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02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90篇、会议论文121篇、专利文献1380篇;相关期刊801种,包括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心血管病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78种,包括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第六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暨心脏交叉学科论坛、2013中国心电学论坛等;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文献由9061位作者贡献,包括江洪、黄从新、曹克将等。

室性心律失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90 占比:76.51%

会议论文>

论文:121 占比:1.89%

专利文献>

论文:1380 占比:21.59%

总计:6391篇

室性心律失常—发文趋势图

室性心律失常

-研究学者

  • 江洪
  • 黄从新
  • 曹克将
  • 张澍
  • 林加锋
  • 鲁志兵
  • 杨波
  • 胡大一
  • 王祖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文忠
    •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运动耐力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耐力变化情况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运动耐力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段的6MWT、力竭时间、最大功率、VO2max均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P<0.05).全部110例患者中,治疗6个月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共有45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0.91%(45/11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6MWT、力竭时间、最大功率、VO2max水平低均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情况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中应制定科学和合理的措施及时干预患者,以提升其运动耐力,让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
    • 钟扬
    • 摘要: 目的 评估参松养心胶囊辅助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 94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利用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及对比组,每组47例。对比组接受胺碘酮治疗,干预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T间期离散度(QT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比组的7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NT-proBNP(1002.08±247.56)pg/ml、QTd(63.29±10.57)ms均低于对比组的(1622.79±472.58)pg/ml、(70.58±11.12)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LVEDd(48.25±5.14)mm、LVESd(35.86±4.08)mm、LVEF(50.12±2.34)%均优于对比组的(51.49±4.57)mm、(38.25±3.67)mm、(47.45±3.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辅助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李翠芝; 李景隆
    • 摘要: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价值。方法遵从“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10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胺碘酮常规治疗)和观察组(50例,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心功能[包括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心脏指数(C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开展药物治疗,建议采纳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心功能,用药安全性可靠。
    • 董震宇; 商鲁翔; 汤宝鹏
    • 摘要: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新型无创消融治疗方式,在抗心律失常药、导管消融、心脏植入型器械的基础上为难治性心律失常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现就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难治性心律失常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证据及与导管消融相比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朱明辉; 杨磊; 殷珺妹; 张磊; 刘迎午
    • 摘要: 目的探讨按心率校正的QT(QTc)、按心率校正的Tp-Te(Tp-Tec)间期联合血清补体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MI患者156例,住院期间发生VA 61例(VA组)、未发生VA 95例(non-VA组)。入院时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QT、Tp-Te间期,计算QTc、Tp-Tec间期;入院次日,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TRP9。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史、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疾病相关资料[包括入院时Killip分级、入院后6 h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入院次日血脂(TC、TG、HDL-C、LDL-C)、血肌酐(S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以及血清CTRP9水平]、心电图检查资料(包括QTc、Tp-Tec间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后VA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Tc、Tp-Tec间期和血清CTRP9水平对AMI后VA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与non-VA组比较,VA组QTc、Tp-Tec间期明显延长,血清CTRP9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VA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高于non-VA组,而LVEF低于non-VA组(P均<0.05);VA组UA高于non-V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和QTc、Tp-Tec间期均为AMI后V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RP9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QTc、Tp-Tec间期联合血清CTRP9水平预测AMI后VA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QTc间期、Tp-Tec间期、QTc间期+Tp-Tec间期、血清CTRP9水平预测AMI后VA发生的AUC(P均<0.01)。结论AMI后VA患者QTc、Tp-Tec间期明显延长,血清CTRP9水平明显降低;QTc、Tp-Tec间期是AMI后V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RP9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QTc、Tp-Tec间期和血清CTRP9水平对AMI后VA发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QTc、Tp-Tec间期联合血清CTRP9水平对AMI后VA发生的预测价值更高。
    • 朱璐; 吕娜; 黄艳; 肖春霞; 范咏梅
    • 摘要: 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es, fQRS波)是新的心电无创指标,可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获得。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fQRS波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疾病关系密切。本文就fQRS波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霍照美; 杨英; 杨龙; 何炯红; 夏桂玲; 郭楚娴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R)—半胱氨酸丰富跨膜成骨蛋白调控因子(Crim1)信号通路在乳鼠肥大心室肌细胞编码内向整流钾电流离子通道的Kir2.1 mRNA和蛋白表达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分离1 d龄SD大鼠乳鼠心室获心室肌细胞,给予腺病毒空载体(Ad-Null)、Crim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Ad-Crim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或氯沙坦(Los)分组干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检测肌球蛋白重链β(β-MHC)、Kir2.1和Crim1的mRNA表达。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全细胞提取蛋白Kir2.1和Crim1的表达,细胞结晶紫染色测量表面积。结果AngⅡ干预24 h明显增加心室肌细胞β-MHC的mRNA表达及细胞面积;下调Crim1和Kir2.1的mRNA和蛋白表达。Ad-Crim1和Los干预明显抑制AngⅡ干预的上述效应;Ad-Crim1联合Los较Ad-Crim1单独应用能更显著抑制AngⅡ刺激的上述效应。结论AT1R-Crim1信号通路参与乳鼠肥大心室肌细胞Kir2.1 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控。
    • 王艳
    • 摘要: 目的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急诊治疗的有效率。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以倍他乐克治疗,观察组患者以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研究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心功能水平、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最小QT、心动过速发作次数、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最小QT高于对照组,心动过速发作次数、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效果显著,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最小QT、心动过速发作次数、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及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 张爱荣
    • 摘要: 目的:观察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B型钠尿肽(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在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莫雷西嗪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睢县人民医院内科就诊的106例V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治疗联合莫雷西嗪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评估莫雷西嗪治疗效果;于临床治疗前检测患者血清NF-κB、BNP水平,询问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分析血清NF-κB、BNP水平与VA患者莫雷西嗪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经评估,106例VA患者中治疗无效28例(26.42%);无效组治疗前血清NF-κB、BNP水平均高于有效组(P1,P<0.05)。结论:血清NF-κB、BNP高表达与VA患者莫雷西嗪治疗无效存在一定联系。
    • 李俊桥
    • 摘要: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心肌梗死后VA患者83例(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按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胺碘酮、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3例,参与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心功能、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67%较对照组82.5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心肌梗死后VA疗效显著,可使患者心功能改善,并使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预后效果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