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发性脑出血

自发性脑出血

自发性脑出血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2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1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5307篇;相关期刊339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浙江创伤外科、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等;自发性脑出血的相关文献由195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兴林、刘运海、刘鹏等。

自发性脑出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1 占比:2.69%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5307 占比:97.23%

总计:26027篇

自发性脑出血—发文趋势图

自发性脑出血

-研究学者

  • 何兴林
  • 刘运海
  • 刘鹏
  • 吴平
  • 唐洲平
  • 安斌
  • 岑伟培
  • 张磊
  • 张长风
  • 曾家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子良; 林燕惠; 殷浩
    •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颅CT影像学指标评估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对其进行头颅CT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显示比较血肿扩大、无扩大患者不同征象及征象对其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患者经头颅CT检查显示,85例患者血肿扩大,115例血肿无扩大。血肿扩大患者其CT图像显示血肿不规则、周边散在卫星小血肿及血肿混杂密度病例数多于血肿无扩大患者(P<0.05)。血肿不规则征象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2.50%、82.30%、82.30%,周边散在卫星小血肿征象分别为78.80%、70.50%、87.00%,血肿混杂密度征象分别为77.30%、58.80%、95.70%。结论血肿不规则、周边存在小血肿及血肿密度不均匀等头颅CT影像学征象可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继续扩大提供预示,对诊断、治疗具有参考价值,值得推广。
    • 张慧燕; 金兰英; 高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肌电刺激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效果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南医院(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接受神经肌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下肢股总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速(Vmax)、血流平均速度(Vmean)、血流阻力指数(RI)]、近期预后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4.2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PT、APTT均短于本组治疗前,Fib、D-D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PT、APTT均短于对照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肌电刺激有助于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下肢DVT的发生,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指标和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尽快恢复,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罗云秀; 曹冠柏; 霍家贤(综述); 陈世秋(审校)
    • 摘要: 自发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之一,病死率高,大多数幸存者遗留严重残疾[1]。高血压是自发性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与功能障碍和早期病死率有关,而且也可在脑出血后的前24 h内预测不良预后[2],但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仍然存在争议[3]。脑出血后最初24 h血压变异性(BPV)与血肿扩大、早期神经系统恶化、病死率相关[4]。
    • 李光波; 王新港; 张旭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血清microRNA-130a(miR-130a)、microRNA-210(miR-210)表达水平及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ICH患者82例作为ICH组,另取同期该院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研究对象血清miR-130a、miR-210。依据ICH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CH患者发生END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30a、miR-210对ICH患者发生END的预测效能。结果ICH组血清miR-130a、miR-210高于对照组(P<0.05)。ICH患者END发生率为20.73%。END组入院收缩压(SBP)、入院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肿破入脑室占比、miR-130a、miR-210均高于非END组(P<0.05),入院血肿体积大于非END组(P<0.05)。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肿体积[O^R=2.846(95%CI:1.253,6.784)]、血肿破入脑室[O^R=2.787(95%CI:1.877,5.862)]、miR-130a[O^R=3.347(95%CI:2.475,8.275)]及miR-210[O^R=3.086(95%CI:2.051,7.436)]是ICH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miR-130a、miR-210预测ICH患者发生EN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95%CI:0.724,0.899)、0.868(95%CI:0.776,0.933)。结论血清miR-130a、miR-210在ICH患者中高表达,可影响END的发生,并作为评估ICH患者发生END的重要参考指标。
    • 杨春澜(译); Al-Shahi Salman R; 何成奇(主译)
    • 摘要: 在高收入国家,由自发性脑出血(ICH)引起的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发病时已经在口服抗血栓药物治疗。本研究使用重启或停止抗血栓药物随机试验(RESTART)的数据,延长了随访时间,以更好地了解重新开始口服抗血栓药物治疗的效果。重启或停止抗血栓药物随机试验纳入了自发性脑出血后存活至少24小时的成年人。
    • 刘冰; 石铁; 李占成
