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因进化

基因进化

基因进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88568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大众电影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学术讨论会暨代表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会议等;基因进化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全滟平、周建华、沈楠等。

基因进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8568 占比:99.91%

总计:88648篇

基因进化—发文趋势图

基因进化

-研究学者

  • 全滟平
  • 周建华
  • 沈楠
  • 沈荣显
  • 相文华
  • 赵立平
  • 侯夫云
  • 关军锋
  • 刘子记
  • 刘维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正阳; 吴秋桢; 张春渝; 许小琼; 李丹; 孙莹; 刘生财; 陈裕坤; 林玉玲; 赖钟雄
    • 摘要: 【目的】为探究香蕉中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PRMT)的蛋白功能特征、表达模式以及植物PRMT5的进化关系,以便从分子和基因层面揭示香蕉抗逆机理。【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香蕉A(Musa acuminata)、香蕉B(Musa balbisiana)和阿宽蕉(Musa itinerans)PRMT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保守基序、蛋白结构域、启动子响应元件预测、蛋白互作、共线性和低温转录组表达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对30种植物的PRMT5基因进行进化分析。【结果】3种香蕉中均存在8个PRMT家族成员,蛋白结构域和精氨酸甲基化相关,亚细胞定位主要在叶绿体和细胞膜上。系统进化树显示香蕉PRMT分为5个亚族,且与拟南芥和水稻PRMT同源性高;启动子中含有光响应、逆境胁迫响应和植物激素响应元件。香蕉物种内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复制事件分别发生1、2、0次,与拟南芥进行物种间共线性分析证明,香蕉A和B之间亲缘关系最近。低温转录组表明香蕉PRMT成员中呈现出两大类不同的表达模式:第Ⅰ类大致在0°C和4°C时表达量高,说明低温促进第Ⅰ类基因表达;第Ⅱ类基因中MiPRMT5、MiPRMT7、MiPRMT3、MiPRMT8和MaPRMT2这5个基因在13°C时表达量最高,其余温度下表达量较低或不表达。PRMT5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同科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功能多样化表达,该基因兼具多样性与保守性。【结论】PRMT在香蕉中参与精氨酸甲基化和DNA损伤修复,参与非生物胁迫并响应脱落酸、茉莉酸甲酯、水杨酸等物质的代谢通路,从而发挥逆境防御等功能。结合低温转录组数据,表明不同梯度的低温可能会调控不同的PRMT基因表达,使其适应多种冷胁迫条件,提高自身抗逆性。PRMT5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香蕉PRMT5在进化过程中相对独立,与其他植物亲缘关系较远,推测香蕉中该基因编码蛋白在进化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功能分化。
    • 张新宇; 郭晶; 李旭勇
    • 摘要: 犬流感(CI)是由犬流感病毒(CIV)引起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犬类传染性疾病。2004年,在犬体内发现马源犬流感病毒后,人源、猪源、禽源等多种不同动物来源的犬流感病毒相继出现。这些病毒在犬体内复制、重配,甚至通过犬传播至其他宿主,对其他动物造成威胁。文章以犬流感的进化过程为基础,分析流感病毒在宿主改变过程中发生的对犬的适应性变化,以及不同犬流感的重点防治方向。
    • 廖青; 万世明; 王旭东; 高泽霞
    • 摘要: 研究在分析鱼类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基础上,以有肌间骨的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和无肌间骨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在二者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基因col1a1、col1a2和col2a1在有刺鱼和无刺鱼中均各自聚为一支,团头鲂和罗非鱼3个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都在90%以下.不同部位肌肉组织(背部上方、尾部上方和尾部下方)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团头鲂col1a1a和col1a1b基因与罗非鱼该同源基因col1a1在不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在团头鲂中,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在背上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尾部;而在罗非鱼中,其表达模式则相反.团头鲂和罗非鱼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定量结果显示:团头鲂col1a1a和col2a1b基因的表达在肌间骨出现以前(15 dph)和基本出现之后(50 dph)显著(P<0.01)增加,且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和col2a1b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时期差异明显,其中col1a1a基因在50 dph的表达丰度极高;与团头鲂相比,罗非鱼中相应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较小,整体波动不大.研究揭示了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在有刺鱼与无刺鱼肌肉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ol1a1在团头鲂和尼罗罗非鱼两种鱼类中表达模式显著不同(P<0.01),推测其与肌间骨发育潜在相关.
