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人观

天人观

天人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490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北京观察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四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第二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等;天人观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圆圆、张文德、朱相远等。

天人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6.2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3490 占比:93.49%

总计:3733篇

天人观—发文趋势图

天人观

-研究学者

  • 张圆圆
  • 张文德
  • 朱相远
  • 汪高鑫
  • 邹文贵
  • 吕玉霞
  • 孙旭鹏
  • 孙晓春
  • 廖燕娜
  • 张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旖旎
    • 摘要: 荀子的天人观承袭了儒家注重人伦与人事的思辨方式,结合性情之说与礼治思想的论述,凸显了人道在天人关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梳理荀子天人观与“情”和“礼”的逻辑体系,可以深入探析三者的内在关系:“天人之分”的前提引出了治乱由人的观点,而人之性情若无节制就会向恶转化的这一天生的弱点,证明了礼存在的必要性;礼一方面取象天道,另一方面在人道上发挥巨大作用,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人各安其分、各养其欲的理想政治。
    • 李纲
    • 摘要: 中医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对中医著作的重新拾取,也需要对中医思想内涵的重新审视。《阴阳应象大论篇》充分论述了天人关系,是《黄帝内经》“天人观”的缩影,具体由气化自然的宇宙观、“形具而神生”的形神观构成了其对于“天道”与“人道”的认识,又以追求阴阳调和为价值取向,形成了直观辩证的整体诊治观、执中调和的养生观,共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模式。
    • 张丽
    • 摘要: 唐宋时期柳宗元和司马光分别提出“天人不相预”和“天人相济”,并据此阐释和发展了儒学的内在价值,为现实的政治秩序寻求形而上的依据。两人的天人观极大突破了汉儒的天命思想,在新的高度探索人道天道问题,启发了相关问题的探索。两人对天道人道的理解不相同,分别以“势”和“礼”建立起天人观的内在理路。柳宗元破除天命,回归大中之道,司马光则以维护封建统治强化人伦为出发点,其“天人相济”思想促进了唐宋儒学的转型,体现出宋学从思想的经典形态走向社会行为规范,走向生活世界的新儒学发展趋势。
    • 姚海涛
    • 摘要: 荀子天人观是其哲学之精华所在,集中体现为天道与人道两大学思景观,可以解蔽祛魅与安顿重塑两词概括之。解蔽祛魅主要是指,荀子斩断了天道与人道二者之间的神秘主义联系,廓清了自远古直到思孟学派所谓天人贯通的幻相,从而为客观地还原天人之本真面目提供了理论可能,所体现的是理性主义的敞显。安顿重塑则主要是指,荀子对传统天人观话语系统中重要概念进行了语意转换与重新诠释,缓解了天人之间的可能紧张,使其有了新的挂搭处,实现了天人间的良性互动,打通自然之道与礼义之道,由是古老的天人观获得新生,从此敞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所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的重塑。理性与人文的交叉,对于人文理性的成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唯以此来衡定荀子哲学中所蕴示的古老而常新的天人观,方既可以开显出荀子之于传统天人观的批判与超越、奇变与跃迁,又可对今日处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资鉴。
    • 杨名
    • 摘要: 作于建和二年(148)的汉中《石门颂》,在东汉后期经学意识形态地位渐衰及多元文化观念并行的时代背景下,站在维护东汉统治的立场引经赋颂,因地域实际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以经学的价值观和诠释方法而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坤灵定位”与“益域为充”相结合的天人观,“咸晓地理”与“知世纪纲”相统一的人文地理观,“记异”之鉴戒与“纪功”之实效相统一的政治观。
    • 李长庚; 郑中仁
    • 摘要: 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命之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阐释,它一方面似乎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所冲突,另一方面又与“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逻辑产生某种张力。结合孟子整体的思想来看,“性命之辨”背后能够反映出孟子在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实践论中的多层次内涵,特别是能够看到孟子对于天人关系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有着非常多元的解读。在“性命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孟子将“天”与“人”分别在本体层面和实践经验层面进行了相应的区分。在他看来,需要在经验层面对天人之间的分别进行定位,才能提供一个自下而上的道德修养路径,而这一路径的终点则在于达到“天人合一”这一最高的道德修养目标。在此,孟子的天人观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而进一步具有了道德实践论与方法论的色彩。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孟子的天人观提供了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视角。
    • 马媚
    • 摘要: 学术界对《荀子》天人之含义的看法比较统一,普遍认为其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其人指的是现实之人。以此出发,当代学者从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层面对荀子天人观的主要命题作了细致分析,并将其引申到不同的学科,如伦理学、生态学、政治学等等,体现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谷文国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相较于一多二元的西方文化而言就是一多不分.一多不分的“一”,是“道”,是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浑然而一,体现在自然及万事万物与人之间相通、互变、不断裂的延续和互系;“多”则指的是互系不分的万物及其呈现出的多样性.“一”与“多”不是截然相对的关系,“道”或“一”不是在“多”之外的独立存在,而是内在于“多”之中,因而是一多不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事万物都是谐和共生的,彼此之间是一种互系的关系,一生万物,万物复归于一,是天人合一;不存在西方一多二元对立,由超绝于人的经验之上的作为“一”的造物主决定作为“多”的互相孤立和不联系的个体的单线、单向联系.
    • 石云权
    • 摘要: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在阐释《易经》时,《易传》从天人观中拓展了关乎人伦道德的思想理念,使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日趋完备,促进了古代伦理道德的制度化,以致内化成了民族的文化意识和印记,至今余韵犹存。
    • 刘晓燕
    • 摘要: "天人医学"是以中国天人观为指导的医学,即以"天"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为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核心的医学.它是中医理论天人观念的集中体现,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核心精髓所在.同时"天人医学"因其坚实的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科学基础,成为中医与西医结合、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未来医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