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上清液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评价细胞线粒体代谢水平的变化.rn 结果:脂肪乳剂诱导24h后,油红染色显示模型组细胞脂肪变性;且TG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胞内PGC-1α蛋白表达较正常组下降(P<0.05).葱自提取物组胞内的TG含量较模型组则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胞内PGC-1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葱白提取物组细胞SDH活性也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rn 结沦;葱白提取物对脂肪变性肝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PGC-1α基因的转录活性,增加线粒体SDH活性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降脂颗粒醇提物治疗高脂高糖诱导的NAFLD大鼠及其机制.rn 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匹格列酮组、降脂颗粒组.实验全程(包括8周造模及4周同时药物治疗)中,除对照外,其余大鼠予以高脂高糖饲料(含15%猪油及15%蔗糖).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及检测血清生化指标(ALT,AST,TG,TC,HDL,LDL)、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检测肝脏甘油三酯和糖原浓度,胰岛素受体(InsR)和底物(IRS)的表达及活化水平.rn 结果:肝组织病理表明降脂颗粒可改善肝脏脂滴积聚和脂肪变性,并下调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升高的肝脂及肝糖原,以及HOMA指数.肝脏IRS1和IRS2在模型组表达和活化水平增高,在降脂颗粒组其水平被下调.rn 结论:降脂颗粒可显著改善高脂高糖诱导的NAFLD大鼠肝脂积聚和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作用途径之一可能通过减轻肝胰岛素抵抗实现.
  • 摘要:文章对2005--2011年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体会进行总结分析,急性胰腺炎属中医学“腹痛”、“胃脘痛”、“脾心痛”等病证范畴,热毒血瘀互结是其病机关键。“不通则痛”,治疗以通为第一要点。采用中药灌胃、保留灌肠可加强肠蠕动,解除肠麻痹,达到通里攻下、胆汁胰液内引流的效果,是一种主动的、“动”的治疗方法。胰腺微循环障碍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静脉滴注的丹参针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对改善胰腺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中药封包外敷治疗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能迅速缓解腹痛、腹胀及腹肌紧张,改善胰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SAP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与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临床表现及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CT检查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与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对SAP治疗重在早期积极采取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中药治疗,有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 摘要:如同全国的著名中医药专家成才一样,贵州名老中医成才之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接受了良好的高等医学教育,打下了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勤奋好学,熟读经典,理论结合实践,在“悟”字上下功夫。勤于总结,善于积累。学识渊博,融通古今,具备哲学素养及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古医籍,文史哲、医文笔记、小品方略、博观纳取、厚积薄发,“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通过探索名老中医个吐经验和共性规律,并揭示其科学内涵,通过对每一位名老中医经验的系统研究和对多位名老中医经验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名老中医学术观点、学术特长和学术思想。在科学论据基础上确立的经验知识,可以推广应用于临床,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学习名老中医的法宝,有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及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中医是一门集专业技术和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科学。名老中医以德载术、以术宏德,热爱中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学的懂、学的会、入的深、进步快,在诊疗实践中,面对患者,四诊合参,应用自如,出神入化。
  • 摘要:“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温热论》。文中“耗血动血”是指温病热入血分的病机,凉血散血是指血分证的治疗方法。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到后期,热邪亢盛,耗血动血,阴津劫竭,瘀血内阻,出现身热躁扰不宁,或神昏澹语,斑色紫黑密布,吐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无苔,甚则痉厥、虚脱等危重证候的病理阶段。因为血分证的病机是“耗血动血”,就是叶天士所说的“人血就恐耗血动血,故治疗大法是凉血解毒,滋阴清热,通络散血,也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代表方是犀角地黄汤。
  • 摘要:目前的膏方运用限于冬令,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通过大量运用春夏膏方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倡导重视春夏膏方.本文从对春夏膏方的理论认识、临床运用精要、服用注意事项方面论述,并介绍两例临床案例以详细说明,体现春夏膏方的优势.指出治未病包括先安未受邪脏腑、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在春夏好发的疾病及时做好救治,在秋冬好发的疾病提前做好干预,并预防疾病的复发。服用春夏膏方,患者往往有轻微腹泻,因膏方有健脾化湿药、滋补药,通导大便将体内寄存的寒湿、湿热之邪随大便排出,经导泻后患者通常自觉神清气爽;泻较重,可加大葱白、黄酒的量;若仍不止者,另服几剂中药后,再服膏方,不必停药。
  • 摘要:随着郁病发病率不断增加,郁病的治疗倍受重视,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对郁病的治疗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笔者将其分类整理并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倡导重视经方的运用,并重视个体化的治疗.指出《金匱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是对仲景的极高赞誉,仲景经方年代渊远,经过数千年的医家验证其效,方简理深,用药多遵《神农本草经》,以方证辨证、“以方类证”,唐容川言:“仲师选方用药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可见经方处方辨证的严谨性。笔著将仲景经方治疗郁病的经方进行分类整理,并将临床中运用仲景经方治疗郁病的临床治疗体会介绍,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笔者还认为郁病的发病初期病位在肝,多是情志因素引起,治疗以疏肝解郁为法,随着疾病的进展,郁久化热,热为阳邪,易伤肝血,“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后期多表现为肝肾精血亏虑,治疗应该注重补肝肾精血,在辨证谨守经方的基础上酌情加补肝肾精血药,如冤丝子、鸡血藤、芍药等,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胃癌前病变大鼠Stat3通路Stat3、Bcl-2、Bcl-xL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胃癌前病变抗凋亡蛋白的调控机制.rn 方法:将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80目治疗组、100目治疗组、80目和100目等量混合治疗组、胃癌前病变模型对照组、维酶素治疗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甲基-N ′-硝基-N-亚硝基胍、饥饱失常及情绪刺激综合因素8周制备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分别用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80目、100目、80目100目等量混合糊剂混悬液、生理盐水、维酶素治疗,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体组织Stat3、Bcl-2、Bcl-xL蛋白表达情况.rn 结果:通过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图像进行光密度的测算,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80目治疗组、100目治疗组、80目和100目等量混合治疗组Stat3、Bcl-2、Bcl-xL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维霉素治疗组(P<0.05),其中以复方蜥蜴散80目100目等量混合治疗组差异最显著(P<0.01).rn 结论;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能部分逆转胃黏膜病理变化,降低Stat3、Bcl-2、Bcl-xL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过度增殖,恢复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揭示了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可能是通过对抗凋亡蛋白的调控实现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的.
  • 摘要:目的:观察胃病2号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中医证候疗效.rn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胃病2号和安慰剂治疗,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随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rn 结果:①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88.7%,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的59.3% (P<0.01).②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6.57±6.71),明显优于对照组(11.63±7.03)(P<0.01);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随访中医证候积分(6.31±6.06),明显优于对照组(11.35±7.63)(/<0.01).rn 结论:胃病2号能够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证候,且疗效优于安慰剂.