    • 辛若雷; 李佳; 孙丽君; 刘安; 张琴; 孙伟东; 李洁; 卢红艳; 白立石
    • 摘要: 目的 研究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pol基因进化特征,并用贝叶斯合并理论推断感染时间,为艾滋病疫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募集5例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定期随访并采集血样,用RT-PCR法扩增pol基因片段,分析基因型耐药突变;采用贝叶斯合并理论分析毒株进化关系,构建最大可信(MCC)进化树,推测其最近共同祖先株形成时间,进而推断感染时间.结果 5例HIV-1感染者均为男性,年龄为27~50岁.每例感染者有5~9个采样时间点,其pol基因序列各自聚集成一个独立的次级进化簇(后验概率值为100%).1例急性期感染者携带传播性耐药突变(M46I突变),并表现出快速疾病进展和准种病毒变异特征.推断3例急性期感染者的感染时间为HIV抗体初筛有反应前1~5个月;2例初检即确证病例感染时间分别为HIV抗体初筛有反应前14个月和前7个月.结论 运用贝叶斯合并理论分析HIV-1感染者pol基因进化情况,可大致推断感染时间,有助于艾滋病疫情形势研判.
    • 许晖
    • 摘要: "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理查德·道金斯基因作为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本应仅存在于有机生命体及遗传学说之中。可不知道为什么,当纬湃科技中国区总裁顾睿华,与纬湃科技新能源科技事业部亚洲区总经理郁昌松二人,掀开绸布的瞬间。
    • 张敏; 谢翊; 刘贺; 梁景涛; 杨泽锋
    • 摘要: 目的 研究2017-2018年佛山市活禽交易市场禽流感病毒检出率、混合流行情况和基因变异分析,评估活禽市场禽流感的潜在风险.方法 采用荧光PCR检测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间1 440份活禽交易市场环境监测标本,对部分H9N2阳性标本进行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全长测序,结合采集时间、采集地点、标本种类和基因进化情况综合分析.结果 1 440份标本中甲型流感阳性422份.阳性标本中检出H9N2单独阳性标本213份(213/422,50.47%),混合阳性标本38份(38/422,9.00%).H5N6单独阳性标本44份(44/422,10.43%),混合阳性标本26份(26/422,6.16%).H7N9单独阳性标本4份(4/422,0.95%),混合阳性标本16份(16/422,3.79%).来自外环境标本混合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来自活禽标本(14.7%vs 1.75%,x2=20.10,P<0.01),零售市场混合阳性检出率高于批发市场但无明显差异(13.46%vs 8.18%,x2=1.97,P=0.1602).9株测序的H9N2标本HA基因序列与国内疫苗株共同处于h9.4.2亚分支上.结论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佛山市活禽市场中存在比例较高,是与其他禽流感病毒混合感染率最高的亚型,后期应重点监测.
    • 胡浩富(编译); 张阳(编译); 徐文平(编译); 陶黎明(编译)
    • 摘要: 1人类世的共同进化人类作为地球上具有最强进化力量的物种导致了广泛的生态进化和环境变化,这是人类世生物圈的一个基本特征,对政策和治理产生重大影响。现在,人类的行为决定了基因进化,从基因的水平到生物圈的水平。同时,人类文化进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具有空前的交流能力和变化速度。文化变化不仅是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而且其本身也受到持续的环境变化的影响。
    • 刘宁; 陈秀荔; 黄欣
    • 摘要: 为探究RNase 1在鱼类食性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对不同食性的9种鲤科鱼类,包括草食性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杂食性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斑马鱼(Danio rerio)以及肉食性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鳡(Elopichthys bambusa)的RNase 1基因进行鉴定、序列特征分析、进化规律及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哺乳动物不同,9种鲤科鱼类基因组中只存在1个RNase 1基因,序列同源性高,且具有RNase A超家族的序列特征,包括N端信号肽序列,6个间隔的半胱氨酸残基,3个催化碱基形成的催化三联体和“CKXXNTF”序列;系统发育树显示,硬骨鱼和哺乳动物的RNase 1聚为不同分支,鲤科鱼类单独聚为一支;qRT-PCR结果显示,植食性的团头鲂和草鱼、杂食性的鳙和肉食性的翘嘴鲌的RNase 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各不相同,4种鱼类在肝脏中相对表达量高,在团头鲂和翘嘴鲌的脾脏中表达量也高。以上结果表明,鲤科鱼类的RNase 1的进化与物种食性的关联性不大,但符合物种进化的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