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墨学

墨学

墨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6287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东方论坛、理论学刊、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国际和圣柳下惠学术研讨会、2006年儒学全球论坛暨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墨学的相关文献由27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中原、秦彦士、杨武金等。

墨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6287 占比:98.79%

总计:26608篇

墨学—发文趋势图

墨学

-研究学者

  • 孙中原
  • 秦彦士
  • 杨武金
  • 解启扬
  • 郑杰文
  • 魏义霞
  • 孙卓彩
  • 张逸
  • 彭建雄
  • 沈传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艳
    • 摘要: 墨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张与当今社会许多价值准则具有内在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处涉及对墨子思想精华的吸收和转化;当代工匠精神中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知行合一等品质与墨子精神相一致;墨子在职业教育中主张“有教无类”,使教育内容、目标都大大拓展,被视为“职业教育的始祖”;“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非乐”等墨学主张,对罪犯改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墨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墨学、挖掘和发展墨学提供借鉴。
    • 孙明孝; 高慧
    • 摘要: 《墨子》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涵盖学科广泛、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典著作,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思想宝库。早在19世纪,《墨子》就已经成为世界汉学界研究的对象之一;15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多个《墨子》全译本或节译本,涉及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朝鲜语(韩语)、日语、波兰语等,其中英译本、日译本较多。随着墨学的复兴,墨学的译介活动更加频繁,《墨子》的国际化传播力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但是关于墨学在国际辅助语--世界语语境下的译介和传播研究并不多。本文将在墨学复兴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墨子》的世界语译介与国际传播展开综述和讨论。
    • 张金星
    • 摘要: 文化振兴是民族和国家振兴之要务,在大数据、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笔者通过审视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揭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原因及重要性,分析了滕州市实施墨家文化数字化保护和弘扬具备的优势,并对如何进行墨家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对墨学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赵治成
    • 摘要: 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以古代已经形成的“汉字文化圈”作为基础,优先向拥有类似文化背景的周边国家传播中华文化,是快速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搜集韩国的主要图书馆和学术检索系统的数据,从数量、时间、类型、作者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几十年来墨学在韩国出版和研究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墨学在韩国的传播,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希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黄庆丽
    • 摘要: 研究墨学并非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何在。从总体性论及墨学的一般价值,到分学科领域的深入探索,汇聚成颇有建树的学术成果。这些思想结晶凝聚着学者们的智识与创造,充分发掘出其古为今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让墨学穿越历史的长河而焕发出新生的活力。以墨解墨、推陈出新和秉承古今中外的思想视野,是古典墨学复兴的基本理路。如此既能构建出墨学研究的新格局,亦能拓展其思想内涵,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和其他诸子学派一起,共同建构起21世纪中国人美好的精神家园。
    • 张金星
    • 摘要: 滕州是墨子故里,墨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作为墨子文化传承的专职机构,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传承弘扬墨子文化,讲好新时代墨子故事,笔者就墨子文化为什么要借助大数据传播、大数据对墨学文化传播带来了哪些改变、大数据和墨学文化如何深入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理念。
    • 陈卫平
    • 摘要: cqvip:近些年关于儒墨关系的研究的深入,很重要的表现是不仅仅注意两者的对立,还注意到两者的会通,由此呈现了先秦诸子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图景。论及儒墨会通,往往想到两者的相类之处。其实,两者的会通还有另外方面:孟子在拒墨学的同时,又吸取了墨学,化解了墨子对孔子的质疑和挑战,从而深化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学,实现了“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史记·儒林列传》)。自汉代以来,已有学者对此有所提及,但大多语焉不详。先秦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政治思想领域首当其冲的是古今之辩即守旧与革新之争,力主变法革新的法家称其是“誉先王”和“与时转”,“学古”和“师今”①的对立。如此的古今之辩在孔子、墨子、孟子的思想脉络中,主要围绕礼与法、贤与能、王与霸、述与作而展开。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阐释墨子是孔孟之间的重要环节。
    • 李存山
    • 摘要: cqvip:《吕氏春秋·不二》篇云:“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孔、墨所“贵”不同,也就是儒、墨两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儒家崇尚“仁爱”,墨家崇尚“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都是主张“爱人”,这是两家共有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两家在“爱人”的方式、道德的起源以及人性论和天道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儒墨相“非”,但是我们在当今的新时代也应重视儒墨互补的一面。
    • 杨武金
    • 摘要: cqvip:儒家与墨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为著名的学派,儒学与墨学并立为先秦时代的显学。韩非子曾经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儒学的创立者是孔丘,而墨学的创立者为墨翟。春秋战国正是中国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巨变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遭到重大冲击,社会秩序需要找到新的办法来重新达到稳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反对儒家的思想主张。墨子曾向周王朝的礼官史角的后代学习周礼。
    • 陈来
    • 摘要: cqvip:最近看到一些文章,都是讲“儒墨互补”的问题,我想就以此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想。儒墨互补,是今天大家普遍都接受的一个提法。在古代儒墨是对立的,虽有韩愈非之,却远不足以撼动主流。如果我们用古代的语言来表达这个意思,用韩愈的话来说,就是在古代“儒墨不相用”①。今天不同了,如果今天我们以儒墨互补的观点来表达我们的认识,那就是“儒墨必相用”的立场。从“不相用”到“必相用”,我觉得这恐怕是今天我们大家的共识。当然,对儒墨关系具体的讨论,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解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