    • 摘要: 目的探究活血利水通腑方辅助治疗自发性脑出血(SICH)灶周水肿的效果及对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SICH灶周水肿8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助活血利水通腑方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水肿情况、血清水肿标志物、脑脊液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水通道蛋白-4(AQP-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应激性溃疡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2组血肿体积、水肿体积、脑水肿扰动系数及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MP-9、脑脊液PAR-1、AQP-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7 d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GC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利水通腑方辅助治疗SICH灶周水肿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水肿消退,加快神经功能恢复与疾病转归,且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
    • 杨楠; 张晓平; 庞文艳; 吴芳; 战伟萍
    • 摘要: 目的总结儿童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0例儿童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4年。结果10例脑动静脉畸形行血肿清除+畸形团切除术,临床治愈;6例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中,2例行血肿清除术,4例保守治疗,均临床治愈;6例晚发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中,3例行血肿清除术临床治愈,1例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出现脑瘫,1例死亡;6例血友病性脑出血中,5例临床治愈,1例死亡;2例不明原因出血均临床治愈。结论儿童自发性脑出血发病急,病情重,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 牛姗姗; 钟利平; 宋腾飞; 秦培鑫; 陈玲美; 张亚琴
    •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CT平扫“低密度征”和CT血管造影(CTA)“斑点征”在预测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32例,在232例急性ICH患者中,根据血肿体积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62例),血肿无扩大组(170例)。发病24 h内行基线CT平扫和CTA扫描,并进行CT复查。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测量血肿体积并判断血肿体积是否扩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比较CT“低密度征”和CTA“斑点征”在预测血肿扩大的应用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到入院时GCS评分、首次CT检查时间、“斑点征”、“低密度征”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12,<0.001,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首次CT检查时间、“斑点征”及“低密度征”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点征”“低密度征”“斑点征联合低密度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9,0.606,0.726,“斑点征”“低密度征”“斑点征联合低密度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41.9%和91.8%、93.5%和27.6%、95.2%和27.6%。【结论】“斑点征”和“低密度征”都是预测急性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斑点征”的特异性高,“低密度征”的敏感性高,“斑点征联合低密度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性优于单一征象。
    • 满钰霖; 魏东; 江文
    • 摘要: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情况下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针对出血所致原发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越来越多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脑水肿是脑出血后必然出现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最重要的继发性脑损伤之一,与患者预后直接相关。近年来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前试验提供了许多新的药物治疗潜在靶点,但由于研究设计、样本量等多方面的不足,这些药物尚未有效转化到临床试验中,需要更多大规模、设计严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的探索与验证。目前尚无明确改善脑出血预后的脑水肿治疗药物。本文总结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目前具有转化潜力的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药物供研究者参考。
    • 伍发; 王鹏; 蒋锐; 冯莉娟; 李建浩; 陈娅; 杜飞舟
    •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像组学特征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H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2021年于西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sICH患者23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基于颅脑CT检查结果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根据HE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HE组(39例)和非HE组(193例)。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选择最终影像组学特征并形成影像组学标签;采用ROC曲线分析影像组学标签对sICH患者发生HE的预测价值;按7∶3的比例将sICH患者分为训练集(162例)与验证集(70例),分别采用自适应提升算法(Adaboost)、K最近邻(KNN)分类算法、随机森林算法再次验证影像组学标签对sICH患者发生HE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提取出107个影像组学特征。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UC最大时共包含11个影像组学特征。将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的11个影像组学特征与相应的加权系数乘积的线性组合作为影像组学标签。HE组患者影像组学标签高于非HE组(P<0.05)。影像组学标签预测sICH患者发生HE的AUC为0.780[95%CI(0.703,0.857)],最佳截断值为-1.34,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6.7%,约登指数为0.434,正确率为75.0%。Adaboost、KNN分类算法、随机森林算法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组学标签预测训练集sICH患者发生HE的AUC分别为0.881、0.873、0.904,预测验证集sICH患者发生HE的AUC分别为0.614、0.857、0.888。结论 由第10百分位数、第90百分位数、集群阴影、长行程高灰度优势、灰度差异度、短行程优势、标准化灰度不均匀度、区域性、力度、半轴长度、最小长度组成的影像组学标签对sICH患者发生H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临床医生可根据该影像组学标签来筛选HE高风险的sICH患者,进而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