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细胞性肝癌

肝细胞性肝癌

肝细胞性肝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52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39763篇;相关期刊244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现代肿瘤医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材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等;肝细胞性肝癌的相关文献由1701位作者贡献,包括姚登福、杨君伶、姚敏等。

肝细胞性肝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39763 占比:99.91%

总计:540273篇

肝细胞性肝癌—发文趋势图

肝细胞性肝癌

-研究学者

  • 姚登福
  • 杨君伶
  • 姚敏
  • 张伟
  • 张斌
  • 邱历伟
  • 钟鉴宏
  • 黎乐群
  • 刘剑勇
  • 吴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成武; 成剑
    • 摘要: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位居常见恶性肿瘤第4位,是肿瘤致死的第2病因,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其中,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rinoma,HCC)占85%~90%[1]。目前,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anatomic hepatectomy,LAH)是国内各大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治疗HCC的常用手段。
    • 张艳; 刘成元; 吴旭东; 陈进
    • 摘要: 目的:分析双特异性磷酸酶(DUSPs)基因家族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预后及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Oncomine、GEPIA、Kaplan-Meier plotter、TCGA、TIMER公共数据库分析DUSPs mRNA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预后及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本院收集19例配对的HCC术后癌与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分析DUSPs蛋白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基因富集分析(GSEA)用于预测DUSPs参与HCC进展的可能机制。结果:公共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DUSP12 mRNA在HCC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并且与总生存率下降(P<0.001)、病理分级增加(P<0.001)、免疫细胞浸润(P<0.001)增加及免疫检查点相关分子表达(P<0.001)升高有关。本院收集的配对HCC术后癌与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DUSP12蛋白在HCC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1),并随病理分级(P<0.05)、临床分期(P<0.05)增加而进一步升高。GSEA预测DUSP12通过调控细胞周期、RNA剪接、胆汁酸合成、视黄醇代谢通路参与HCC进展。结论:DUSP12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并且高表达DUSP12的HCC患者总生存率下降、病理分级增加、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检查点相关分子的表达升高。DUSP12可作为预测HCC患者病理分级、生存预后的重要标志分子。
    • 王瑶; 徐璞; 李卓
    • 摘要: 目的探讨m^(7)G相关基因能否作为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筛选肝细胞性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有表达差异的m^(7)G相关基因组,m^(7)G相关基因和临床数据中的生存时间及生存状态按照样本ID号匹配合并后筛选预后基因组,将两组的交集基因纳入lasso回归,对筛选出来的基因进行风险评分,基于风险评分的中位数值将所有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分为高、低两个风险组,并对高分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评价风险评分在预后中的差异。结果经lasso回归筛选出4个模型基因(AGO2、NCBP1、NCBP2、WDR4),高风险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27),ROC曲线显示风险模型对患者1,2,3年生存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3,0.604,0.602。肿瘤分期、T分期、M分期和风险评分是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风险评分是影响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4,HR=1.637)。结论m^(7)G相关基因可作为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AGO2、NCBP1、NCBP2和WDR4构建的风险模型对肝细胞性肝癌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
    • 宋俊鑫; 张珍; 李文生; 郑幼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门解剖性手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HCC)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9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36例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行开腹肝癌切除术,试验组行腹腔镜肝门解剖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指标、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恶性生物学指标。结果:试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23、15.862、9.370、9.006、8.313、10.824、P0.05)。试验组术后7 d的AST、ALT、TBIL、D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7 d的CD3^(+)、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7 d的血清FAP-1、PTEN、Ki67、HI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解剖性手术可有效切除HCC患者的病灶,降低恶性生物学指标的表达,具有微创效应,能减轻对机体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王瑶; 徐璞; 李卓
    • 摘要: 目的探讨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相关基因能否作为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mRNA表达谱和相应的临床数据,从中筛选出109个与BM相关的且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有异常表达的基因,筛选并分析其中可作为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结果109个差异基因经单因素Cox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后,最终筛选出3个有意义的模型基因:CTSA、LAMB1和MEP1A。基于模型基因的风险评分可将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分成高、低风险组,且高风险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01);风险评分在1年、2年和3年的生存评价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ROC)分别为0.730、0.646和0.622。外部数据库验证结果与TCGA数据库结论相一致。将风险评分与临床因素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风险评分可作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HR=2.063,P=0.004)。根据年龄、性别、肿瘤分级、肿瘤分期、T分期、M分期、N分期和风险评分,对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进行列线图预测模型(Nomogram)的构建,可达到预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的目的,校准曲线拟合线与参考线重合率极高,表明该预测模型准确可信。结论BM相关基因可作为肝细胞性肝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CTSA、LAMB1和MEP1A基因构建的风险模型对肝细胞性肝癌具有重要的预后参考价值。