  • 摘要:目的:探讨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痰湿中阻证)临床疗效及调节胃排空作用.rn 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FD)痰湿中阻证共218例,按分层区组随机、平行对照、双盲双模拟、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以1:1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9例采用口服藿香正气滴丸及舒丽启能模拟剂;对照组109例采用舒丽启能片剂口服及藿香正气滴丸模拟剂,疗程为4周.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用药前日行胃排空检查并对其中74例胃排空障碍的病例于第28日行胃排空复查.rn 结果:1.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两组相当,2周访视点,治疗组为78.9%、对照组为72.48%.4周访视点,治疗组为93.58%、对照组为93.58%.2周、4周访视点证候积分和情况比较,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组内提示4周疗效优于2周疗效.2.两组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单项证候的整体疗效分析显示腹胀、口淡不渴等证候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胃排空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藿香正气滴丸能改善痰湿中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单项症状疗效优于舒丽启能.藿香正气滴丸、舒丽启能均能有效改善胃排空减缓的状态,提示藿香正气滴丸有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
  • 摘要:有研究显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证型以脾胃湿热证居多,其次是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研究结果并不统一,但多数集中在脾胃湿热型、气滞型及血疲型等实证。通过整理资料表明,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发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特色,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优势,调整全身和局部胃豁膜的功能,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同时能延缓西药产生的耐药性,降低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无论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还是HP根除率、减少HP复发率方面都展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优势。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FD的病理机制可能与胃动力障碍、胃电节律紊乱等胃源性因素密切相关,胃动力障碍是F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胃排空延迟是胃动力异常的综合表现,目前治疗上常选用胃肠动力药以改善胃排空障碍,本研究所选用的对照药多潘立酮是目前治疗FD胃动力障碍的代表性药物,疗效肯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属“痞满”“胃脘痛”范畴,中医认为痞满多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不运,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本研究药物达立通颗粒由柴胡、积实、木香、陈皮、清半夏、蒲公英、山植(炒焦)、焦槟榔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作用,用于治疗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中柴胡人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之功,善于疏理肝气而解胸腹胁肋胀痛之证,积实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作用,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陈皮理气健脾,共奏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之功效。从本研究从FD餐后饱胀积分、早饱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胃排空率方面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达立通颗粒组均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胰腺假性囊肿是外溢的血液和胰液进入胰周组织,或于少见的情况下进入小网膜囊内发生包裹形成的囊肿。假性囊肿与真性囊肿的差别在于后者发生于胰腺组织,囊肿在胰腺内,囊内层为腺管或腺泡上皮细胞组成;而前者是胰腺周围组织形成囊壁将积液包囊形成的囊肿,囊壁内没有上皮细胞,故名为假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是公认的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医院脾胃肝胆病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rn,为患者减少手术创伤,治疗费用,更易被患者接受。中医中药在一些疾病的转归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要继续传承中医博大深厚的知识理念,不断探索发现,发挥中医中药在治疗和护理疾病中的特色和优势。
  • 摘要: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在“胃”,但由于本病是在长期胃病反复不愈的基础上转化而来,久病多虚,故其基本的病机多为“脾胃气虚”。基于脾、胃、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相互间的特殊关系,李老提出脾易虚、胃易滞、肝易郁的发病特点及脾宜健、胃宜和、肝宜疏的治疗特色,还认为在这三脏腑之中的任何一者患病,必或多或少的波及其余二者,在临床所患的慢性脾胃病中尤其如此,这一理论,李老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所制立的萎胃康汤中即有充分体现。李老治疗本病,在胃胀症状突出之时,并不刻意重用补药,以妨补而永滞,而是偏重疏通(疏利),待胃胀减轻后,再加补气的党参,以从本治。本研究结果脾虚证患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徐珊报道相符,健脾益气法能改善萎缩性胃炎症状和黏膜病理,逆转胃粘膜萎缩和局部微循环,减少薪膜细胞凋亡。总之,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局部微循环可能是健脾益气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机理之一。
  • 摘要:基于"瘀毒致变"假说,综合文献认为兼夹瘀毒互结证型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高危证型.在此前提下,提出"截毒防变"的"截治逆转"新思路.充分探讨和研究瘀毒关联证型,初步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期的"瘀毒"临床蛋白质组学特征,有望成为这些证候的诊断标志物,同时也将进一步揭示证候的物质本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利于从病、证结合,方、证统一,"先证而治"角度,探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期的作用蛋白质组学靶点.进一步研究根据疾病传变规律,有针对性的去除病态链演变、进展的动因,药先于病,"先证而治",在治疗中防微杜渐,阻止病邪痼结入里传变,截断邪毒进一步发展变化的途径,意义则更加深远.
  • 摘要:文章介绍了幽门螺杆菌的胃粘膜组织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测,细菌培养等检测方法,提出应注意避免某些药物对检测的影响:应用抗菌药物、秘剂和某些有抗菌作用中药者,应在至少停药4周后进行检测;应用抑酸剂者应在至少停药2周后进行检测。不同疾病状态对检测结果会产生影响: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严重萎缩性胃炎、胃恶性肿瘤可能会导致尿素酶依赖的试验呈假阴性。不同时间、采用多种方法或采用非尿素酶依赖试验的方法检测可取得更可靠结果。胃粘膜肠化生组织中Hp检出率低,病理提示存在活动性炎症时高度提示有Hp感染;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NSAID,Hp感染的可能性>95%。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如Hp检测阴性,要高度怀疑假阴性。分析了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方案,某些微生态制剂可以减轻或消除根除Hp治疗导致的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否可提高根除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某此中药有提高Hp根除率的作用,但确切疗效和如何组合根除方案,尚有待更多研究验证。个别胃粘膜保护剂被证实有抗Hp作用,替代秘剂用于四联疗法可获得相同疗效。
  • 摘要: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慢性胃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对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耗费了大量的卫生资源。因此能有效的控制患者情绪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李佃贵教授在总结文献及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张从正攻邪理论及九气感惑论加以继承和发挥,采取攻调相序结合情志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伴有抑郁患者中取得良好疗效。李佃贵教授对慢性胃炎病机的认识为皆因于浊毒。他认为脾胃本虚、浊毒内蕴是病机的关键。脾胃健,则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四肢百骸均得以充养。强调食补养胃,以助复胃气,健脾气,常用的有:山药、薏米、砂仁、粳米、莲子、菠菜、猪羊血等。强调对患者的心理安慰、疏导、帮助患者分析、解释病情等工作,不仅仅是注重理化指标的改善,更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同时做好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告知其在生活当中对患者的配合,建议患者通过练习太极拳、练习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转移对病情的过分关注,“走出病区,融入社会”,扩大社交圈;让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病友交流,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临床药物的治疗效果。
  • 摘要:通过十几年的上千例CAG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CAG中医诊断的四大指征,如果四证共现,大多患者为萎缩性胃炎或伴增生、肠化。如同时伴有胸闷气短,则多伴有循环系统受损。总而言之,头眩、咽痛咽燥、胸胁满闷、日晡加剧四大主证的出现只是在中医诊断CAG方面的一个尝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升中医的诊断水平。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PLGC)的现状,就中医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中医缺少共识的发病学病机理论、临床缺乏主导治则方向和治法的主次结构、疗效评价缺乏"共识性"标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讨,认为上述因素是中医治疗PLGC优势得不到广泛认可、并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提出了解决"困惑"的思路与对策,认为凝练归纳PLGC演变发展的中医病机理论、建构PLGC中医主要证型结构,确定治疗大法的主导方向和治法的主次,临床研究符合DME原则和GCP规范,方药选择、使用剂量、疗效评价做到标规范化、标准化等,这将有助于PLGC中医疗效优势得到弘扬和发展.
