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孔颜乐处

孔颜乐处

孔颜乐处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9868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管子学刊、船山学刊、东岳论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孔颜乐处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关玉杰、付莉、彭先兵等。

孔颜乐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9868 占比:99.94%

总计:169977篇

孔颜乐处—发文趋势图

孔颜乐处

-研究学者

  • 关玉杰
  • 付莉
  • 彭先兵
  • 曹旻
  • 杨柱才
  • 洪梅
  • 王志跃
  • 王芳芳
  • 蒲兵
  • 邓曦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庆
    • 摘要: 先秦到北宋周敦颐,孔、颜之乐发展为“孔颜乐处”,内涵也从乐道与自得之乐发展为因与道合一而乐.“乐道”的“道”和“因与道合一而乐”的“道”同样指的是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所不同的是周敦颐为后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形而上的根据:“诚”.“诚”兼具宇宙本体义与道德本体义,从而推动了儒学内圣化转向.此后宋明儒者不断阐发“孔颜乐处”的内涵,使其内圣化转向不断得到强化.
    • 邓曦阳
    • 摘要: 周敦颐"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这一发问,直接引出对孔颜"乐什么"的思考:一种典型观点认为,孔颜所乐是"乐道",即因道而乐."乐什么"继而使人追问:孔颜之乐总是所乐有事、因物而乐吗?有儒者提出,孔颜之乐并非"乐道",而是"仁中自有其乐",即"乐"并非因外物而有,而是由人内在之仁显发的自有或自在之乐,这就从外寻"乐什么"转向内求"何以乐"."寻颜子、仲尼乐处"将孔、颜之乐并称的预设又引人反思:孔、颜之乐确实无分别吗?有儒者依据颜子"不改其乐"与孔子"乐亦在其中"二者字面表达的不同,而认为孔颜之乐"有间""有别",但表述方式和表达语境皆不同的字面表达,并不能作为二者之不同的合理论据.
    • 邓曦阳
    • 摘要: 周敦颐"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这一发问,直接引出对孔颜"乐什么"的思考:一种典型观点认为,孔颜所乐是"乐道",即因道而乐。"乐什么"继而使人追问:孔颜之乐总是所乐有事、因物而乐吗?有儒者提出,孔颜之乐并非"乐道",而是"仁中自有其乐",即"乐"并非因外物而有,而是由人内在之仁显发的自有或自在之乐,这就从外寻"乐什么"转向内求"何以乐"。"寻颜子、仲尼乐处"将孔、颜之乐并称的预设又引人反思:孔、颜之乐确实无分别吗?有儒者依据颜子"不改其乐"与孔子"乐亦在其中"二者字面表达的不同,而认为孔颜之乐"有间""有别",但表述方式和表达语境皆不同的字面表达,并不能作为二者之不同的合理论据。
    • 张红云
    • 摘要: 《论语》"孔颜乐处"体现了孔子与颜回"道中庸"的生活方式;经周敦颐发明后,寻"孔颜乐处"逐渐发展为理学家"极高明"的学说系统.冯友兰先生提出天地境界之觉解,正是其新理学对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的吸收和深化.梳理先秦与宋明两条线路,就能发现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精神的诠释和重建.
    • 孙杰
    • 摘要: 为己之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所秉承的为学宗旨.以追求外在功名利禄为宗旨的科举之学,不仅使古代学者面临着失去自我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的歧途和风险,而且在无形中消解了学者为己的古代教育意义世界.以"四书"为中心的新经学课程体系及旨在改革科举之弊的《学校贡举私议》,体现了朱熹在科举取士背景下立足于为己之学的立场来协调举业与修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学者在与圣贤的文本对话中体悟儒学内在超越价值取向的学术理想.朱熹对于孔颜乐处本真的阐释及对圣贤气象的追寻,正是要重塑属伦理又超伦理、准审美又超审美的精神境界,进而使古代学者在体验圣贤德行工夫中领悟超然的教育意义世界.仁智统一的为己之学正是儒家教育经典之真价值所在,成己成人之中蕴含着古代学者的学术理想和修身境界.这正是追溯朱熹重构古代教育意义世界的价值所在.
    • 朱汉民; 杨超
    • 摘要: “寻孔颜乐处”是宋儒热议话题之一.周敦颐教二程“寻孔颜乐处”,二程道出“孔颜乐处”之意涵;朱熹继续探求“乐”之功夫,并与陆九渊在寻“孔颜乐处”的径路上产生分歧,出现了“博文约礼”与“克己复礼”功夫论的分野.王夫之指出孟子同于孔、颜,三圣一揆,其乐相同.其后,王夫之在学术史层面“及孟子之乐”,扩充了孟子乐处的意涵,并上溯张载,修正程朱、陆九渊内向收敛的寻乐功夫,代以身心与政事交养之径路.此外,在思想史层面,王夫之进一步加强对宋儒“道”优于“治”与以“道”屈“治”的反省,以纾解治统与道统之张力,为后世儒者寻“乐”别开生面.
    • 张炳文
    • 摘要: 韩愈 《送穷文》 是比较独特的"杂文"体,其主题与行文体式有密切关系.虽然文本卒章显出"固穷"之意,但行文过程中所表达的摆脱穷困的愿望和送穷不得的嗟怨,也是其内在义旨.韩愈《送穷文》 出于扬雄 《逐贫赋》,行文亦庄亦谐,在"送穷"与"留穷"之间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后世此类题材拟作题旨流变,宋人拟作转以"留穷"为题,表达安贫乐道的思想,但文学意蕴相对不足.从思想史来看,宋代此类题材的文章书写,由俳谐杂文的世俗嗟怨回归"君子固穷"的雅正主题,反映了书写主体在身份处境及时代思想等方面的变化.
    • 卢金名
    • 摘要: 二程接续宋代古文运动对儒家治道发展的努力,并投身于新时期发展治道与重建秩序的任务中去.由于心性层面的发展,二程必须探索新的治道模式.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二程基于一个超出政治范围的、更为根本的基础创建了新的治道模式,开辟了新的秩序重建的路径.这一步的工作包含了二程求学与自我创新的两个阶段,体现了学术在历史中的传续与更变.具体到二程的学术生涯,这个过程则是二程价值世界建立的主要时期.因为二程找到了人的价值所在,并阐述了如何实现这个价值以及如何将这个价值融摄到儒家伦理中,从而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二程构造了其在政治上的核心价值,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哲学,并提出了一套秩序重建的模式.
    • 王春梅
    • 摘要: "孔颜乐处"是儒家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杨泽波以牟宗三提出的德福"诡谲的即"诠释"孔颜乐处",开辟了理解"孔颜乐处"的新路径.牟宗三提出的德福"诡谲的即"是道德与幸福奇妙的相即,其奇妙之处在于德转变了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从而满足于所处的一切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幸福.以此诠释"孔颜乐处",则"孔颜乐处"是指孔子、颜回之德转变了二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使二人满足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和"箪食、瓢饮、陋巷"的物质生活条件达成德福相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