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扁桃酸

扁桃酸

扁桃酸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7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18121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西北药学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仪器分析及样品预处理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等;扁桃酸的相关文献由840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建和、潘江、陈剑锋等。

扁桃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8121 占比:99.88%

总计:118257篇

扁桃酸—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小芮; 秦荣秀; 温如斯; 孟中磊
    • 摘要: 以扁桃酸为催化剂,催化α-蒎烯与水反应直接合成松油醇。以乙酸为助剂,磷酸为助催化剂,探究了各因素对蒎烯转化率和松油醇选择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得到了较优的反应条件:蒎烯∶乙酸∶水∶扁桃酸∶磷酸的质量比为10∶24∶10∶0.8∶0.5,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70°C。此条件下,α-蒎烯的转化率为96.6%,α-松油醇的选择性为43.5%。反应后的酸水和催化剂可重复使用,为松油醇的绿色合成提供一种方法。
    • 张新红; 赵海华; 常飞; 徐涛; 张轶
    • 摘要: 为解决检测扁桃酸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等问题,建立了一种分光光度法检测扁桃酸浓度的新方法,并开展了该方法的条件优化研究,进而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普鲁士蓝比色法适用于扁桃酸的检测,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710 nm,该方法的最优条件如下:温度10°C、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001 mol/L、三氯化铁(FeCl_(3))0.06 mol/L、铁氰化钾(K_(3)[Fe(CN)_(6)])0.002 mol/L、盐酸HCl 0.02 mol/L、反应35 min;扁桃酸在0—0.5 mmol/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得到了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检出限为0.5854μmol/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98%,相对标准偏差为1.02%。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简便等特点,适用于低浓度条件下测定扁桃酸及衍生物。
    • 谢丽; 钱宝琛; 祝超哲; 王雪; 沈广宾
    • 摘要: 本科的药物化学实验教材虽然提供了化学反应方程式,但是化学反应方程式不完整或未配平。作为实验教材,配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不仅展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清晰表明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更好地表示化学反应的“生成”与“质量守恒”的含义,提供更多的药物合成反应信息,是研究药物合成反应机理、设计工艺优化方案的基础。本文提倡在药物化学实验及其他药学实验或化学类实验教材及教学中使用配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相转移催化法合成扁桃酸的实验为例,在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以配平的合成扁桃酸的反应方程式为起点和核心展开讲解,通过深刻剖析配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加深学生对合成反应、反应机理、工艺优化的理解。
    • 苟玉虹; 何泾正; 李超; 李欣越; 范维; 尹立子
    • 摘要: [目的]探究扁桃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选酶A (SrtA)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二倍肉汤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研究扁桃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制作用;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扁桃酸的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扁桃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FRET)、分子对接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扁桃酸对SrtA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结果]扁桃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均大于1 024 μtg/mL,在试验质量浓度范围内(0、64、128、256、512和1 024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长基本没有影响;不同质量浓度扁桃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减少的总量有细微差异并形成一定抑制作用,并呈质量浓度依赖性;扁桃酸对SrtA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66.15±24.39) μg/mL;扁桃酸通过多种分子间作用力与Pro-163、Val-166、Gly-167、Val-168、I1e-199和Leu-169残基紧密结合,使SrtA的构象改变从而降低活性.[结论]扁桃酸可以与SrtA的活性中心紧凑结合并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最终抑制SrtA的生物活性,具有成为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抑制剂的潜力.
    • 杨继; 缪明明; 吴俊; 陈永宽; 刘志华; 汤建国; 侯权; 索自立; 李晖