    • 郭梦雅; 邵晓雯; 黄佳宁; 白楠; 李茗鹤; 李咏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02870(LINC02870)对肝细胞性肝癌(HCC)细胞(PLC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PLC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过表达组,分别转染载体对照pcDNA3.1+质粒、LINC02870质粒,48 h后常规进行细胞传代。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细胞内LINC02870表达,用CCK8实验、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磷酸化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p-4EBP-1)表达。结果 对照组、过表达组LINC02870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7、113.40±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48、72 h,过表达组OD值逐渐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均<0.05);过表达组EdU染色阳性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过表达组p-4EBP-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LINC02870可促进HCC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4EBP-1蛋白磷酸化有关。
    • 郑晶; 魏尚; 邓慧孜; 牛海艳
    • 摘要: 目的:探究甾醇氧-酰基转移酶1(SOAT1)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联合多种标记物(HSP70、GS、CD10、CD34)在诊断肝细胞性肝癌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收集58例肝细胞性肝癌组织、配对癌旁肝组织及12例良性肝病变组织样本,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OAT1、HSP70、GS、CD10、CD3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相关性。结果:SOAT1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P<0.01),且表达水平与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SOAT1与HSP70、GS、CD34表达相关(P<0.01);肝细胞性肝癌诊断阳性符合率分别为CD34100.00%、GS 89.66%、HSP7082.75%、CD1063.79%、SOAT163.79%;而在癌旁组织中诊断阴性符合率分别为SOAT1100.00%、CD1098.27%、HSP7096.55%、CD3434.48%、GS 5.17%;良性肝病变组织中诊断阴性符合率分别为SOAT1100.00%、CD1083.34%、HSP70100.00%、CD348.33%、GS 0%。以任意3种标记物阳性为诊断标准,不将SOAT1计入标记物行列,58例肝细胞性肝癌中有39例可被诊断,诊断率为67.24%;而将SOAT1计入标记物行列,58例肝细胞性肝癌中有48例可被诊断,诊断率可提高至82.76%。结论:SOAT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在低分化肝细胞性肝癌表达水平更高,提示SOAT1可作为肝细胞性肝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指标之一。SOAT1、HSP70、GS、CD10及CD345种标记物中,敏感性较好为CD34及GS,而特异性较好则为SOAT1、CD10及HSP70。SOAT1与HSP70、GS、CD10、CD34联合应用,在肝细胞性肝癌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 曹梦; 高广甫
    • 摘要: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精氨酸酶1(Arg-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细针穿刺(FNA)活组织检查的214例患者,其中肝细胞性肝癌110例,肝脏转移癌64例,肝脏非恶性肿瘤4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肝组织中GPC-3和Arg-1的表达情况,患者的最终确诊依据病理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结果。结果GPC-3在肝脏非恶性肿瘤、肝细胞性肝癌、肝脏转移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0%,80.91%,4.69%;Arg-1在肝脏非恶性肿瘤、肝细胞性肝癌、肝脏转移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7.50%,86.36%、1.56%。GPC-3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肝转移癌和肝脏非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g-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转移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C-3在鉴别肝细胞性肝癌与肝脏非恶性肿瘤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1%、97.50%;Arg-1在鉴别肝细胞性肝癌与非肝细胞性肝癌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6.36%、98.44%。结论GPC-3对于肝细胞性肝癌与肝脏非恶性肿瘤、肝细胞性肝癌与肝脏转移癌的鉴别诊断均具有很大价值,Arg-1对于识别肝细胞性肝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也是反映肿瘤分化程度的敏感指标。FNA活检行GPC-3、Arg-1免疫组化染色用于肝细胞性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对于临床工作有很大价值。
    • 丁凌; 秦蓉; 赵红川
    •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取材方式对肝细胞性肝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检出率的影响及分析MVI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能辅助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测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病例资料,按取材方式进行分组:一组为传统病理取材,一组为“7点”基线法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根据MVI的计数进行分组,M0:无MVI;M1(低危组):MVI数量不大于五个,且出现在近癌旁肝组织区;M2(高危组):MVI多于五个或出现在远癌旁区.对比分析两种取材方式下MVI检出率,并对MVI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肝癌常规取材组58例,其中MVI的检出率为24.14%(其中M0为75.86%,M1为17.24%,M2为6.9%),“7点”基线取材组147例,MVI的检出率为51.7%(其中M0为48.3%,M1为31.97%,M2为1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按有无MVI进行分组,分析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发现MVI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被膜侵犯、卫星结节、肝硬化具有相关性.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这些变量,结果表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卫星结节、肝硬化是影响MVI的独立因素.结论 “7点”基线取材法在肝细胞性肝癌MVI检出率上优于传统取材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卫星结节、肝硬化是影响微血管侵犯检出率的主要因素.
    • 喻凯; 庄波; 龚道军; 厉学民; 罗建生; 吴晓康; 俞世安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细胞性肝癌患者15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76)及试验组(n=76).对照组采用开腹肝切除术,试验组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术后1d的肝功能、炎症指标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未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均升高,术后1 d试验组患者的ALT、AST、WBC、P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未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安全性良好,有助于提升其生存时间,改善远期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