  • 摘要:《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张仲景不仅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而且在六经论治中,还制定了一系列脾胃病的辨证纲要和治法方药,为脾胃理论的临床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医外治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等特点,在功能性胃肠病治疗中优势突出.总结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仲景经方应用的基础上辨证地加用一种或多种外治疗法综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2则蔡淦教授脾胃病教学查房病例,指出蔡淦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擅长于胃肠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临证遵循李东垣脾胃学说和吴鞠通“治中焦如衡”的学术思想治疗各种疑难疾患,从“脾虚疲热”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及从“肝郁脾虚”论治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和科研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 摘要:腹痛是胃肠疾病的临床常见主诉或者伴随症状,是引起病人不适和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多数病人就诊的原因."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不荣则痛,荣则不痛",中医对腹痛有独特的病理认识和丰富的有效治疗方药,值得不断整理和发扬.需要正确区分炎症性腹痛与非炎症性腹痛,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实证腹痛与虚证腹痛,寒证腹痛与热证腹痛,气滞腹痛与血瘀腹痛,采用适当的方药治疗.并且附以笔者近期相关的12则胃肠病腹痛证治验案,以供临床参考.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道疾病(IBD)的一种,通过严格调控NF-κB通路、抑制NF-κB的信号,可能是治疗UC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清化肠饮(QHCY)是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UC的经验方,已在临床使用多年且效果显著.然而,对其抗炎的机制研究甚少.本研究运用LPS刺激分化的结肠癌Caco-2细胞作为一种人体外肠上皮细胞的炎症模型,探讨了QHCY抗炎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发现,QHCY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肠上皮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8的分泌,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而且,QHCY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了Caco-2细胞中的NF-κB活化.研究结果表明,QHCY抑制LPS介导的NF-κB活化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拟从脑-肠互动异常角度阐述IBS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脑-肠轴是联系认知感情中枢(CNS)与神经内分泌、ENS和免疫系统的双向交通通路。从基于脑-肠轴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功能异常的角度认识IBS的发病机制,其意义在于以脑-肠之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为出发点,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去认识IBS发病的本质。
  • 摘要: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BS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早期生活事件、精神心理因素、胃肠疾病史、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等几个方面。研究显示肠道感染、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是IBS-D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IBS-D的危险因素有利于开展其预防工作,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对IBS-D危险因素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开展。
  • 摘要:本文就近年来关于PI3K-Akt/mTOR通路调控P-β-catenin介导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以及研究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干预UCAC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健脾清热活血类方药具有提高溃结溃疡愈合质量,缓解溃结临床症状的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其疗效与美沙拉嚓相似,健脾清热活血方可能通过促进结肠上皮细胞修复及杯状细胞分泌保护因子,加快肠道赫膜重建,促进溃疡修复过程;下调过量表达的IKK-a蛋白水平,从而抑制NF-xB活性,调节机体免疫,因而发挥干预溃结相关癌变的治疗效应。现阶段,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β-catenin磷酸化研究中药复方干预溃结相关恶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对此开展深入研究,无疑将为中医药防治UCAC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肠康方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5-羟色胺转运体(SERT)的作用.rn 方法:制备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模型,将7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肠康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在造模第60天开始灌胃给药或生理盐水共10天,取材后对肠粘膜及脑组织SERT抗体染色,测定其SERT相对表达水平.rn 结果:模型大鼠具有肠粘膜与脑组织SERT的低表达,肠康方高、中剂量组,治疗后内脏高敏感大鼠的肠粘膜与脑组织SERT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rn 结论:肠康方可明显提高IBS模型大鼠脑-肠轴的SERT表达,降低5-HT浓度及生物活性,调控脑-肠轴以治疗IBS.
  • 摘要:文章按照体质学理论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分为气郁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5种常见体质类型,从整体的体质入手,进行辨质论治,分别给予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除湿、清热利湿、温补脾肾等治法,全面调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机体的失衡状态,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提供一种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柴芍六君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脂多糖(LPS)含量及结肠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出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50只待UC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加味柴芍六君颗粒大、中、小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异体结肠粘膜蛋白免疫法造模.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大便性状及大便潜血情况等.给药4周后,取结肠粘膜进行CMDI评分;取病变明显部位做病理切片,进行病理检查.检测大鼠血清LPS及结肠粘膜组织TLR4蛋白表达.rn 结果:加味柴芍六君颗粒大、中、小剂量组、SASP组能明显降低CMDI评分,降低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正常肠粘膜只微弱表达或不表达TLR4,UC大鼠粘膜TLR4表达高度上调,各组TLR4表达和LPS的量呈正相关关系;SASP组、加味柴芍六君颗粒大、中、小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加味柴芍六君颗粒通过降低血清LPS含量,抑制TLR4蛋白表达,改善结肠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调节UC免疫失衡的关键环节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UC活动期的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实施、管理及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促进临床疗效及医疗卫生经济学成本效益的提高.使患者获得症状疗效及经济疗效,寻求治疗与经济的平衡点,提高患者的满意率.rn 方法:采用路径组与历史对照(非路径组)研究,其中路径组采用前瞻性研究,按照临床路径实施并管理.rn 结果:路径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2%)与历史对照组(非路径组88.9%)无显著差异(P>0.05);路径组平均住院日(23.61±9.63天)与历史对照组(非路径组31.24±18.58天)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1).路径组患者平均住院费(12 851.97±5 370.17元),与历史对照组(非路径组12 999.84±6 951.86元)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路径组日均费用(610.66±308.11元)与历史对照组(非路径组459.05±195.68元)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以中医临床路径为指导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规范诊治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发挥中医特色、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同时降低医疗费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摘要:中医认为,习惯性便秘是大便秘结、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排便费力、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有排便不尽感、排便时有肛门直肠的梗阻或阻塞感甚至需要借助手法辅助、每周排便少于3次等。刘学勤教授主张以养血与化浊同施、泻火与润肠并行、活血与导滞兼顾治之,在治疗习惯性便秘时对于气血津液亏虚,而又有痰浊积滞之实,采用养血活血、理气泄浊法,同时兼顾理气、解毒,立六味通便饮治之,效果颇佳。刘老告诫,对于老年性便秘尤应注意,不可滥用强力泻下剂或妄用泻火通便法,即使必用泻火通便法,在便秘缓解后,应立即停用通便药,并根据病因,继续施以健脾、益气、温阳、养血、润燥等法,时刻牢记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若一味苦寒攻下,反而使津液更亏,肠腑失于濡润,非但更易发生便秘,而且正气愈发匾乏。此时在理气导滞通便的同时兼顾养血润燥、健脾益气,更为恰当。
  • 摘要: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调控肠神经系统的作用,有改善结肠ICC病理改变的作用,能促进平滑肌形态和功能的恢复,并对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大有裨益。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作用机制的揭示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可靠的药理学依据,有助于筛选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方药。然而,在取得进展的同时,尚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巫待解决。诸如,所选动物模型与被研究方药之间关联性较小,缺乏病证结合的有效动物模型。目前的许多研究仍停留在对某一个或几个指标进行观察的层面上,缺乏系统的、动态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作用机理的研究。相信随着人们对功能性便秘研究的不断深人,必将逐步揭示中医药治疗的现代病理机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与药品研发,为患者带来更多收益。
  • 摘要:目的:观察清肠化湿方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结肠黏膜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 C)的可能机制.方法:使用TNBS/无水乙醇造模成功后,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肠化湿方组、美沙拉嗪组.连续灌胃给药10d后,处死大鼠,留取结肠组织,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观察结肠组织ICAM-1的表达.结果:清肠化湿方可以显著减少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粘膜ICAM-1的表达.结论:清肠化湿方可以减少结肠粘膜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坦度螺酮胶囊对伴焦虑状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arrhea,IBS-D)的治疗是否有效.rn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方法进行研究.符合罗马Ⅲ标准同时伴焦虑状态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口服匹维溴铵片(50mg/次)和坦度螺酮胶囊(10mg/次),均3次/日;对照组仅给予口服匹维溴铵,剂量同试验组.疗程均为8周.8周治疗结束时,对腹痛和腹泻症状应用症状积分进行评定,以治疗后积分的减分率判定临床疗效.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症状基本消失,减分率>=75%称为"临床痊愈";症状明显减轻,减分率>=50%,<75%称为"显著好转";症状有所减轻,减分率>=25%,<50%称为"好转";症状无明显减轻,减分率<25%称为"无效".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著好转率.总有效率=腹痛和腹泻总积分的临床痊愈率+腹痛和腹泻总积分的显著好转率.对焦虑和抑郁症状分别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疗效评价方法同上.rn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IBS症状评分及焦虑评分经检验证实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例受试者入选(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根据符合方案集(PP数据集)原则分析,170例完成试验(治疗组82例,对照组88例),其中治疗组IBS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63.4%,同对照组(42.0%)相比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和抑郁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74.4%和54.3%,同对照组(23.9%和15.6%)相比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治疗意向集(ITT数据集)原则分析,治疗组100例患者IBS症状、焦虑和抑郁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52.0%、61%和45.2%,同对照组100例患者(37.0%、21.0%和13.5%)相比仍有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联用坦度螺酮胶囊对伴焦虑的IBS-D患者症状的改善有加强作用,能提高总体疗效,,故对于有焦虑/抑郁状态的IBS-D,可考虑联合坦度螺酮治疗.
