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本位

文学本位

文学本位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94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青年时代、才智、广东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学本位的相关文献由83位作者贡献,包括柳斌、何湘君、宁宗一等。

文学本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4.8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594 占比:95.05%

总计:1677篇

文学本位—发文趋势图

文学本位

-研究学者

  • 柳斌
  • 何湘君
  • 宁宗一
  • 杨四平
  • 王志清
  • 王珂
  • 田欣欣
  • 陈书录
  • 魏春春
  • 万伟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金灿
    • 摘要: “叶韵”法主要用于经典韵文文本注音,有效地疏通由于古今发音演变而造成的押韵问题。“叶韵”法在经典韵文文本的吟咏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众多经典韵文文本更流畅地讽诵于口。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表明,“叶韵”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其文学意义有待凸现。
    • 武建雄
    • 摘要: 中国文学本位观念的回归,是21世纪伴随学界对西方文学观念与理论长期探索与反思、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而形成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学内生力量的张扬。文学本位观念的回归,必然引起文学史教材的重新书写,以往基于西方理论的纯文学观念、四体分类方法、二元研究视角,需要纳入中国古代自有的话语体系中来。文学史教材书写的导向作用,决定了古代文学教学需要做出及时的改革。只有对以往教材基于西方文学理论而形成的固化观念进行清算,尊重古代文学与文论的实际,指导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与价值观念,文学本位观念的回归才能实现其最终意义。
    • 郑永辉
    • 摘要: 论诗组诗作为一种批评文体发端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形成于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二者成为后代论诗组诗创作的范式。前者主要针对作者所处时代诗歌发展产生的问题进行横向思考,具有现实意识;后者则是通过梳理前代诗歌发展史,试图从中掌握诗歌发展的脉络,从而指导作者所处时代的诗歌创作。论诗组诗具有诗传型诗文评著作史、文互构的特点,清代诗人在创作论诗组诗时,强化了这种特点,使论诗组诗在横向维度上不单以文学现象为线索进行建构,还出现了以当代诗集、当代作家、当代地域为线索的建构方式;纵向维度则在关注作家的同时,又加入断代、历代、地域等参考要素进行建构。文学本位方面,由于传统论诗组诗七绝载体篇幅的限制,部分诗人的论诗组诗改用其他篇幅较大的诗体,确保创作论能够更好地建构;沿用七绝作为批评文体的诗家,因篇幅的限制,只能以作家为主要批评对象,辐射到作品、文学现象及批评活动本身,从而与横向、纵向书写形成四维建构。
    • 余祖坤
    • 摘要: 中国文学研究要回归文学本位,有必要适当借鉴和吸取古代文学评点的理论、术语、视角以及方法。在这方面,舒芜的《红楼说梦》堪称范本。舒芜之前的红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考证烦琐、穿凿附会的弊病。《红楼说梦》借鉴古代评点之学的理论与方法,以鉴赏的眼光对《红楼梦》的艺术进行了精到分析。这一立场和视角,对此前的索隐派、自传说以及部分社会学批评,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红楼说梦》的学术个性和方法,与舒芜出身于桐城派文学世家、幼年接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有关。《红楼说梦》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在熟读与精诵上下“笨”功夫、苦功夫。
    • 赵敬鹏
    • 摘要: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是“文学与图像关系”问题域的首部史论著作。它站在“文学本位”的学术立场,重点爬梳中国古代文学图像的历史脉络与形态演进,为学界研究此类选题,拟或编撰相关丛书等,积累了先行经验。全书直面“图像时代”的文学现实,试图通过历史研究回应文学危机及其背后的符号危机,由此凝练出“语-图”比较符号学方法,可谓西方图像学的中国化。然而,丛书也留下一些遗憾,特别是“古代”与“现代”、“描述”与“概括”、“历史”与“理论”的三重脱节,导致未能完整呈现中国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古今之变,“语-图”关系的反思性概括与原创性理论亦较为薄弱。这给学界从事后续研究提供了延展的空间。
    • 张峰屹
    • 摘要: "中国文学思想史"是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经典路径"文学批评史"之后新生的一种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路径.它以尽可能描述古代文学思想的原貌为旨归;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在研究理论表述形态的文论之外,又加入了实际的文学创作倾向的提炼总结,把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描述一个作家或一个文学流派、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想;它的思想理路的特色,是在外部的政局社会、文化思潮等重要影响因素与文学创作倾向、文学思想观念之间,加入了士人心态这个不可或缺的中介(或折射)环节,从而建构出"政局社会-文化思潮-士人心态-文学创作倾向-文学思想观念"的研究范式,使古代文学思想研究的思理逻辑更为严密而合理;同时,这个研究范式也更能有效地保证文学思想史描述的准确.
    • 韩经太; 葛晓音; 冯胜利
    • 摘要: 当今的文学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回归文学本位”以探究文学本质的重要性。既然如此,关乎文学审美之实践的语言艺术问题,理当进人学术关注的视野。原点的确认:多元逻辑起点葛晓音:我们现在所说的“语言艺术”,并非指诗歌特有的表现艺术。今人所谓“语言艺术”,其实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是20世纪初以来在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 张琳
    • 摘要: 《唐宋诗词艺术研究》是陶文鹏先生在研究唐宋诗词艺术特色方面的学术专著,该作主要特点有坚持文学本位的学术传统、将各个学科融会贯通和对文学艺术内涵精微深入的体察等。作者以对文本内涵的分析为基础,融入对文学的历史文化把握和理论思考,揭示文学规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特征,丰富了唐宋诗词领域的研究。
    • 颜子楠
    • 摘要: 《剑桥中国文学史》于2013年出版了中文版,国内学界对这部文学史的讨论集中在判断其理论框架的优劣与利弊,但尚未思考欧美汉学为何会提出"文学文化史"的研究框架.《剑桥中国文学史》对于其读者群体的关注导致了这一研究框架的产生.此外,作为一个"边缘学科",欧美汉学需要与西方学术体系内的主流学科进行互动,因此转向"跨学科研究".以明代诗歌为例,欧美汉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从西方学术体系内的主流学科借鉴而来的,这主要是因为欧美汉学在明代诗歌方面缺少"文学本位"的研究成果.
    • 潘天英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来自西方的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在中国文论界可谓应者云集,以"接受"为目标的研究亦成为古典文学的选题热门。研究者似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取之不竭的研究源泉。凡作家对后学创作上有借鉴、人格上有垂范的表现,其理论主张被后世推崇或批判,作品被后人校释、鉴赏的实践皆可以"接受"目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