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膜瘤

脑膜瘤

脑膜瘤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56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43篇、会议论文104篇、专利文献10369篇;相关期刊776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学术会议暨重庆市医学会第七届放射学学术会议等;脑膜瘤的相关文献由997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坚、滕良珠、张俊廷等。

脑膜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43 占比:29.79%

会议论文>

论文:104 占比:0.70%

专利文献>

论文:10369 占比:69.52%

总计:14916篇

脑膜瘤—发文趋势图

脑膜瘤

-研究学者

  • 陈坚
  • 滕良珠
  • 张俊廷
  • 吴震
  • 夏祥国
  • 卢亦成
  • 漆松涛
  • 张力伟
  • 郝淑煜
  • 雷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万正国
    • 摘要: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膜瘤、胶质瘤及转移瘤患者诊断及手术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脑膜瘤34例,胶质瘤38例,转移瘤28例,包含良性脑肿瘤34例与恶性脑肿瘤66例,另选同期本院收治的54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DTI检查,术中联合神经系统导航技术切除肿瘤;对照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并接受传统颅内肿瘤切除术.对比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r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rFA值,观察对照组和试验组手术肿瘤切除率,术后致残率及术后新发运动功能障碍率.结果 脑膜瘤组肿瘤实质区ADC值、rADC值、FA值、rFA值均高于胶质瘤组及转移瘤组(P0.05).良性肿瘤组ADC值、rADC值、FA值、rFA值高于恶性肿瘤组(P0.05).试验组肿瘤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TI检查能够利于颅内肿瘤类别的鉴别诊断,且可反映颅内肿瘤和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 李晓超; 赵敏; 肖芳
    • 摘要: 患者女性,53岁,2年前体检胸部CT示右肺下叶结节,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痛、胸闷、气短等呼吸道症状。近日,患者复查胸部CT示结节较2年前无明显变化,仍无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患者要求切除肿物明确病理类型,临床行肺楔形切除。病理检查眼观:肺叶楔形切除标本1个,大小8 cm×5 cm×2 cm,剖开处可见一囊实性肿物,直径约2 cm,囊性区直径约1.2 cm,实性区呈灰白、灰红色,质地中等,肿物边界尚清,临床将囊剖开后未见内容物,于标本袋内见游离结节1枚(图1),直径约1.2 cm,切面呈灰白色,质地稍韧。
    • 张涛; 彭华; 杨彬彬; 李峥
    • 摘要: 目的 分析CT、MRI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手术或病理学活检证实的HPC18例及脑膜瘤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检查肿瘤形态、坏死、强化程度等特征。结果 HPC肿瘤外形以波浪状分叶多见,脑膜“尾”征较少见,肿瘤内多见囊变坏死、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D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多无钙化;脑膜瘤上述影像学征象则与HPC相反,两者肿瘤外形以波浪状分叶,肿瘤内多见囊变坏死、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临近颅骨无增生、DWI信号6个因素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CT与MRI检查均可有效诊断HPC与脑膜瘤,两者影像学征象具有相似性,但仍各具其特征性。结合患者影像学特征、对比MRI、CT征象可有效提高鉴别诊断准确率。
    • 冯荣华; 陆肇曾; 钟平; 肖以钦
    •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占位性病变(非垂体瘤)患者的眼部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2016年4—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被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非垂体瘤)的一组患者资料。结果:共入组115例患者,颅内原发病以脑膜瘤最常见,其次是胶质瘤。有60例患者出现眼部异常,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具体表现为:41例视野异常,28例视力下降,31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异常,11例视盘水肿,8例视神经萎缩,3例眼球运动障碍。各位置的脑膜瘤均可引起患者视力下降、视野异常等,但数鞍区脑膜瘤引起的视功能障碍最常见。结论:本组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以脑膜瘤最常见,其次是胶质瘤,他们的最常眼部主诉为视力下降,最常见的眼部异常为视野异常,以鞍区脑膜瘤引起的视功能障碍最常见。
    • 刘永强; 王磊; 李高宝; 宋振华; 刘承勇; 魏大年
    • 摘要: 1病例资料39岁男性,因反复头痛1年余、左下肢麻木2个月、突发昏厥1次于2019年6月12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左下肢肌力4^(+)级,麻木感以脚跟部为著,无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头颅MRI显示右侧顶部(上矢状窦旁)颅骨内板下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6 cm×4.2 cm×2.4 cm,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混杂稍低信号,形态规则,边缘清楚(图1A);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周围脑膜呈线性强化,呈“脑膜尾征”改变,病灶周围水肿未见明显强化(图1B、1C)。头颅MRV显示上矢状窦局部显影欠佳(图1D)。术前诊断为右顶部上矢状窦旁占位,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2019年6月18日全麻下行病灶切除+硬脑膜修补+颅骨成形术,术中见病变组织呈灰白色鱼肉状,质韧,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显示梭形细胞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显示炎性肉芽肿性病变。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示术区脑水肿较为明显,增强后周围脑膜呈线性强化(图1E、1F)。