  • 摘要: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消化道异物患者避免了手术治疗。特别是一些较小的动物骨刺、鱼刺,细小透明,甚至大部分刺人食道、胃壁内,胃镜均能清楚暴露及取出。对不同的异物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胃石症:可用网篮直接取出,曾取出lOx7cm大小胃石6个,表面光滑、质硬,首先用活检钳反复咬割使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再用圈套器网篮勒断分解成细小块状,外套管保护食道人口可多次取出或自然出。长形锐器:挖耳勺,用圈套器套取一端套紧,使其与管腔长轴相平行,异物离镜端保持距离,使术者具有较好视野,直视取出,通过责门时要待其舒张时再取出,外套管保护食管道入口。不规则异物:大多数需网篮才能套牢,小于2cm异物通过外套管内取出,大于2cm连同外套管、胃镜一齐拔出。老年人为咀嚼不充分或食道本身的病变,易使异物滞留食道狭窄吻合口。十二指肠降段异物:以长形规则异物为主,当异物两端紧顶肠壁套取困难时,可利用进退镜改变异物位置,亦可多注气使异物便于套住取出,选择圈套器或网篮将异物抓牢不易滑脱。过长异物已刺人肠壁内则不可冒然取之。小儿患者常不能合作,最好能在全麻下施行,全麻具有食管肌肉松驰、消除疼痛、减少心肌耗氧、安静等优点,有利于异物的取出。通过胃镜取出异物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避免手术,应列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胃镜下取异物毕竟要求操作技术较高,如处理不当,适应证掌握不严,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果极为凶险。因此,对大于2.5cm的尖锐异物及形状不规则异物,估计胃镜取出有危险时不应勉强取出,以防止发生意外,必要时仍应采取外科手术处理。
  • 摘要:《圣济总录》中认为丹毒是“热度之气,爆发于皮肤之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文章所述肝硬化合并丹毒病人因痰瘀内结于肝胆,致肝失于疏泄,内邪郁而化火,兼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不慎感染热毒,内外热毒互博而发为丹毒。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疏肝解郁、散瘀通络为主,配合西医抗感染、保肝等对症治疗,护理上则以人为本,立足整体,从心理调护、饮食护理、生活起居等多方面共同协作,从而对本病的痊愈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虽然本例患者最终因为消化道出血放弃治疗,但就其丹毒的诊治还是卓有成效的,值得临床总结与推广。
  • 摘要:目的:评价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药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Hp根除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全国12个中心768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入组顺序申请中心随机号码,并给予相应治疗,标准三联组(OAC):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克拉霉素0.5,每日2次(Bid),疗程10天;OAC+散剂2周组、OAC+汤药4周组、OAC+汤药2周组.停用西药后1个月为疗后访视点,复查13C呼气试验、安全性检查,填写症状量表、SF-36量表、PRO量表,对观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经盲态审核,最终FAS分析707例; PPS分析686例; SS分析714例.(1)Hp根除率(FAS):OAC组为67.6%,OAC+散剂2周组为76.0%,OAC+汤药4周组为78.9%,OAC+汤药2周组为81.1%,四组组间比较不完全相同(P<0.05),两两比较显示,OAC+汤药4周组、OAC+汤药2周组的根除率比OAC组高(P<0.0083).(2)症状积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症状改善明显(P<0.05);组间比较,各组间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3)SF-36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生活质量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仅身体疼痛维度改善四组间不完全相同(P<0.05),两两比较,OAC+汤药2周组对身体疼痛维度的改善明显比OAC组好(P<0.05).(4)PRO量表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各维度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仅反流、消化不良维度的改善不完全相同(P<0.05),两两比较,OAC+汤药2周组对反流维度的改善较OAC组明显(P<0.05).OAC+汤药4周组、OAC+汤药2周组对消化不良维度的改善都比OAC组明显(P<0.05).(5)各组均只有少数不良反应发生,OAC组11例(6%),OAC+散剂2周组7例(4%),OAC+汤药4周组2例(1.1%),OAC+汤药2周组3例(1.7%),组间比较不完全相同(P<0.05),两两比较显示,OAC+汤药4周组组、OAC+汤药2周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低于OAC组(P<0.0083).rn 结论:辨证应用中药汤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能够提高Hp根除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PRO改善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认为是由于脾胃气虚,湿热滞于大肠、热毒损伤经脉所致。我科用中药“肠乐一号”直肠滴入能够使药液直接作用于肠壁,达到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收敛生肌的目的。药物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至骼内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约占直肠吸收的50%-70%。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在循环至全身,可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采用中药直肠滴人患者能接受,而且疗效好。传统的中药肛门注入方法短时间内将药液一次性注入直肠,往往因注入药液的压力过大速度过快而刺激肠粘膜使病人很快出现腹痛腹胀和便意,保留时间短。改用中药直肠滴入,速度大约每分钟5毫升,使其能更好地同病变部分充分接触,通过缓慢渗透扩散,增加了药物保留时间,减少或消除药物的物理刺激,促进溃疡的愈合。此外,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心理疏导及饮食调摄,健康教育,对促进患者病灶愈合,减少复发起到积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加用磁热疗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确诊为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病人,在相同基础治疗及护理情况下,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配合磁热疗治疗,对照组用奥美拉唑治疗.结果: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热疗配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急性胃痛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脾胃的升降失和是致病关键,当归芍药散从肝论治调脾胃,以此方作为调理脾胃之基本方以治其本,辨证佐以其他仲景经方以治其标,经方的联合突破传统单一使用经方的治疗模式,使复合证和兼夹证得到更有效的治疗。谢师认为辨方证就是辨六经之证,从而准确选用某方的指征和证据,活用经方的首要条件就是会辨方证,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方证是否对应。谢师熟谙中医经典,于仲景《伤寒杂病论》用力尤深,认为“辨病辨方证”是仲景学术思想的灵魂,《伤寒杂病论》理论体系将脏腑、经络、气化等融为一炉,为百病立法,解决了脏腑辨证论治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故临床辨证常以仲景之旨为圭泉,擅长活用经方联合治疗疑难杂症,并在临证中总结出“抓主症”、“扣病机”和“脏腑功能特点”、“经络循行部位、“方药功效”以及“现代科研成果”等扩大活用经方的思维方法。经方的联合运用是经方应用的一个突破,其机制研究必须积累大量病例,吾将跟随谢师加强临床观察,并应用现代实验研究、科学方法探讨其作用机制,才能真正揭示其治疗机理并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
  • 摘要:目的:探讨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免疫根除因素与临床治疗意义.方法:与单纯抑酸杀菌作阳性对照,并搜集相关文献给予总结归纳.结果与结论:从免疫学角度出发,分析根除H.pylori相关因素,为未来口服H.pylori疫苗提出新的假设.