    • 摘要: 以制备尼古丁有机酸盐复合物并提供一种无烟气烟草制品中尼古丁新的添加形式为主要目的,利用超声加热搅拌方法合成了尼古丁-扁桃酸复合物,并在溶剂挥发条件下获得了尼古丁-扁桃酸盐晶单晶体.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显示:尼古丁-扁桃酸盐晶体为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50 74 nm,b=1.272 46 nm,c=2.04101nm,α=90°,β=90°,γ=90°,Z=4.应用CrystalExplorer软件进一步解析其晶体结构,晶体中分子堆积方式表明,尼古丁离子与扁桃酸根离子两两紧密结合且整体形成菱形网格状结构,每个菱形格中都插入一个中性扁桃酸分子.“赫希菲尔德”表面分析显示,尼古丁-扁桃酸盐晶体中形成N2-H2…O5, O6-H6A…O5,O8-H8…N1这3种氢键使得分子在该处电子密度更加密集,在基于标准距离函数的“赫希菲尔德”表面上表现为红色圆点.2D指纹图谱说明,H原子在尼古丁-扁桃酸晶体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互作用能分析表明:尼古丁-扁桃酸盐晶体结构中存在21种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由于N2-H2…O5, O6-H6A…O5, O8-H8…N1氢键的存在,尼古丁离子与邻近扁桃酸离子和扁桃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数值最大.采用能量框架模型实现了晶体结构中相互作用能的可视化,加深了对尼古丁-扁桃酸晶体结构中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深刻理解.本研究对探究尼古丁化学结合形态以及在无烟气烟草制品配方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
    • 杨继; 缪明明; 吴俊; 陈永宽; 刘志华; 汤建国; 侯权; 索自立; 李晖
    • 摘要: 以制备尼古丁有机酸盐复合物并提供一种无烟气烟草制品中尼古丁新的添加形式为主要目的,利用超声加热搅拌方法合成了尼古丁-扁桃酸复合物,并在溶剂挥发条件下获得了尼古丁-扁桃酸盐晶单晶体。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显示:尼古丁-扁桃酸盐晶体为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50 74 nm,b=1.272 46 nm,c=2.04101 nm,α=90°,β=90°,γ=90°,Z=4。应用CrystalExplorer软件进一步解析其晶体结构,晶体中分子堆积方式表明,尼古丁离子与扁桃酸根离子两两紧密结合且整体形成菱形网格状结构,每个菱形格中都插入一个中性扁桃酸分子。“赫希菲尔德”表面分析显示,尼古丁-扁桃酸盐晶体中形成N2-H2···O5,O6-H6A···O5,O8-H8···N1这3种氢键使得分子在该处电子密度更加密集,在基于标准距离函数的“赫希菲尔德”表面上表现为红色圆点。2D指纹图谱说明,H原子在尼古丁-扁桃酸晶体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互作用能分析表明:尼古丁-扁桃酸盐晶体结构中存在21种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由于N2-H2···O5,O6-H6A···O5,O8-H8···N1氢键的存在,尼古丁离子与邻近扁桃酸离子和扁桃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数值最大。采用能量框架模型实现了晶体结构中相互作用能的可视化,加深了对尼古丁-扁桃酸晶体结构中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深刻理解。本研究对探究尼古丁化学结合形态以及在无烟气烟草制品配方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
    • 摘要: 提供了一种生产苯甲醛的方法。苯甲醛由L-苯丙氨酸或碳源通过使用具有氨基酸脱氨酶、4-羟基扁桃酸合成酶、扁桃酸脱氢酶和苯甲酸酯脱羧酶的微生物产生。
    • GAO Jun-long; LU Wei; GAO Fei-fei; LI Ming
    • 摘要: 以扁桃酸为起始原料,经环化、缩合、脱水、开环、酯化和甲基化反应合成了格隆溴铵的脱氢杂质——3-[2-(环戊-1-烯-1-基)-2-羟基-2-苯基乙酰氧基]-1,1-二甲基吡咯烷-1-溴化物,总收率50.8%,纯度97.5%,其结构经1 H NMR,13 C NMR,IR和元素分析确证.
    • 赵泽普; 李志刚; 杨博
    • 摘要: 利用脂肪酶拆分手性酸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脂肪醇作为手性拆分中的酰基受体,对选择性具有较大的影响.探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醇作为酰基受体对扁桃酸对映体的拆分的影响,选取了不同的脂肪醇与扁桃酸在异丙醚中进行酯化反应.结果表明,随着脂肪醇链长增加,选择性呈降低趋势,转化率呈升高趋势.其中中链脂肪醇(碳原子数5~8个的脂肪醇)相比短链脂肪醇(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个的脂肪醇)选择性差别并不大,而转化率明显提升;长链脂肪醇(碳原子数大于等于9个的脂肪醇)选择性较差.在对中链脂肪醇进一步探究中发现,正戊醇作为酰基受体优于其他中链脂肪醇,继而考察了各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得到在反应温度30°C,摇床转速200 r/min,加酶量200 mg,底物物质的量之比1:4和反应时间5 h的条件下,扁桃酸戊酯过量值(eep)可以达到70.09%,外消旋转化率达到23.40%.
    • 周茂志; 唐存多; 许建和; 郁惠蕾
    • 摘要: 消旋酶是实现手性化合物去消旋化制备光学纯化学品的重要工具,来源于恶臭假单胞菌的扁桃酸消旋酶(MR),是目前唯一可以催化两种构型扁桃酸互相转换的消旋酶.通过基因组数据挖掘获得了9个新的扁桃酸消旋酶基因及活性蛋白,其中来源于放射性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的ArMR酶对扁桃酸和邻氯扁桃酸具有较高的催化活力,而且该酶的异源表达水平也较理想.ArMR催化扁桃酸消旋反应的最适温度为50°C,最适pH为7.8.该酶在30°C、40°C和50°C下的半衰期分别为70.7、7.2、0.17 h.ArMR对(R)-和(S)-扁桃酸的KM值分别为1.44 mmol/L和0.81 mmol/L,kcat值分别为410 s-1和218 s-1;对(R)-和(S)-邻氯扁桃酸的KM值分别为6.48 mmol/L和6.37 mmol/L,而kcat值为0.22 s-1和0.23 s-1. Mg2+和Mn2+对该酶的活力有促进作用,而Zn2+使其完全失活.新型扁桃酸消旋酶的发现和表征为今后此类酶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多资源和数据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