    • 黄冠又; 张欣; 杜永贵; 刘家骏; 葛学成; 甘鸿川
    • 摘要: 目的探讨岩斜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例岩斜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门诊、电话和微信进行随访。对患者的临床结果、KPS评分和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评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GTR)8例(66.7%),次全切除(STR)4例(33.3%)。12例得到随访,无肿瘤复发,无死亡病例,5例症状较术前改善,GOS评分较术前提高,6例无显著改变,1例较术前变差。结论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切除肿瘤。手术不应过分强调肿瘤全切,应在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
    • 马龙涛; 张伟文; 梅加明; 牛朝诗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中央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与结果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中央区脑膜瘤患者,采用3D Slicer软件处理原始影像学数据,重建出肿瘤、瘤周静脉、大脑皮质、颅骨、头皮等三维模型,术前采用手机Sina软件进行体表投影辅助皮瓣和骨窗设计,结合术中实际肿瘤部位及其毗邻结构,验证术前重建效果,于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前重建,术中验证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与术前三维重建模型相吻合,均无因术前规划不当引起术中肿瘤显露不充分带来的损伤。46例患者均全切除肿瘤,32例未出现肢体功能障碍、8例肢体功能明显改善、6例肌力下降;均未发生癫发作,1例出现术后感染;无一例死亡。结论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可直观、多维度、动态、立体展示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指导术中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及保护瘤周静脉和大脑皮质。手机Sina软件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术前定位具有精确、安全、无创性、方便等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安树旺
    • 摘要: 目的分析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脑膜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24±1.05)d,短于对照组的(11.45±2.5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F-36评分(92.45±3.02)分高于对照组的(81.21±1.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的20.00%(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对于脑膜瘤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开放手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推广。
    • 孙祺
    • 摘要: 目的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对脑膜瘤患者不良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此次的90例研究对象均从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中选取,以每组45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准。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围术期心理干预。两组均干预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变化,对干预期间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评分较干预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总满意度(95.56%)较对照组(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脑膜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干预效果显著。
    • 杨椿雪; 原梦; 张金玲; 王天佐
    • 摘要: 目的建立基于轴位及矢状位T1WI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脑膜瘤病理分级,并测试其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病理诊断为脑膜瘤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132例)的MRI图像。使用图像分割软件ITK-SNAP勾画感兴趣区,再采用pyradiomics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数据以8∶2的比例分成训练集(105例)和测试集(27例)。通过组内相关系数评估特征的可重复性,之后筛选特征,采用RBF核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模型。最后,使用测试集数据评估模型表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基于轴位和矢状位图像的综合模型表现优于其他单序列模型,各模型表现在应用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应用SMOTE的综合模型测试表现最优,其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82、0.900、1.000和0.963。结论基于轴位和矢状位T1WI增强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术前预测脑膜瘤病理分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