  • 摘要:目的:探讨中华(中医)脾胃系疾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慢性胃炎模块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反应度,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rn 方法:用《中华脾胃系疾患者报告结局量表量表慢性胃炎模块》(GEDPRO-CG)、《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FDDQL中文版)分别测评10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应用配对t检验、效应尺度(efect size,ES)、标准化反应均数(Standardized mean,SRM)、变化率(Change ratio,CR)、反应度统计量(responsiveness statistic,RS)评价GEDPRO-CG和FDDQL中文版的内部反应度,通过量表得分与患者自我疗效评价的相关系数评价两量表的外部反应度.并以FDDQL中文版为校标,通过内、外部反应度比较、标准关联效度、相对效率探讨GEDPRO-CG的反应度.rn 结果:(1)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GEDPRO-CG 4个领域、7个方面和FDQOL中文版8个领域、总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RM、CR、RS的考察结果显示除社会环境领域外,GEDPRO-CG具有良好的内部反应度.各领域、方面治疗后得分与患者自我疗效评价的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除独立性领域和社会环境领域外,GEDPRO-CG具有较好的外部反应度.(2)与FDDQL中文版相比,GEDPRO-CG具有相近的内部反应度和较好的外部反应度,两量表的相对效率平均值为1.105,GEDPRO-CG整体反应度稍好.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整个治疗过程中GEDPRO-CG和FDDQL中文版显示了良好的标准关联效度.rn 结论:中华脾胃系疾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慢性胃炎模块(GEDPRO-CG)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显示出了良好的内、外部反应度,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外周血CD4+、CD8+的影响.rn 方法:将SPF级SD大鼠102只,体重(200±20)g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24只,脾虚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和四君子汤组各26只.造模因素: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脾虚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和四君子汤组均制作大鼠脾虚模型.脾虚模型建立采用耗气破气药物、饥饱失常和劳累三种复合因素造模,即小承气汤(1.5ml/100g)隔日一次灌胃,灌胃当日禁食,次日足量喂食且游泳至耐力极限.干预因素:正常对照组大鼠常规喂养,生理盐水(1.5ml/100g)灌胃,隔日1次,共7周.脾虚模型组大鼠以上述造模方法喂养7周.自然恢复组大鼠喂养方法前4周同脾虚模型组,4周后改为常规喂养,共7周.四君子汤组大鼠喂养方法前4周同脾虚模型组,4周后改为常规喂养,同时用四君子汤(1.5ml/100g)灌胃3周,每日1次.rn 结果: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方面:各组之间在脾脏质量、脾脏指数、胸腺质量、胸腺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4+、 CD8+、CD4+/CD8+方面:外周血CD4+方面:自然恢复组、四君子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然恢复组、四君子汤组与脾虚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8+方面: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方面: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表现:脾虚模型组为黏膜缺损,固有层血管扩张充血.自然恢复组为固有层炎症不明显,血管扩张充血不明显,炎细胞浸润可见.四君子汤组为固有层扩张充血.正常对照组为基本正常.rn 结论:1.脾虚能使胃黏膜各级防御机制下降,进而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外周血CD4+、CD8+的水平作为局部免疫调节反应了胃黏膜屏障的防御机制,进而反应了机体整体的免疫调节水平.2.脾虚能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这可能是导致慢性胃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3.四君子汤作为治疗药物能够通过改善外周血CD4+、CD8+的水平来修复胃黏膜,从改善局部免疫调节水平方面来调整机体整体的免疫功能,进而增强各级防御系统防御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脾虚证慢性胃病的机理,进一步反应了健脾益气药物修复胃黏膜的作用机制.
  • 摘要:温病学的理论能够指导脾胃病的辨治。首先,温病学网织的辨证理论体系,即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横”,以三焦辨证为“纵”,形成纵横交错的辨证体系,对于脾胃病的辨治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卫气营血辨证中,气分证处于斗争的极期,临床表现庞杂,涉及病位广泛,尤其包括了脾、胃、肠等脏腑,这使辨治气分证的相应治法能够对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另外,三焦辨证的中焦证,主要是指足太阴、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的病变,辨治中焦证实际上就是针对脾胃病的辨治。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众多,不外乎中医治疗疾病“八法”之范围。温病的治法虽是针对外感温热病而设,但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可将其加以拓展,加宽治疗的范围。因此,温病的相关治法可切实应用到脾胃病的治疗中,为临床辨治脾胃病拓宽了思路。
  • 摘要: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术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水钠潴留及水肿、发热、呃逆、皮疹、导脱落、局部出血、继发感染等。对于术后带管的病人应予重视,保持导管通畅,有利于再次治疗。应反复告诫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后24-72h内控制饮食的重要性,特别要严格控制蛋白质食入量。嘱其少食多餐,进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晚间少量加餐可以降低机体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耗,进食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还能够加强夜间蛋白质合成,改善营养不良和葡萄糖耐受,纠正氨基酸失衡。必要时从肠外途径供给营养。术后患者虽然血清胆红素浓度有所降低,但仍有皮肤疫痒的症状,为患者剪短指甲,嘱其切勿抓挠皮肤,以免皮肤破损引起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内衣裤,以棉质为主,选择宽松柔软易吸汗的衣物,每日清洗二阴,注意保暖,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加强术后护理对于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护患之间良好配合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加患者依从性。
  • 摘要:通过对2011年8月-2012年6月住院诊治的126例胃痞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旨在根据该病的特点,完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对其进行了健康指导,提出吃饭要定时定量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少量多餐。饭后不要躺下休息。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减少无谓的烦脑,心情保持愉快。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避免太紧的衣服。体重超重者要减重。
  • 摘要:文章阐述了口臭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尽管中西医在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有所差异,但对口臭发生的理解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由于化工、粉尘等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六淫邪气,恣食肥甘厚腻易损脾伤胃致湿浊内生,长期工作紧张致肝气不疏可影响脾胃运化;因而外受之邪蕴结日久不仅可酿而成毒,加之湿浊内阻或肝气失畅,内外合邪则浊毒易生并阻碍气机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出现口臭。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外籍菌如口腔内微生物或Hp均类似于中医之“邪气”,其在原籍菌生态平衡受到干扰或破坏即所谓“正气不足”情况下易侵犯机体并定植于体内或过度繁殖而产生引起口臭的氨,或硫化氢和甲硫醇。人体的气机涉及诸多脏腑,却只有脾胃具备一升一降的功能特点。尽管口臭发生原因较多,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其根本病机乃浊毒内蕴致浊阴不降上泛而为,故治疗宜紧扣中焦运脾和胃,芳香化浊兼以清热解毒。
  •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白蔹散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 disease,NERD)并发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NERD并发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加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白蔹散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随访1年.于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束时评价患者口腔溃疡愈合综合疗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反流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检测患者食道下端括约肌压力及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rn 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为52.%,两组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治疗后主要反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3)两组治疗后食道下端括约肌压力较治疗前明显升高;24小时pH监测提示病理性pH反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rn 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白蔹散治疗NERD并发复发性口腔溃疡能促进溃疡愈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影响人们工作效率的发挥,给社会及家庭亦造成了较大的负担。文章介绍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问卷、内镜检查、胆汁反流的监测等病理诊断方法,指出RDQ量表是诊断GERD的良好工具,国内运用相当成熟及广泛,其操作简单省时,但是经过其他辅助检查的证实发现工具量表阳性诊断率偏低,故其只能作为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一个参考或一种辅助手段。上消化道内镜的使用比较广泛,但非糜烂性反流病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其内镜下表现通常无戮膜损伤,运用上消化道内镜无法判断其疗效,需要使用另外的检查手段来补充其不足。胆汁反流监测仪可通过检测胆红素来反映胆汁反流存在与否及其程度。监测食管内胆汁含量可得到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的频率和量。国内研究结果发现,单纯采用食管pH监测,则NERD的诊断阳性率为65.9%,而联合胆汁监测可使阳性率升高到84.1%,有效提高了诊断率。提出利用24h食管阻抗-PH检测,提高NERD诊断率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性,作为NERD治疗后的主要疗效指标,复查内镜与病理,作为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n食管的主要疗效判别方式,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效评价,作为GERD的次要疗效指标等策略。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六周,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较满意的疗效.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反流性食管炎病例,对患者分别进行中西医诊断。循症思考指出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常见疾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泛酸烧心。经过严密的循证检索和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整理的《临床证据》显示,肯定有效的是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这里面包含了多个严格评价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循证思考和决策,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全面决策。有明确的临床证据显示,PPI和H2受体阻滞剂都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那么如何选择,虽然PPI的证据更充分一些,但是,结合患者已经使用了两年,形成依赖,根据医生的经验,希望逐渐降阶治疗,再结合患者的价值取向,最终确定的诊疗方案为中西合作,选用了有充足临床证据的H2受体阻滞剂替代PPI,同时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从后效评价来看,患者恢复的不错。两个月后,我在成都出差的时候还和患者有电话联系,降阶治疗后,反酸偶尔发作,已经可以停药了。
  • 摘要:通过对附子的古今研究,将附子在肝病中的论述和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最难就是附子在肝病中的应用,《中国药典》、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等都对附子功效应用有较详细的记载,古代医书中记载的附子的用量要比药典的规定剂量大的大.讨论了附子在湿热肝病中的应用,列举治疗黄疸、肝纤维化、虚阳上越证等应用附子的情况,并对附子在肝病中的常用配伍进行了论述.
  • 摘要:臌胀多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肝硬化腹水,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施治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但是由于不同医家对该病认识的差异,以及地域、气候、体质的差异,辨证分型的依据不尽相同。介绍了中药内服以及中药敷脐疗法、中药灌肠治疗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等中医治疗方法,指出中医对臌胀的认识和辨证分型日趋一致,治疗方法不断发展,疗效不断提高,特别是西医基础上的用药汤剂等的研究,已有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是,臌胀的疗效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后必须加强对中医治法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取得最佳疗效。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和CT检查。肝脏超声已被公认为脂肪肝定性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但由于其存在操作依从性强、客观性差等不足,使其阳性预测值仅为34.5%。相比之下,CT的特异性、准确性更高。临床操作中,影像医师大多会任意选取肝脏的某一层面,在该层面选择任一部位作为测定点,至于该测定点的大小,也几乎是任意选择的。因此,往往会出现同一患者,不同的操作医师测量的肝脏CT值不同。再者,脂肪肝还包括弥漫型脂肪肝和局限型脂肪肝,此种操作方法,对弥漫型脂肪肝的影响较小,而对于局限型脂肪肝的诊断影响较大,极有可能造成漏诊。这也给临床开展多中心研究带来一定困难,临床数据很难达到相对统一。研究表明脂肪肝“同层多位、四点低值”的肝/脾CT值测量方法,具有检查迅速、测量客观、可定量、可重复、易统一的优点,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然成为临床多发病,尤其是其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互为因果,后期并发症风险较高,且有年轻化、低龄化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然而目前对NAFLD的认识比较局限,尚未有疗效确切的临床药物予以治疗。西医目前对NAFLD的可能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其是一种遗传一环境一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且各发病机制之间相互影响,首先祛除引起NAFLD的各种病因,治疗基础疾病以及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逐渐减肥,纠正营养失衡,合理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对肝脏的二次打击、附加打击及多重打击等。其中,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代谢综合征为疾病治疗的首要目标,选择适当的保肝、调脂、降糖等药物,对NAFLD患者(尤其是并发肝功能损害者)肝内脂肪和炎症的消失有促进作用,从而可以防治肝细胞死亡和纤维化。而传统中医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强调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重视“已病防变”,通过四诊合参而遣方用药,以期治病求本。中医药在治疗NAFLD中显示出良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但是,中医药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缺乏严谨有效的、统一的、规范化的和符合中医特色的辩证、治疗及评价体系,对患者生存质量未予以足够关注;实验研究造模方式尚难体现中医特色,对药物安全及作用机理研究不足;此尚待解决。
  • 摘要:目的:研究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体外模型,探讨葛根芩连汤对NASH体外模型的影响.rn 方法:用500μmol/L的FFA诱导HepG2细胞24h,建立NASH体外模型;用不同浓度的葛根芩连汤干预NASH体外模型,MTT法检测葛根芩连汤的安全药物浓度范围;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肪变;Eh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8及GLUT4.rn 结果:(1)NASH细胞模型组培养液中TNF-α及IL-8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GLUT4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2)NASH模型组中同时加入葛根芩连汤可明显改善细胞脂肪样变,减少TNF-α、IL-8分泌,提高GLUT4含量.rn 结论:葛根芩连汤能够通过影响TNF-α、IL-8及GLUT4改善NASH体外模型炎症及糖脂代谢.
  • 摘要:近年来,有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提示HCV感染与神经精神疾病有关。在HCV感染的患者中,发生神经精神疾病的情况非常常见,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高达60%的慢性HCV感染者伴有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研究纳入30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根据疲倦影响量表进行评定,15例为轻度疲倦者,15例为中重度疲倦者,均接受一套经验可靠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发现也存在注意力和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的损害,这些损害与疲倦的程度呈正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慢性HCV感染者存在情感认知障碍,而这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与挠度代谢异常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和HIV相似,即HCV能够通过复制,侵犯神经系统,引起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导致单胺能神经传导系统发生异常而引起神经心理学症状和情感认知功能的损害等表现。但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具体发生机制仍然不清楚,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 摘要:通过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特征的分析,认为其起病具有隐匿渐进性、病位具有广泛受病性、表现具有复杂多变性、病因具有湿邪致病性、病机具有因果相加立体打击性.提出立体打击学说及审因论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四维一体的中医诊治策略.
  • 摘要:本研究采用“内病外治”的理念,通过穴位贴敷清热解毒中药制剂,配合口服关幼波教授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汤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明显,特别是对患者的中医证候、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系列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对HBV-DNA及HBeAg阴转效果欠佳。此疗法的应用,对拓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途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有关NAFLD的发病机制、自然史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迅速。在这些研究中,脂肪组织作为一种内分泌组织,其分泌的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受到很大关注。至今已发现和推测的脂肪细胞因子有近百种,已知许多脂肪细胞因子与NAFLD有关,对脂瘦素和脂联素与NAFLD相关性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脂肪组织作为最大的内分泌器官,通过其分泌的多种因子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肌肉、胰脏和免疫组织等组织器官发生联系,共同维持肝脏的代谢平衡。脂肪细胞因子可通过胰岛素的信号转导途径诱发IR,最终导致NAFLD的发生。在大多数研究中已经发现,NAFLD患者中瘦素水平增高、脂联素下降,这可能导致肝内脂肪的蓄积和炎症纤维化的进展.然而到目前为止,脂肪因子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及各种脂肪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未完全阐明,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消胀方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住院部的肝硬化腹水患者61例,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治予基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胀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的变化.rn 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Child-Pugh分级明显下降(P=0.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8). (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ELD评分由治疗前的10.11±6.08分上升至11.80±7.90分(P=0.06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3)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与治疗组白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P=--0.002,P=0.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595).rn 结论:消胀方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肝硬化腹水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文章指出有结核典型症状及生化表现者较易诊断,但肝硬化合并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患者常无典型症状及生化表现,临床对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通常强调多于青壮年发病,表现为结核中毒症状,有腹外结核病史,腹壁柔韧感及渗出性腹水。针对此患者的治疗体会及相关文献,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脾功能亢进,削弱了机体免疫力,易导致结核菌感染或原有结核病灶活动,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表现相互重叠,不应过分强调发病年龄、结核中毒症状及腹壁柔韧感,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既往有结核病史,腹水反复,腹水PMN<0.25,排除恶性腹水,经一般综合治疗效果欠佳者,应注意排除结核性腹膜炎可能。
  • 摘要:应用特殊染色剂对消化道粘膜染色,粘膜结构比未染时更加清晰;观察病变部位与周围的对比强烈,轮廓更加明显。结合新型放大内镜,可以观察消化道粘膜隐窝、腺管开口的形态、粘膜下血管的分布,对早期粘膜病变的诊断效果优于普通内镜,从而提高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传统大肠染色内镜主要使用的染色剂:0.4%靛胭脂溶液。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结合应用大大提高了结肠平坦病变和凹陷型病变的检出率;提高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除了使用蓝色激发光照射机体组织产生自体荧光外,还使用容易被血红蛋白吸收的绿色照明光进行成像的方法。正常组织绿色,肿瘤性组织红色。临床意义为了容易识别肿瘤性病变和正常组织,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和分期评估能否内镜下治疗。 无蒂小息肉:活检钳钳除/热活检钳钳除,有蒂息肉:圈套器切除,无蒂息肉和平坦息肉:EMR或EPMR,ESD。怀疑粘膜内癌或粘膜下癌:超声内镜确定浸润深度,在决定是否行内镜下治疗。内镜下切除困难的较大、无蒂息肉:腹腔镜,或与肠镜双镜联合切除。内镜下摘除结直肠腺瘤尤其是进展性腺瘤,可一定程度上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但结直肠腺瘤有明显的再发倾向,进展性腺瘤患者应在3-6个月后再次行结肠镜检查;其他息肉应在1-3年后再次行全结肠镜检查中医认识大肠息肉,最早见于《灵枢·水胀》日:“肠覃如何?岐伯日: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 摘要:目的:验证中医药四联疗法分期辨证优化方案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rn 方法:将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发作期、急性恢复期、轻症胰腺炎、重症胰腺炎;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胃肠实热、正虚邪陷三型;急性恢复期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二型.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3例病人随机分为优化组42例,对照组41例,运用中医药四联疗法:中药灌胃、灌肠、封包、静点,进行分期、分级、分型辨证施治.rn 结果:腹痛消失时间5.1±1.05d,腹胀消失时间:4.01±1.35d,肠鸣音恢复时间:1.97±0.21d,平均住院时间16.65±1.86d,血淀粉酶正常时间:3.02±0.52d,血脂肪酶正常时间:4.64±0.61d,CRP恢复正常时间:6.15±0.63d,WBC恢复正常时间:4.24±0.36d,治疗期间并发1例心功能不全,rn 结论:优化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药物费用.
  • 摘要:祖国医学认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便血多因外感湿热、内伤情志、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而引起,综合西医在缺血性肠炎病理、药理方面的研究以及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认为,缺血性肠炎是由于“元气亏虚,运血无力,瘀血阻络,闭塞不通”,最终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络破血出”,这与中医中风病机理同出一辙,将其形象称之为“肠中风”。肠中风临床表现为便血,血色鲜红或暗红,用大量活血化瘀药,难不怕“雪上加霜”?认为:“见血不止血,瘀去血自安”,《血证论》亦云:“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疲血”。在治疗上将其形象比喻为“治疲如治河,泥沙沉积,河水泛滥,加固堤坝,可救一时之急,却非长久之计;唯有清理泥沙,疏通河道,才可永绝后患。久病疲血阻络,迫血离经妄行,益气化瘀,瘀血得去,新血的安,便血自止。”在临证过程中,针对肠中风患者,在给予口服益气化疲中药的同时,结合“肠乐一号”灌肠疗法(青黛、赤石脂、炉甘石、白友)收湿涩肠止泻、解毒去腐生肌,将辨病与辨证,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疗效彰显。
  • 摘要:作为六腑之一的大肠须承脾胃之津方能传化正常。一旦湿热内蕴致脾胃运化失常,一方面脾津失布,不能下达可使大肠燥结更甚,无水行舟而便秘;另一方面因湿热困脾,阻滞气机也易致传化无力而使宿便停留;且因腑气不通,湿热之邪少了出路也易伴随口臭生疮、舌苔黄腻之症状和体征的出现;还由于湿性粘滞缠绵,加之老年人肠燥津亏,倘若再滥用或误用攻下,则更有发展成慢性顽固性便秘之势.基于老年性湿热便秘的上述发病原因和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笔者初步认为,其治疗当以运脾降浊为根本大法,适当佐以清热,且需兼顾老年人“肠燥”之生理特性而酌加养阴润燥之品;同时,依据《医经精义·脏腑之官》“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腑气下达,故能传导”之腑病治脏、下病上取的原则,再适当配合开宣肺气的“提壶揭盖”之法则效果更好。指出治疗老年性湿热便秘临床应灵活变通,紧扣运脾降浊之大法,同时兼具清热,并注意适当顾护阴液,方能取得良效。
  • 摘要:随着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NAFLD的作用机制研究文献报道越来越多,近年来发现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AMPK的激活可以通过促进脂肪酸氧化代谢发挥胰岛素增敏效应,而AMPK的活性下降可使脂肪酸氧化能力降低诱导胰岛素抵抗发生并且进一步诱导NAFLD的发生.因此可以认为AMPK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NAFLD的新靶点,而肝X受体(LXRs)在AMPK信号通路上参与了NAFLD的发生发展.
  • 摘要:目的:考评中华慢性肝病PRO量表,为其科学性提供有力证据,为进一步优化量表提供依据.rn 方法:用量表在多个省、市收集220例不同肝病病种的患者、100例健康人,用经典测量理论分析不同肝病种下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并用项目反应理论对该量表进行初步的属性考评.rn 结果:1.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sα均大于0.70;分半信度除社会环境领域r=0.509外,其余r>0.70;重测信度的r在0.806~0.961之间);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除出血与生理领域的r=0.349外,其余各方面与各领域、各领域之间的r>0.60;量表及其5个领域的CFI>0.90;本量表与Ch-HSS、SF-36量表相比,校标效度较差);反应度方面,区分效度分析显示量表能较敏感地区分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的生存质量.2.量表的条目区分度分布在0.44~2.49之间,难度参数在(-3.00,+3.00)区间较集中,一部分ICC欠理想,部分条目的ⅡC比较低平,提供的信息量较小.rn 结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但部分条目的难度、信息量欠理想,需进一步修改.
  • 摘要:目的:观察慢肝康丸对肝郁脾虚证慢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将71例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都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慢肝康丸口服,6g/次,3次/日,疗程共8周.rn 结果:治疗前后比较表明,两组在对患者肝区疼痛或不适、纳差、乏力、腹胀症状的改善方面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组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LT、AS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HBV-DNA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CD3、CD4升高,CD8下降,CD4/CD8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慢肝康丸可改善肝郁脾虚证慢乙肝患者免细胞免疫紊乱状态,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大承气汤辅助治疗反复发作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反复发作性急性胰腺炎入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承气汤胃管注入.治疗7天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治疗组在症状、体征和血、尿淀粉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腹痛缓解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在现代医学的处理手法上,增加大承气汤辅助治疗反复发作性急性胰腺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 摘要:证是机体对病因应答的综合病理反应,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表现,这种反应和表现,有主、次,有本、标,有真、假;基本是整体性,也有系统性或局部性,可受自然、社会、心理等的影响。证用一组相关的症候表达,它随病的变化而变化。同病有异证,异病可同证,同证也有异症。有证必有病,有病未必都有证。证的内涵主要是病位和病性,也有表示病的程度和阶段,不含病因、病机和病势。病因是发病的原因,所谓第二病因,实属病理状态的演变。病机是对证形成的理论阐述。病势是对病演变的推测和估量。证是中医学术特点和优势在临床的主要体现,反映着中医理论,是研究中医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创建中国特色新医学的重要内容。各种病的证型表现,有的具普遍性,反映基本规律;有的呈特殊性,体现个别状况。注意与年龄、性别、季节、地域等的关系。观察证和证型在治疗过程中的演变,探讨其演变规律,有利于加深中医理论的认识和验证论治的确当。证是宏观表现,对它的发生机理,中医只能依传统的理论进行推理。随着科学的进步,证的机理也需要有现代科学的理论认识,就是揭示它的现代病理学基础,以利于理论的创新。
  • 摘要:正确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长期从事临床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任何仪器不可替代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临床问题。临床思维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一名消化专科医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尤其重要。因为当今的消化病学不仅仅局限于食物的吸收、消化、分泌、排泄这些经典概念,消化系统还是全身最大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临床医生在对病人的诊治过程中,疾病的诊断是建立在病史、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这些资料基础上的,获取真实、系统、完整和准确的资料是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把就诊者视为病人,认为他确实有病,为此才能做到给病人最大的关心和认真周到的检查。要考虑器质性疾病,并为此做到尽力寻找疾病所在,绝不简单而轻率地断定为功能性疾病。存在多种症状、体征时,疾病的诊断首要考虑一元论的原则,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如无法用一元论解释时,再考虑多元论(即若干个疾病共存)。临床思维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临床工作中要多种方法同时应用,互相补充,才可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 摘要:文章阐述了谢胜教授运用温经汤治疗疾病的病例,指出谢师认为临床运用温经汤的关键在于抓住主症“或暮即发热,或少腹里急,或腹满,或手掌烦热,或唇口干燥”不必症症均全,见其症一或二加其舌脉象,不分男女老少均可依症施药,不变拘泥于妇科疾病,谨遵“方不离法,法不离理,寓医理于临床”。就所举验案而言,所治疾病均不同,但究其脉、症均可使用温经汤。均因气血亏虚日久血虚寒凝至脾肾阳虚,或感受寒邪致寒凝经脉瘀血阻滞,出现经脉失养、脏腑失荣,治疗均应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此正体现“异病同治”,然病变有血虚寒凝的程度及兼症的不同,所以遣方用药应随证加减兼顾脏腑功能,服药时间、煎药方法谨守仲景温经汤的要求,方能达到克疾制胜之效。
  •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将合格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予以中医辨证治疗,中药日一剂,加水500ml,煎至200ml,早晚两次分服;对照组采用西药奥美拉唑20mg,日二次标准治疗,用药8周.两组疗程为8周.rn 结果:本试验共随机入组187例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3例、94例.临床疗效指标为主要症状的缓解率(包括治疗期与随访期)及主要症状的缓解程度.结果表明:1.症状缓解率及随访缓解率.治疗8周后,试验组有效率为65.9%,对照组有效率为84.1%,两组间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疗效优于试验组.试验组停药后4W、8W、12W的复发率为5.0%、10.0%及11.7%,对照组分别为8.2%、14.9%及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与PPS结论一致.2.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试验组、对照组主要症状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与PPS结论一致.3.安全性分析未发现明确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rn 结论:研究表明通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疗效方面略低于奥美拉唑,在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率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前景,有必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摘要:痞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之《伤寒论》对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证候的特征以及证治作了详细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辨治痞证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现代医学认为痞证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炎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临床施治过程中应在参照仲景治痞之法的基础上,详辨其病因病机,寒热虚实,遣方用药,做到古方今用,时方活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荆花胃康胶丸(主要成分:土荆芥和水团花)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rn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对象为合并H.pylori感染的慢性胃炎初治患者,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于北京市5个中心就诊的1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被纳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荆花胃康组(65例)和含铋四联组(65例).荆花胃康组:兰索拉唑3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荆花胃康胶丸240mg,2次/日,疗程10天(d1-10),之后荆花胃康胶丸240mg,2次/日,14d (d11-24);含铋剂四联组:兰索拉唑3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枸橼酸铋钾220mg,2次/日,疗程10天(d1-10).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至少4w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ylori根除情况.rn 结果:共13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6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52.14±11.53岁,H.pylori根除率:荆花胃康组、含铋四联组PP和ITT分别为76.19%(48/63)、73.85%(48/65),82.26%(51/62)、 78.46%(51/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荆花胃康组腹胀、嗳气症状改善情况均高于含铋四联组,其中腹胀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ylori感染疗效与含铋四联疗法相近,且改善症状明显.
  •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急性胃痛的中医药诊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急性胃痛,临床总的治疗原则即祛邪扶正,且以祛邪为主,主要方法可以概括分为:内治、外治、内外同治三种类型,对于中医药治疗急性胃痛的疗效评价,VAS量表是重要的评价方法,通常根据比较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变化或根据评分计算出镇痛指数来评价治疗疗效。回顾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胃痛的相关文献,总有效率一般在80%以上,很多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与西医镇痛药相比,有效率相当,而复发率降低。在诸多临床研究报道中,中医药治疗急性胃痛的疗效也得到了充分肯定,但中医研究者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明确中医药治疗急性胃痛的效应机制、制定明确的中医诊断标准、诊疗规范等等。
  • 摘要:目的:观察辨证应用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索提高HP根除率、降低HP复发率的有效治疗方案.rn 方法:将符合HP相关性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的216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8例,对照组予以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组10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辨证加用中药汤剂.观察两组患者HP根除率、临床疗效及HP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有无差异.rn 结果:HP根除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症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胃镜形态学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降低HP复发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n 结论:辨证应用中药汤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可靠,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癌前病变指胃黏膜中、重度的异形增生和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其病因以各种致病因素最终产生的"毒"最为重要,主要是指湿热、气滞、瘀血,治疗中依据毒邪性质不同给以清热化湿、行气解毒、活血化瘀等,并以益气养阴,化瘀解毒立法组成的复方蜥蜴散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显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